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數智雲司法

數智雲司法

發布時間: 2025-10-10 02:54:19

❶ 木德公後裔名人名單有哪些

福建,廣東李氏源流

根據各種文獻的記載,李氏始祖少典公,原姓公孫,其子軒轅公(皇帝)生於姬水又曰姬姓,傳至皋陶,為堯大理官,以官職為姓曰理。到利貞時,改理為李姓,時為公元前一一二二年,三千一百一十二年來,李姓已成漢族中最大姓,占漢族人口的百份之七點九。
李姓發源於中國黃河流域,經歷三千餘年,子孫蕃衍,已由隴西、趙郡發展到中國南方,又從中國南方發展到世界各地去。
李姓的族譜,自唐朝時就有詳細的記載。這大概是因為唐朝皇帝姓李的關系。
唐高祖李淵公在西歷六一八年戊午年建立了唐朝,傳了十四個皇帝,歷時二百八十九年,到西歷九○七年唐哀帝李祝公止。黃巢之亂時,朱溫篡唐後,李奎公第五子孟公,因避世亂改名奇公,由隴西先後遷至汴梁、浙江南海,後在南京宜興縣南門經商。

在福建、廣東和東南亞一帶的姓李人士,祖先多數來自福建寧化、長汀和上杭三個縣份。姓李的人,遠祖多數來自河西走廊的隴西郡和趙郡。李姓遠祖和許多客家先民一樣,經過兩千多年的輾轉遷徙,由中國中原向東南走,先到江西,然後進入福建,再到廣東。有些後裔又從廣東向世界各地開枝散葉。而在宋朝就移居到福建的李姓祖先——李火德,被許多李姓人士尊為「入閩始祖」。

一、福建汀州李氏源流

1).李世民後裔-汀州寶珠公派系
(1世)少典,姓公孫

(2世)黃帝,少典之子,名軒轅。在位100年,活動年代大約在公元前24世紀,距今4400年。以德才擒殺蚩尤,取代神農氏炎帝。黃帝時已開始多妻制,傳說他有妻14人,娶西陵氏的女兒嫘祖(發明養蠶)為元妃,次妃為方壘、彤留、嫫母等。黃帝有25個兒子,得到了姓的,即為諸侯的只有14個。

(3世)嫘祖是黃帝的正妃,生二子,一玄囂,即青陽,生子喬極,青陽為諸侯,住在長江;另一昌意,分封為諸侯,住在若水,娶蜀山氏女兒昌仆為妻,生高陽。

(4世)顓頊帝,在位78年,是黃帝次子昌意的兒子,名高陽;喬極,玄囂子。

(5世)顓頊有八個好兒子,世人受了他們的好處,稱他們「八愷」;有個不成材的兒子,不接受教育,不知道什麼是好話,天下人稱他「濤杌」;鯀,顓頊子,生禹;大業,顓頊子,生女華;窮蟬,顓頊子;高辛,即帝嚳,在位70年,喬極子,黃帝長子之孫,顓頊侄子。

(6世)女華,大業子,生皋陶;帝嚳娶陳鋒氏的女兒,生放勛,娶取訾氏的女兒,生摯。帝嚳有八個好兒子,時人稱之為「八元」;帝嚳去世,摯繼承帝位,無政績,他死後弟放勛繼立,即帝堯,堯為帝嚳之子,在位98年。夏禹,名文命,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生活在公元前21世紀,其父鯀,其子啟。

(7世)皋陶,李氏血緣始祖。在堯為炎黃夷聯盟首領時,任理官,即掌管 司法的長官。他主持制定了五種刑罰【墨、劓、非、宮、大辟】,以善理刑獄著稱於世,至舜(是黃帝次子昌意的第八代孫)繼位後,仍用皋陶為大理,天下罪惡得以平正,人民安居樂業;他提出的「治天下須慎修其身」、「知人」、「安民」等主張,深得舜帝賞識。舜帝將他作為繼位侯選人,但還未及禪讓,皋陶就病逝了。皋陶之後,歷禹、夏、商,26世為理官。

