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法规笔记
A. 求施拉姆的《传播学概论》读书笔记,前三章。非常紧急,望大家帮帮忙,谢啦!
服了,我刚修复答案了怎么没有了呢?
你就把这些读书笔记按照读书报告的写法写出来就可以了啊
这些是我在网上搜到的,你去网络一搜索就知道了,读书报告的格式你搜索一下就知道啦,希望对你有用
第一章 传播是怎样发展的
第一节 “传播”的含义
人类传播是人做的某种事。它本身是没有生命的。它本身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除非是传播关系中的人使之成为不可思议。信息本身并无含义,除非是人使之有含义。
传播不是全部(甚至大部分不是)通过言词进行的。
在传播关系中,人们总是带着“第三只耳朵”倾听的。
第二节 传播的开端
原始单细胞生物也能处理某种信息,这就是传播学的实质。
……处理从环境得到的信息以及同其它个体建立关系……只是刚刚踏上现代传播学的门槛。
(现代传播学的真正建立经历了)……使人的信息始终比较便于携带并在时间和空间方面与人本身更可分的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第三节 语言的产生
这些声音选择了使它们与之联系的原来的经验中的一部分含义。
……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日益增多……,这个过程有必要寻找共同语言。
第四节 文字的产生
文字是人与人之间有了较多的来往和频繁的接触之后出现的。
书写语言象口头语言一样,不仅反映人类接触的频繁程度以及征服、思想和更大的社会组合,更重要得多的是,还反映各种文化是怎样产生的。
文字发明……,它们能够有较多的时间处理现有信息和为未来制订计划。这也必定大大加速了人在想要改变生活方式时就予以改变的能力。
第五节 大众媒介的产生
从技术角度讲,古腾堡所作的以及自从他的时代以后大众媒介所作的,就是把一架机器放进传播过程,复制信息,几乎无限制的扩大一个人分享信息的能力。传播过程并没有什么变化,但由于人要*信息过日子,这种分享信息的新能力便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由于传播是根本的社会过程,由于人类首先是处理信息的动物,因此,信息状况的重大变化,传播的重大牵连,总是伴随着任何一次重大社会变革的。
《传播学概论》第二章 传播起什么作用
难以用言词说明“传播起什么作用”的原因:(1)传播行为已成了多么自然的事,以及最初采用传播的理由已多么深深的消失在过去的阴影中;(2)利用传播的各种理由往往是非常复杂的,而且不一定能从表面看出的;(3)传播的实际后果并不始终是有意的后果。
第一节 人类传播——三位心理学家的看法
瑞士的儿童成长心理学家让·皮亚热把儿童的谈话分为社交性(90%)的和自我中心性的。
……数量相当惊人的传播行为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
学识渊博的心理学家爱德华·托尔曼曾经称人类讲话只不过是“一种工具……”。
即使最明显的自我意识的传播也往往具有作为工具使用的目的。
威廉·斯蒂芬森在《传播的游戏理论》中,集中谈……有关传播的目的不是完成任何事情而只是一种满足感和快乐感的部分。
大多数这一类单因素理论的缺点是,它们可能不厌其烦地解释,但什么都没有说清楚。
第二节 传播的社会功能
政治学家、传播学的先驱哈罗德·拉斯维尔在一篇精辟的文章中指出传播有三个社会功能:(一)环境监视,(二)使社会各个不同部分相关联以适应环境,(三)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
查尔斯·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一书中从社会学的角度勾画对传播的看法时,在拉斯维尔的的三个范畴之外又增加了第四个功能——娱乐。
梅尔文·德弗勒《大众传播的各种理论》
……经济功能。首先,传播必须满足绘制环境的经济图标的需要,以致每个人和组织就能构成自己对特定时刻的买和卖的机会的印象。……其次,经济政策必须或者是通过个人和组织,或者是通过国家起关联作用。……最后,必须提供技术方面的指导和对经济行为的展望。
第三节 传播应用于个人的社会功能
人类传播既是个人行为也是社会关系。
在刻度尺的一端,社会雷达行为是非常具体的。……刻度尺的另一端,这种雷达行为是非常笼统的。……我们大家都以不同的方式利用传播作为我们的社会雷达。
……由于密切注意新闻和各种思想的交战,他们克服了孤独和疏远带来的寒冷和黑暗。
决定和操纵通常好比是一块硬币的两面。任何有重要意义的决定,通常是巧妙操纵的结果;任何涉及别人的决定都需要某种操纵才能付诸实践。他们结合到一起构成一种传播管理。
传播还有另一大类用途,我们称之为指导。
