民法典學一學
民法典對於中國法制社會建設的意義什麼?民法典,我的文化淺,也不明白民法典是什麼?是民間法律嗎?
⑵ 怎樣學習民法學
《民法學筆記匯總整理(精華版)
第一篇:民法總論
第一章:民法概述
第一節:民法的含義
一,民法的概念:
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1、實質意義的民法:指作為部門法的民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指調整平等主體之間財產關系與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總稱,也就是私法的全部,狹義指在民商分立的國家商法以外的私法。
2、形式意義上的民法:指以一定體例編篡的並以民法命名的成文法典。
我國民商合一,是廣義民法,我國還沒有形式意義的民法。
二、民法的歷史沿革:
分為古代民法、近代 民法和現代民法三個階段。
1、古代民法的典型代表是羅馬法。
2、近代民法是在繼受羅馬法的基礎上形成的,形成了大陸法和英美法兩大法系。大陸法系推行法典化,又稱民法法系,英美法以判例為法律的主要淵源,又稱判例法系。近代法以1804年的《法國民法典》為代表。
3、資本主義現代民法始於1897年公布、1900年生效的《德國民法典》。1922年列寧親自主持制定的《蘇俄民法典》始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民法典。我國近代民法始於清末,1907年清政府開始制定的《大清民律草案》,1911年完成。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民法典是1930年南京國民政府制定的民法典,該法典隨著1949年中國成立在大陸已經廢除,僅在台灣有效。1986年頒布的《民法通則》是我國民事立法進入的一個新階段。
第二節:民法的調整對象
是調整平等主體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一、平等主體間的財產關系:
指人們在社會財富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過程中形成的以經濟利益為內容的社會關系。調整財產關系主要有以下特點:
1、主體的地位是平等的。
2、一般是當事人自願發生的。
3、受價值規律支配。
二、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
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人身屬性,與主體的人身不可分離的,不是以經濟利益而是以特定精神利益為內容的社會關系。人身關系有以下特點:
1、主體的地位平等。
2、與民事權利的享受和行使有關。
3、與主體的人身不可分離並不具有經濟內容。
第三節:民法的性質和任務
一、民法的性質:(預測題目:論民法的性質或者為什麼說民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法?)
1、民法是調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系的基本法。 2、民法為文明法。
3、民法為行為規范兼裁判規范。 4、民法為實體法。
5、民法為私法。
二、民法的任務
1、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
2、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3、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
第四節:民法的基本原則:
是其效力貫穿於各項民事法律制度之中的民法的根本規則,是民法立法的指導方針和解釋民法規范、適用民法規范以及進行民事活動的基本准則。(具有評價功能和補充功能)
一、平等原則(首要原則)
1、民事主體的法律地位平等
2、民事主體平等地依法享受權利和負擔義務。
3、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受法律平等保護。
4、民事主體的民事責任平等
二、自願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以自己的意志充分表達自己的意願,按照自己的意思和利益確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1、當事人自主決定民事事項。
2、當事人對自己的真實意思負責。
三、公平原則——要求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應以社會正義、公平的觀念指導自己的行為,平衡各方面的利益,要求以社會正義、公平的觀念來處理當事人之間的糾紛。
1、民事主體參與民事法律關系的機會平等。
2、在當事人的關繫上利益均衡。
3、當事人合理的承擔民事責任。
四、誠實信用原則—— 是指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應誠實,守信用,善意地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
五、公序良俗原則—— 是指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不得違反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不得違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利益和國家利益。
