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楷新書

刑法楷新書

發布時間: 2021-01-20 21:19:55

『壹』 法律自考的書有哪些改成新書了

國際法改了
公證與律師實務改了
法律文書與律師實務寫作改了
公共政治課改了

『貳』 憲法,刑法這些書圖書館有嗎

國家、省、直轄市、市(地區)、縣(區)公共圖書館肯定有。
國家的有關法律,屬於國家出版物的,出版社應當向縣以上公共圖書館送交樣本,或者捐贈。縣以上公共圖書館對國家出版物,也應該購買收藏,供大眾借讀。
但是,這方面還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只是在國家出版、發行部門的有關規定中有所涉及。

附錄1、《公共圖書館服務國家標准》(節選)
省級公共圖書館負有依法接受所在省(市)出版機構呈繳出版物和保存地方文獻版本的職能。呈繳本徵集的品種、數量應達到地方正式出版物的百分之七十以上。
政府出版物 公共圖書館應承擔當地政府出版物的徵集、保存與服務職能,設置政府公開信息查閱點,並做好服務工作。
附錄2、國家出版局《關於徵集圖書、雜志、報紙樣本的辦法》(節選)
第二條凡出版社、雜志社和報社編輯、出版的各種圖書、雜志、報紙,均應在出版物出版後即向國家出版事業管理局、版本圖書館(包括二庫)及北京圖書館繳送出版物樣本,繳送樣本辦法如下:
第三條關於圖書(一)出版單位出版的圖書(包括一般書籍、課本、圖片、畫冊、畫像等)凡是公開發行、只限國內發行和內部發行的,均從第一次出版起,每出一版和每印一個印次,按附表所列單位、份數,分別繳送樣本。
(二)各地租型印製的圖書,按附表繳送國家出版事業管理局、版本圖書館樣本各一份。
(三)同一種圖書,先後有不同裝幀、開本、版式、紙張、字型大小的版本(包括印刷少量的特裝本、展覽本等)出版時,為了完整地保存各種不同的版本,上列各種不同版本均應另向版本圖書館及版本圖書館第二書庫各繳送樣本一份。
(四)機關團體、廠礦、高等院校等單位出版的出版物中,有研究參考及保存價值的圖書,有關出版單位應向版本圖書館選送樣本,或由版本圖書館主動向有關單位徵集。
(五)版本圖書館擔負長期保存各種出版物樣本的任務,出版單位應選擇質量較好的版本繳送,為便於及時匯編新書目錄和提供出版情況資料,出版單位應在印刷廠少量印裝出樣書時即提前向版本圖書館繳送樣本。
第四條關於雜志
(一)出版社、雜志社編輯、出版的定期、不定期或有連續期號的雜志,並通過郵局、書店或自辦發行的(包括公開發行、只限國內發行和內部發行)均應按照附表所列單位、份數,分別繳送樣本(活頁形式的「供領導參考」、「內部資料」、「情況反映」、「情況簡報」、「科技情報」及打字、油印和報紙形式的非正式刊物,均不屬繳送樣本范圍)。
(二)機關團體出版有研究、參考、保存價值的刊物,出版單位應向版本圖書館選送樣本,或由版本圖書館主動向有關單位徵集。
第五條關於報紙
(一)中央、中央直轄市、省、自治區及省會所在的市一級出版的報紙,報社均應按照附表所列單位份數繳送報紙合訂本(包括報紙的縮印本、目錄和索引)。
(二)《解放軍報》,國務院各部委或省、自治區所屬廠礦、企業、學校編輯、出版發行的報紙,均按附表所列單位、份數繳送報紙合訂本(包括報紙的目錄和索引)。

『叄』 我國刑法理論體系中兩階層的犯罪構成體系包含那些內容

客觀違法,主觀抄有責。

客觀違法要件:行為主體、危害行為、行為對象、危害結果、因果關系。

客觀阻卻事由:正當防衛、緊急避險、被害人承諾。

『肆』 誰有張明楷教授《刑法學》(第五版)的電子檔嗎,要第五版的,自己有第四版

目前還沒有見到第五版的電子檔,畢竟新書出來不是很久,不過這樣的大部頭學術書不太適合看電子檔的。就理論部分而言,與第四版並沒有太大變化。

『伍』 司考,用舊書行嗎需要買新書嗎

一般教程可以用上一年的,但是歷年真題建議用最新的。
復習司考去書店購買三大本,法律法規,歷年真題,再購買一份九八考資的音視頻網路課程復習就可以了,我已經通過了,復習時就用的以上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陸』 為什麼說刑法修正案(九)草案第36條並無不妥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草案二次審議稿)》第36條(以下簡稱「草案第36條」)對刑法第三百零九條「擾亂法庭秩序罪」作了修改,在律師界乃至法律界引發較大的爭議。

原條文:
第三百零九條 聚眾哄鬧、沖擊法庭,或者毆打司法工作人員,嚴重擾亂法庭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罰金。

草案第36條:

有下列擾亂法庭秩序情形之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罰金:
(一)聚眾哄鬧、沖擊法庭的;
(二)毆打司法工作人員或者訴訟參與人的;
(三)侮辱、誹謗、威脅司法工作人員或者訴訟參與人,不聽法庭制止,嚴重擾亂法庭秩序的;
(四)有其他擾亂法庭秩序行為,情節嚴重的。