正如斯蒂芬森很有说服力地提出的那样,几乎全部内容都有一种普遍化的游戏或愉快的功能。
小结 传播对人类的功能
我们利用它(传播)作为个人雷达,……作为我们自己的管理工具,用于做出决定,用于说服和操纵别人。……我们特别关心把知识、技艺和规范传给我们社会的新成员……
同传播的这些工具用途似乎成为对照的是,我们是本着寻求愉快和逃避社会控制的精神进行很大一部分传播的。
《传播学概论》第三章 传播过程
第一节 信息的性质
凡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够减少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都叫做信息。
在自然科学中,平均信息量指的是“混杂性”,混杂性,也就是与简单或有条不紊相反的概念。
进化论的伟大原则之一就是平均信息量永远在增加。
信息是减少平均信息量的工具。
正是把这样一些概念运用到人类传播过程中去的可能性,使得四十年代末期香农和韦纳合著的《数理传播论》和韦纳的《控制论》的发表,成为对传播学学者是如此兴奋的事件。……这些新的电学和数学方法的影响,开放了研究人类传播的一系列重要的新认识。这些新认识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信息的性质。
人们从大多数传播所谋求的信息(如果他们是谋求信息而不是斯蒂芬森所描绘的游戏)是那种将有助于他们构造或组织他们的环境某些方面的内容,而这些方面与某种他们必须采取行动的局面是有关的。
最能显示人类特点的技能——处理信息和与其他人分享信息的能力。……人首先是一种能处理信息的动物。
第二节 传播关系
发生传播关系看来是简单的: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由于一些他们共同感兴趣的信息符号聚集在一起。
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作了精彩描述。人们挤住在一个洞穴里,以至于他们只能对着一面墙,而不是外部世界。在他们后面,明亮的火在燃烧。人们不时地在火前移动,他们的影子投射到洞壁上。观察者永远看不到这些人,只能从他们被摇曳的火光所照出的影子来认识他们。这是对人类传播中发生的情况所作的极好比拟。一位参加者对于另一个人的了解,决不像那个人对他或是她对自己所了解的那样。
有了传播和观察,影影绰绰的人物可能变得越来越鲜明和越来越清晰,但是,它仍然是从现实抽象出来的。它仍然是一出影子戏。
所有参与者都带了一个装得满满的生活空间——固定的和储存起来的经验——进入了这种传播关系,他们根据这些经验来解释他们得到的信号和决定怎样来回答这些信号。
第三节 传播关系的双向性质
最典型的和最频繁的传播格局是一种扩大了的双向关系,在通常的情况下,参加者在这一交流中参加的程度是不同的。这种交流是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符号是共享的,……随着交流的继续进行,理解很可能变得越来越接近。……它意味着共享那些代表信息和导致一种彼此的了解会聚到一起的符号。
以“会聚过程”来描写传播共享是十分恰当的。
第四节 传播契约
从某种意义上说,参加传播的人是由于某种支配他们的表现的契约而进入传播关系的。
雷达行为,反映了一种人与人之间为证实他们自己的身份,以预期的方式做出反应以及确认他们的社会成员资格和社交性而达成的一种社会契约。
社会雷达行为通常是在一种不言明的契约的指导下做出来的。
是什么东西使人们进入传播关系呢?在许多情况下是碰巧。……但是这部分地也是出于需要……基本上来说,就是一个人对于进入某种传播关系所能得到的好处和这样做所遇到的困难所作的评估比较。
第五节 传播行为
在最低限度,要有一种A型传播行为,一套符号和一种B型传播行为。而这一过程的特点之一是,在某一瞬间这些符号完全摆脱和不受参加这一过程的任何一个人的控制。因此,这一过程有三个截然不同的和可分离的组成部分,而不用进入黑匣子就能观察到,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进行分析的。
因此,反馈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果不存在反馈,或者迟迟才做出反馈,或反馈是微弱的话……那么,这种局面就会引起传播者的疑惑和不安,并会使传播对象感到失望,有时在传播对象中产生对立情绪。
反馈活动和其他任何传播过程一样:它仅仅是一种倒流,是使传播者很快地对由于他们已发出的符号而引起的符号做出反应的机会。
第六节 电路和行为
研究传播行为就像研究大海一样,研究工作可以在任何水平上进行。但超过一定深度之后,研究工作就只能在黑暗中进行了。
最好把信息看作是一种催化剂,它除了能激发接受信息的人身上的力量以外,本身并没有什么力量。
小结:传播怎么起作用