1、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共利益和社會公德。 2、民事主體不得濫用權利。
第五節:民法的淵源和效力
一、民法的淵源
民法的淵源,又稱民法的法源,是指民事法律規范的來源或者表現形式。我國民法淵源主要是指國家有關機關在其職權范圍內制定的有關民法的規范性文件,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1、法律(憲法、民事基本法、民事單行法和其他法律中的民法規范)
2、法規
3、規章
4、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
5、國家政策和習慣
二、民法的效力:
又稱民法的適用范圍,指在何時、何地、何人之間的關系應適用有關的民事法律規范。
1、民法在時間上的效力:
(1)法律不溯及既往 (2)新法改廢舊法。
2、民法在空間上的效力:
我國民法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領海、領空以及依據國際法和國際慣例視為我國領域內發生的民事關系。有三點要注意:
(1)全國性的規範文件適用於全國,但僅為某一地區制定的,則該規定僅適合於該地區。
(2)地方性的規范性文件,僅適用於該地區,而不能適用於其他地區。
(3)我國實行「一國兩制」。香港、澳門、台灣地區的法律僅適合用於該地區,我國民法不適用於這些地區。
3、民法對人的效力(我國民法對人的效力同時採取「屬人主義」與「屬地主義」)。
第六節:民法的適用與解釋
一、民法的適用:民法的適用指對民事法律規范的運用。應遵循以下原則:
1、特別法優於一般法。
2、強行法優於任意法。
3、例外規定排除一般規定。
4、具體規定優先於一般性條款。
二、民法的解釋:分為文理解釋和論理解釋兩種
1、文理解釋:又稱文義解釋,指依據法律條文文句的字義或文義所進行的解釋。
2、論理解釋:指斟酌法律制定的理由以及其他一切情事,依推理而闡明法律規范的真意。論理解釋主要有以下幾種:
(1)擴張解釋。又稱擴充解釋,是指僅依法律文句的文義解釋不足以表示立法的真意時,而擴張該條文文句的含義作出解釋。
(2)限縮解釋。又稱縮小解釋、限制解釋,是指在法律條文的文句含義過於廣泛時,對其含義應予以縮小的解釋。
(3)反面解釋。又稱反對解釋,是指法律條文所規定的事項,就其反面的意思進行解釋。
(4)類推解釋。是指對法律無直接規定的事項,選擇法律關於類似事項的規定進行解釋,以類推適用法律。
第二章:民事法律關系
第一節:民事法律關系概述
一、民事法律關系的概念
民事法律關系,指根據民事法律規范確立的以民事權利義務為內容的社會關系,是由民事法律規范調整而形成的社會關系。
二、民事法律關系的特徵:(預測題)
1、民事法律關系是一種法律關系。
2、民事法律關系是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一般是自願設立的。
3、民事法律關系是以民事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法律關系。
三、民事法律關系的要素:
1、民事法律關系主體。 (簡稱民事主體,是指參與民事法律關系享受民事權利和負擔民事義務的人。)
2、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 (是民事主體在民事法律關系中享有的權利和負擔的義務,亦即當事人之間的民事權利和義務。)
3、民事法律關系客體。 (是指民事法律關系中的權利和義務共同指向的對象。)
四、民事法律關系的分類:
1是否直接具有財產利益的內容
財產關系 是指直接與財產有關的具體由財產內容的民事法律關系。
人身關系 是指與主體不可分離的,不直接具有財產內容的民事法律關系。
2義務主體的范圍
絕對法律關系 是指義務主體不特定,權利人以外的一切權利人均為義務人的民事法律關系。
相對法律關系 義務主體為特定人的民事法律關系。
3內容的復雜程度
單一民事法律關系 是指只有一組對應的權利義務的民事法律關系。
復合民事法律關系 是指兩組以上對應的權利義務的民事法律關系。
4形成和實現的特點
權利性民事法律關系 是指民事主體依其合法行為而形成的,能夠正常實現的民事法律關系。
保護性民事法律關系 是指因不法行為而發生的民事法律關系。
第二節:民事法律事實
一、民事法律事實的概念和意義:
〔民事法律事實〕指法律規定的能夠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產生、變更或終止的客觀現象。基本特徵為客觀性和法定性。民事法律事實的意義在於能引發一定的民事法律後果,包括以下情形:
1、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的發生。
2、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的變更。即民事法律關系要素中的任何一個要素發生變化。
3、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的消滅。包括絕對消滅和相對消滅。
二、民事法律事實的分類:(是否與人的意志有關)
1、自然事實。是指與人的意志無關的能引起民事法律後果的客觀現象。
2、人的行為。指與人的意志有關,直接體現人的意志,能夠引起民事法律後果的客觀現象。
