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通临

道德经通临

发布时间: 2025-07-22 05:25:08

① 《道德经》讲了什么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版仅是宇宙之权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无极,“道”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万物的源头根本。

② 老子《道德经》的最后一句,到底说了什么

老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无为思想在今天都还有很深的借鉴意义。人年轻的时候可能会觉得老子比较消极,可是到了一定年纪,才发现无为其实是一种人生智慧。在《道德经》里面,更是汇集了老子的智慧,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道德经的最后一句,也是特别有人生哲理的一句。

不争可以有更和谐的人际关系。坐公交的时候,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座位,免去站着的颠簸。可是如果车上有老人上车,年轻人们主动不争,让老人可以有座位坐,这无形中就做了善行。这种善行在社会上成为一种风气,那么人与人的关系就会和谐很多。

以上就是道德经最后一句的智慧和哲理,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不争,以退为进,以无为作有为。

③ 道德经是本什么书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会出现一个或一群文化巨人,他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竖立起一座座巍峨的丰碑,让后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这些文化巨人中,由一个神秘的人物,他有一双深邃的眼睛,一种博大的胸怀,他探索宇宙,揭示真理,针砭时弊,预言未来,他的话穿透时空,如雷贯耳,发人深省,至今仍在人们的耳边回响.
这个人就是老子.
老子大约生活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活了一百六十多岁,是周王朝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兼历史研究院院长,一生看了大量的文献和书籍,是那个时代文化的集大成者,思想泰斗.
然而,老子一生未曾动笔,他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客观事物是活的现象,语言文字是死的东西,因此,语言文字无法完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他不想让自己言不达意的思想误导后人,只是在隐居的途中,过函谷关时,遇见星相学家、海关关长尹喜,在尹喜的恳求下,才勉而为之,留下五千个字,然后离去,这就是千古奇书《道德经》的由来.
《道德经》问世后,深受人们的喜爱,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庶民士人,无不喜读,被奉为至宝,风靡两千多年,历久弥新,为它作解注释的人不计其数,他们在不同的时代、从不同的角度、站在不同的立场、根据不同的需要理解《道德经》,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直到今天,仍争论不休,一种理论,会产生这样多不同的理解,这是人类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现象.
那么,《道德经》到底是怎样的一本书,老子在他迷一般的书中,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一、哲学巨著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作为哲学家,老子首先回答了宇宙的起源、生命的由来这一哲学的根本问题,他认为宇宙万物产生于一种被他称之为“道”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无形的(老子把它简称为“无”.)然而它创生万物、主宰万物、支配万物、驱使万物,换句话说,就是宇宙万物不是上帝和神创造的,而是在自然规律的作用下自然演化而来的,从而确立了他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无神论者的立场.
老子在探索宇宙的过程中,还发现宇宙万物总是以对立统一的形式存在着,充满了矛盾,这就是所谓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而事物矛盾对立的双方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们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向对立面转化,这就是所谓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老子把事物的这一普遍规律归结为“反者,道之动.”一个“反”字,道出了宇宙万物的最根本的奥秘.
老子对事物的这种认识到这里还没有结束,他认为:物极必反,乐极生悲,既然事物会向对立面转化,我们就要把握这种转化,驾驭这种转化,凡事不走极端,适可而止,恰到好处,见好就收.这就是所谓的 “去奢,去太,去甚.”、“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葆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而新成.”
从认识事物以对立统一的形式存在,到认识事物对立面的相互转化,再到把握、驾驭、利用这种的转化,构成老子辩证思想的三大要素,三大步骤.
由此看来,《道德经》首先是一部中华民族古老的哲学巨著.
二、王者秘笈
老子崇尚自然,言必谈“天之道”,他经常从刮风、下雨等自然现象中得到启发,用江海、山谷、木头、水、鱼、风箱、车轮、弓箭等作比喻,揭示自然的规律,阐述深刻的道理: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欤.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上善若水.
治大国,若烹小鲜.
鱼不可脱于渊,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天降甘霖,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
……
《道德经》一书,无不体现自然的精神,实际上,老子的思想全部来自自然的启示,《道德经》五千言,可以归纳为四个字,那就是“道法自然”,这是这本书的核心和灵魂.
老子揭示自然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向自然学习,以“天之道”指导“圣人之道”: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存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