B. 关于新闻传播学名著的读书笔记 要3000字 两篇
你需要那部名著的,你说清楚,我这里有我写过的,给发来就行了。
C. 求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的读书笔记,要全的。
第一节 “传播”的含义
人类传播是人做的某种事。它本身是没有生命的。它本身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除非是传播关系中的人使之成为不可思议。信息本身并无含义,除非是人使之有含义。
传播不是全部(甚至大部分不是)通过言词进行的。
在传播关系中,人们总是带着“第三只耳朵”倾听的。
第二节 传播的开端
原始单细胞生物也能处理某种信息,这就是传播学的实质。
……处理从环境得到的信息以及同其它个体建立关系……只是刚刚踏上现代传播学的门槛。
(现代传播学的真正建立经历了)……使人的信息始终比较便于携带并在时间和空间方面与人本身更可分的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第三节 语言的产生
这些声音选择了使它们与之联系的原来的经验中的一部分含义。
……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日益增多……,这个过程有必要寻找共同语言。
第四节 文字的产生
文字是人与人之间有了较多的来往和频繁的接触之后出现的。
书写语言象口头语言一样,不仅反映人类接触的频繁程度以及征服、思想和更大的社会组合,更重要得多的是,还反映各种文化是怎样产生的。
文字发明……,它们能够有较多的时间处理现有信息和为未来制订计划。这也必定大大加速了人在想要改变生活方式时就予以改变的能力。
第五节 大众媒介的产生
从技术角度讲,古腾堡所作的以及自从他的时代以后大众媒介所作的,就是把一架机器放进传播过程,复制信息,几乎无限制的扩大一个人分享信息的能力。传播过程并没有什么变化,但由于人要*信息过日子,这种分享信息的新能力便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由于传播是根本的社会过程,由于人类首先是处理信息的动物,因此,信息状况的重大变化,传播的重大牵连,总是伴随着任何一次重大社会变革的。
《传播学概论》第二章 传播起什么作用
难以用言词说明“传播起什么作用”的原因:(1)传播行为已成了多么自然的事,以及最初采用传播的理由已多么深深的消失在过去的阴影中;(2)利用传播的各种理由往往是非常复杂的,而且不一定能从表面看出的;(3)传播的实际后果并不始终是有意的后果。
第一节 人类传播——三位心理学家的看法
瑞士的儿童成长心理学家让·皮亚热把儿童的谈话分为社交性(90%)的和自我中心性的。
……数量相当惊人的传播行为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
学识渊博的心理学家爱德华·托尔曼曾经称人类讲话只不过是“一种工具……”。
即使最明显的自我意识的传播也往往具有作为工具使用的目的。
威廉·斯蒂芬森在《传播的游戏理论》中,集中谈……有关传播的目的不是完成任何事情而只是一种满足感和快乐感的部分。
大多数这一类单因素理论的缺点是,它们可能不厌其烦地解释,但什么都没有说清楚。
第二节 传播的社会功能
政治学家、传播学的先驱哈罗德·拉斯维尔在一篇精辟的文章中指出传播有三个社会功能:(一)环境监视,(二)使社会各个不同部分相关联以适应环境,(三)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
查尔斯·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一书中从社会学的角度勾画对传播的看法时,在拉斯维尔的的三个范畴之外又增加了第四个功能——娱乐。
梅尔文·德弗勒《大众传播的各种理论》
……经济功能。首先,传播必须满足绘制环境的经济图标的需要,以致每个人和组织就能构成自己对特定时刻的买和卖的机会的印象。……其次,经济政策必须或者是通过个人和组织,或者是通过国家起关联作用。……最后,必须提供技术方面的指导和对经济行为的展望。
第三节 传播应用于个人的社会功能
人类传播既是个人行为也是社会关系。
在刻度尺的一端,社会雷达行为是非常具体的。……刻度尺的另一端,这种雷达行为是非常笼统的。……我们大家都以不同的方式利用传播作为我们的社会雷达。
……由于密切注意新闻和各种思想的交战,他们克服了孤独和疏远带来的寒冷和黑暗。
决定和操纵通常好比是一块硬币的两面。任何有重要意义的决定,通常是巧妙操纵的结果;任何涉及别人的决定都需要某种操纵才能付诸实践。他们结合到一起构成一种传播管理。
传播还有另一大类用途,我们称之为指导。
正如斯蒂芬森很有说服力地提出的那样,几乎全部内容都有一种普遍化的游戏或愉快的功能。
小结 传播对人类的功能
