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政策法律法规
㈠ 现行的10部教育法法律法规全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
《教师资格条例》 《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
《扫除文盲工作条例》 《幼儿园管理条例》
《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管理暂行规定》
《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 《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
《中小学校电化教育规程》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
《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 《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
《高等学校培养第二学士学位生的试行办法》 《成人高等学校设置的暂行规定》
《广播电视大学暂行规定》 《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 《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
《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的规定》 《社会力量办学教学管理暂行规定》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实践性环节考核管理试行办法》 《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规定》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管理办法》 《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
《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办法》 《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
《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管理处罚暂行规定》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定》
《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 《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奖励规定》
㈡ 跟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有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
《教师资格条例》
《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
《扫除文盲工作条例》
《幼儿园管理条例》
《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管理暂行规定》
《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
《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
《中小学校电化教育规程》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
《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
《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
《高等学校培养第二学士学位生的试行办法》
《成人高等学校设置的暂行规定》
《广播电视大学暂行规定》
《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
《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
《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的规定》
《社会力量办学教学管理暂行规定》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实践性环节考核管理试行办法》
《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规定》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管理办法》
《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
《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办法》
《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
《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管理处罚暂行规定》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定》
《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
《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奖励规定》
㈢ 法律法规有规定小学生几岁可以入学没
一般情况是6岁,特殊情况下可推迟至7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章 学 生
第十一条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
(3)招生政策法律法规扩展阅读:
案例:
安徽义务教育入学年龄放宽4个月 不满6周岁可入学
2017年03月24日19:58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人民网合肥3月24日电(汪瑞华)3月24日,安徽省2017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通知正式下发,备受家长们关注的小学生入学时间也有了定论。通知称,在学校有学位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放宽年龄要求,但必须是截止当年12月31日之前年满6周岁的儿童。
按照过去的原则,小学一年级入学年龄为当年8月31日前出生的孩子,即儿童入学时需年满6周岁。今年安徽适当放宽年龄标准,但对于放宽年龄入学,学校必须公开规范办理,公告办法、流程和入学年龄的截止时间。
《通知》要求,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不得通过举办相关培训班或与社会其他机构合作提前选拔、特殊培养学生;不得以各类竞赛、考试证书、荣誉证书或学习等级等作为招生入学依据或参考。
另外,在特殊群体子女入学方面,《通知》也做出了详细的表述。尤其要做好对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及贫困家庭儿童的关爱工作,摸清底数和情况,确保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乡镇寄宿制学校要优先安排留守儿童住宿。
参考资料:人民网-安徽义务教育入学年龄放宽4个月 不满6周岁可入学