草案第36條第1款及第2款,各界並無爭議。惟增加的第3、4款在法律界引發較大的爭議,特別是諸多律師存在顧慮,甚至認為該條系針對律師而設,紛紛建議暫緩修改或刪除此兩款。

筆者認為草案第36條第3、4款內容並無不妥,可資贊同,但確有必要做好解釋、說明、宣導工作,以消弭律師界乃至法律界人士的顧慮。

具體理由如下:

一、草案第36條第3款內容,合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與三大訴訟法律的規定相呼應、銜接,並無不妥,可資贊同

(一)法庭權威不容藐視、不容蔑視,《決定》明確提出:完善懲戒妨礙司法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拒不執行生效裁判和決定、藐視法庭權威等違法犯罪行為的法律規定。

(二)現行有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2012年修正)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2012年修正)均就侮辱、誹謗、威脅司法工作人員或者訴訟參與人,嚴重擾亂法庭秩序,構成犯罪須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作出了明確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2014年修正)雖未如此明確規定,但亦可作同樣理解,因此,草案第36條增設第3款,誠有必要,無可指摘,不增設,反而使得訴訟法律的規定無法有效實施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110條【對妨害法庭秩序的強制措施】第3款明確規定:人民法院對哄鬧、沖擊法庭,侮辱、誹謗、威脅、毆打審判人員,嚴重擾亂法庭秩序的人,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情節較輕的,予以罰款、拘留。

2.《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194條【違反法庭秩序的處理】第2款明確規定:對聚眾哄鬧、沖擊法庭或者侮辱、誹謗、威脅、毆打司法工作人員或者訴訟參與人,嚴重擾亂法庭秩序,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59條明確規定: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訓誡、責令具結悔過或者處一萬元以下的罰款、十五日以下的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

(六)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方法阻礙人民法院工作人員執行職務,或者以哄鬧、沖擊法庭等方法擾亂人民法院工作秩序的;

……

(三)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法庭規則》第10條第3款即已明確規定:對哄鬧、沖擊法庭,侮辱、誹謗、威脅、毆打審判人員等嚴重擾亂法庭秩序的人,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情節較輕的,予以罰款、拘留。

二、草案第36條第4款是「避免掛一漏萬的規定」,無須做過分的聯想和解讀

草案第36條第4款「有其他擾亂法庭秩序行為,情節嚴重的」,該等條款,屬於兜底條款,是「避免掛一漏萬的規定」。

應當看到,在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兜底條款為數不菲,因此,從立法技術層面而言,個人以為草案第36條第4款亦無可非議,無須做過分的聯想和解讀。

三、從草案第36條第3、4款字面文義來看,顯然難以得出針對律師此一特定群體而設的結論

四、律師要做守法楷模,遵守法庭規則,維護法庭秩序;即便履行辯護代理職責,也不得實施 「侮辱、誹謗、威脅」行為,嚴重擾亂法庭秩序

一方面,律師在法庭上,在法治框架內,用法言法語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即便言行較真、執著(「死磕」),也無可指摘,因為律師執業的首要職責就是維護委託人的合法權益。

另一方面,「法庭在任何時候都應當得到尊重,且首先要獲得法律人的尊重」。律師負有「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維護法律正確實施,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的使命,這一使命與法庭審判活動的目標和宗旨是一致的,因此,維護法律尊嚴、尊重法律權威是律師職業應有之義,律師應當是法律的擁護者和踐行者,須嚴格依法履行辯護代理職責,遵守訴訟法律以及最高人民法院《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法庭規則》等相關規定,遵守訴訟規則,遵守法庭規則和法庭紀律,維護法庭秩序。實施 「侮辱、誹謗、威脅」行為,擾亂法庭秩序,干擾訴訟活動的正常進行,不僅損害國家法律的尊嚴和權威,而且與律師的職業使命相背離,有損律師的職業形象。

需要強調的是,現行有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2012年修正)(以下簡稱「《律師法》」)第49條即明確規定律師「擾亂法庭、仲裁庭秩序,干擾訴訟、仲裁活動的正常進行」,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律師法》第37條第1、2款明確規定:律師在執業活動中的人身權利不受侵犯。律師在法庭上發表的代理、辯護意見不受法律追究。但是,發表危害國家安全、惡意誹謗他人、嚴重擾亂法庭秩序的言論除外。其中,「律師在法庭上發表的代理、辯護意見不受法律追究」,即是參酌國際慣例所規定的律師「庭審中言論責任豁免權」,惟這並不意味著律師在法庭上可以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庭審中言論責任豁免權」有一定的限制,有些言論,如危害國家安全、惡意誹謗他人、嚴重擾亂法庭秩序的言論,即不享有豁免權。

五、律師隊伍已經成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力量。法院、檢察院等應尊重和支持律師依法履行職責, 切實保障律師各項執業權利,落實律師在庭審中發問、質證、辯論等訴訟權利,建立健全對侵犯律師執業權利的救濟機制