第三節:民事權利、義務和責任
一、民事權利
1、民事權利的含義:是指民事主體依法享有並受法律保護的利益范圍或者實施某一行為(作為或不作為)以實現某種利益的可能性。
(1)權利是法律關系的主體享有的利益范圍或者為某種行為的可能性。
(2)權利是權利主體要求他人實施某種行為或者不實施某種行為,以實現其利益的可能性。
(3)在權利受到侵害時,權利主體得請求國家機關予以救濟。
2、民事權利的分類:
(1)是否以財產利益為內容
財產權 是指是否以財產利益為內容,直接體現財產利益的民事權利。
人身權 是指不直接具有財產內容,與主體人身不可分離的權利。
(2)權利的作用
支配權 是指主體對權利客體可直接加以支配並享受其利益的權利。
請求權 是指請求他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
抗辯權 廣義上是指抗辯請求權或否認他人的權利主張的權利,有的稱為異議權;狹義上是指對抗請求權的權利。
形成權 是指權利人得以自己一方的意思表示而使法律關系發生變化的權利。
(3)權利的效力范圍
絕對權 又稱對世權是指其效力及於一切人,即義務人為不特定的任何人的權利
相對權 又稱對人權是指其效力及於特定人的權利,即義務人為特定人的權利。
(4)相互關聯的權利之間的關系
主權利 是指兩項有關聯的權利中不依賴另一權利可獨立存在的權利。
從權利 是指兩項有關聯的權利中其效力受另一權利制約的權利。
(5)相互間是否有派生關系
原權 為基礎權利,是權利性民事法律關系中的權利。
救濟權 是由原權派生的,為在原權受到侵害或有受侵害的現實危險而發生的權利,是保護性法律關系
中的權利。
(6)權利有無移轉性
專屬權 是指無移轉性,權利人一般不能轉讓,也不能依繼承程序轉移的權利。
非專屬權 是指具有轉移性,權利人可以轉讓,也可依繼承程序移轉的權利。
3、民事權利的行使
民事權利行使的方式有事實方式和法律方式,權利行使應遵循以下主要原則:
(1)自由行使權利。
(2)正當行使和禁止權利濫用原則。
4、民事權利的保護
指為保障權利不受侵害或者恢復被侵害的民事權利所採取的救濟措施。分自我保護和國家保護。
(1)自我保護:又稱私立救濟,指權利人自己採取各種合法手段來保護其權利。分自衛和自助行為。
(2)國家保護:又稱公力救濟,指民事權利受到侵犯時,由國家機關通過法定程序予以保護。
5、實施自助行為的條件:(預測題)
(1)須為保護自己的利益
(2)須情事緊迫來不及請求國家保護
(3)須採取法律許可的方式
(4)須事後當即請求國家保護
二、民事義務
指義務主體為滿足權利人的利益需要,在權利限定的范圍內必須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約束。民事義務主要有以下幾類:
1發生根據
法定義務 是直接依據法律規定產生的而非由當事人約定的義務。
約定義務 是指當事人自行約定的義務
2義務的內容
積極義務 是指以義務人須為一定行為(作為)為內容的義務。
消極義務 是指以義務人須不為一定行為(不作為)為內容的義務。
3義務與義務主體的關系
專屬義務 是指義務人不得將其移轉給其他人負擔的義務。
非專屬義務 是指義務人可將其移轉給他人負擔的義務。
三、民事責任
1、民事責任的概念和特徵:
〔民事責任〕指民事主體因違反民事義務而依法應承擔的民事法律後果。有以下特徵:
(1)民事責任以民事義務為基礎,是違反民事義務的法律後果。
(2)民事責任以恢復被侵害人的權利為目的。
(3)民事責任具有法律上的強制性。
(4)民事責任是保護性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
2、民事責任的分類:
(1)民事責任發生的原因
債務不履行的民事責任 是指因債務人不履行已存在的債務而發生的民事責任。
親權的民事責任 是指因實施親權行為而發生的民事責任。
(2)民事責任的內容
履行責任 是指責任人須履行資金原負擔的債務的責任。
返還責任 是指以返還利益為內容的責任。
賠償責任 是指以賠償對方損害為內容的責任。
(3)承擔民事責任一方當事人之間的關系
按份責任 是指責任人為多人時,各責任人按照一定的份額向債務人承擔民事責任,各債務人之間無
連帶關系。
連帶責任 是指債務人為多人時,每個人都負有清償全部債務的責任,各責任人相互間有連帶關系。
(4)按民事責任的內容有無財產性。
財產責任 是指直接以一定的財產為內容的責任。(如返還財產、賠償損失)
非財產責任 是指不直接具有財產內容的民事責任。(如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3、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
(1)停止侵害。 (2)排除妨礙。
(3)消除危險。 (4)返還財產。
(5)恢復原狀。 (6)修理、重作、更換。
(7)賠償損失。 (8)支付違約金。
(9)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10)賠禮道歉。
第三章:自然人
第一節: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
一、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的概念
〔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是指法律賦予自然人享有民事權利和負擔民事義務的資格。
二、自然人民事權利的特點:
1、平等性; 2、內容的廣泛性和統一性。