㈣ 有关招生考试法律法规有哪些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条例》等等。
㈤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属于什么性质的法律法规
㈥ 与民办学校相关的政策法规有哪些
第一处是依据新《民促法》第十五条规定:申请正式设立民办学校的举办回者,应当向审批机关提答交的材料中包括学校章程。
第二处是新《民促法》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民办学校的举办者根据学校章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参与学校的办学和管理。
第三处是新《民促法》第二十二条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的职权中,包含修改学校章程。
第四处是新《民促法》第五十六条中,民办学校终止的情形之一就是根据学校章程规定要求终止,并经审批机关批准。
第五处是国务院的《若干意见》第十九条规定:完善学校法人治理。民办学校要依法制定章程,按照章程管理学校。
(6)招生政策法律法规扩展阅读:
民办学校对招收的学生,根据其类别、修业年限、学业成绩,可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发给学历证书、结业证书或者培训合格证书。对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学生,经备案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鉴定合格的,可以发给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民办学校依法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民办学校的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有权依照工会法,建立工会组织,维护其合法权益。
㈦ 法律上对违法招生有什么处罚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参与或直接进行处理,具体处罚视情节而定。
高校招生管理比较复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在不改变目前体制的情况下,进一步明确细化了管理职责,由主管部门处理相应的违规行为。
一是明确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高校招生工作。情节严重、影响恶劣或者案情复杂、社会影响大的案件,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参与或直接进行处理。
二是明确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高校招生工作的机构,依法处理本行政区域内违反国家高等教育招生管理制度的行为。其中,省级负责高校招生工作的机构,包括省考委及其省招办、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三是明确行业主管部门对所属高校招生管理职责,要求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加强对所属高校招生的监督管理。
(7)招生政策法律法规扩展阅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
规范高校招生行为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有利于健全考试招生制度,使政府宏观管理和社会参与监督有法可依。
2005年以来,各地和各高校实行招生“阳光工程”,执行招生工作“六不准”、录取工作“十严禁”,有力维护了招生秩序。但是,个别地区和高校仍存在擅自扩招、特殊类型招生暗箱操作、徇私舞弊等问题,严重扰乱了招生秩序。
解决这些问题,根本上要靠改革、靠法治,关键是惩处,在社会上形成震慑力。制定《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明确违规行为和惩处措施,有利于提高对招生录取领域的治理能力,维护公平公正的招生环境。
㈧ 国家招生规定的内容是什么
2007年上海市普通高校国家统一招生考试办法
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教学〔1999〕3号)、教育部有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以及上海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
本《办法》宗旨是:有利于高校招生考试安全稳定进行,有利于高校依法行使办学自主权及探索试行招生考试改革,有利于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基础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招生计划与专业
2007年度上海高校招生计划约14万余人(含招收外省市生源计划)。上海考生招收计划比去年略有增加,录取率与去年基本持平。本市各普通高校的招生专业,必须是经教育部或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批准或备案的专业。
三、本市户籍在沪报考对象
(一)具有上海市户籍的本市高中阶段学校毕业生;
(二)具有上海市户籍的其他高中阶段学校毕业生(含本市引进人才子女、转业和退伍军人子女、干部调动子女、大小洋山职工子女、蓝印户口转为本市户籍);
(三)具有上海市户籍,在本市初中毕业后去外省市就读的高中阶段学校毕业返沪考生;
(四)驻外使领馆工作人员随任有本市户籍的子女。
四、非本市户籍在沪报考对象
(一)持有上海市人才引进居住证者的子女,须本市高中阶段学校毕业,居住证有效期在一年(含一年)以上,考生报考时居住证仍在有效期内;
(二)持有上海市蓝印户口的本市高中阶段学校毕业生;
(三)本市寄宿制高中计划内录取的外省市籍生源应届和2006届毕业生(寄宿制高中学校名单详见附件1);
(四)本市中等职业学校(中职、中专、技校,以下简称“三校”)计划内招收的外省市籍生源应届毕业生(有外省市籍生源毕业生的本市“三校”名单详见附件2);
(五)父母一方是上海支内、支边、支疆职工和知青,在沪借读的高中阶段学校毕业生,限报考中央部委属高校和外省市在沪招生的高校;
(六)父母双方长期在沪工作,其单位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为政策照顾范围的,至少从高一年级起在沪借读的高中毕业生,限报考中央部委属高校和外省市在沪招生的高校;
(七)父母一方现属或原属上海市户籍,至少从高一年级起在沪借读的高中毕业生,限报考中央部委属高校和外省市在沪招生的高校;
(八)父母一方是从上海派入无锡华东疗养院的职工,考生属华东疗养院无锡市集体户口的高中毕业生,限报考中央部委属高校和外省市在沪招生的高校;
(九)父母双方是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外地在沪企业、单位等在沪工作的职工,在沪借读的高中毕业生,限报考中央部委属高校和外省市在沪招生的高校;
(十)梅山、大屯、鲁矿等上海小三线单位职工符合报考条件的子女;
(十一)其他特殊情况,限报考中央部委属高校和外省市在沪招生的高校。
五、志愿填报
2007年高考志愿的填报方法实行分次填报。第一次填报:5月初,填报本科和军事类、公安类专科;第二次填报:7月底至8月初,填报高职(专科)院校和高职(专科)专业(含艺术类高职和专科)。
此项工作由市教育考试院组织实施。
六、秋季考试与录取
(一)本市2007年6月秋季统一考试的类别与科目
考试类别 科目设置
本 科 3+综合+1
高职(专科) 3+综合
1.表中科目设置栏中的“3”,指语文、数学、外语3门文化基础课科目,其中外语设有听力考试,成绩计入总分;数学分文史类试卷和理工农医类试卷。
