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德国纳粹法规

德国纳粹法规

发布时间: 2021-01-30 21:31:23

Ⅰ 纳粹德国的元首法法律条文,要原文翻译啊!谢了!

#@_?✘~@✘?

Ⅱ 整个欧洲都被禁用,纳粹的标准“卐字”是什么意思

在现在的德国乃至全世界,有一个极为敏感的图形,这个图形在正常的场合绝对是禁用的,这就是著名的“卐”字图形,这个图形是当年邪恶政权纳粹的象征,给欧洲人民带来了极深重的灾难,所以在欧洲,大家对这个图形都非常敏感。

在中国,纳粹旗帜通常被俗称“万字旗”,这是因为在汉字中卐就被称为万字,《康熙字典》收录了左旋的卍为汉字,其部首是“十”,笔划数为6,卐和卍两个字符作为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收录于Unicode之中,也就是说,这个“卐”其实可以说是一个汉字的。

党卫队第5志愿装甲兵师徽章

德国工人党和纳粹党均同时使用右旋和左旋的卐/卍字,但右旋卐字自1920年起被更频繁地使用。然而,陆上使用的卐字旗两面均为右旋,但海军旗反面为左旋卍字。

二次大战后,盟军管制理事会的通过的第一项法令即是永久废除纳粹的所有标志欧洲许多国家,特别是德国,严禁卐字标志和卐字旗在公共场所张贴或发放(德国刑法典第86a部规定任何人不得展示或散播属于违宪组织的标志,其中包括卐字、党卫队符号(SS-Runen)、凯尔特十字等纳粹符号)。

Ⅲ 纳粹德国的罪行有哪些

德国在二战中是以屠杀犹太民族有斯拉夫民族为大家所共识

在屠杀的过程中不泛有枪毙,砍头(常在党卫军的南斯拉夫雇佣军中出现) 当然这些只是属於国防军部队的所作所为而已

在集中营屠杀的方式有了改变起初是把犹太人和斯拉夫人送进毒气室用氯化氢进行屠杀 而后又用那些斯拉夫和犹太人进行恐怖的人体试验 但是这些人体试验仅限於 冷冻 低温 低压并非日本人的细菌的试验 但是有一个特列那就是蒙格勒博士的双胞胎试验.
奥斯威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面积达40平方千米.由于有上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该集中营距波兰首都华沙300多公里,是波兰南部奥斯威辛市附近40多座集中营的总称。
该集中营是纳粹德国纳粹党卫队全国领袖希姆莱1940年4月下令建造的,由3个主要部分组成:1号集中营,1940年6月收容了首批728名波兰和德国政治犯。这里通常关押着1.3万至1.6万人,最多时达2万人,其中包括政治犯、战俘以及犹太和吉卜赛平民。德国1941年6月入侵苏联后,苏联战俘被陆续送往那里关押。2号集中营,该营建于1941年10月,官方称为比克瑙。比克瑙是德国法西斯利用毒气室大规模屠杀被关押人员的场所。3号集中营,亦称布纳,是纳粹德国负责建筑和生产人造橡胶、汽油的大型企业,同时还负责在几座较小的集中营从事挖煤和生产水泥。

德国法西斯在集中营内设立了用活人进行“医学试验”的专门“病房”和实验室,还建有4个大规模杀人的毒气“浴室”及储尸窖和焚尸炉。1944年,这里每天要焚烧约6000具尸体。残暴的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尸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剥下纹身人的皮肤做灯罩,并剪下女人的长发编织成地毯。

奥斯威辛集中营先后共监禁过数百万各类人士,其中有约110万人被夺去生命,受害者主要是波兰和欧洲其他国家的犹太人、吉卜赛人、波兰人和苏联俘虏。

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攻克了奥斯威辛集中营,当时集中营内的幸存者仅有7000多人,其中包括130名儿童。1947年7月2日,奥斯威辛集中营旧址被辟为殉难者纪念馆。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警示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了见证这段历史,每年有数十万来自世界各国的各界人士前往奥斯威辛集中营遗址参观,凭吊那些被德国纳粹分子迫害致死的无辜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法西斯先后占领了欧洲14个国家。他们强制推行法西斯政策,实行所谓“新政策”,实质上,他们对各国人民进行野蛮的奴役和掠夺。为了对付人民的反抗,他们建立了许多集中营,专门关押和杀害无辜群众和战俘。奥斯威辛集中营就是德国法西斯一个最大的杀人工厂,它位于波兰克拉科夫以西的奥斯威辛小镇上。1939年9月德国占领波兰后建立,营内设有4个毒气室、46个焚尸炉和地下尸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四五百万犹太人、波兰人、吉卜赛人、苏军战俘和各国进步分子惨死在这里。它曾经创造了一天毒死6000人的“最高记录”。德国法西斯把抓来的人分批推入一个毒气室,然后关紧门,无论里面的人如何哭喊惨叫,这些毫无人性的法西斯也不予理会,他们向密室中通入毒气,门内传出不断的咳嗽声和喊叫声,不一会儿,便悄无声息了。戴了防毒面具的德国人便把尸体一具具拖出来,扔到车上拉走,第二批人又马上被推人毒气室……这里附设火葬场,在毒气室被毒死的人的尸体被运往焚尸炉焚化,再将骨渣运到工厂磨成粉末,用卡车运到索拉河边,撒人河中。在奥斯威辛集中营里,妇女的头发被剪下来,运往德国织成床毯。当德国战败撤退时,光是来不及运走的头发就有7吨。法西斯野兽还用死人的脂肪做成肥皂,把人皮剥下来,做灯罩。1940~1945年,德国法西斯在此杀害人数达400万以上。1945年1月苏联红军解放克拉科夫,被解救的犹太人骨瘦如柴,几个月后还习惯性的把面包藏起来,因为怕死,许多人一直拒绝去洗澡和打针。1946年在此建立博物馆。