審判實務中,辯審沖突不斷加劇,法官把律師趕出法庭時有耳聞,律師依法履行職責遭遇阻礙的情形不時發生,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諸多律師因此對草案第36條第3、4款內容存在疑慮,紛紛提出修改完善意見,此無可厚非,應予理解。

(一)有必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草案)》的修法「說明」中,對草案第36條作出必要的解釋、說明,以消弭律師界乃至法律界人士的顧慮。

(二)及時釐定「擾亂法庭秩序罪」的判斷標准,對「侮辱」、「誹謗」、「威脅」(特別是「威脅」)等用語之涵義盡可能作出明確的詮釋,從行為主體、行為時間、行為人主觀、行為後果等方面嚴格釐定「嚴重擾亂法庭秩序」的判斷標准,以釐清罪與非罪的界限,且不論對律師抑或其他人,嚴格適用,慎重適用,以防止該罪名被濫用,以免律師的顧慮一語成讖。

(三)倘若草案第36條最終獲得通過,有必要依照《律師法》第36條之規定,切實保障律師的辯論權和辯護權,依照《律師法》第37條之規定,切實保障律師人身權和庭審中言論責任豁免權,從而保障律師充分履行訴訟代理人或者辯護人的職責,在法庭上得以大膽陳述代理或辯護意見而不必擔心會因此受到侵權、誹謗、偽證、包庇等民事或刑事責任追究,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法院庭審的功能,維護法律的正確實施,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他訴訟委託人的合法權益,達到維護司法公正的目的。

另一方面,有必要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第37條第2款條文中「惡意誹謗他人、嚴重擾亂法庭秩序的言論」作出較為明確的詮釋,以釐清律師「惡意誹謗他人、嚴重擾亂法庭秩序」之言論的邊界,協助釐清「擾亂法庭秩序罪」之罪與非罪的界限,竭力避免律師無端因法庭上之言論而入罪的情形發生。

(作者:邱興亮 ,福建聯合信實律師事務所)

