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淺談
㈠ 淺談民法典頒布的意義
民法典頒布的意義在於:1、編纂民法典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內現實需要;2、編纂容民法典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舉措;3、編纂民法典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
㈡ 圍繞民法典淺談自己的認識
要說從《民法典》中學到什麼,可能真的不是三兩句話能說清楚的,也不應該是一個問答的量,前幾天通過時,整個法律圈都炸了,《民法典》對人們生活影響實在太大。不過作為專業人士,看到這樣他的問題難免又很感興趣,加上前幾天也初步的發了一些內容,所以我們還是來粗略的嘮嘮《民法典》這個話題。
一、體例結構
民法典的起草歷時近70年,幾輩法律人的心血成就了今天的國之重典,從結構上來說共計1260條,分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家庭婚姻、繼承、侵權責任七編,就在5月28日通過這一天,整個法律圈各種言論可謂萬馬齊喑,有說「專業選得好、年年似高考」的、有說「半生所學、毀於一旦」的,也有搬出第1260條來論證民法典的威力的,畢竟在我國現行有效的法律中,《民法典》內容最多,條文最多,也達到了十萬字之最,更重要的是,《民法典》的出台直接廢止了幾十年來陸續通過的《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所以大家開玩笑說「半生所學、毀於一旦」。
二 具體內容
不過說到《民法典》的具體內容,就真的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了,雖然這部法律達到了1260條之多,但是它並不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新」制定法,這話怎麼說呢,因為我們《民法典》的制定思路就是匯編制,先將各編制定成單行法,陸續施行,待各編都成熟後再匯編在一起,現有《民法典》各編中,只有人格權編沒有制定單行法,但是人格權編的具體內容又實際上散見於《民法通則》《民法總則》《侵權責任法》等單行法律中,可以說,整部《民法典》95%的內容都是現行有效各單行法律規定了的,所以不管是內行還是外行,不必恐慌,只需要翻著《民法典》和相對應的單行法,找到對應發條,即可理解民法典的具體規定,關於完整的內容,請看下圖:
把該圖認真看一遍,即可了解民法典的體例及大致內容,再有針對性的學習其中一些新規,就可以熟練掌握民法典了。
三 《民法典》新規
要說到《民法典》新規,可以說幾條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
1、規定了離婚冷靜期,民法典規定,自婚姻登記機關收到離婚登記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任何一方不願意離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撤回離婚登記申請;
2、未成年人在網路游戲平台大額充值、在直播平台大額大賞主播的,可以退款;
3、職場、校園等場所性騷擾得到遏制,法律規定:機關、企業、學校等單位應當採取合理的預防、受理投訴、調查處置等措施、防止和制止利用職權、從屬關系等實施性騷擾;
4、高空拋物傷人,整棟樓同賠(除非能證明自己不是傷人者)、物管對高空拋物傷人擔責,公安機關、城管等部門應當盡快調查高空拋物責任者;
5、網路APP過度收集個人信息可能面臨巨額賠償及行政處罰。民法典規定,APP處理自然人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不得過度處理;
6,高利貸從此絕跡,民法典明確規定:禁止高利放貸,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規定,針對高利貸頻發、網路借貸無序、金融借款變相高息,民法典有了明確態度,從此再有高利貸的,法律將嚴打,我們期待最高法院司法解釋;
7、小區電梯廣告收益歸業主共享,過去很多年以來,我們一直看到,每個小區的電梯里都掛滿樓宇廣告,但絕大部門地區都沒誰過問廣告收益的歸宿,實際上這個規定也不算新規,在《物業管理條例》中有明確規定,公共區域屬於業主共有,收益也歸全體業主共有,但一直未上升到法律層面,這次,民法典明確規定,該類收益在扣除合理成本之後,屬於業主共有。
附言
鑒於民法典出台時間太短,我們也都還在學習過程中,歡迎大家在評論區一起學習,一起總結,有什麼困惑的,可以留言一起交流。
㈢ 淺談航班超售是否違反民法誠信原
一. 誠實信用原則是民法的基本原則
誠實信用,法文為 Foi,拉丁文為Bona Fide,英文為Good Faith。直譯均為「善意」。而在德文表達為Treu und Glauben,直譯為忠誠和相信。誠實信用原本只是作為一種道德要求,存在於民事習慣中,它要求人們在民事活動中誠實不欺,恪守諾言,追求自己的利益時不能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隨著社會法律關系的發展,它從開初的民事習慣演變為現代民法基本原則。