Ⅳ 有关德国纳粹的一部法典拜托各位了 3Q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纳粹分子借用科学实验和优生之名,用人体实验杀死版了600万犹太人、战俘及其他无权辜者,这些人被纳粹统称为"没有价值的生命"。主持这次惨无人道实验的,除纳粹党官员外,还有许多医学教授和高级专家。德国战败后,这些为首分子被作为战犯交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其中有23名医学方面的战犯。同时,纽伦堡法庭还制定了人体实验的基本原则,作为国际上进行人体实验的行为规范,即《纽伦堡法典》,并于1946年公布于世。

Ⅳ 纳粹德国的种族政策 是什么

德国纳粹主义首先来把矛自头指向国内的犹太人,宣称北欧雅利安—日耳曼人是上苍赋予了“主宰权力”的种族,而犹太人是劣等民族,应予淘汰和灭绝。反犹主义得逞后,纳粹主义又主张世界是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丛林,各民族必须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求胜,实行对外侵略扩张,将全世界引向战争和灾难。

Ⅵ 纳粹制度都有哪些

纳粹党章第一条,我们要求基于民族自决的权利,联合德意志人为大德意志帝国。
第二条,我们要求德意志民族应与其他民族享有平等的权利,废除凡尔赛条约和圣日尔曼条约。
第三条,我们要求国土和领土(殖民地)足以养育我们的民族及移植我们的过剩人口。
第四条,只有德意志同胞,才能取得德意志公民的资格;凡属德意志民族血统,不管其职业如何,方能为德意志国民。因此犹太人不能为德意志国民。
第五条,凡在德国的非德意志公民,只能视为侨民,应受治理外国人法律的待遇。
第六条,只有德意志公民,才能决定德意志国家的领袖和法律的权利。因此,我们要求一切公职,不管何等种类,不管它是联邦的,还是各邦的,或是市区的,必须由德意志公民担任。我们反对腐败的议会制度,因为议会政治只根据党派利益,任用私人,而不顾及品德和能力。
第七条,我们要求国家应供给公民工作及生活为其首要任务。如果国家不能养育其全部人口,则应驱逐外国人(非德意志公民)出德国国境。
第八条,禁止非德意志人迁入德国。我们要求将1941年8月2日以后迁入德国的一切非德意志人应驱逐出境。
第九条,一切德意志公民应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条,每个德意志公民的首要职责是从事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个人的活动不许损害全体的利益,而应受全体的制约并对所有人有利。
因此,我们要求:
第十一条,取缔不劳而获的收入,废除利息奴隶制。
第十二条,鉴于每次战争都给人民带来生命财产方面的巨大牺牲,必须把战争横财看作对人民的犯罪。因此,我们要求完全没收一切战争利润。
第十三条,我们要求将一切托拉斯收归国有。
第十四条,我们要求分配大企业的利润。
第十五条,我们要求大规模改组养老设施。
第十六条,我们要求建立并维持一个健全的中产阶级。我们要求立即将大百货商店收归国有,廉价租赁给小工商业者,要求国家或各邦在收购货物时特别要照顾一切小工商业者。
第十七条,我们要求一种适合民族需要的土地改革制度,要求制定一项为了公益而无代价的没收土地的法令,要求废除地租,要求制止一切土地投机活动。
第十八条,我们要求严厉镇压那些危害公共利益得人;对于危险的民族犯罪、高利贷者、投机者等,不管其信仰及种族如何,必须处以死刑。
第十九条,我们要求用德国的教材代替为唯物主义世界秩序服务的罗马教权。
第二十条,为使一切有能力而又勤奋的德意志人有高等教育、并能有机会走上领导岗位的机会,我们要求改革现存的教育制度。
一切教育机关的课程设置,必须适应实际生活的需求。儿童一到有理解能力时,即应启发他们的民族观念。我们要求贫寒子弟特别优秀者,不论其父母职业及社会关系如何,应享有国家免费教育。
第二十一条,国家必须保护母亲和儿童,禁止雇佣童工,制定奖励体育运动和进行体格锻炼的法律,大力支持一切增进青年体力的团体,以提高国民的身体的健康水平。
第二十二条,我们要求取缔雇佣军,建立国民军.
第二十三条,我们要求制定法律,禁止恶意的政治谣言及其在报纸上的宣传。我们要求德意志机关必须做到:
1.凡德文报纸的编辑及工作人员应为德意志公民。
2.凡非德意志报纸,应经德国的特别许可,才能发行,但不许其用德文印刷。
3.凡非德意志人,而参与了德意志报纸的财政,或企图使德意志报受其影响,必须依法禁止,违犯者应关闭这类报社,并且立即驱逐与该报纸有关的非德意志人出境。违反公共利益的报纸,必须坚决取缔。
我们要求制定法律,坚决禁止对于我国人民生活有不良影响的艺术与文学,并封闭与此种要求相冲突的机关团体。
第二十四条,我们要求在不危害国家的生存,或不违背德意志民族的风俗道德的范围内,承认一切宗教、信仰的自由。
本党主张积极的基督教,但不为任何宗教所约束。
本党反对国内外的犹太人的唯物主义的思想。本党深信只有以“先公后私”为原则,才能郅力于我民族的永久的复活。
第二十五条,我们要求在联邦内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以便实现本政党所主张的一切;中央和国会对于整个及其各种机关,应有绝对的权威;为了实施联邦所颁布的法律,应创设各种职业会议。
本党的领导者,誓为完成上述目的而奋斗,必要时,即牺牲征途,也在所不惜
向伟大的元首阿道夫.希特勒致敬!