2.表中科目设置栏中的“综合”,指“综合能力测试”科目,是在6门高中课程(政治(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生命科学))基础上,以高中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为依据,考查考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应用的能力。
2007年继续分设适合文科考生和理科考生在上述6门课程基础上的两种“综合能力测试”试卷。
3.表中科目设置栏的“1”,指政治(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生命科学)6门课程中的1门,称为相关课程科目。文科考生可在政治(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中任选1门;理科考生可在物理、化学、生物(生命科学)中任选1门。
为了有助于高校公平录取考生,2007年仍沿用往年方法,在考试评分后,按文、理两类分别进行相关课程科目的成绩调整,并以调整分计算“3+综合+1”的总分。
4.凡在本市报考普通高校本科的考生,须参加 “3+综合+1”的统一考试;仅报考高职(专科)的考生,只需参加“3+综合”的统一考试。
5.根据本市高中“二期课改”的情况,2007年对语文、数学、外语和综合能力测试科目的命题,仍维持2006年“一卷不分叉”的办法;对政治(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生命科学)科目的命题,则采取“一卷两分叉”的办法。
(二)本市2007年录取办法与2006年基本一致
1.“综合能力测试”科目原始分为150分,2007年继续以考生实际得分的20%,即满分为30分计入总分。
2.本科以“3+综合+1”的总分划线,总分满分为63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和相关课程科目满分均为150分,综合能力测试科目满分为30分。录取时根据学校的招生计划数,按考生志愿和“3+综合+1”总分排序,由市教育考试院向学校投档。学校按照经市教委审核并向社会公布的招生章程,对投档名单内的考生进行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3.高职(专科)以“3+综合”的总分划线,总分满分为48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科目满分均为150分,综合能力测试满分为30分。录取时根据学校的招生计划数,按考生志愿和“3+综合”总分排序,由市教育考试院向学校投档。学校按照经市教委审核并向社会公布的招生章程,对投档名单内的考生进行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4.2007年继续试行应届高中毕业生由高中学校提供考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表供高校在招生录取时参考的办法。
(三)进一步鼓励上海考生报考外地高校
2007年继续保持往年各项鼓励上海考生报考外地高校的措施,同时继续实行对第一、二志愿报考外地高校的本市考生,市教育考试院在向外地高校投档时,各加20、10分投档的政策(零志愿的外地高校和提前批、艺术体育类高校除外),录取与否由招生高校决定。
(四)残疾人招生
根据《残疾人教育条例》(国务院令第161号),普通高等院校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入学,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
(五)招生章程
本市各招生院校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教育部有关规定制订本校2007年招生章程。各高校的招生章程报市教委审核同意后应及时向社会及考生公布(招生章程参考基本格式详见附件4)
七、“三校”毕业生报考方法及考试科目
2007年“三校”毕业生在本市报考及考试科目设置的办法与2006年基本一致
(一)应届“三校”毕业生可选择参加本市5月份开设的应届“三校生”高考(以下简称“三校生”高考)或6月份举行的国家统一高考,两者只能择一,不能重复。
(二)本市5月份举行的“三校生”高考科目设置为“3+2”。其中“3”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文化基础课科目,外语设听力,成绩计入总分;“2”为选考的专业技能课科目,由招生高校负责命题并组织考试,学校组织选考的专业技能课科目最多不得超过2门。
(三)属在沪报考范围内的历届“三校”毕业生,只能参加6月份的国家统一高考。
(四)“三校生”招生考试办法另行公布。
八、考试加分
2007年上海市普通高校国家统一招生考试加分内容,详见附件5。
九、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
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继续试行经教育部批准的“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招生计划各为300人,招生办法由两所高校自行公布。
十、部分专科层次依法自主招生改革试点
2007年,本市有11所高校参加专科层次依法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具体是: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杉达学院、上海建桥学院、上海新侨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上海中华职业技术学院和上海震旦职业学院。11所高校招生计划共为5660人,各校招生章程报市教委审核同意后向社会公布,学校试行依法自主招生。未被上述院校录取的考生,可继续参加当年高考。被录取而不报到的学生,当年不得再参加高考。
十一、高水平运动员招生
本市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办法,另行公布。
十二、招生专业目录
本办法各有关条款的详细内容,请查阅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编制的《2007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专业目录》。
十三、招生考试纪律
以虚报、隐瞒或伪造、涂改有关材料及其它欺诈手段,或者因招生工作人员或其他人员的徇私舞弊行为取得考试资格的考生,取消其当年的考试资格,若已被录取的考生,一经查实,取消录取资格。
对考生和考试工作人员在考试中的其它各种违规行为的处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18号)执行。
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十四、附则
除法律和教育部等有规定外,2007年上海市普通高校国家统一招生考试工作一律以本办法为准。
十五、解释
本办法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负责解释。
附件:1.2007年有外省市户籍生源高中毕业生的本市寄宿制高中学校名单
2.2007年有外省市户籍生源毕业生的本市中职校名单
3.2007年本市户籍和外地户籍考生在沪报考上海市普通高校要求一览表
4.上海市高等学校招生章程基本格式
5.2007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加分表
上 海 市 教 育 委 员 会
二○○七年二月十六日
㈨ 教育的法律法规有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内成年人保护法》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