最早將這個道德准則上升為法律規范的是《法國民法典》,之後,《德國民法典》明確將誠實信用作為一項強制性規范規定下來,並且擴大到一切債的關系中。《瑞士民法典》也規定:「無論何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均應依誠實信用為之。」應該說,誠實信用原則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民法基本原則。
按照我國第六條規定"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另外,第八條也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違反這一源則,盡管不違反任何具體的法律條款和約定,法官仍可根據誠信原則裁定有惡意的一方敗訴,以求達到公正。
由於這一原則的內涵和外延都相對具有不確定性,而同時它又是強制性原則,可以調整任何民事活動的任何階段,以補充具體法條與合同條款之不足。所以誠實信用原則被稱為民法中的「帝王條款」。
由於法律的相對滯後性,在實行成文法制度的中國,法律(民法)基本原則的作用是不能替代的,因為在沒有法律規范的情況下,只有法律(民法)的基本原則才是評價和判斷當事人行為的准則,有關規定法律(民法)的基本原則的法律條文完全可以作為司法和仲裁機構裁判的法律依據。所以,民法基本原則對於民法的具體規范而言,無論是在立法上還是在司法上,無論是在規范民事主體的行為上,還是在判斷民事主體的合法性上,都自始至終發揮根本原則的作用,任何對民法規范的解釋,任何對民事行為的是否合法的判斷,只要違反民法的基本原則,就是違反民法,就是無效或可撤銷的。
考量是否違反誠信原則可以從誠信原則的定義入手,首先,誠信必須具備兩個要件:(1)誠實,即行為要件,指當事人與合同有關的所有信息的如實充分地披露,包括當事人必要的個人情況、交易價格、標的、能否如實履行等等;(2)信用, 即結果要件,指是否按照合同的事先約定如實的實際履行合同。在行為要件的前提下,以履行合同為各方的最終目的,兩個要件缺一不可。所以,誠信的行為和結果兩個要件判斷,可以比較具體的進行法律認定和實踐操作。
同時,「善意與否」作為誠信內涵的常用描述,以不違反合同對方的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為前提,也可以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考量。
三.誠信原則與航班超售的具體法律分析
自從旅客買票之後,旅客和航空公司就形成了客運運輸合同的權利義務關系, 航空公司完全有義務按照約定的時刻為旅客提供約定的服務,而旅客則有義務及時趕到機場以便航空公司及時履行合同,但是超售對旅客而言,就意味著合同存在不能履行的可能性。
首先,我們必須假設超售沒有成為客運運輸合同的默認條款,也沒有成為民航業的習慣做法,也就是說,無論是從事實上還是法律上,旅客都不知道航班將要超售。同時我們假定:旅客將按照訂座的先後次序到機場辦理乘機手續,那麼從第一個超售旅客開始,航空公司就有可能因為座位不夠而不能按照約定履行合同,換句話,航空公司在不能確定是否能有能力履行合同的前提下,卻向旅客作出履行合同的承諾,而與此同時,旅客並不知情,還在准備出行。可以說,從前文提到誠信原則的行為要件來看,航空公司肯定是「不誠實」的。
從誠信原則的結果要件看,必須對超售分三種情況討論:
情況一:航班預期超售但並沒有最後實際超售,結果航空公司對旅客按照約定實際履行了合同,沒有違反結果要件。
情況二:航班最後實際超售,但航空公司通過合適的方式和合理的賠償讓旅客自願棄乘,更改航班時刻,這是民法中當事人自治原則的體現,也是法律所允許的,可以認為沒有違反結果要件。
情況三:航班最後實際超售並且有旅客不願棄乘,則航空公司沒有如約履行合同,違反了誠信原則的結果要件,必須承擔必要的賠償義務。
其次,如果航空公司的超售措施成為行業的習慣做法,或者成為客運運輸合同的默認條款之一,則無論旅客是否實際知道航班超售,在法律上推定旅客知道並且同意接受該條款, 即每次乘機都存在航空公司不能按照約定履行合同的可能,那麼,很顯然,超售並不違反誠信原則。即便上述的情況三發生,航空公司也只要保證旅客轉乘其他航班,並承擔必要的賠償義務即可。
綜合考慮上述的兩種假設,再從善意與否的角度進行進一步的討論,一方面,確實航空公司是考慮到有旅客可能臨時取消行程而採取超售,最後是否實際超售航空公司並不能完全確認,並非惡意進行欺詐,同時,航空公司也事先准備了對旅客進行必要的補償措施和流程。總之,在主觀方面,很難對航空公司的主觀惡意進行確認。
同時,我也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同時違反行為要件和結果要件,即既不充分披露信息,又不能履行合同,才能構成對誠信原則的整體違反,而只要收益管理系統的數據成熟完整,最後實際超售的比例完全可以控制在萬分之幾左右,而航空公司也完全可以通過足夠充分的准備,大量減少實際超售之後的旅客不願棄乘的概率。那麼,我們可以認為,航班超售違反誠信原則是個「小概率」事件。
最後,國內的航空公司應該爭取把超售變成行業的習慣做法,並且在必要的公開場所如售票櫃台或值機櫃台以明示方式通告旅客超售及補償制度,同時,運用收益管理系統合理的預測和優化, 也是使超售進入良性運作, 減少旅客拒載的必要條件。
㈣ 民法典論文淺談民法典幾點認識和建議
民法典是具有劃時代記憶,中國法治進步一種里程碑,是中國第一部比較系統性的闡述法律之間相關法律屬性,建議呢!就是制定民法典要結合民間風俗根據當地風俗判決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