『柒』 求助,北大刑法的參考書目

、憲王磊《憲司化》《選擇憲》周葉《憲》(第二版)肖蔚雲《憲概論》(2008版)張千帆《憲導論——原理與應用》(第二版)(該書非專業課考挑重點看)《憲》(第二版)律版社(用於補充拓展)二、行政姜明安主編《行政與行政訴訟》(第三版)該書前十章姜教授所撰寫重點關注羅豪才、湛樂《行政》(第二版)關注該書行政行及行政許部羅豪才、湛樂《行政》(自考版)(2008版)與前述行政教材內容基本致沒入擇看姜明安《行政與行政訴訟》(2008自考版)與前述第本教材作者陣營基本致內容相同該書補充新立相互補充使用三、刑陳興良教授1、《刑適用總論》(、卷)(第二版)看卷較於教材較深入較於專著比較淺顯難度適合於考研用書標准2、《規范刑》重點關注總論及論重點罪名鑒於刑諸新修案需要予補充新司解釋3、《刑現代》刑專業課必備非專業課適拓展雙楊《刑論》(第四版)看總論部馬克昌《刑》高等教育版社該書體系清晰層明亦作參考用書張明楷《刑》(第三版)專業課考必備非專業課若興趣解拓展另外刑專業課考除用書另外推薦用書:陳興良《本體刑》陳興良文集系列(民版社)《共同犯罪論》(第二版)(該書系陳教授博士論文鑒於共同犯罪刑重要位西者稱刑絕望與黑暗山予拓展)梁根林《合理組織犯罪反應》(論文集)馬克昌《近代西刑說史略》《外刑原理》或張明楷《外刑綱要》(建議專業課考刑發展歷史尤其西刑說所解)儲槐植相關論文餘力同參考其《美刑》高明瑄等著《刑專論》(研究用書)北刑其教授論文另外建議專業課考若餘力閱讀我台灣區韓忠謨《刑原理》、陳朴《刑專題研究》、許玉秀《代刑思潮》等四、刑事訴訟汪建《刑事訴訟概論》《理想與現實——刑事證據理論新探索》《沖突與平衡——刑事程序理論新視角》陳瑞華《刑事訴訟基本問題》(第二版)《刑事訴訟前沿問題》(第二版)《看見義》《刑事審判原理》(第二版)陳光《刑事訴訟》(第二版)(汪建、陳瑞華教授參編)另外刑事訴訟需要關注師新論文五、民魏振瀛《民》(第三版)馬俊駒、余延滿《民原論》(第三版)龍衛球《民總論》(第二版)梁慧星《民總論》李永軍《民總論》《合同總論》劉凱湘《民總論》(第二版)梁慧星、陳華彬《物權》(第四版)或者陳華彬《物權》(家行政院版社1998版)(總論部)崔建遠《合同》(第四版)韓世遠《合同總論》(第二版)張新寶或王利明《侵權行》王軼《物權變論》另外王利明教授民系列專著參考補充建議閱讀王澤鑒民總則、民物權(總論)言簡意賅簡明扼要微言義體系明助於加深理解六、民事訴訟潘劍鋒《民事訴訟原理》劉家興、潘劍鋒《民事訴訟》(2008版)江偉《民事訴訟》(第三版)專業課信息部:1北院於碩士沒指定參考書所我向家推薦些參考書目A卷部:憲:《憲》北版社魏定仁等著第二版《憲》高教北版周葉主編第二版《憲司化》《選擇憲》王磊《憲導論》張千帆我推薦周葉《憲》知識體系非答題模式參照書空應該看看《憲導論》本書比較難行政:《行政與行政訴訟》北高教版姜明安主編第二版我看本書並覺特別據說姜師本自考教材刑訴:《刑事訴訟概論》北版汪建著《看見義》或者《問題與主義間》陳瑞華師書刑《刑論》北版第三版雙楊著郭自力師參與修訂《刑案例教程》製版社陳興良著際《際》版遠程教育系列白桂梅朱麗江主編白師新書應該關注B卷理《理》北版遠程教育系列周旺著《理探索》周旺著(間翻翻)經濟《經濟》北版張守文主編(必看)《經濟》楊紫煊北高教版第2版反壟斷部本書稍《企業與公司》北版甘培忠著第四版《財政稅收》律版社劉劍文主編第三版《經濟理論重構》民版社張守文著《稅基礎理論》北版劉劍文熊偉著《金融概論》北版吳志攀民訴《民事訴訟原理》北版潘劍峰著民:《民》北高教版魏振瀛主編套九五計劃藍綠皮民教材梁慧星《民總論》梁慧星陳華彬《物權》張廣興《債》經:《際經濟》北高教版第二版余勁松吳志攀主編邵景春遠程教育內部教材《際經濟》拿王傳麗教材做參考任選2資料選擇:凱程《內部沖刺百題》論答題押題面都北英華輔導班陳永師(刑訴)給總結些專題非機筆記復印《北考研十門核課》北研究總結內容壞經濟際經經濟民些內容科目看筆記省比較間民能找王軼師課堂筆記非錯際經濟王慧師講課錄音3關於輔導班:輔導班暑假經歷已經提及主要兩北英華凱程北英華更重基礎持續間較基礎同必參加凱程應試性針性強家知識掌握程度相同參加輔導班容易讓勝我參加凱程真題講解班我重要答題師講些復習策略啟迪性我參加凱程百題沖刺班百題沖刺講義我認非星期我凱程百題沖刺班講義認真看三遍並且其所列自熟悉知識點查漏補缺非幸運本講義押題尤其今A卷部本比較難刑訴部刑部際等本均押題目我便順利通初試4復習:主要注意三點:(1)北書目看書能看細慢要先宏觀整科體系脈絡握仔細看每重點深入理解我認應該至少知識看4遍(2)我比較喜歡框架性記憶比經濟總論部框架性非明顯記憶畫框架圖整體框架腦答題思路非清晰尤其答某某體系類體型作用尤明顯民重點我整理專題(內容用特別詳盡框架即)按照考試答題模式整理助於記憶(3)反復研究歷真題找重點題規律結:考研路走我認功重要素信毅力路選擇北尤其跨專業說我考能性微乎其微自總笑既做決定些自毫意義路途放棄考研聰明沒毅力些雖參加考研績理想我想復習珍惜間非重要決定考卻努力浪費間考研想找工作想更取我能力與精力都限努力做件事功能性才更於些始准備考兩我奉勸家先放棄念我要盡自努力讓其功退路借口鬆懈破釜沉舟舉我看取考研期間態調整重要我要放鬆自情盡自努力光緊張沒用倒快快樂樂准備考研