我们利用它(传播)作为个人雷达,……作为我们自己的管理工具,用于做出决定,用于说服和操纵别人。……我们特别关心把知识、技艺和规范传给我们社会的新成员……
同传播的这些工具用途似乎成为对照的是,我们是本着寻求愉快和逃避社会控制的精神进行很大一部分传播的。
《传播学概论》第三章 传播过程
第一节 信息的性质
凡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够减少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都叫做信息。
在自然科学中,平均信息量指的是“混杂性”,混杂性,也就是与简单或有条不紊相反的概念。
进化论的伟大原则之一就是平均信息量永远在增加。
信息是减少平均信息量的工具。
正是把这样一些概念运用到人类传播过程中去的可能性,使得四十年代末期香农和韦纳合著的《数理传播论》和韦纳的《控制论》的发表,成为对传播学学者是如此兴奋的事件。……这些新的电学和数学方法的影响,开放了研究人类传播的一系列重要的新认识。这些新认识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信息的性质。
人们从大多数传播所谋求的信息(如果他们是谋求信息而不是斯蒂芬森所描绘的游戏)是那种将有助于他们构造或组织他们的环境某些方面的内容,而这些方面与某种他们必须采取行动的局面是有关的。
最能显示人类特点的技能——处理信息和与其他人分享信息的能力。……人首先是一种能处理信息的动物。
第二节 传播关系
发生传播关系看来是简单的: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由于一些他们共同感兴趣的信息符号聚集在一起。
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作了精彩描述。人们挤住在一个洞穴里,以至于他们只能对着一面墙,而不是外部世界。在他们后面,明亮的火在燃烧。人们不时地在火前移动,他们的影子投射到洞壁上。观察者永远看不到这些人,只能从他们被摇曳的火光所照出的影子来认识他们。这是对人类传播中发生的情况所作的极好比拟。一位参加者对于另一个人的了解,决不像那个人对他或是她对自己所了解的那样。
有了传播和观察,影影绰绰的人物可能变得越来越鲜明和越来越清晰,但是,它仍然是从现实抽象出来的。它仍然是一出影子戏。
所有参与者都带了一个装得满满的生活空间——固定的和储存起来的经验——进入了这种传播关系,他们根据这些经验来解释他们得到的信号和决定怎样来回答这些信号。
第三节 传播关系的双向性质
最典型的和最频繁的传播格局是一种扩大了的双向关系,在通常的情况下,参加者在这一交流中参加的程度是不同的。这种交流是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符号是共享的,……随着交流的继续进行,理解很可能变得越来越接近。……它意味着共享那些代表信息和导致一种彼此的了解会聚到一起的符号。
以“会聚过程”来描写传播共享是十分恰当的。
第四节 传播契约
从某种意义上说,参加传播的人是由于某种支配他们的表现的契约而进入传播关系的。
雷达行为,反映了一种人与人之间为证实他们自己的身份,以预期的方式做出反应以及确认他们的社会成员资格和社交性而达成的一种社会契约。
社会雷达行为通常是在一种不言明的契约的指导下做出来的。
是什么东西使人们进入传播关系呢?在许多情况下是碰巧。……但是这部分地也是出于需要……基本上来说,就是一个人对于进入某种传播关系所能得到的好处和这样做所遇到的困难所作的评估比较。
第五节 传播行为
在最低限度,要有一种A型传播行为,一套符号和一种B型传播行为。而这一过程的特点之一是,在某一瞬间这些符号完全摆脱和不受参加这一过程的任何一个人的控制。因此,这一过程有三个截然不同的和可分离的组成部分,而不用进入黑匣子就能观察到,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进行分析的。
因此,反馈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果不存在反馈,或者迟迟才做出反馈,或反馈是微弱的话……那么,这种局面就会引起传播者的疑惑和不安,并会使传播对象感到失望,有时在传播对象中产生对立情绪。
反馈活动和其他任何传播过程一样:它仅仅是一种倒流,是使传播者很快地对由于他们已发出的符号而引起的符号做出反应的机会。
第六节 电路和行为
研究传播行为就像研究大海一样,研究工作可以在任何水平上进行。但超过一定深度之后,研究工作就只能在黑暗中进行了。
最好把信息看作是一种催化剂,它除了能激发接受信息的人身上的力量以外,本身并没有什么力量
D. 传播与沟通相关内容的读书笔记,越多越好
传播与沟通学中,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的区别与联系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话题。在本文中我就这点谈了我自己一点看法。