Ⅶ 谁能给我说下纳粹德国当时的法律,越详细越好

今天,日本最高法院终审判决劳工案、慰安妇案,均以中方败诉而告终,至此两案已三审定验。
日本最高法院判决书的主要理由是中国在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中已经放弃,个人认为此理由用得十分恰当,不仅考虑到法理,更考虑到政治,可谓一箭双雕。
我们都知道,各国民法中都有诉讼时效的规定,其中最长诉讼时效多为20年、或30年,从权利被侵犯时计算(无论被侵权人是否知道,也不能中断、中止)。象GCD政府在90年代闹的对日诉讼案,主要是针对二战中的事件,早已超过此最长时效。因此,凡有法律常识的人都知道,这类案子肯定会以超过时效而驳回起诉(或上诉)。事实上,在初期,日本的一些地方法院也以此理由判过。这种判决,有法律常识的中国人也无话可说。当然,所谓“民间”对日诉讼的发起者,并不是有法律常识的。
顺便说一句,所谓“民间”对日诉讼,实际上完全是政府行为。大家可以算一下,到日本诉讼的路费、住宿,也有宠大的律师团费用,这些劳工、慰安妇是绝对没有可能承担得起的。
但日本最高法院此次判决的理由并不是诉讼时效,而是中国的放弃,实在令人叫绝。我们都知道,中国有三个代表,GCD早已100%的代表了中国人民。我们也知道,在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中,毛XX及其大马仔周XX,为取悦日方,已主动放弃了赔偿,这些都是无法抵赖的事实。日本最高法院的此举判决,不仅理由恰当,而且会挑起中国内部矛盾,使参加诉讼的劳工、慰安妇,乃至大部分中国人,将矛盾指向GCD的主动放弃。让中国人知道,害他们的究竟是谁?谁中国人贫穷、落后的到底是谁?也让世人知道,GCD所写的“历史”到底是什么历史,在GCD需要的时候,什么都可以放弃,没有任何原则。但时过境迁,马上可以抵赖,这种人(或集团)的品德到底是怎样的呢?

Ⅷ 德国占领其他国家触犯了什么法律

占领法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据以成立的基本法律文件之一。1949年4月8日美、英、法三国政府联合制定。规定在即将成立的联邦德国国家保持占领军,有关该国外交、非军事化和赔偿等方面的权力仍由占领当局掌握,其余立法权和行政权改由联邦德国政府按照被称为“基本法”的本国宪法行使。在制定该法规的同时,三国政府还协议取消三国驻德军政府,将占领国保留的政治和军事权力分别赋予三国各自的驻德高级专员和占领军司令。1951年修改。1955年5月5日随1952年《波恩条约》生效而废止。 
欧洲中世纪的神学家圣安塞姆,在论述法律应该有的地位之时,毫不犹豫的给了它至高无上的地位,强调“上帝服从正义,正义由法律规定”,将法律传统深入欧洲人的“基因”深处。
所以近代欧洲人对于法律这个约束性的事物,有着一种天生的喜爱,不但地方议会会制定出详细的法律,约束辖区内的人怎样规范生活,国与国之间也无时无刻的寻求使用“法律”来保障和平,因而也就有了著名的1907年海牙公约。
然而虽然法律在欧洲人的思维中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是制定法律的主体必定是人,因而在利益熏心之下,有时法律往往会违背自己的初衷(代表世间的正义),成为有心人迫害对手的工具。
1939年随着德国闪击波兰,打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将战争的毁灭再次降临于人类卑微的身子骨上,德国人成为了践踏法律最主力的时代先锋。
时任德国波兰总督汉斯?弗兰克在1939年11月谈及法律在波兰德古占领区的地位之时,毫不留情且冷漠的说道“对德意志民族有用的和必须的东西就是法律,凡是损害德意志利益的东西都是非法的,当前,这就是指导我们的原则”。
如此一来代表德国利益的“国家法庭”,在德国战争初期广袤的占领区如同雨后春笋一般的遍地的开花,它们以法律的名义去掠夺和打压那些不支持纳粹德国的人和事,满满的全是一个族群的私心。
直接将法律这种应该站在正义这方的事物,变成了某个利益群体的工具。基于上文中弗兰克对法律的态度,弗兰克一度喊出“波兰人应该成为德意志帝国的奴隶”这种违背人性的疯话。
既然二战中的德国人觉得法律只是一种奴役其他族群的“工具”,那德国人做事该以什么东西为基本准则,进而保证德国人依旧是生活在秩序中的生物,而非无秩序下的野兽。
时任德国内政负责人施图卡尔特,在1941年5月明确提出了:行政工作就是“按照领导所制定的指示去为何和发展社会”,简而言之即为二战中的德国人眼中:法律当“儿戏”,领导指示最大。
也正是因为德国人有了“领导指示最大”的意识,当德国士兵攻入苏联的广袤土地之后,很多军官出于自身利益,直接了当的告诉自己的下属“只要我批准,这件事违不违法不重要”。
如此一来直接促使德国占领区内出现大量德国军人违背伦理道德的行为,譬如屠杀普通平民取乐,肆意的抢夺地方民众私有财产。
在“犯罪”的时候,这群“疯”了的德国士兵,在我是执行领导命令的狡辩中完成一种某种形式的救赎,那时那刻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丝毫不会后悔。