『捌』 如何認識「中國法制史就是一部刑法史」的說法

一、 正確看待和評價中國傳統法制
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法制和法律文化?從理論上講,似乎這個問題已經解決了,人們都認同對其應持批判、繼承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然而,時至今日,人們在論及中國傳統法制和法律文化有哪些優良傳統時,仍是泛泛而論、空洞無物,而在說到其消極因素時卻生動具體,給人一種傳統法律文化「糟粕大於精華」的感覺,好像一部中國法律史除君主專制、刑罰殘酷、控制和鎮壓人民之外,沒有多少積極意義。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除了對基本的法律資料了解和研究不夠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囿於先入為主的框架,還沒有完全按照實事求是的認識論去審視中國法律史,對傳統法律文化的精華與糟粕還沒有給予恰當和充分的闡述。
新中國成立五十多年來,在如何對待傳統法制和法律文化的問題上,經歷了曲折的歷程。從20世紀五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受法律虛無主義、「階級斗爭為綱」等左的思想影響,傳統法律被說成是封建主義的毒瘤,屬於被肅清的對象,受到全面的否定。「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幫」為篡黨奪權,批孔批儒,中國歷史被全面歪曲,更談不到傳統法律文化有什麼優良傳統。進入改革開放的新的歷史期以後,隨著民主和法制建設的加強,法史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近二十多年來法史研究的實踐表明,凡是有建樹的學術成果,其成功之處都在於能夠實事求是地對待和評析傳統法文化,注重依據大量的史料得出研究的結論。但也應當看到,在法史研究中,一些非科學的認識論和研究方法論仍有市場。表現在脫離歷史實際,把中國傳統法制視為現代法治的對立物,割裂二者的傳承關系,簡單地以現代法學理念為尺度,凡是古代法制不符合現代法學理念的地方,就不加分析地予以否定;受舊的「以論代史」研究方法的影響,不是論從史出,而是摘錄史籍中的只言片語去證明自己預設的、批判傳統法制的觀點。受這種非科學的思想方法論的影響,就很難對中國傳統法製做出恰如其分的評價。
要科學地認識和闡述中國法制史,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認識論。實事求是是治學的基本原則,也是研究中國法制史的基本方法。把實事求是原則運用於法史研究,就是要以歷史實事為根據,客觀地再現中國法制史的面目,探討它發展的內在規律性。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克服兩種錯誤傾向:一種是歷史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無視古代法制在推進中華文明進程中的作用,認為中國傳統法制漆黑一團,都是落後的、反科學和反民主的東西,不值得研究。另一種是苛救古人,無視古今法制的概念、內容及其他方面是否相同,以現代法治的理念套用、描繪和拔高古代法制。這兩種傾向都不符合實事求是的精神,因而不能正確地闡述中國法制史,也無法區分古代法制的精華與糟粕,達不到研究中國法制史的目的。在這兩種傾向中,前一種傾向是主要的,應特別注意予以克服。
以實事求是的認識論研究中國法制史,要求我們必須按照科學的發展觀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評價傳統法制和法律文化。其一,要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去評價中國傳統法制。中國古代法制既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維護和推動當時社會文明的法律保障。盡管古代法制與現代法治在許多方面理念不同,在今天看來也存在不少消極因素,但它總體上是同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和歷史進程相適應的。中華法系曾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內,較之世界其他法系更為發達,並對周邊國家法制產生了重大影響。全面評析中國古代法制,應該說其在歷史上的積極作用是主要的。其二,要以科學的發展觀而不是形而上學的觀點去認識中國法制史。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社會在進步,法制也隨著不斷完善,後一代法制都是在吸收前一代法制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既使當代中國的法制,也與歷史上的法制在許多方面有著傳承關系。因此,我們不能苛求古人,不能割斷歷史,更不能以今天的進步否定古人的貢獻。而應當以科學的發展觀,對歷史上的法制產生的原因、社會作用、功過是非作出客觀的評價。其三,要用辯證的而不是絕對的觀點去研究中國法制史。對於中國古代法制的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應以事實為依據,進行科學的分析。有些在我們今天看來屬於消極的部分,在當時可能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應實事求是地做出評價。古代法律注重禮教,維護等級制度,致使法有等差,這是我們今天應該拋棄的。但是,禮教中的仁恕之道和慎刑原則,親屬相容隱不為罪的原則,仍有借鑒的價值,不能因其屬於禮教範疇一概否定。總之,只有實事求是地分析和評價古代法制,才能使本學科的內容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正確地區分古代傳統法制的精華與糟粕,更好地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服務於當代法制建設。
二、全面認識中國古代法律體系
要科學地闡述中國法制發展史,必須對中國古代法律體系有一個全面認識。在中國古代法律體系中,律典是國家的刑法典,其內容是對有關違反國家和社會基本制度以及侵犯他人人身、財產犯罪行為進行刑事處罰的規定。律典屬於刑事法律的范疇,只是諸多法律中的一種。從古代法律的立法形式看,不僅名目繁多,有關法律形式的名稱以及各朝注重的法律形式也不盡一樣。如秦有律、命、令、制、詔、程、式、課等;漢有律、令、科、品、比;晉為律、令、故事;唐有律、令、格、式;宋於律令、格、式之外,重視編敕、又有斷例和指揮;元有詔制、條格、斷例;明、清兩代於律和各種法律形式的單行法外,廣泛適用例等。此外,歷朝還頒布了多種法律形式的地方法規。每一種法律形式都有其獨特的功能。以唐代為例,「律」是有關犯罪與刑罰的規定,「令」是指國家組織制度方面的規定和行政命令, 「格」是皇帝臨時頒布的各種單行敕令、指示的匯編,「式」是國家機關的公文程式的辦事細則,各種法律形式共同組成唐朝的法律體系。我們在了解中國古代法制的面貌時,不能只偏重刑事法律,而忽視其他形式的法律。