(8世)伯益,皋陶長子,因善訓鳥獸被舜帝賜了贏姓,成了贏姓部落的首領;次子仲甄,又叫仲偃。丹珠,堯子,不賢,因之堯禪位給舜。

……………

(33世)理征,按照古人以官為氏的習慣,故稱皋陶及其子孫為理氏,以官為氏的理氏,傳至理征時,他因屢諫紂王【前1075-前1046】且執法不阿,遭亡身之禍。

(34世)李利貞,得姓始祖。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帶著逃至伊侯之墟,飢采樹果得以活命,後理貞畏於紂王追捕不敢姓理,於是以「木子」救命之恩改稱李氏。此即「指樹為姓」之說,這表明李姓之始當在商末周初。

(35世)李昌祖利貞娶契和氏女,生昌祖,昌祖為陳大夫,家於苦縣。
89世)李淵,昺之長子,7歲襲爵唐國公,歷任刺史、郡守、衛尉、少卿等職。隋末,為太原留守,又是隋文帝獨孤(鮮卑姓)皇後的姨侄。乃堯大聖大光皇帝。李昺有四子,長曰高祖淵,次曰梁王澄、三曰蜀王湛,四曰漢王洪。蜀王房後為渤海王房。

(90世)李世民,即唐太宗。高祖淵有22子,楚王智雲、荊王元景、徐王元禮、韓王元嘉、彭王元則、鄭王元懿、霍 王元軌、虢王鳳、道王元慶、鄧王元裕、舒王元名、魯王元夔、江王元祥、密王元曉、滕王元嬰、秦王(唐太宗)世民等。

(91世)李治,太宗第九子,即唐高宗。

......................................................

(112世)李奎(燔)(1129-1179),李貴之長子李燔,又稱奎公,又名文宿,別名傑,號興隆,六歲時隨父遷居歸德州。燔在宋朝官至樞密副使,但受奸臣陷害,逃回歸德州隱身,改名李奎,又為避金人之禍,攜五子孟佑遷居江西贛州石城渡,開荒種地,葬於石城。

(113世)李孟(奇),李燔之五子李孟,又稱奇公,又名孟佑,1152年生,九歲(1160年)隨父遷石城,1181年,因不堪重稅帶其二子珍、珠,到寧化石壁開基,並改名為奇興。

(114世)李珠,李孟生有四子:珍、珠、珂、球。二子 李珠,原名德,號寶珠,又名大郎,1176年生在江西石城,六歲隨父遷寧化縣石壁村。李珠在宋朝,歷任副榜、縣令尹等職。1251年,76歲的李珠被其子接往福建上杭贍養。卒於1255年。

(115世-……)李火德,李珠生有五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1231年,29歲的水德攜妻帶子和母潘祖太,從寧化縣石壁村遷居廣東鎮平縣,其後裔再次外遷,據說有遷至山東的;1226年,木德、火德離開寧化縣石壁村,先居福建上杭,其後裔又有遷往廣東梅縣的,繼而遍布海內外。李火德,字丙鳳,號閩海,1206年11月8日子時出生在寧化縣石壁村。屬隴 西李氏27世裔孫。19歲任汀州府寧化縣儒學教諭;21歲與其兄木德遷至上杭。火德原配伍氏一直無育,火德63歲時(1268年),伍氏親自聘媒,納娶上杭豐郎陳梅山之19歲女兒為妾,婚後六年得三子二女,三子分別是三一郎(朝文)、三二郎(朝宗)、三三郎(朝美)。此三子後裔繁衍極盛,並且名人輩出。火德第8代裔孫李崇誠,明進士,被詔入翰林院任文淵閣大學士,曾奉命參修《永樂大典》;火德第17代裔孫李光地,在清朝官至吏部尚書協辦、文華殿大學士;火德第11代裔孫李福瑛、第16代裔孫李明吾、第17代裔孫李陟瞻、第22代裔孫李端毅、第23代裔孫李威光分別在明 清時期任將軍職。第28代裔孫李宏達在民國時期任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火德第15代裔孫李魯,護明忠臣,明末任兵部尚書,清兵入侵時,奉命守衛上杭。清主帥以高官厚祿誘降,被嚴詞拒絕,後城陷,吞金而死。火德門下不乏魯類之忠臣。火德第25代裔孫李國平,廣東豐順蓮花村人,國務委員、八大代表、河北大學教授,曾留學日本。他全家有20位大學生,4位研究生,他的8個孩子中有兩位博士,他本人及孫子也是博士。

