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察建議司法建議是
1. 什麼是司法建議什麼是檢察建議
1、司法建議是人民司法的一項重要制度。人民法院審理解決民事、版經濟、行政糾紛權案件,對有關問題,向有關單位或個人提出的建設性意見。
2、檢察建議是人民檢察院為促進法律正確實施、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在履行法律監督職能過程中,結合執法辦案,建議有關單位完善制度,加強內部制約、監督,正確實施法律法規,完善社會管理、服務,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的一種重要方式。
3、從廣義上講,司法建議包括檢察機關發出的檢察建議和法院發出的司法建議。
(1)檢察建議司法建議是擴展閱讀
司法建議有以下7個特徵:
①人民法院在案件審理中,因發現問題而提出的意見;
②建議內容與案件有聯系,但不是人民法院審判職能處理的范圍;
③需要請求有關單位協助解決;
④不具有裁判強制力,屬於建議性文書。
⑤它的對象可以是案件當事人,也可以是案外人;可以是單位,也可以是個人。
⑥它可以在案件審理過程中提出,也可以在裁判後提出。
⑦它的形式有書面和口頭兩種。
2. 檢察建議工作取得的成效通常有哪些
司法建議通常是指人民法院在審判工作中,以預防糾紛和犯罪的發生為專目的,針對案件中有屬關單位和管理部門在制度上、工作上所存在的問題,建議他們健全規章制度,堵塞漏洞,進行科學管理,提出改進和完善管理工作的建議。迄今為止,提出司法建議已經成為法院進行法制宣傳,擴大辦案效果的一項重要工作。
檢察建議是人民檢察院為促進法律正確實施、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在履行法律監督職能過程中,結合執法辦案,建議有關單位完善制度,加強內部制約、監督,正確實施法律法規,完善社會管理、服務,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的一種重要方式。
檢察建議書的結構及寫作方法
①標題。分兩行寫明製作文書的檢察院名稱和文書名稱。
②編號。寫明建議書制發的順序號。
③受文機關。寫明此建|義書送達的單位名稱。
④正文。寫明建議的原因、所依據的事實、建議事項及要求。
⑤日期。寫明制發此建議書的年、月、日。法律
3. 民事督促,支持起訴可以合稱民事督促起訴嗎
民事督促起訴是指「針對遭受損害的國有資產或社會公共利益,監管部門或國有單位不行使或怠於行使自己的監管職責,案件性質可通過民事訴訟獲得司法救濟的,檢察機關以監督者的身份,督促有關監管部門或國有單位履行自己的職責,依法提起民事訴訟,保護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一項民事行政檢察制度」{1}。自2003年浙江省人民檢察院首創推廣以來,民事督促起訴作為檢察機關民事行政檢察監督非抗訴方式之一,它與支持起訴、公益訴訟一道,有效地構築起遏制國有資產流失和社會公共利益受損的屏障。由於當前沒有具體的法律規定可以依照,也沒有現成的經驗模式可以借鑒,因此,認真調查研究,不斷總結經驗,對於完善民事督促起訴制度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民事督促起訴背景探源
民事督促起訴單從文書來看,有稱檢察建議的,有稱督促起訴通知書的,有稱督促起訴書,還有稱督促起訴意見書的。但民事督促起訴本質上仍屬檢察建議范疇。這一點從最高人民檢察院「對造成國有資產嚴重流失等涉及公共利益的民事案件,通過檢察建議督促有關單位及時提起訴訟」的權威表述中可以得到印證{2}。既然是這樣,民事督促起訴又為什麼要獨樹一幟呢?追根溯源,回答這個問題免不了要對檢察建議進行一番考究。
檢察建議這種檢察活動形式在我國有兩個不同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1949年至1958年。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第8條第1、2款、第9條分別規定:「最高人民檢察院發現國務院所屬各部門和地方國家機關的決議、命令和措施違法的時候,有權提出抗議。」「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發現本級國家機關的決議、命令和措施違法的時候,有權要求糾正;如果要求不被接受,應當報告上一級人民檢察院向它的上一級機關提出抗議。」「人民檢察院發現國家工作人員有違法行為,應當通知他所在的機關給予糾正。」根據上述規定,檢察機關相應創立了檢察建議書、提請書和抗議書等法律文書。這個時段的檢察建議是具有法律監督效力的一種「適格」法律監督方式。第二階段是1978年至今。1958年後檢察建議隨著檢察機關基本法律監督職能停止而停止。1978年檢察機關重建後,檢察建議這種形式又再度興起。此時的檢察建議已經缺乏往日的法律基礎,現行法律法規檢察職權的規定中檢察建議並沒有得到明確體現,盡管也有零星的文件涉及,但事實上它已經成為游離於檢察法定職權邊緣的一種檢察活動。也正因為如此,雖然檢察機關多年來運用檢察建議成功地解決了許多在法律上缺少具體規定的問題,成為檢察機關履行檢察監督權的有效途徑,但由於過度濫用,看似內容無所不涉、作用無所不能的檢察建議,反倒招致諸如缺少法律依據、空談套話偏多、格式不夠規范、整改效果不佳等問題的詬病。