Ⅸ 为什么德国禁止纳粹礼

德国政府以立法形式惩罚纳粹主义言行是十分严厉的。在德国,制裁这类行径的法律可以参考回《刑法答典》第86a条“使用违宪组织的符号罪”明文规定——公开使用任何违宪组织的标志、徽章、制服、标语和问候形式将惩处有期徒刑或罚金,而纳粹党早在1945年就已被盟军定义为非法组织。

不单单是纳粹举手礼这一标志性动作被德国视为违法,任何为纳粹主义翻案的言行,在德国都将一边倒地受到法律制裁,德国《刑法典》第130条“煽动民众罪”明文规定——公开赞扬、否认和美化纳粹罪行将惩处有期徒刑。可以说,在纳粹的历史问题上,德国法律没有为言论自由留下任何余地。

Ⅹ 求纳粹德国时期的经济制度。

纳粹自1933年1月30日在德国取得政权以来的所作所为,正是其观念与目的具体表现。纳粹德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虽然也带有偶然因素的痕迹,但在本质上正是纳粹所期望的、用以实行他们政治纲领的结构。不独如此,如果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胜,则德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也将是纳粹改组各被占领国家时所要借鉴的政治蓝图。

一、纳粹的25点纲领

国社党上台以来在德国实行的一切措施都是依据其政治政纲,即所谓的“25点纲领”进行的。该纲领在1920年由国社党创办人德雷克斯勒(Anton Drexler)、该党经济纲领的提出者费德尔(Gottfried Feder)和希特勒三人共同草定,1926年希特勒宣布该纲领作为纳粹运动的哲学与原理体系,是“永远不变的”,1932年纽伦堡国社党代表大会再度肯定了这个政纲的地位。

纳粹的25点政纲明白地或隐示地包含了国社党所有的基本观念和政策。其中第4、5、6、24各点总述了纳粹的民族观及“主宰种族”观念、反犹太人的偏见、以及对于所谓“积极的基督教”的不甘愿的妥协;第1、2、3、8、19、22各点要求德国的统一团结、“生存空间”、帝国的扩张、凡尔赛条约的废除、“职业军队”的建立、“德国法律”体系的创设;第7、9、10、20、23、25各点确定纳粹的国家观,以及国家对个人关系之观念。在纳粹党看来,个人的责任是劳动,并为公共幸福服务;国家必须为其公民谋得工作与安定;报刊、文学与艺术必须与纳粹的“美德”与民族理念等观念符合一致;德意志帝国必须加以高度组织化,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25点纲领的其余各点是关于经济问题的主张。这些条款声称纳粹反对“大资本主义”,并提出土地改革、废除地产投机买卖、“建立一个健全的中等阶级”、“大百货公司的公有化”、鼓励和扶植小型工商业、卡特尔和工业联合体的国有化,以及废除“利息奴役制”,第25点主张设立“职业会”(Professional Chambers)以执行帝国的法律,这些便是国社党的经济大纲。

至于1933年以来纳粹的经济政策究竟是否根据先前制定的计划进行、进行到什么程度、以及纳粹的经济政策是否足以代表经济设计的一个类型,研究纳粹德国的人们对这些问题的结论并不一致。我的答案是:在纳粹党上台后的最初阶段,其经济政策与其说是推行25点纲领,倒不如说是为了谋求巩固权力而在工人阶级、中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三者之间左右逢源。纳粹上台后的最初几年中,党内的思想极不一致,“左”“右”两派间时起摩擦,这种党内左右斗争的焦点在于托拉斯收归国有以及废除“利息奴役制”等诸多问题,而这些斗争使得纳粹党在制订上台后的经济政策方面困难多端。

纳粹起初很少注意对经济问题进行通盘计划,这一点主要是受自由主义经济学熏陶的经济学家影响。后来因政治需要以及经济压力的影响,纳粹开始考虑并实行计划经济,不过戈林所主持的几个四年计划,首要目的在于准备战争,所以,经济建设在德国自始即是“军国主义经济”的一面。

从1933年至1939年间,纳粹努力将德国社会经济生活改造为一种新结构,以达成两项目的:1、为巩固国内统治建立经济基础;2、造成一种足以支持(纳粹认为必不可免的)战争的经济。虽然纳粹建立的国家经济结构不是在所有方面都与“25点纲领”协调一致,但在其各种制度、组织和法律中,还是可以看出来当初25点纲领所贯彻的主要观念的。

二、世袭的农民

人们通常把德国当作一个工业国家,在这个工业国家中,农业在经济上只占次要地位。这点固然不错,但也不见得完全正确。在德国的经济中,农业亦自其重要性,因为农业生产足以供给约占全国所需80%的食品,纳粹因此自上台伊始即很注意他们的农业计划。实行这个方案的机构比纳粹体系的任何其他部门都发展得更为充分。

关于农业,纳粹定下了几个目标,最普遍的目标是与他们的种族理论有关联的。在纳粹运动发展的初期,他们宣布过农家或农民是德国民族之骨干,是北欧血统的最健全来源。纳粹农业政策的主要宣传家台里(Walther Darre)和罗森堡都坚持认为“犹太人-马克思-自由资本主义”的衰败有一个主要原因,即是人口离开了田地,而集中于大都市区域。