寶珠公,名珠,原名德,又名大郎,號寶殊,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二十八代裔孫;是一生忠誠為國,被世代譽為「忠貫金石之良將」的李綱(宋朝觀文殿大學士,官至丞相)之五世孫。於公元1176年(宋朝淳熙三年丙甲歲三月十九日辰時)生於江西贛州石城渡。六歲隨父奎公(原名燔,宋朝樞密副使)遷福建寧化石壁。
而台灣《李氏大族譜》也載:唐江王李元祥之後李綱,南宋高宗時封相,為天下重望,他的孫子李珠遷住福建寧化。又載,景仙李氏自稱「宋邵武李綱之後,再三世而避泉州之安溪」。
在宋朝曾任縣令尹等職。時值宋未元初,天下大亂,南遷人流不斷。寶殊公促其子外遷,還寫了「繼先續後,根枝一處,綿延世澤,舉祖流芳」十六字交付各子以作留念。他與夫人捨不得離開石壁,堅持留下守其艱苦開創的基業。直到公元1251年76歲時,才被其子木德、火德二公接往福建上杭瞻養,卒於公元1255年(宋朝寶佑三年乙卯歲),享年80歲。妣潘氏,生六子一女,即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田德,女雲姑七娘。
寶珠公裔孫已繁衍到三十多代,枝繁葉茂,遍及閩、粵、贛、浙、桂、蜀、黔諸省,港、澳、台地區,東南亞、歐美諸國,嗣裔甚眾,英才輩出,如:
寶珠公四子李火德(宋朝大守、節度使、關內侯)、寶珠公第九代裔孫李庭芝(明朝右丞相)、李崇誠(明朝文淵閣大學士、官至丞相)、第十六代裔孫李魯明(明末兵部尚書)、第十八代裔孫李光地(清朝文華殿大學士,被尊為「一代名相」)等人,業績輝煌,名垂古史。當今海內外系寶珠公裔孫,為李姓俊傑的政壇要人、將軍、科學家、企業家,不勝杖舉。
李火德子孫眾多,名人輩出。香港的李家誠,台灣的李登輝和新加坡的李光耀,都是李火德的後裔。
在廣東,單在揭西縣就有幾十個村莊居住著李火德的子孫。在砂拉越,不論是灰寨李還是古竹溪李,都是李火德的子孫。奇公之子寶珠公,因避世亂移居到福建省澄州府寧化縣石壁村,生五子,其中第四子火德公生於西歷九六六年,後因兵亂遷到上杭縣勝運里豐朗崗頭居住(勝運里今為稔田鄉)。火德公卒於一○五三年,享壽八十七歲,葬於梅花嶺豐朗崗頭螃蟹游湖地。南方李姓族人,多為火德公後裔,故稱火德公為入閩始祖。
寶珠公生平將簡略
珠公原名德,號大郎、又名寶珠,生於公元1176年3月19日辰時,出生在江西石城,公元1201年任宋朝副榜職、因宋元兵亂、遂遷居福建寧化石壁,生下火德公五兄弟後,因地峽人多、火德公與妻伍氏遷上杭勝運里豐朗村開基時,珠公給予十六字「繼先續後、根枝一處,綿延世澤、舉祖流芳」,永作留念。珠公年老時,火德公把珠公接到豐朗同居。珠公卒於公元1255年享年80歲,葬在豐朗榕樹壩,庚山甲向,墳形「螃蟹游江」。
火德公裔孫遷移豐朗後,廣東鬆口賢德公裔孫(據查考賢德公系火德公次子三二郎公改名),把珠公骨骸遷移葬廣東鬆口西面佛子高、手捧金鍾形,詩曰:
不到龍牙不到東,
名瑩繞結在松哇;
手捧金鍾頭帶帽,
腳踏佛祖坐蓮花。
其墳系鬆口五大名墳之一,乾山巽向、墓地氣勢磅礴,既是風景區、又是游覽勝地、遊人瞻仰絡繹不絕。公元1936年鬆口詒燕樓21代裔孫維元(出任安徽代省長)回鄉探親與鬆口李氏鄉賢合力重修珠公墳地
火德公流派
火德公第三子坤培公的後裔,移居廣東揭西縣。火德公第十一代孫福生公移居到柑坑,即是柑坑開基始祖。柑坑李氏世系,第一世祖便是由福生公算起。
坤培公生於西歷一○三二年,傳第二十八代,至天接公生時一八六四年,歷時八百卅二年。天接公在二十一歲時移居砂勞越,至今已傳了四代。以上是越州柑坑李氏順合派遷移史。
火德公由寧化石壁經過長汀,最後遷移到上杭縣勝運里(今捻田鄉)豐朗崗。火德公的墳墓和紀念他的李氏大宗祠,仍然完好地被保存著。
公元1985年詒燕樓24代裔孫輝盛從香港回家探親,捐資1000元,並發動在港裔孫建林捐資1000元由加良、汝海等協助,把墳墓進行維修、現在墓地兩旁綠樹成蔭、祖德綿長、萬世流芳。