我們說,隨著社會的發展,職能分工不斷細化,權力邊際越來越清晰,社會的權力制約訴求也越來越強烈。正如巴斯夏所說:「國家是一個巨大的虛構的實體,每個人都試圖藉助他的力量靠犧牲他人而生活。「{3}國家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必需通過具體的個人來進行,而這些個人,在缺乏約束的前提下,會不可避免地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從而把國家這一服務於社會的結構異化為少數人不斷地從其他社會成員手中獲取利益的利益汲取結構。因此,必須嚴格限制國家的權力。一旦權力被不加限制,一旦某項制度可以按照其執行者任意構思的時候,恰恰是制度本身毀滅的開始。同理,檢察建議也要有自己特定的活動半徑。
顯然,要從檢察機關檢察監督權的總體定位上來框定檢察建議權力的邊際實屬困難。就內容來看,檢察建議所涉及領域極其廣泛,其中良莠不齊自不必說,其本身發展也是無窮盡的。從邏輯上講,以不確定項來界定確定項是行不通的。這也可能就是檢察建議呼聲日漲,而總體立法遲遲不能實現的原因。既然這樣,檢察建議就面臨著尋求立法認可突破口的現實。應當說在這個問題上,檢察建議在某些具體領域已經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展。
有國家立法性質針對刑事訴訟中被不起訴人需要行政處罰、行政處分或者需要沒收違法所得的。如1979年7月1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142條第3款規定:「人民檢察院決定不起訴的案件,應當同時對偵查中扣押、凍結的財物解除扣押、凍結。對被不起訴人需要給予行政處罰、行政處分或者需要沒收其違法所得的,人民檢察院應當提出檢察意見,移送有關主管機關處理。有關主管機關應當將處理結果及時通知人民檢察院。」
有地方立法性質針對有關單位預防職務犯罪工作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規范的。如2006年11月30日浙江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的《浙江省預防職務犯罪條例》第18條規定:「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監察機關、審計機關在工作中發現有關單位預防職務犯罪工作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規范的,應當提出司法建議、檢察建議、監察建議、審計建議,以書面形式送達被建議單位,並抄送其主管部門;司法建議、監察建議和審計建議同時抄送同級檢察機關;必要時,檢察建議等相關建議抄送同級監察機關、審計機關。」截至2004年I月,全國已經出台了13部地方性法規,其中省級5個,較大的市有8個。另外還有地方人大制定了預防職務犯罪規范性文件20多個{4}
4. 檢察院可以下達司法建議書嗎
檢察院可以提出檢察建議書。
最高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檢察建議工作規定(試行)》第一版條權規定,檢察建議是人民檢察院為促進法律正確實施、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在履行法律監督職能過程中,結合執法辦案,建議有關單位完善制度,加強內部制約、監督,正確實施法律法規,完善社會管理、服務,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的一種重要方式。
第七條規定,提出檢察建議,應當按照統一的格式和內容製作檢察建議書,報請檢察長審批或者提請檢察委員會討論決定後,以人民檢察院的名義送達有關單位。
檢察建議書應當報上一級人民檢察院備案,同時抄送被建議單位的上級主管機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