但是纳粹还有一些更实际更直接的目标,第一个目标是以改进农业人口的生活为手段,在农村造成一个在政治上效忠于纳粹的集团;第二个目标是要发展农业生产,使它在战争与封锁时能使德国满足生活必需品的自给自足;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个目标是,纳粹希望将忠诚的德国农民移往帝国四境的边陲,以加强德国的军事地位。纳粹认为达到这些目标的方法是成立“世袭的农场”或自耕农地(freeholds)。这些世袭农场是依1933年9月29日的法令创立的,在法律的和社会的地位上类似封建时代的自耕地,一个世袭农场不得超过125公顷土地(约合300英亩)。它的所有者必须是农民,而该农民又必须是德国血统的德国公民,或与德国有血统关系的外国公民,且必须是“荣誉的”人,所谓“荣誉”指的是接受并拥护国家社会主义。

世袭农场是不可让渡的,也是不能抵押的。农民将这种耕地遗留给子孙时必须依照限定继承人产业的法律、以及长子继承法所规定之权利,不得将地产平分给数子。长子之外的继承人只能分得对经营这世袭农地无重要影响的财产,他们可以用这笔财产获得教育或职业训练。如果这些继承人不是由于自己的过错而陷于贫困,他们有权回到世袭农场并在那里生活。农民在遗嘱上不能违背法律的规定改变其农场之处置。如果他没有自然的继承人,国家可以指定一个继承人。任何人不得拥有一个以上的世袭农场。

为了处理在这条法律下引起的诉讼,纳粹政府设立了特定的农业法庭,由各地地方法院的法官与两个农民组成。凡有普通上诉法庭的地方设有高级法院,还有一个最高法院以审理一切有关自耕农场的案件。这些法院都有相当大的权利。如果有一个业民不能经营其农场使其生利、或是他的行为“不荣誉”时,法院有权剥夺他领有世袭农场的资格。

到1936年,德国约有100万所农场依照该法律变成了世袭农场,其中包括一些大地产,其原来的主人在负债累累的情况下替他们的地产取得了世袭农场的法律地位,以此逃避债务,避免其农场被债权人没收。

三、农业自治团

纳粹提出的许多观念中,有一个观点主张人口应该按照其各自的生产活动内容分成许多自治“团”,这个观念首先施用于农业,结果成立了农业团,并发展成为对德国农民的一切生产、定价与销售活动进行严密管制的体系。

农业自治团不仅包括一切地主佃户、耕种者与农业工人,还包括所有的农产品与粮食批发商和零售商,以及一切食品制造者如面粉厂主,酿酒厂主,制粮商(这些人被强制勒令参加),以及一切农业合作社和其他销售组织。农业自治团是一种自治团体,其大部分开支均由会员的强制捐款中筹付。农业自治团由“德意志帝国农民领袖”台里亲自主持,他是直接由希特勒任命的,而且完全对希特勒负责。台里同时又是“粮食与农场部部长”。

农业自治团分为两大部门,即参议部与行政部。参议部又分为七组,分管经济与社会政策,宣传,及国际问题。行政部分三大组,即人员,农场,市场。另有第四组管理人事与财政。人员组主管雇主与工人关系、精神的与道德的福利、农民传统的保存、土地的重新垦殖等事。它还负责宣传纳粹对于农民社会地位与作用之观念。农场组主管土壤改革,农场管理赋税,农业展览会及其有关问题。市场组的职务在集中各合作社及其他销售组织工作。

农业自治团有20个区域协会,区域协会下有520个县镇协会。各县镇协会又分为无数地方协会。每个区域协会有其行政组织,略同柏林的中央政权机构一样。每个地方农场协会的领袖,通常都有当地的国社党领袖兼任。此外还有两个全国性咨询机关;其仪节职务与宣传职务大过其行政职务。一个是农民顾问委员会,有委员100人。是由农业自治团的各职业部门中挑选出的,另一个是德国农场委员会。会员1000名,由德国农民领袖从各区域及县镇农场的领袖中选拔其有声望者充之。农场委员会准备并主持每年的农场代表大会,而这大会是欢宴的节期以及纳粹向整个农业自治团打气的机会。

政府为德国的每个农场都备有一张农场经营证(卡片),在这上面载明关于地亩、收获、牲畜以及农场操作的一切事项,以供中央与地方当局对农场实行监督和管制。理论上农民可以自由种植他想种植的东西,但在实际上政府将每一农民必须生产的各种商品规定一个基本定额,比如说全德国约有200万个种植做面包用的裸麦的农民,政府对于他们分别规定生产定额,规定的数量在每年种植季节终了时宣布,并由政府按规定价格收购。照类似方法,政府每年向面粉厂主分配定额,而面粉的价格由各县镇分别规定。

农民除了参加农业自治团的地方及县镇分区协会以外又需加入一个销售协会,这些协会是依照商品或商品组而分别组织的。德国共有10个中央协会或销售联合会,负责各种农产品(如裸麦,牛和牛奶,土豆,鸡蛋,糖等)的销售事宜。每个中央协会都是自治的法团,受农业自治团的管辖。第三帝国农民领袖为每一个中央协会委派了全国性专员。中央协会同时受粮食农业部之管辖。如中央协会各自主办其商品生产与销售。它们规定生产成本,价格,利润率,确定标准及产品分等的规定,并在某种程度内规定农产品之实际生产。

四、农村定居与农场劳工

分裂大地产、将它们分配给小农,这个方案成为德国政治上的重大争端已非一日。纳粹纲领第17点主张“制定一项法律,允许政府将有关公益的土地无偿没收”,并主张废除土地抵押制度。但是纳粹虽发出了这些诺言,在这方面却并无什么有意义的改革。

农村调整方案因德国必须增加农业生产而大受影响。德国绝大部分的大地产集中在勃兰登堡与东普鲁士,而这两地的土壤和气候利于广耕,不利于深耕。这个事实颇足以妨碍政府大规模征收大地主或“容克”们的地产。至于容克地主们在政治上及军队中的势力足以阻止这种政策就更不用说了。况且大多数这种新式农场必须有足够大的面积,否则不能做有效的耕种。