2)、據考,唐宗室的另一支系(據說為唐高祖第二十子)始祖元祥,他於唐貞觀十一年(637)皇封「閩越江王」,分派入閩時年僅10歲。在他35歲時(662),到福建省永安縣大湖鄉開基,作為唐朝宗室的二支後裔,元祥與珠公先後入閩(唐、宋),其後人廣不福建,廣東,台灣和東南亞。

3)、據《燕樓派家譜》載:其先世唐時居燕京東角樓,宋元間,有李善浦到福建泉州做官,便把家安在同安(今屬福建泉州)。這就是李氏燕樓派,因做官而遷居福建,成為第三支入閩的李氏宗族。

4)、據《漳州府志》載:唐高宗時,泉、潮間蠻獠嘯亂,朝廷任命光州固始人陳政,掌管嶺南軍事,時有偏稗將領132員,隨之人閩,而這些將領之中的李氏族人封地定居該地,乃最早的入閩李氏。
所以,一共有四支李氏宗族入閩,他們枝繁葉茂,遍及閩、粵、贛、浙、桂、蜀、黔諸省,港、澳、台地區,東南亞、歐美諸國,嗣裔甚眾,人才陪出。
5)、入粵始祖聯公後裔
宋朝末年,蒙古族入侵,李氏祖先大部份向南遷徙,形成嶺南李姓家族體系。當宋徽宗崇寧初(公元1102年),元崖內擾,柱國公以王命鎮撫粵邊。李聯以御史監其軍,自閩入廣,別率舟師鼉陽東下。而嶺南瘴涇海風不時至,將士多病死,師遂大潰,聯與第三子桓江,泛樓船,乘風南駛,師次海陵山。時颶大作,舟人恐懼,乃自海陵進駐溽陽,卒以年老,又兵間積苦,間關萬里,病益劇,遂卒於1103年(時年67歲)在溽陽城。桓江伐木作棺,蒿葬聯公於溽陽娥曹峰下荷木逕,故李聯公是為李氏入粵五邑始祖,其後裔主要廣布廣東五邑周邊一些地區。
始遷祖聯公,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丙子(公元1036年),卒於宋徽宗崇寧二年癸未(公元1103年)。
聯公墓
位於廣東台山市廣海鎮甫草逕西約2公里處。李松年(1036~1103),又名李鑾(或聯),北宋人,諱榮昌,任嶺南監軍御史,1102年帶兵乘船由福州赴雷州半島,半途遇台風而改入廣海駐守,次年染病而卒,其子亞桓將其葬於現址。墓始建於北宋崇寧二年(1103),清光緒十八年(1892)重修,佔地約100平方米,由花崗石塊砌成,墓碑高130厘米,圍刻浮雲拱月圖案,頂橫刻「鍾靈毓秀」4字,中分兩行縱刻「宋任嶺南監軍御史諱聯翁號松年李公墓」及「坐申向寅兼庚甲光緒歲次壬辰仲冬吉日重修」共36個字,墓口有石獅及石鼓各一對。
祖妣柴氏,宋氏。生三子:長曰凌江(禧)、次曰梧江(源)、三曰桓江。
聯公既卒,三子桓江旋奔越南。長子凌江次子梧江,仍居江西吉安。凌江有子四人,曰楹礎,為兵部尚書,曰柱碩,宋賜進士,諫議大夫,曰師道,曰友聞。其後以次自贛入粵,是為尚書、瓦崗、荷塘、鹿洞各派之祖。
梧江有二子,長曰棟,次曰棕。棟公號任堂,宋任天台縣尹,世居吉水,以勤勞王室,身在行間未遑兼顧。而贛南盜氛孔亟,所過為墟,遂命子侃、徇、佁奉始妣禢氏太夫人遷居南雄,旋下廣州以避亂。因僑寓省城高弟街素波巷,繼遷番禺溪里。後棟公以年老解兵柄,亦南下至廣,卜居新會城禮儀坊中步巷。
其後子孫分別徙居新會、中山、鶴山、順德、台山等地。棕公子孫,亦分居廣、肇、欽、廉各地。
台山李氏始遷祖(一世)任堂公,名棟,始祖父梧江,宋任桂連路司史,生卒未詳。祖妣姚氏。任堂公,生卒未詳,估計生長在公元1100元至1170年間。祖妣禢氏,生三子:長曰侃,次曰徇,三曰佁。當年台山(新寧)屬新會郡(公元420年間)新會縣(公元590年間),宋、明、清時期,新會縣縣境幾經變遷,先後劃出部分縣地置中山、順德、恩平、台山、開平、鶴山等縣。明弘治十一年(1499),從新會縣析出得行、文章、瀧水、潮居、矬峒、海宴6都之地立新寧縣,1914年改稱台山縣,1992年撤縣設市。台山李氏就從立縣前後,由始祖棟公、禢氏及其子孫後代,分別從南雄珠璣巷、廣州和新會等地陸續遷入台山定居,繁衍後代。棟公一世之山葬在新會石狗嶺朝天鳳形。妣禢氏孺人,又稱米氏,因出子孫眾多故雲,山葬台山筋坑蝴蝶山唱名雙飛蝴蝶。