首先,介绍分别一下大众传播与沟通的定义。按照我国学者的总结,大众传播被定义为:“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这个定义基本概括了大众传播的含义。换言之,我们可以把大众传播的含义理解为三点:一是大众传播的接受者是人数众多的,异质的大众;二是信息的传播方式是公开的,在同一时间里传给了为数众多的受众;三是传播者是媒介组织。而从一般意义上讲,人际沟通就是发送者凭借一定渠道(亦称媒介或通道),将信息发送给既定对象(接受者),并寻求反馈以达到相互理解的过程。它包含以下几层意思:一、沟通首先是信息的传递;二、信息不仅要被传递到,还要被充分理解;三、有效的沟通并不是沟通双方达成一致的意见,而是准确地理解信息的含义;四、沟通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反馈和理解过程。
下面先看看两者的区别。从它们的定义看,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一、信息传播的双方不同。大众传播是通过媒介组织向一般大众群体传播信息,这里的媒介组织是一种公共事业单位、一种信息产业机构、一种社会机构。而人际沟通方面,则是两个个体之间或者多个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平常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二、信息传播的途径不同。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比如说,使用通信卫星与光纤进行信息的传播,还有通过网络了解时事新闻等等。而人际沟通则存在两种方式:一是沟通双方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这就是人们平时的交谈;二是间接的通过书信、电话、网络等进行交流沟通。当今社会,随着信息化产业的发展,人们使用更多的是电话和网络,比如,平常我们使用电子邮件进行书信交流,通过MSN、QQ等聊天工具沟通交流。
三、信息传播的方向不同。大众传播大部分是单向传播及有限的间接反馈,且支持者大都是间接的;人际沟通则是双向传播,有大量的直接反馈。
四、信息传播的保密性不同。人际沟通的保密性好,它是在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具有公开性。而相反地,大众传播的接受者是异质的大众,它的传播方式是公开的,在同一时间内传给很多人。我们正常的交流中,交流的内容是别人不可知的,因此它具有不公开性。而大众传播是要把信息传播给大多数人,同过媒介公开发言,把信息传给接受者。
五、人际沟通较大众传播灵活性强。前者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灵活处理,受到的限制比大众传播少很多,交流的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及时调整。也就是说,我们在交流时,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转移话题或者更换说话地点和时间,我们沟通双方可以自行商量地点和时间,这就是所说的时间和空间上的灵活处理。就大众传播而言,其传播具有一定的限制。时间上,比如说,通过视听媒介如电视、印刷媒介如报纸杂志等,它们的播出时间或者发行时间都有一定的价值,否则就失去了其信息的价值。空间上,大众传播也有其限制,不能像人际交流那样方便。
在我看来,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的区别主要存在于这五点。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也许还存在其它一些区别。
然而,两者都作为信息的传播,也有其相互联系。两者最大的联系就是都是为了传播信息,从定义中也可以看到这一点。大众传播是向一般大众传播信息,人际沟通是个体之间交流,通过人与人的交流得到信息的传播。两者的实质是相同的。其次,要使大众传播发挥最大的效果,则需要与人际沟通相配合,这也是显而易见的。大众传播是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然而,其信息传播对象具有广泛性,信息传播的效率不一定高。在这种情况下,要是大众传播的传播效率高,就必须有人际沟通的配合。一部分人获得大众传播信息之后,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能把大众传播的信息传播开来,提高大众传播的效率,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然而,大众传播又给人际沟通提供了一些传播信息。简单地说吧,比如说,国际上的一条重大新闻肯定会成为人们交谈的热点,大众传播信息在这时又渗透到了人际沟通当中。总的来说,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E.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新闻事业史》名词解释