德国小农的生计本不容易,而各地公有土地变为自耕农场之风流行甚盛,更予小农以沉重打击。这些公有土地常常是小农唯一可以畜养牛羊之草地,也是农民唯一取给燃料的来源。现在,政府既推行变公有土地为自耕农场之政策,结果是常逼得小农非放弃其自己田地不可。在德国西部某些区域内,政府以分给他们东部土地的诺言,将小而贫的农户及佃户们驱离其原来的土地;然后将他们的农场合并成更大的农场,给予纳粹认为可靠的人。

自从1934年纳粹发动“生产战”以来,农业劳工的缺乏愈来愈成为德国农业的严重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纳粹采用了种种方法,轻则用各种利益劝诱人民做农业工人,重则使用强力手段强迫人们做农业工人。纳粹所用的一个主要办法是强迫城市工人到农村去做帮工。这种办法可以采取几种方式,1934年5月15日的法令规定凡曾经在农村做过3年工作的工人不准在城市寻找工作,政府对违反此禁令者严厉处罚。1935年5月以后,政府又规定所有青年必须参加“劳动服务”,以做服兵役前的准备训练。纳粹广泛利用劳动以辅助农业工作。尤其当收割的时节更甚。此外政府得派凡在劳动服务中有农作经验的青年,到农场去做“助手”、“帮工”。如果这些青年不遵令前往,便被开除劳动服务界,而他们的“工作薄”则被吊销。

1938年2月,纳粹规定凡年龄在25以下的德国女子必须参加农业的劳动服务或者家务雇工的劳动服务,为期至少一年,否则她们以后便不得担任工业或者商业工作。1939年2月13日,政府颁布一道命令,规定农业劳动者不得随意改变工作,即使该工作仍属于农业和林业范畴。儿童小学毕业后,政府就送他们去做一年农业劳动,父母如企图妨碍该法令的执行,便要受监禁的处罚。

虽然有这些限制办法,纳粹仍然未能防止“逃避农村”的趋势。自从1933年以来,有成千上万的农业工人企图在城市里和其他行业中寻求工作,他们当中大多数人成功地获得了工作。农业助手的工资很低,他们的工作条件又比工业工人的更为恶劣,而且自1933年9月后,农场与森林劳动者不能享受失业保险的权利,农户对这班助手还可以“工作迟钝”或“懒惰”为由加以惩罚或罚金,因此农场工人的社会生活和地位排在城市工人之下。后来纳粹曾经采取若干补救措施,如鼓励人们建筑农场工人住宅,改良他们的工作环境,给他们以工作训练,并促进其娱乐和健康活动。但德国重整军备的种种需要,及1939年9月后世界大战的爆发,又妨碍了这方面的进展。

自1938年以来,尤其是二战开始以来,纳粹越来越靠外国劳工(特别是波兰和意大利工人)和俘虏去担任农场工作,于是产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纳粹被时事所驱,不得不利用外国的“血统”来耕种德国的土地,同时德国人的血都当作肥料洒在了外国的土地上。

五、工商自治团

纳粹自1933年以来建立的工业体系以一个观念为基础,即民族经济应该是服从国社党的政治目的和国家的意志。纳粹摒弃自由主义派所谓的“自由经济”的一切观念,将政治置于经济之上。经济政策必须取决于民族利益,而民族利益是什么则由领袖们去解释。

纳粹德国的工业政策时又受其军事考虑的影响。纳粹从一开始上台便明白确切地以毁灭凡尔赛条约为目标,这样一来最后肯定不免于一战,因此在纳粹规划经济活动的每一个具体措施上都将战争这一可能性计算到了里面。1935年以后,尤其是1936年秋季以后,纳粹开始提高统制国家经济的趋势,并将其纳入备战方案的一部分。

纳粹最初曾努力尽量采用旧有的经济方式。1933年以前德国工业已经高度组织化,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政府管理。那时德国工业各种同业公会拥有的经济控制力远超过其美国同行。卡特尔这一工业联合组织在德国已经是控制生产销售与定价一个重要因素。纳粹上台后,采用了包括卡特尔在内的旧有的经济组织方式,而将它们加以改变以适合于自己的新规则,这确是纳粹善于运用社会心理的地方。

纳粹在工业方面的机会主义精神上还有更甚于此者。纳粹最初即是受“大工商者”的支持,并与工商各集团达成妥协。纳粹只是渐进地推行工商业改革,这种妥协态度与他们对劳工和农民采取的严厉手段相映成趣。1934年2月27日,国民经济部长施密特博士颁布了德国经济组织改造准备工作法,这是纳粹改组德国工业的第一步。该法律是个一般性法令。它授权经济部承认各工业同业公会的经理,委派及罢斥其领袖,并得强迫各雇主和公司加入工会。改组的过程当时并未完成,1938年1月,沙赫特博士卸职,由纳粹党员丰克(Funk)博士担任经济部长,此时德国工业改组方才完成。

从1933年至1939年,纳粹所完成的经济结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职业与区域组织体系,其中心为工商业自治团和手工业自治团,这两个自治团将除农业外的一切工业性商业性的金融活动系统化了,并加以领导。