侃公,棟公長子,二世,宋勅贈國監助教,妣何氏,生有一子子然(三世),其後人主要分布在台山海宴、橫岡、吉浦、山咀、廣海、都斛、西坑、香頭墳、廛禾田等地。侃祖子孫之班派;
修道立德,家賢希聖,學宗孔孟,儒紹周程,揚名上閣,見覺太平,和風濟美,世代錚榮。按:長房侃祖自始祖以下十六代未有班派,迨至十七世始立上聯作為班派。
徇公,棟公次子,字奕修,號孔行,二世,宋豐城縣知縣,太常寺少卿。淑配曹氏,敕封孺人,晉贈恭人。生三子(三世),長子子懋,宋任高州教諭;二子子達,宋進士行人,三子子傑宋任雷州教諭。
子懋(茂)公,徇公長子,三世。生有三子(四世)。其後人分布台山玄(園)田、喜村、台城內青雲路金紫里,後裔子孫之班派:
本毓裔聯英,金枝向日榮。奕世逢春茂,參天曜日明。是房由十九世起始有班派。
子達公,徇公次子,三世,生有三子,其後人分布台山密沖、鐵爐坑、獨樹、南村、湯湖、牛尾山、三合、玉槐、廣海、坦塘、東洋沖蔞、海宴、沙欄、牛山頭等地。後裔子孫之班派:
修文宏道,宗聖希賢,乃祖南來,長發其祥,濟美多士,奕世永昌。本房自始祖以下十二代未有班次派別,至十三世時,由康熙庚子進士星如公請當時廣東學政翰林院檢討陳筠先生題上聯贈為世派。
子傑公,徇公三子,三世。有一子三孫,其後人分布台山東坑、筋坑、東邊龍、龍舟地、南村等地。後裔子孫之班派:
華維繼孟須世良,廣業文明聖道昌,德煥天章日啟耀,學宗唐周粵東長。
佁公,二世,棟公三子,宋任天台縣尹。生有三子九孫(三世、四世)。其後人分布台山海宴、沙欄、橫塘、塔腳、溫邊、橫江、沖蔞、車望岡、獨岡、掃桿朗等地。佁祖子孫之班派為:
高第開基,廣衍雲礽,偉烈始興(或豐),樹績文章(或允章),家國宏猷。或作:駿有聲揚,光大業成,偉略(或烈)珠璣聯譜,祥慶永海游圖。
跟隨始祖棟公遷居台山的還有聯公長子凌江公之長子喬木公,字楹礎,號振堂。生於宋徽宗建中元年辛已,卒於高宗紹興十七年丁卯(公元1101~1147年)。高宗建炎四年庚戌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及兵部尚書。誥封三代,著有神碑集。祖妣伍氏,伍相國之女,獨生子名玖,字紙軒,宋孝宗乾道七年辛卯領省解。祖墓在陽江冠山,墓前有文武官員至此下馬之石碑。
其後人除分布陽江、陽春、廣州、順德、江門、新會、開平、茂名、新興以至廣西柳州,河北、天津等地外,在台山主要分布東頭舊里、上沖、滘口、水接、新田、海宴、小擔、碩仁、迎祿村、東岡村、頭洞、萬安、橫水三多里、清湖、沖蔞、都斛、墩寨、南閘、廣田、古邏、牛尾山、那扶、陡門、大王坑、沙頭沖、馬坪咀、沙頭潮坑村、西墩、上宅、向步、長塘、台城、廣海、上川、下川等地,後裔子孫字派為:
慶承天祐,奕世永昌。濟美多士,冠冕兆芳。優游列國,仁澤孔長。
或曰:慶(或本)承天祐,奕世永昌。顯揚偉業,休有烈光。家傳忠厚,仁澤孔長。
從始祖棟公遷居台山至今已經過二十多世,凡四五百年以上,現在生的後代分別屬二十五世至三十二世之間。人數眾多,成為台山市一大姓氏之一。
目前,李氏後代子孫繁衍分布台山市各鎮,估計在台山李氏人口超過10萬人,同樣台山李氏後代出國,往港澳台謀生者甚眾,遍布五大洲各國及地區,有「麗路李「之稱,即李氏後代分布各處都有。李氏族大,人才輩出。