三、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的開始:
《民法通則》第九條規定,公民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
出生的時間以戶籍證明為准,沒有戶籍證明的,以醫院出具的出生證明為准。
遺產分割時,應當保留胎兒的繼承份額。胎兒出生時為死體的,保留的份額按法定繼承辦理。
各國對胎兒的法律地位均作出特別規定,大致有以下三種:
1、胎兒只要出生時尚生存,出生前就具有民事權利能力。
2、不承認胎兒有民事權利能力,但在某些事項上視胎兒為已出生。
3、不承認胎兒有民事權利能力,也不認為在某些事項上視胎兒為出生,僅是在某些事項上對胎兒的利益予以保護。——我國現行立法採取的是第三種體例。
四、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的終止:
依《民法通則》第九條規定,至自然人死亡時其自然人民事權利能力終止,因此死亡是自然人民事權利終止的法律事實。民法上的死亡包括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
自然死亡 又稱生理死亡,是指自然人生命的終結。
宣告死亡 又稱推定死亡,是指自然人下落不明滿一定期間後經厲害關系人申請,由法院宣告該自然人為
死亡。法院宣告死亡的判決宣告之日為被宣告死亡人死亡的日期。
*依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釋,相互有繼承關系的幾個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如不能確定死亡先後時間的,推定沒有繼承人的先死亡。死亡人各自都有繼承人的,如幾個死亡人輩分不同,推定長輩先死亡;幾個死亡人輩分相同,推定同時死亡,彼此不發生繼承,由他們各自繼承人分別繼承。
五、預測題:民事權利能力與民事權利的區別?
第二節: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
一、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的含義
〔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指自然人得通過自己的獨立行為取得和行使權利、設定和履行義務的資格。有廣義和狹義之分。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有兩個顯著特點:
1、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是法律賦予的一種資格,不是由其自行決定的,非依法定程序,任何人不得限制或剝奪。
2、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以對客觀事物的判斷和認識能力即意識能力為依據。
二、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的劃分
1、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指可完全獨立地進行民事活動,通過自己的行為取得民事權利和負擔民事義務的資格。包括18周歲以上和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能夠以自己勞動收入維持當地一般生活水平的。
2、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指可以獨立進行一些民事活動但不能獨立進行全部民事活動的資格。包括10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
3、無民事行為能力:指不具有以自己的行為取得民事權利和負擔民事義務的資格。包括未滿10周歲以下和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由它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三、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的宣告
指法院經利害關系人申請,依法宣告精神病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制度。對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宣告須具備下列條件:
1、須經利害關系人申請。
2、被申請的當事人須為精神病人。
3、須由人民法院經特別程序作出宣告。
四、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的終止
〔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終止〕指其不可能再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當自然人死亡時,其民事行為能力終止。民法主要要求理解
要分三步才能學好
首先要精讀,讀課本並配合案例
充分理解民法的運作形式,規律
其實要讀司法考試的輔導用書
書里比較簡明的描繪了民法的框架
作為初步復習之用,同時自己總結
畫出民法學的框架
最後一步就是經常看看自己的總結
融會貫通
⑶ 為什麼感覺沒有一個武漢大學法學院的學者參與民法典的制定過程
我國為什麼需要制定民法典?