工商业自治团采用了强制、领袖与自管三大原则,一切德国经济事业必须一律加入组织,任何企业如不参加,则它或它的负责人必遭受巨额罚金、以及其他责罚或取缔。在这个自治团内,每一行业(部门)都有一个领袖,他由更高一级的领袖委派,最高级的自治团领袖由德国经济部长指派。德国境内一切工商业企业都按其经营的经济活动种类被派定参加自治团的某一分组,每个企业同时又必须参加所在地的地域性组织。如果一个企业在若干地区内各有一所工厂或分店,则其厂长或经理都需参加当地的地域组织。行业与地域的单位共同组成第三帝国经济会议,由经济部长直接主持。

工商自治团包括6个全国性部门:工业,动力,银行,保险,贸易和手工业(另有交通部门,受别的法令规定)。这六个部门中工业部门最重要,它本身又分为七个主要组:采矿和冶金组、机器制造和改造组、铁和五金器具组.、建筑与建筑材料组、化学纸张与印刷组、皮革、纺织和服装组、食品与饮料组。这7个主要组再分为32个贸易组,例如采矿和冶金组分为采矿铁生产、铸造等等,机器制造分为制铁、制钢、交通工具、飞机生产等等。这32个组又再分若干专门组和专门小组。例如机器制造下有纺织机器专门组,该专门组下面又有纺纱机器专门小组。每工厂或商店按照其主要生产品的种类加入各专门小组,上述各级分组在一切的业务必要地点均设有办事处。

除工商部门外,其余五个全国性部门下面没有设主要组,而是直接划分为贸易组(经济组)、各专门组和专门小组。例如动力组分为两个贸易组,即发电贸易组、煤气与水贸易组。六个全国性部门及交通事业部门共分为55个贸易组,而这些贸易组又分为400余个专门及专门小组。

一般说来,各贸易组是工商自治团中最重要的职业性分组。每一贸易组向它的会员征收会捐,并为它的各专门组及专门小组制定预算。每一贸易组的领袖有权对它的会员处以罚金,但不得超过1000马克。被罚者可向全国性各组的领袖上诉,以他们的判决为最后的裁判。各组与分组之领袖在某种程度上受会员的控制,会员们可以不时对他们的领袖通过信任票或不信任票,不过,上级的领袖对于这种不信任票可以加以否决。每组在领袖之外还设有一个委任的顾问会,凡制定预算时,或向会员摊派款项时,事先必须征寻顾问团的意见。顾问会审核本组的账目。凡关于开销费用,购置地产,委派经理,及发市或修正现行法规的事件,必须先听取顾问会的意见,方能做决定。一切组织或组至少每年必须召开会员大会一次,并向大会报告本组的活动与财政情形。在这时候,会员也可以对其领袖通过信任票。

纳粹起初并不想用这个复杂的机构去计划德国的经济,不过是想利用它做一种工具,在必要时能够籍以有效的控制经济生活的一个方面。工商业自治团被限定不得干预一切有关管制价格及规定销售之事。纳粹不愿意工商业自治团变成一种对国民有垄断权利的巨大托拉斯或卡特尔。所以他们将规定价格与市场之权交给了别的权力机关和组织,工资问题同样也划归其他方面主管。

工商业自治团各贸易组所担任的大多是技术性、经历性的工作。各贸易组必须经常供给其会员以下列各种情报:关于新的技术方面和工业材料;某宗特殊产品的市场情形;改进成本会计的方法;以及改良店厂管理的方法;运输费率,与捐税,贸易政策与外汇;防空保护,商业法律问题等。各贸易组推动各雇主合作训练新的工人,帮助他们组织商业展览与集会;并致力于关系工商业的经济福利之其它问题。

在德国国内的14个工业区里,各全国性组与各贸易组合组成14个地区组,下辖分组、地方小组。比较其余的全国性各组来,全国性贸易组的地方组织更为广大。在若干地区,专门小组可以比专门组本身更庞大,有的地区(如鲁尔、西里西亚、安哈尔特)因为工业集中,在这些地方,某个专门组织下辖的一个区域办事处可以比柏林的总处还更重要。

工商自治团还保有一个广大的地方性组织,其基本单位是工商会,又称商会。全德国约有100个以上的商会,每个工厂或商店都必须加入一个商会。这些商会是公共的公司法团,并为一定地方或区域内工商企业的代表法团。商会之职责包括处理一切对其会员有共同影响之举,并向他们提供意见。他们管辖的问题与贸易组所管的相同,例如捐税与外汇、鼓励出口、职业教育学徒训练、、商业仲裁、政府承包的生产或供应之分配。商会组织也以领袖主义为原则,其领袖或主席由经济部长委派与撤换,各主席有一个顾问委员会协助工作,顾问委员会也是由经济部长委派的。这百余个地方商会共组成一个全国商会总会,其总部设在柏林,其领袖和副领袖由国民经济部长委派,他们须对部长负责。全国商会总会首先是各地商会的中央清算局,其次是各地方商会与政府之间的代言人。各商会发挥重要作用,将地方工商业团结起来,并将他们与中央经济和政治当局打成一片。

手工业部门的组织与此略异。它并无贸易组,而是分为52个全国性协会。它也有地方性结构,包括60个地方的手工业商会,而这60个分会又合组成一个总会。全国性手工业组的最高长官是“德国手工业领袖”,他兼任德国手工业组主任以及手工业商会主席。

工商业自治团的最高机关是德国经济会。它是由构成工商业自治团的各组织之代表组成的,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个代表性的团体,但德国经济会又有独立的法律地位,受经济部长的管辖。它的总部设在柏林,即原来的德国商业总会大楼。

六、卡特尔

除了“工商业自治团”以外,纳粹政府还通过卡特尔来统治德国的工业。卡特尔在德国的地位犹如托拉斯在美国,卡特尔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影响生产、价格与销售。