6)、入粵李姓始祖安政公後裔
北宋元豐三年(即公元1080年)元慎之玄孫李晟勤王平朱之亂,封西平郡王,其十五世孫李安政封廣州路刺史,偕夫人溫氏來到廣州)廣惠兩府紛亂,李安政身登黃甲,欽派為廣東布政使、後任廣州路刺史。李安政偕夫人溫氏落戶廣州,開枝散葉,廣布各地,遂成為廣東這支李氏的始祖,人才輩出.
入粵李姓始祖李安政的墓位於從化呂田海螺山麓、李安政和溫氏百年歸老後,分別葬於從化呂田和廣州白雲山。後來其孫子蒙皇帝恩賜重修白雲山溫氏夫人墓,並稱那裡為「御書閣」。
參閱資料:1、(李氏起源)2、《燕樓派家譜》3、《漳州府志》
4、《福建汀州李氏家廟簡介》5、《隴西堂論壇》

❷ 大疆無人機翱翔的背後

來源:南方網

穀雨一過,華南早稻到了施分櫱肥的關鍵時期。粵北韶關市仁化縣周田鎮較坑村,一架無人機徐徐起飛,盤旋在一望無際的稻田上,肥料均勻灑下。

分櫱肥施得及時,水稻分支就多、產量也高,是農民最看重的施肥環節。

「這是大疆T20P無人機,翼寬有3米,10畝田10分鍾就搞定了。」當地種植大戶鄧瑞庭指著盤旋的無人機說,「大疆一天能施肥300畝,相當於30個壯勞力,又快又勻。」

大疆T20P無人機是深圳市大疆創新 科技 有限公司去年11月投入大批量生產的一款農業無人機。

作為廣東一家民營高 科技 企業,大疆公司16年間從4個人的小團隊,發展到員工超1.4萬人的大公司,現已累計申請專利超1.3萬件,產品遍布100多個國家,全球市場份額超80%。

「大疆的發展,不僅是我們加大研發投入的結果,更得益於廣東 科技 強省政策的引領,也離不開司法對 科技 創新強有力的保護。」大疆公司法務代表崔明遠如是說。

「先行判決」 ——

讓創新者真正贏得市場

知識產權一頭連著創新,一頭連著市場,快速維權是創新企業 健康 發展的剛需,也是司法保護創新的應有之義。

「雲台相機」是大疆公司自主研發的一項新技術,拍攝中能自動穩定平衡,產品上市後深受市場青睞。2018年12月,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外觀設計專利,隨後該技術還獲得第21屆中國外觀專利金獎。

為盡快查明事實,法院邀請技術調查官出具專業意見,還同步協調國家知識產權專利審查協作中心出具意見。

「作為一家創新型企業,快速維權尤為迫切。」時任大疆公司知識產權部門負責人的王曉丹表示,一般知識產權官司都要1年多,最終即使勝訴也可能丟了市場,「先行判決+臨時禁令」很好地解決了專利維權「贏了訴訟、輸了市場」的難題。

「頂格」判賠 ——

2016年10月,大疆公司的「雲台」技術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發明專利,此後還被評為第4屆廣東專利金獎、第19屆中國專利優秀獎。2017年2月,大疆公司發現,桂林智神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製造、銷售的「智雲閃靈」三軸穩定器,與公司專利產品極為相似,遂將智神公司訴至法院。

