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规定公民的住所是
A. 求教!中国境内有住所的住所指什么
一、中国境内的住所指:住所是指为使法律关系集中于一处而确定的自然人或法人的地址,是公民生活和进行民事活动的主要基地或中心场所。
《民法通则》规定:公民以他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经常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经常居住地”应当理解为连续居住1年以上的居住地,并有长期居住目的的。如果公民由其户籍所在地迁出后,尚未迁入另一地,又无经常居住地的,仍应以原户籍所在地为住所。
二、住所分意定住所、法定住所和拟制住所。
自然人住所的种类:
我国民事立法只对自然人的住所做了概括性规定,而未作具体规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迁徙,仍有探讨自然人住所种类之必要。
1、意定住所
意定住所,又称任意住所,是指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而设立的住所。
意定住所与迁徙自由紧密相连。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住所和户籍分离的存在,在客观上要求法律肯定自然人的意定住所。
2、法定住所
法定住所,是指不依当事人的意思而设立,而由法律规定的住所。例如,《德国民法典》第11条第1款前段规定:“未成年人以其父母的住所为住所。”对此,我国民法未作专门规定。在我国,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性能力人也有自己的户籍,因而应以其户籍所在地的居所地为其住所;如果他同监护人共同生活,则监护人的住所是被监护人的经常居住地,视为被监护人的住所。
《民法通则》规定自然人以其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其性质属于法定住所。
3、拟制住所
拟制住所,是指法律规定在特殊情况下把居所视为住所。我国民法规范和司法实践肯定了拟制住所的存在:
(1)自然人的经常居住地与住所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
(2)自然人由其户籍所在地迁出后至迁入另一地点前,无经常居住地的,仍以其户籍所在地为住所;
(3)当事人的住所不明或者不明确定的,以其经常居住地为住所。
(1)民法规定公民的住所是扩展阅读:
住所设立的原因:
衣、食、住、行是人们最起码的生活条件。为了获得这些条件,每个人都要在一定的地方参加各种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活动。为了得到一个安身立命的住所,有的人甚至要花费毕生的时间参加劳动才得到它。即使不为自己着想,也要为家人及后代着想的这种传统思想,使人们把住所放在很高的位置上,因此在法律上设定一个人的住所,具有了重要的意义。
这是你的,那是我的,在法律上都应有明确的区分,确保每个人的利益。这只是一种为更好地说明法律上的为什么要设定一个人的住所的方法。其实,法律为什么要设定一个人的住所,具有多种因素。法律上把人们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地点叫作住所。
作为住所,它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某人有长久居住在这个地方的意思,二是这个人有在这个地方居住的事实。在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下,人们活动范围非常有限,住所也就比较固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不断扩人,加上交通日益便利,使人们有可能经常改变自己的住所。但是,如果法律不对这种情况加以必要的限制,就有可能给国家、社会和个人都带来麻烦。
法律设定人们的住所,并不意味着一个人的住所永远不能改变。人们可以改变自己的住所,但一个人只能有一个住所,当然法律有特别规定时,一个人也可以有一个以上的住所。
B. 公民的住所地,法人的住所地,和其他组织的住所地分别是什么
《民法通则》规定:公民以他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经版常居住地与住所不一致的权,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经常居住地”应当理解为连续居住1年以上的居住地,并有长期居住目的的。如果公民由其户籍所在地迁出后,尚未迁入另一地,又无经常居住地的,仍应以原户籍所在地为住所。
法人住所地是指法人的主要营业地或者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
其他组织的住所当然也就是其办事机构所在地了。
C. 关于民法中住所,经常居住地,户籍的问题
但是换了个地址复,并且住满制一年以上,这个要变更户籍么
不需要
还有那个算是经常居住地么
算
书上说经常居住地是自然人离开住所地最后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意思是如果存在经常居住地的话,必须是户籍所在地外的城市?
是的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条规定: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条规定:公民的住所地是指公民的户籍所在地
D. 公民的住所是指它的户籍所在地还是经常居住地求解答
问:我的户籍所在来地是北京。从源2006年底起,我与人合伙在深圳开了一家饭店,住在深圳经营饭店成了我的主要工作。今年初,我因合伙纠纷,受到另一合伙人的起诉。官司打到北京市人民法院,北京市人民法院将案件送至深圳市人民法院审查,并告知原告在深圳起诉。我想知道为什么?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5条规定:“公民以他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经常居住地与住所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住所,对于公民来说其重要性在于其有关的法律关系大多发生在住所周围,法律要求诉讼在当事人的住所地进行,目的也在于便于查清与当事人有关的法律关系,达到正确判案的目的。你的户籍所在地虽在北京,但是你长年住在深圳,经营的饭店也在深圳,合伙纠纷的发生地当然也是深圳,因此以深圳为你的住所符合法律的要求。北京市人民法院告知原告到深圳起诉你,是符合法律要求的。
E. 关于民法上规定的自然人的住所的疑问
住所在法律上的确认不会存在同时存在几个的问题,就按你找到的民通15条、意见第9条就可以确定下住所了。
F. 民事诉讼法中,住所 和居所以及惯常居所,如何区分
住所与居所不同。住所一般是户籍所在地,居所是暂时居住地,版但是暂住不是短权时的意思,而是有预定期间(一般为一年以上的时间,但住院治病除外),在特定事物终了后即离去之意。
通常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住所,或住所不明,或在外国有住所在本国没有住所,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就以其居所地为住所解决各种法律关系。根据民法通则,公民一起户籍所在地为住所,经常居住地与住所不一致,经常居住地为住所。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住所地的确定关系到受诉法院,财产执行法院等的确定,与公民利益有着密切的联系。
(6)民法规定公民的住所是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当事人不服一审法院判决或裁定,在法定期限内向一审法院或上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二审法院审查一审法院移送的上诉材料及卷宗,符合条件,予以立案。
当事人自动履行裁判文书确定的义务或向一审法院申请执行,或者向二审法院告诉庭递交书面申诉材料,申请再审。
G. 民法上住所的概念是什么
《民法通则》规定:公民以他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经常居住地与住内所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容地视为住所。“经常居住地”应当理解为连续居住1年以上的居住地,并有长期居住目的的。如果公民由其户籍所在地迁出后,尚未迁入另一地,又无经常居住地的,仍应以原户籍所在地为住所。
H. 有关民法住所的问题
这种情况就不算在经常居住地
我国经常居住地最大的用处是在法院管辖上,您所说的这种情况,一般就按户籍地管辖了
I. 宪法,刑法和民法通则都有规定公民的住宅权利吗是那几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下列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
家庭
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除外。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查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式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