中國古代法律如按內容分類,是由行政、經濟、刑事、民事、軍事、文化教育、對外關系等方面的法律共同構成的法律體系,其中行政法律是大量的。各種形式的法律,其體例結構既有綜合性編纂方式,也有大量的各類單行法律法規。以明代為例。除《大明律》、《問刑條例》和一些單行刑事法律外,有關行政方面的單行法規有數十種之多,如《諸司職掌》、《六部條例》、《吏部條例》、《憲綱事類》、《宗藩條例》等。明代還制定了不少經濟、軍事、學校等方面的單行法規,制定了《教民榜文》這類民間訴訟和鄉里管理的單行法律,縣以上地方長官或衙門還以條例、則例、禁約、告示等形式頒行了大量的地方法規。要全面地認識中國法制的全貌或某一朝法制的全貌,必須對各種形式的法律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雖然我們不可能對每一種法律都進行深入研究,但起碼應做到不能把中國古代法律僅僅理解為刑事法律,不能把古代法制僅僅理解為是打擊犯罪。
在學習和研究中國古代法律體系時,應充分評估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對中華法系的貢獻。如北魏拓跋氏創立的《北魏律》,宗承漢律,並柔和了南朝各律而成,其結構體系和基本內容都為隋唐律奠定了基礎,唐律實際上是各民族法文化的綜合體。又如,《大明律》的分目不少與元代的條格相同,說明明初修律時曾吸收了元代的立法經驗。滿族入關前的一些民族習慣和行為規則,也融進了大清律、例。對於少數民族貴族集團建立的王朝的法律制度及在中華法系中的地位,應該予以恰如其分的評價。
三、客觀地論述中國古代的社會矛盾與法律的功能
中國歷史上任何一種法律和法律制度,都有其形成的深層社會原因,都是為了解決某些社會矛盾,適應時局的發展而制定的。因此,研究中國古代法制必須正確分析社會矛盾。傳統觀點在闡述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形成的歷史條件時,往往把當時的社會矛盾概括為階級矛盾。然而,無論是古代還是近、現代社會,並非只存在階級矛盾,還有大量的並不屬於階級斗爭范疇的各類社會矛盾,有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平民與平民之間的矛盾等。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還存在嚴重的民族矛盾。在社會矛盾之外,還存在著人與自然的矛盾。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朝代進行的各種立法活動,所面臨和需要解決的社會矛盾並不完全相同,每次立法的針對性也是很具體的。在分析古代社會矛盾時,應當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對那些用於解決階級矛盾、鎮壓勞動人民反抗的法律,自然可以運用階級分析的觀點予以評判。但對於那些用於行政、經濟、文化和其他社會生活管理以及處理民族矛盾和一些對外關系方面的法律,就應當按照歷史實際客觀地闡述當時的社會矛盾和立法的背景。
歷史上的各種類型的法律,因其內容不同,發揮著不同的功能。如西晉的《晉令》,南北朝時期的《梁令》,隋朝的《開皇令》、《大業令》,唐代的《貞觀令》,宋代的《天聖令》等,其內容都是以行政法律為主,詳細規定了國家的各種基本制度,屬於令典性質,是治理國家的基本法典。而宋代的《吏部條法》、明代的《諸司職掌》、清代的《欽定吏部則例》,其內容是有關國家官制及其職掌的規定,是吏治方面的單行行政法律。至於行使國家經濟管理職能方面的法律,內容也十分豐富,其內容涉及到農業、手工業、商業、對外貿易、財政稅收、貨幣金融等各個方面。就保障國家財政收入的法律而言,漢以後各朝,都制定了鹽法、茶法,禁止私人經營,實行國家專賣。唐代的兩稅法、均田法,明清的一條鞭法,也都是為了簡化稅制、減輕人民負擔,確保國家財政收入而制定的。至於明清兩代頒行的「里甲法」、「保甲法」,其功能是為了加強基層政權建設,及時處理民間糾紛,維護社會治安。可以說,歷朝頒行的上千種法律,每一種法律都有特定的內容和功能,這些法律共同發揮著維護統治集團的權益、維護社會秩序、實行社會經濟生活管理、協調社會各階層人們的相互關系和權益等各種功能,因而具有階級性和社會性兩種屬性。只有正確地認識和區分法律的屬性和功能,才能正確地評價不同形式、不同內容法律的歷史作用。
傳統觀點由於只肯定法律的階級性而否定法律的社會性,所導致的後果不僅是許多著述忽視了對大量的刑事以外的其他形式法律的研究,還在評價律典與其他形式法律的相互關系和歷史作用時,把兩者對立了起來。如在對宋代的編敕、元代的條格、明清的條例等論述和評價方面,多是不加分析地對後者採取貶低或否定態度。事實上,律典的刑事職能,並不能包羅萬象般地替代古代國家的行政和社會經濟生活管理的多種職能。律典頒行後,因在較長時間內保持相對穩定,歷代為了適應社會發展和時局變化的需要,有針對性地解決社會生活和司法實踐中出現的新的問題,往往是通過各種形式的立法以補充律典的不足。離開了其他形式的法律,律典在司法實踐的許多方面也很難操作。因此,我們絕不能貶低律典以外的其他立法的作用。以明清兩代為例。雖然在某一時期也曾出現過「以事制例」、「條例浩繁」的弊端,但從現知的數百種條例來看,基本上是按照「例以補律」的立法原則制定的,與律文和律義沖突的條例極其罕見,這就要求我們應當重新審視以前的研究結論是否正確。
四、科學地闡述中國法制發展的基本線索和規律
在中國古代社會里,法律作為歷朝治理國家和管理經濟、社會生活的工具,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革和完善的。由於歷史的發展是曲折復雜的,法律在其發展的進程中因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也呈現出極其紛雜的現象。但縱觀兩千多年的中國法律發展史,從總體上說,「因時變革,不斷發展、完善」是法律制度演進的主旋律。法律條文從表面上看是靜態的,而法律的制定過程和實施歷來都是動態的。即便是在國家政局比較穩定的時期,法律也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司法活動的實踐,在逐步發展和完善,並未處於停頓狀態。因此,我們應當用發展的、動態變化的觀點去論證和闡述中國法制史。
關於中國法制史的發展進程,學界通常是按照不同的歷史分期闡述它的發展線索。然而對於中國法制史的發展階段的斷限,因對我國古代的社會性質和法律的屬性認識不同,存在著不同的意見。一種見解是從階級和社會形態分析的角度上闡述的。認為法是階級和國家出現後才產生的,但對中華法系的斷限看法不一。相當多的學者認為中華法系是指中國古代的法律,是奴隸制和封建製法律的泛稱,至20世紀初期,隨著封建社會的解體,中華法系也就壽終正寢了。也有一些學者認為,中華法系歷經封建社會、近代社會乃至社會主義社會,雖有重大變化,但作為法系的外貌和沿革關系而言,依然存在。中國自有法以來,直到新中國的社會主義法律,均屬中華法系。爭論的焦點,實際上是涉及到中華法系是死法系還是活法系、古今法系有無傳承關系的問題。對於這一爭論,包括中國有沒有經歷過奴隸社會和是否存在奴隸製法制的問題,應繼續予以探討。然而,無論按照何種標准劃分法制的發展時期,古今法制存在著傳承關系這一點卻是無疑的。