1、黄远生
民国初年三大名记者之一,以写新闻通讯风长,曾主编过《少年中国》和《庸言》》杂志,后任上海《时事新报》和《申报》驻京特派记者,撰写大量揭露军阀政府黑暗统治的通讯,大受读者欢迎,黄远生的政治态度反对国民党,支持进步党对袁世凯抱幻想,1915年被人认作帝党刺杀于旧金山。提出新闻记者应该“四能”(能想、能听、能跑、能写)并身体力行。
2、于右任
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报刊活动家。1907年在上海创办同盟会第一家大型日报“神州日报”1909年至1910年在上海相继创办“民吁日报”、“民吁主报”。他创办的报纸在揭露贪官污吏,揭露帝国主义侵华阴谋和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3、章太炎
和国近代著名革命家思想家和报亓政治家,早年担任《时务报》、《经世报》等报刊的编辑和主笔。1903年在“苏报案”中名声大噪。1906年后主编《民报》成为“以文章排满的骁将”。晚年“既离民众,渐入颓唐”。
4、梁发
第一个参加近代化中文报刊编辑、出版工作的中国人。基督教徒宣传基督教,1815年参加了《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出版编辑工作,著有《救世撮要解略》?ⅰ度笆懒佳浴贰ⅰ妒タ问薄返龋
F. 跪求鲁曙明和洪浚浩主编、人大出版社出版的《传播学》笔记……
没有笔记,有洪老师邮箱,如果有需要请站内联系。
G. 2012河北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接本笔记真题!!!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专接本考试科目一:广播电视概论
这一门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主要理论科目之一,》是进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习的基础性课程。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专接本考试科目二:电视画面编辑
这门功课可以说是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专业的一门。这里面讲述的主要是一些镜头组接和画面剪辑的一些基本规律和主要方法。对于学习影视的同学们,这一点的重要性自然不必说。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专接本考试科目三:摄像艺术
这门功课主要是告诉大家如何做好摄像,其中介绍了一些如镜头构成、光学手段、光线处理、色彩表现、动向手段和运动摄影等相关的知识。
以上三门功课,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专接本必考的三门功课。其中有一些内容相对简单,但是,还有一些东西是非常专业的。
H. 关于 北京师范大学 的 新闻传播学
并不来是你所说的这样。考研对于大部源分人来说还是相当公平的。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够考的上的。北京师范大学的新闻传播系不错,虽然她不是很有名气但是非常有特色,尤其是体育传播方面。他们学校每年招的人特别少,所以竞争很激烈相当难考,我记得我2007年考研的时候,他们的分数线是386(一般学校都是350)左右,所以相当高,很难考,但是只要努力还是有很大希望的。
关于中传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难考,相反还比较好考,因为中传世专业类的院校,招生人数特别多,所以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不像北师大那样,没你招生人数特少。不过中传的考试内容比较复杂也不好考。
总体来说,这两个学校都不错吧。但是,我认为北师比中传难考。
希望可以帮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