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總則脅迫
Ⅰ 民法總則撤銷權時效是多久
您好!
(一)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重大誤解的當事回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答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三個月內沒有行使撤銷權;
(二)當事人受脅迫,自脅迫行為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
(三)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後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放棄撤銷權。
當事人自民事法律行為發生之日起五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撤銷權消滅。
因重大誤解導致民事行為被撤銷的,當事人自知道或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3個月內未主張撤銷的,撤銷權消滅。當事人受脅迫, 自脅迫行為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撤銷權消滅。對司法考試的影響——可撤銷民事行為中,撤銷權的除斥期間不再是統一的,區分重大誤解和受脅迫。
如能進一步提出更加詳細的信息,則可提供更為准確的法律意見。
Ⅱ 民法總則擁有撤銷權的時效是多久
民法總則撤銷權時效是多久?
在債權債務關系中,為了保障債權人的合法權益,法律賦予了債權人撤銷權的行使。當債務人作出對債權人的債權不利的行為,如將自己的財產無償轉讓給他人等等,這時,債權人就可以行使撤銷權要求撤銷債務人的行為,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一、民法總則撤銷權時效是多久?
(一)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重大誤解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三個月內沒有行使撤銷權;
(二)當事人受脅迫,自脅迫行為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
(三)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後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放棄撤銷權。
當事人自民事法律行為發生之日起五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撤銷權消滅。
因重大誤解導致民事行為被撤銷的,當事人自知道或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3個月內未主張撤銷的,撤銷權消滅。當事人受脅迫, 自脅迫行為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撤銷權消滅。對司法考試的影響——可撤銷民事行為中,撤銷權的除斥期間不再是統一的,區分重大誤解和受脅迫。
二、撤銷權行使的構成要件
撤銷權的行使必須符合客觀要件和主觀要件。
所謂客觀要件,是指債務人實施了一定的有害於債權人的債權的行為,才能使債權人行使撤銷權。換言之,債務人實施了一定的處分財產的行為,此處所說的處分是指法律上的處分。具體包括:
第一,放棄到期債權。也就是說,債權到期後明確表示免除債務人的債務。
第二,無償轉讓財產,如將財產贈與給他人。
第三,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如將價值100萬元的房屋故意以1萬元的價格轉讓給他人。
需要指出的是,債務人的處分行為必須已經成立或生效,其財產將要或已經發生了移轉,債權人才能行使撤銷權。同時,債務人處分財產的行為將明顯有害於債權,債權人才能行使撤銷權。所謂明顯有害,是指債務人在實施處分財產行為後,已不具有足夠的資產清償對債權人的債務。如果債務人仍然有一定的資產清償債務,不能認為債務人的行為有害於債權。
所謂主觀要件,是指債務人與第三人具有惡意。一方面,債務人必須具有惡意。所謂惡意是指債務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其處分財產的行為將導致其無資產清償債務,從而有害於債權人的債權,而仍然實施該行為。一般來說,認定債務人的惡意應以其實施行為之時為准。
民法總則撤銷權時效為當事人知道自己的權益受到侵犯的一年內,但如果債務人實施的行為已經五年,債權人仍不知道的,該撤銷權消滅。撤銷權在債權債務關系中可以有效保障債權人的合法權益,但它的行使是有一定的前提條件的,首先,債務人的侵權行為已實施,其次,債權人實施行為是有主觀故意的,符合以上兩點的,債權人可以行使撤銷權。
Ⅲ 什麼是訴訟時效
訴訟時效是指民事權利受到侵害的權利人在法定的時效期間內不回行使權利,當時效期間屆滿答時,債務人獲得訴訟時效抗辯權。
在法律規定的訴訟時效期間內,權利人提出請求的,人民法院就強制義務人履行所承擔的義務。
而在法定的訴訟時效期間屆滿之後,權利人行使請求權的,人民法院就不再予以保護。訴訟時效屆滿後,義務人雖可拒絕履行其義務,權利人請求權的行使權發生障礙,權利本身及請求權並不消滅。
(3)民法總則脅迫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七章-訴訟時效:
第一百三十五條: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一百三十七條: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但是,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長訴訟時效期間。
Ⅳ 民法總則撤銷權幾年有效,消滅的情況有哪些
一、撤銷權的定義
1、撤銷權為實體法上的權利;撤銷權為附屬於債權的示意權利;撤銷權是一種綜合性權利,具有形成權和請求權的性質。
2、債權人對債務人的財產並無直接支配的權利,只能對債務人請求給付,債務人得自由支配其財產。但當債務人與他人實施某種行為,使其作為債權擔保的責任財產不當減少,因而害及債權人的利益,致使債權有不能實現的危險情形時,債權人可申請法院撤銷債務人與他人之間的法律關系,恢復債務人的責任財產,使債權得到確保。
二、撤銷權消滅的情況和具體時間
(一)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重大誤解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三個月內沒有行使撤銷權;
(二)當事人受脅迫,自脅迫行為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
(三)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後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放棄撤銷權。
當事人自民事法律行為發生之日起五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撤銷權消滅。
因重大誤解導致民事行為被撤銷的,當事人自知道或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3個月內未主張撤銷的,撤銷權消滅。當事人受脅迫, 自脅迫行為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撤銷權消滅。對司法考試的影響——可撤銷民事行為中,撤銷權的除斥期間不再是統一的,區分重大誤解和受脅迫。
三、撤銷權人如何行使撤銷權
1、債權人行使撤銷權必須向法院起訴。根據法律規定,債權人的撤銷權是指因債務人放棄其到期債權,或者無償轉讓財產,或者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所以行使撤銷權必須向法院起訴。
2、《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七十四條 因債務人放棄其到期債權或者無償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並且受讓人知道該情形的,債權人也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
Ⅳ 什麼是可變更、可撤銷合同
可變更、可撤銷的合同,它是指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因意思表示不真實,專法律允許撤銷權人屬通過行使撤銷權而使已經生效的合同歸於無效的合同。
可變更、可撤銷合同的范圍:
(1)因重大誤解訂立的合同;
(2)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
(3)因欺詐、脅迫而訂立的合同;
(4)乘人之危而訂立的合同。
(5)民法總則脅迫擴展閱讀:
根據《民法總則》:
第一百四十七條基於重大誤解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行為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四十八條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四十九條第三人實施欺詐行為,使一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對方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欺詐行為的,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五十條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脅迫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脅迫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五十一條一方利用對方處於危困狀態、缺乏判斷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為成立時顯失公平的,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