另一種是從中華文化與法律相互關系發展史的角度闡述的。認為中國古代法律起源於國家產生前的遠古時期,但對其發展階段的認識也存在差異。有的學者認為從太古終於戰國,是中國法律的創始期;秦至南北朝,可稱之發達期;隋唐至明清,可稱之確定期;清末以後,可稱之改革期。也有學者則認為,中國法律體系的形成可分為四個歷史時期,即:上古到堯、舜為黎明時期,夏、商至戰國為光輝時期,秦漢至隋、唐、五代為發達時期,宋至近代為沿襲時期。還有的學者認為先秦、秦漢為形成期,魏晉南北朝為發展期,隋唐為成熟或定型期,宋元明清為延續期。此外,也有學者認為,宋元明清是中華法系的僵化期或衰退期。對於中國歷史的分期問題,國內外學術界歷來存在爭論。對此,應依據豐富的文獻資料和地下挖掘,對中國法制發展的歷史階段和斷限繼續進行學術探討。
對中國法制史的基本線索和規律,學界也存在一些不同看法。其中需要商榷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有些著述認為唐代以後法律制度沒有大的發展。事實上,宋元至明清是中國古代法制走向更加成熟的時期,也是中華法系進一步完善的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明代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頒行了大量的經濟類法律,其涉及內容之廣泛,為前代所不及。隨著中央集權制的強化,行政方面的立法多方位完善。地方立法在明清兩代成績斐然,僅現見的這類單行法規就達上百種。在民族立法方面,清代頒行了許多重要的法律,達到了中國歷代王朝民族立法的高峰。即是刑事法律,無論從內容上還是法典編纂體例上,也都有創新和發展。這一歷史時期的西夏、遼、金、元、清諸朝的法律,因融入了契丹、女真、蒙古文化及其民族習慣,更體現出了中華各民族共創中華法系的特色。因此,不能只依據幾部律典而貶低唐以後法律制度的發展。
法律思想是中國法律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中國法制史必須與研究中國法律思想史相結合,這樣才能深刻揭示法律形成的深層原因,揭示法律思想對立法司法的影響。中國歷朝的立法和司法活動,都是在一定的法律思想指導下制定和實施的。一些著述認為自西漢中葉「德主刑輔」成為立法、司法的指導原則之後近兩千多年中,法律思想基本處於停滯乃至僵化、衰退的狀態。這種觀點顯然是與歷史實際相悖的。在封建社會中後期法律不斷完善、歷朝頒行了上千部法律的情況下,法律思想反而一成不變,這是令人難以理解的。固然,封建社會中後期歷朝奉行的是經官方改造了的儒家法律主張,其發展變化是在儒家學說的總框架內進行的。但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狀況的不斷變化和治國實踐的需要,儒家的法律思想也在調整和發生變化。比如,形成於兩宋、盛行於明清的宋明理學,就對中國法律制度產生了重大影響;行政、經濟、民事、軍事諸方面的法律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明刑弼教」思想經過朱熹新的闡發,強調先刑後教,成為明初重典之治的理論支柱;明清兩代的律學不斷開拓了律學研究的領域,在應用律學、比較律學、律學史、古律輯佚和考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如明人何廣的《律解辨疑》,張楷的《律條疏議》,王肯堂的《律例箋釋》,雷夢麟的《讀律瑣言》;清人王明德的《讀律佩觿》,吳壇等的《大清律例通考》等一大批著述,都不同程度地對律學有所建樹。現存大量的判例判牘及題本奏本,也包含了極其豐富的司法思想。明清兩代在法律思想領域最重大的建樹,是確立了律例關系理論,這一理論曾長期指導了立法和司法活動。我們應當開闊視野,以發展變化的觀點研究中國法律思想與法律制度互動關系,科學地闡述中國法律史。
五、實事求是地評析中國古代司法制度
中國古代的訴訟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積累了豐富的司法經驗,形成了「德主刑輔」、「明德慎刑」、便民訴訟和慎刑等司法指導原則,建立起諸如起訴與管轄制度、上訴與直訴制度、聽訴迴避制度、會審制度、錄囚制度、死刑復奏制度、審判監督制度、司法官員責任制度、民事糾紛調解制度等相當完善的司法制度,在審判中確立了區分公私罪、首犯與從犯、過失罪從輕、自首免罪或從輕、二罪俱發以重論、刑事年齡責任等一系列詳細的審判原則,這些制度和審判原則與現代司法有不可分割的傳承關系,其中許多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
長期以來,司法制度研究一直是法史研究的薄弱環節。近年來,一些學者注意了這方面的研究,發表了一些有價值的著述,但與古代立法研究相比較,司法研究仍顯得滯後。加強對古代司法制度的研究,仍然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
研究中國古代司法制度,同樣需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我國古代的一些司法制度不符合現代法治的精神,但在當時的條件下卻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是若干代人的智慧的產物。我們在研究這類制度時,必須結合時代條件做出有分析的、恰當的評價。比如,人們通常把「司法與行政合一」概括為古代法制的特徵,認為這是導致司法腐敗的重要根源。誠然,在現代法制建設中,必須堅持司法獨立,反對行政干涉司法,清除歷史上「司法與行政合一」的消極影響。但在評價古代這一制度時,採取簡單否定的做法卻是不公允的。其一,這種概括並不完全符合事實,古代地方的司法與行政機構是合一的,但中央的司法機構,如唐代設有大理寺,明清兩代設有刑部、大理寺,專主司法審判和覆核,稱其為司法行政合一就欠妥當。其二,對地方官府的司法與行政合一,應就這種機制形成的原因和作用做出正確分析。就縣級機構而言。當時各縣管轄的人口有限,商品經濟很不發達,縣官的主要職責是理訟和徵收錢糧,每縣只設幾名官員和數額有限的吏員,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國家的財力還是從老百姓的承受力,都不可能設立行政與司法、立法分立的龐大機構。其三,就古代知縣的審判許可權而論,主要受理人命重事、詐偽和姦、盜等重大案件,對刑事案件只有判處笞、杖刑的權力;對於徒罪以上案件,則只能擬出審判意見,供上級官府復審。至於流罪以上案件,決定權在中央司法機構,死刑案件還需經中央司法機構復審乃至皇帝批准。因此,我們在闡述古代「司法與行政合一」這一歷史現象時,應客觀地闡述其歷史面貌,正確評價它的歷史作用及歷史局限性,只有這樣才能正確地說明這一制度的來龍去脈,以及為什麼在現代社會中不能繼續延用。
一些著述以「一任刑罰」概括古代司法審判的狀況,不加區分地把歷朝司法都描繪為君主專橫、官吏任意用法、冤獄泛濫。這種結論缺乏歷史根據。在中國歷史上,確實存在著司法腐敗的現象,也存在著某一君主在一定時期內因政治斗爭的需要濫殺官吏和臣民的問題。但縱觀一部中國司法制度史,幾乎所有的王朝都反對「一任刑罰」。從現存的歷代判例判牘看,司法審判程序是很嚴格的,絕大多數案件的審理是依法進行的。因此,對各個歷史時期的司法審判情況,應依據史料作出具體的有分析的判斷,而不能籠統地概括為「一任刑罰」,全面否定。
要科學地認識和闡述中國司法制度,必須把立法與司法結合研究,把司法制度與判例判牘結合研究,把民事訴訟與刑事訴訟結合研究。民事訴訟是司法研究中最為薄弱的領域,存在的爭議也較多。現存的民事訴訟資料相對較少,且散存在歷史檔案、地方誌、古人文集、野史筆記和判例判牘中,應當加強這方面資料的搜集和整理。