《決定》提出,要「加強市場法律制度建設,編纂民法典」。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今已經65年了,可是我國還沒有頒布民法典,這在世界成文法國家的民事立法史上是罕見的。當今我國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全面深化改革時期,社會發展更加需要民法典。現在我國制定民法典的理論准備、政治環境和經濟條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好。我們應當乘此大好時機,加快制定民法典,使民法典成為鞏固改革開放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法律工具,為世界法律文化發展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重視個人的人身權和財產權,注重商品交換,發展市場經濟。伴隨著的是民事立法的大發展,成果輝煌。立法機關宣布,2010年已經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值得注意的是,已經形成的民法體系是初級層次的體系,不夠完善,科學化程度不高。例如:缺少民法總則;缺少債法總則;關於人格權的規定不能適應新情況;單行法之間存在著重復、矛盾、沖突,等等。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民事的統一、公正、高效和權威性,是產生社會矛盾的原因之一。這些問題都屬於立法問題,不能用解釋的方法解決。進一步說,即使全部單行法都修訂好了,而不將其整合為民法典,也不是高層次的、科學的民法體系。
制定民法典對處理好與市場關系有何意義
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容之一是加快轉變職能,簡政放權。轉變職能的實質是限制行政權力,加強民事權利,處理好與市場的關系、與社會的關系。這是轉變重行政權力、輕民事權利的傳統觀念,改善官民關系,促進社會發展的基本途徑。民法典的制定、頒布和實施有利於推動這項改革和鞏固這項改革的成果。民法典確立全面的民事權利體系,就為正確處理行政權力和民事權利的關系奠定法律基礎。在此基礎上,實現在民事上「法無禁止即可行」,在行政上「法無授權不可行」,從而構建文明、和諧的社會。
(以上問題由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魏振瀛作答)
為什麼說依法治國需要扎扎實實的民商法律制度?
民法典是民事立法體系化和科學化的產物。以前人們對法律的認識是不理性的。法律的體系化和科學化不是想擴張法官、檢察官的權力,恰恰是限制他們的權力。要把各種抽象的知識變成更有體系化、更有邏輯的東西,對此,我們應該肯定它,不能認為這是背離人民的、繁瑣的。過去我國在體系化和科學化上做得比較少,致使最高法院不斷編制解釋,也是迫不得已。
民法典對推進社會進步的作用顯著。法國民法典的頒布最為典型,原來法國是相對落後的國家,民法典編制以後國力變強。德國也是一樣,民法典對其工業尤其是工商業的發展有很大作用。把普通國民的權利寫清楚,體現了國民的重要性,有助於把人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
我們討論依法治國時,有的人認為這和公法有關,和民法無關。應該認識到依法治國需要扎扎實實、實實在在的民商法律制度,不能把依法治國停留在口頭上。之所以有這種認識,是因為很多人沒有經歷過民法訓練,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法律依據。一個國家講法治,必須把理想落實到一個個的行為規范中去,民法典的作用不可或缺。 (以上問題由中國社科院法學所研究員孫憲忠作答)
⑷ 1學派在民法典編纂過程當中的作用 2衣索比亞民法典對我國民事立法的啟發
天啊 2006年的題目 現在還在用 陳先森還真是。。。。
⑸ 彩禮被取消,出軌受懲罰,《民法典》到底保護誰
都說,「一典立、九法廢」,《民法典》的出台,意味著《婚姻法》、《繼承法》、《收養法》、《物權法》等九部法律同時廢止。有律師更是調侃道,「半生所學,毀於一旦」。
這部將在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典》,被稱作「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幾乎囊括了你自出生到讀書、到工作、到買房買車、到生兒育女、到分家析產、到安享晚年的一切大事小事。
近年來,我國離婚率逐年上漲,但由於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思想以及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大多數女性相對男生屬於弱勢一方,更有一些圖謀不軌的人故意利用法律的漏洞逃避應盡責任,導致我國女性的很多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