2018年12月,廣東高院判處智神公司賠償大疆公司100萬元,這是當時該類案件中的法定最高賠償數額。

一紙「頂格」賠償的判決,向惡意侵犯知識產權者說「不」。

「這個判決在我們整個行業引發強烈反響,對促進整個無人機行業的 健康 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廣東省無人機行業協會會長武衛表示。

聯動聯調 ——

讓「大保護」落地落實

「陳工之前在我公司參與研發,還簽了保密協議,現在泄露我們的技術,就是侵犯了商業秘密……」

2016年2月,深圳市南山區人民法院審判庭里,一場唇槍舌劍的法庭辯論在大疆公司和道通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間「開火」。

大疆公司訴稱,道通公司聘請的工程師陳某曾在大疆公司任職,深度參與了大疆無人機「幻影3」的研發,並向道通公司提供了無人機開發的商業秘密。

同在南山區的道通公司,是一家主營 汽車 電子研發、生產及銷售的高 科技 企業,道通智能航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是其全資子公司,從事無人駕駛航空器電子元器件研發生產。

道通智能認為,大疆公司公開對外發布消息屬於詆毀商業信譽的行為,於是也將大疆公司告到法院,要求停止侵害商業信譽和名譽權。

一個新產品引發了兩場官司。

「兩個案件判決不難,但判決後兩家企業疙瘩沒解開,今後還會有訴訟。」黃娟敏認為。

於是,黃娟敏先後同兩家企業溝通,建議企業多把精力放在今後的發展上,早日放下爭議、走出訴累。在法官的努力下,雙方均流露出調解的意願,但對商業秘密保護還是各執一詞。

於是,黃娟敏找到了南山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由中心協調商業秘密保護的專家學者參與調解。

黃娟敏和商業秘密保護專家,分頭和企業就前員工就職問題進行法律上的剖析。經過法院和知產保護中心的共同努力,兩起糾紛一並調解撤訴,雙方握手言和。

在南山區法院的推動下,南山區成立全國首家「6+4+N」知識產權一站式綜合服務平台,包括6家保護機構、4家行業協會、N家知識產權服務機構,知識產權事前培育、事中運營、事後保護的全鏈條服務自此實現真正聯動。

「這個平台構建起了司法、行政、行業協會、仲裁調解聯動大保護,已成功調解1352件糾紛。」南山知識產權保護中心主任劉靜表示。

平等保護 ——

讓營商環境更加優化

2019年,大疆公司發現,150多公里外的江門市也有一家同名的公司,並在多個電商平台將「大疆」商標用於產品推廣。而大疆公司早於2012年就申請注冊了「大疆」商標,並於2018年8月被國家知識產權局認定為馳名商標。

開庭前,該案主審法官、時任江門中院民三庭庭長張海疆先召集雙方進行了調解。

面對法官的耐心釋法析理,黃某當場表示願意把已注冊的商標無償轉讓,大疆公司也明確表示不再追究其他賠償。

「面對本土企業,江門中院堅持平等保護,這才是真正的法治化營商環境。」案件訴訟代理人、大疆公司法務楊霄飛表示。

編後語

讓創新者安心創新

從4人小作坊到市場份額獨占鰲頭的全球無人機行業「獨角獸」企業,大疆無人機「翱翔」,得益於公司持續投入技術研發,也是廣東 科技 創新強省戰略讓民營高 科技 產業蓬勃發展的縮影,司法服務保障在其中功不可沒。

熱點內容
豐縣著名律師 發布:2025-10-10 10:20:54 瀏覽:753
經濟法主體東奧 發布:2025-10-10 10:15:10 瀏覽:89
公益訴訟制度與經濟法 發布:2025-10-10 10:10:03 瀏覽:646
從事行政法研究 發布:2025-10-10 10:08:04 瀏覽:995
法院離岸挺 發布:2025-10-10 10:03:40 瀏覽:48
人制走向法治 發布:2025-10-10 09:57:44 瀏覽:249
金融法律知識試題 發布:2025-10-10 09:48:32 瀏覽:429
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法學好考嗎 發布:2025-10-10 09:47:06 瀏覽:179
美國司法審查權 發布:2025-10-10 09:43:39 瀏覽:989
新河鎮法院 發布:2025-10-10 09:15:25 瀏覽: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