『玖』 現在新刑法對抗戰時死去國民黨追認烈士嗎

《刑法》不管這個事。

我國追認烈士的標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烈士褒揚條例》(1980年回4月29日國務院常答務會議通過;1980年6月4日國務院發布,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裡面第二條明確規定烈士的范圍僅限於我軍:

第二條 我國人民和人民解放軍指戰員,在革命斗爭、保衛祖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壯烈犧性的,稱為革命烈士,其家屬稱為革命烈士家屬。

第五條 ……革命烈士的批准機關,現役軍人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其他人員為民政部。

也就是說,追認非解放軍軍人為烈士的時期屬於民政部管。目前還沒有能追認國民黨士兵為烈士的。

『拾』 兩道歷年司法考試題(刑法)

04那道真題張銘楷的解釋是.公共汽車上形成一個人數眾多的特定空間 而03年真題設定是一個只有老闆和甲的空間.

熱點內容
幼兒園學習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4-04-30 13:07:38 瀏覽:969
梁河法院 發布:2024-04-30 10:07:04 瀏覽:979
暗保是否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4-04-30 05:28:22 瀏覽:244
勞動法中關於陪護假的面規定 發布:2024-04-30 05:22:06 瀏覽:143
勞動法關於破產賠償金的規定 發布:2024-04-30 04:26:27 瀏覽:610
小學衛生規章制度 發布:2024-04-30 04:14:35 瀏覽:404
4勞動法上的工資界定情況 發布:2024-04-30 01:31:35 瀏覽:807
民法典廣東 發布:2024-04-28 22:44:49 瀏覽:904
刑事訴訟法精神損失費 發布:2024-04-28 22:06:37 瀏覽:979
環境侵權責任法律依據 發布:2024-04-28 18:34:33 瀏覽: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