⑹ 結合對民法典的理解和自身實,談一談如何培養法治思維
1、深扎尊法修身的「根子」,真學法、知敬畏。把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融入修身的根子里,貫通為依法抓建的思維觀念,成長進步之基才會更加牢靠,工作事業之本才會更加扎實。
2、嚴把依法用權的「尺子」,講原則、敢較真。領導幹部手中有權切不可任性,如何把握好寬與窄、松與緊的尺度、看待依法與從嚴的辯證關系,都要靠依法用權來衡量。從合法性的角度籌劃,只有堅持依法用權,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才能確保權力在陽光下、正軌上運行。
3、緊箍守法律己的「口子」,守規矩,聽招呼。模範表率走在前列,堅決擯棄「言重於法、權高於法、情大於法」的觀念,指導工作以法規為遵循不偏離法規軌道,開展工作以法規為依據不背離法規另搞一套。
(6)民法典學一學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牢固的法治思維是基礎,讓法治思維在心中根植,就會自然而然將法律規范、法律原則、法律邏輯熟記於心,運用於認識、分析、處理問題中,擯棄依靠行政手段指導工作、憑借習慣經驗開展工作的慣性思維模式。
弘揚法治精神的深度,實現想問題、定決策、抓工作向法治要效益、靠法治促效益的轉變,不斷提高依法辦事的法治能力。
堅定的法治信仰是保障,只有對法治發自內心的認同,自覺自願的遵守,把依法辦事、依法治軍上升為黨性修煉,上升為基本素質培養,上升為職業良知堅守,才能真正促進治軍方式的根本性轉變。
⑺ 請問法學中 民法典這一概念等於民法嗎
不等於。民法典是指在採用成文法的國家中,用以規范平等主體之間私法關系的法內典。民法典是以條文的方式,以抽容象的規則來規范各式法律行為、身份行為。
我國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民法典,目前正在組織起草。現行的有民法通則、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等等。
民法是部門法的一個分類。
⑻ 如何理解新時代民法典是一部真正屬於人民的法典作為新時代大學生如何學習好,
中國民法典是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點、反映人民意願的民法典,是立足新時代、迎接新挑戰、反映新需求的民法典中國民法典是一部真正屬於中國人民的民法典,也是真正屬於這個時代的民法典。
針對AI這一當下最為硬核的科技元素,中國民法典如何應對「AI挑戰"、體現「AI需求」、引導「AI向善」,是體現民法典時代性的標志。
當代大學生學習民法典:
1、當代大學生學習民法典須外化於行,自覺成為民法典踐行者,積極推動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2、當代大學生應積極傳播民法典要義精髓,做維護社會主義法律權威、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生力軍。
3、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增強民法典的感召力。在認真學習、化用民法典基礎上,大學生們可通過擔任
普法志願者、參與民法典宣講團等方式,為廣大群眾傳授民事法律規范、闡釋民法典學理、講述民法典的編纂歷程
和民情關切;
助推提升全社會嚴格執行民法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一步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良好社會
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8)民法典學一學擴展閱讀:
民法典草案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回應了當今社會的現實需求。例如,民法典草案單獨設立人格權編,突出保護人民的名譽權、隱私權等重要權利,不僅是我國民事立法的一次重大創新,更蘊含著對人民權利的充分尊重和保護。
針對互聯網和大數據等技術發展帶來的侵害個人信息現象,民法典草案規定了個人信息的保護規則,還首次將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納入保護范圍。
近年來,高空拋物墜物事件造成的悲劇屢次發生,民法典草案新增規定「禁止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並細化各方責任,切實維護人民群眾「頭頂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