卡特尔在德国是历史悠久的老制度,它起源于19世纪的后半期,1933年以前的卡特尔是私人的商业组织,其目的在于限制产量、规定价格和分配市场为手段来维持利润。德国工业在魏玛共和国时代已经高度卡特尔化了,和美国的态度正相反,工业部门的高度集中化在德国并不被认为是弊病。

纳粹夺取政权的时期曾经公开激烈地反对德国的卡特尔,认为它们都是“民主财阀”的资本主义代表。他们向小生产者和地方工商界允诺,一旦他们夺取政权,必定解散卡特尔。但是纳粹获取政权以后发现卡特尔是一种便利的工具,可以籍以建立对德国经济的深远统治,于是对卡特尔采取了新的路线。

1935年7月15日,纳粹党通过了“强制卡特尔法”。依照这项法律,经济部长有权管制现有的工业联合公司,可以强迫工业商企业加入现存的卡特尔组织,可以禁止新企业之建立及旧场业的扩充,并得决定现有场业必须利用之程度。纳粹最初尽量避免应用卡特尔强制法,其中一个主要理由是恐其搅乱价格结构。1933年至1934年,纳粹最主要的愿望是增加生产和减少失业,要达到这个目的,物价和工资必须保持稳定。全体工人的总数工资必须由更多的工人或的工作而增加。但是,事实证明,卡特尔之不变趋势是增加物价。强制性卡特尔发出公布后,工业界似乎觉得他们的机会到了,便表示要将产品价格迅速提高并超过50%。纳粹政府立刻起而干涉,然而在1933年至1934年的时期内,卡特尔产品价格指数仍有相当大的增高。

纳粹所以迟迟实行新的卡特尔法令还有一个理由,即怕小工业和企业主不满。一般来说,小企业深怕卡特尔的影响,因为他们相信卡特尔会成为大企业吞并小企业的工具。第三个理由是新卡特尔法的通过和根据此法而采取的各种办法大大刺激了各工业部门去自动卡特尔化,并成立各种的企业协定,因此国民经济部长不用强制实行新法。据1936年11月的估计,德国有1700个卡特尔,各卡特尔在强制卡特尔法下变成了全新的组织,不再是为私人利益服务的私人组织,而为国家的利益服务。

纳粹统治之下的卡特尔需要处理许多问题:防止工业的生产过剩;设法使某一工业容易从事新的生产,以适应消费者时尚的改变以及其他市场波动;设法使各工业适应新的原料;调解季节的波动;改进家务型工业工人之环境;维持某一工业部中大中小企业间的均衡;保障某一工业生产方式(制造过程)之独立性不为别的公司侵犯;将若干种国民福利所必需的任务交付大企业;防止过度机械化,以维持高度熟练工匠的利益;维持类似企业之间的分工,以免浪费劳动力和生产资源。

工商业自治团从一开始便对卡特尔的若干功用有越俎代庖的趋势,并企图控制卡特尔,结果彼此间发生摩擦,以至德国政府越来越觉得非规定工商业自治团对卡特尔有行使某种监督之权不可。1936年10月12日国民经济部长颁布一道法令,将这个局面合法化了。这法令授权工商业自治团之全国性各组,得收集归于卡特尔的一切情报,将所有卡特尔及一切市场的协定予以登记,并代表公众利益,参加一切组织卡特尔的设判。这种权力是赋予工业与贸易两个全国性组,及地域经济商会。

1936年11月12日的命令将卡特尔置于政府控制之下,或如《德国评论》所说,将卡特尔归入民族经济之内。由于工业部门的设立或扩充必须先得到政府批准,所以政府能够依照需求以控制供应。因为政府可以将个别企业需求的规定变为对整个工业都有拘束力,于是也保证了生产条件的一律性。

自1938年以来,各卡特尔便这样与工商业自治团合作,并在其监督之下执行政府赋予他们的工作。为使工商业自治团的全国性各组对卡特尔之监督能切实有效,双方的人员必须不同。换言之,凡与卡特尔有密切关系的人不能同时作工商业自治团全国性各组或贸易组之职员。自治团的全国性各组与贸易组须代表公众利益而行动,而政府对各组中被认为“不受私人利益影响”之人予以充分支持。这样一来,卡特尔失去不少从前的势力,而变成纳粹政府控制国内工商业或兼并国外工业的工具。

七、价格的规定

纳粹政府于1933年上台时,急欲抑制德国的物价停止上涨,因为他们认为要使德国经济复兴,必须维持价格和工资的稳定。他们以这个观念为出发点,最终发展成了一个复杂而包罗万象的定价制度。纳粹称价格规定为“价格构成”。

我们试将1933年以来纳粹用以控制价格的各种努力做一简要叙述,以更明白他们这个定价制度的基本内容。1934年时,纳粹政府颁布若干

热点内容
02年司法考试 发布:2025-07-17 14:47:27 浏览:24
比较性广告构成虚假宣传和商业诋毁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7-17 14:43:05 浏览:698
广西贵港市法院 发布:2025-07-17 14:42:26 浏览:792
去道德主义 发布:2025-07-17 14:35:48 浏览:808
中国人民法院查询电话 发布:2025-07-17 14:16:47 浏览:756
违法主体应当承担刑事法律责任的是 发布:2025-07-17 14:09:21 浏览:489
首佳法律服务怎么样 发布:2025-07-17 13:48:49 浏览:706
法院徽章含义 发布:2025-07-17 13:48:34 浏览:207
2017年废除的有关劳动法 发布:2025-07-17 13:41:55 浏览:59
道德作文600字 发布:2025-07-17 13:37:11 浏览: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