老子在他的书中,经常提到“圣人”、“侯王”、“万乘之主”、“人主”等,所谓“圣人”不是普通的人,而是帝王将相、明君圣主,他在书中,或谆谆教导,或严厉警告: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成功而不居,是谓玄德.
受邦之垢,是社稷之主,受国之不详,是天下之王;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也;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道夸;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
此外,他还对历代帝王秘授了一些驾驭国家和臣民的机宜,比如谦卑低调,礼贤下士,大智若愚,深藏不露,以柔克刚,后发制人等等.
因此,《道德经》也是一封老子写给历代帝王的言恳意切的长信,是一部王者秘笈,领导必读.
历史上,帝王们不仅爱读老子的书,有的甚至亲自批注解释,阐述他们的理解和感悟,流传下来的有:
唐玄宗的《道德真经注》、《道德经义疏》
宋徽宗的《御注道德真经》
明太祖的《御注道德真经》
清太祖的《御注道德真经》
三、兵书
老子是和平主义者,他反对战争,他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于天下.”、“夫兵者,不祥之器也,故有道者不处.”但老子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认为人类在“大同”到来之前,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要准备战争,研究战争.“以奇用兵”是他军事理论的高度概括和凝结,一个“奇”字,涵盖了古今中外所有兵书的内涵,对后世军事理论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人们把《道德经》视为兵书是有道理的.
四、人类文明反思录
《道德经》最耐人寻味的部分是对人类文明的反思,“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老子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敏锐的目光,揭示了科学文化是人类道德蜕化的根源这一秘密,他预言如果人类的私欲继续膨胀,彼此之间继续争夺,如果不停止对自然的疯狂破坏,总有一天要毁灭于自己创造的文明.于是,他逆流而动,呼吁人类摈弃科学文化、道德礼仪,回归自然,回归从前,回归蒙昧.与此相适应,他提出了著名的“愚民”思想:“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夫使智者不敢为也,无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就跟“无为”不是“消极无为”一样,“愚民”也不是“愚弄百姓”,其实质乃是“朴民”,目的是实现人类原始道德的回归,这就是所谓的:“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道德经》还论及直觉思维、养生、选举、外交、刑法、建筑、教育等方面内容,虽然只有只言片语,却给我们无限的启迪.
五、百家之主 哲学之父
老子思想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并不亚于孔子,甚至有过之而不及,历代统治者表面上崇尚儒家,鼓吹儒家,暗地里用的却是老子的一套,这就是所谓的“外用儒术,内用黄老”;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以及后世无数的诗人、文学家无不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他像一棵参天古木,根,繁衍出孙子兵法;枝,延伸出韩非权术;叶,化作气象万千的楚辞汉赋、建安文章、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在它的枝干上还藤箩般挂满了密密麻麻的杂家、阴阳家、武师、炼丹师、和道教方士;他的嫡系传人庄子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人;他的理论对手孔子把他比喻为龙;中国思想史上大多流派比如墨子的反战思想、荀子的天道论,都可以从老子那里找到思想的渊源.
实际上,哲学,作为诸学之母,具有一般性、普遍性的指导意义,任何一门学科和流派都可以在它那里得到启发,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老子不属于哪家哪派,而是百家之祖,哲学之父.
十六世纪以来,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人类交往日渐频繁,东西文明相互碰撞、交融,老子的思想很快被西方所认识和了解,当时来中国传教的利马窦等人,左手捧着《圣经》,右手举着十字架,要来开化“东方顽民”,当他们无意中打开中华古籍,一下子被吸引了进去,立刻放下手里的活,转而从事包括《道德经》在内的中华古籍的翻译,使得东方思想的阳光渐渐西移,照临欧洲大地,直接对十八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产生影响.
美国历史学家威尔-杜兰在他的《世界文明史》中写到:“欧洲十八世纪思想的启蒙运动,采纳了中国哲学,‘花园是中国式的,室内也是中国的装饰.’卢梭一谈到自然,便使我们立刻联想到老子和庄子的大道,就如同我们一提起伏尔泰,就想到孔子和孟子,卢梭和伏尔泰都分别受到老庄和孔孟的影响”;
德国三位著名哲学家对老子也有高度的评价:黑格尔把老子学说看成是真正的哲学,他研究每一个命题,都按照“正反合”的三维形式,创立了三段式解读法,他说:“老子哲学和希腊哲学共同组成世界哲学的源头”;尼采读完《道德经》之后,赞叹不已,说老子思想“像一口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谢勒说:“迄今的形而上学家,依其伟大性递减的次序:佛、老子、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笛卡尔、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叔本华论中国哲学》);
有人问列夫—托尔斯泰:“人类历史上,哪个思想家对您的影响最大?”托尔斯泰回答说:“孔子、孟子的思想对我影响很大,老子的思想对我影响最大.”
印度当代哲学家奥修把老子跟马哈维亚(印度耆那教第二十四代祖师)、摩西(犹太人先知)、默罕莫德、耶稣和释迦牟尼进行对比,唯独钟情老子,他说:“我谈论马哈维亚,我把这当作我的责任的一部分,我的心从来不和他在一起,他太数学了,没有存在的诗意,像一个巨大的沙漠,你在他里面碰不到一块绿洲,当我谈论马哈维亚的时候,我像一个局外人,他不再我里面,我也不再他里面;我一遍又一遍的翻阅摩西和穆罕默德的文字,我的心里没有钟响,那不会是活的,如果我去谈论他们,那肯定是一件死气沉沉的一件事情,他们过于算计了,都是极端主义者,他们漏掉了对立面,他们是单一的音符,不是和声;我谈论耶稣,我对他有很深的同情,我愿意跟他一起受苦,我愿意替他背一会儿十字架,他不会笑,如果你跟他在一起呆的太久了,你就会失去欢笑,我很同情他,但我不打算像他那样,我们的路是不一样的,他是好的,但是太好了,几乎好的不像是人;我谈论佛陀,我爱他,他非常美,绝美,美极了,但是他不在地球上,他在天上飞,没有留下脚印,你无法跟随他,你从来不知道他在哪里,我爱他,我从我的心里谈论他,但是,仍然存在一个距离,这种距离永远保留在爱的现象里——我们走得越来越近、越来越近,可是在怎么近也有一个距离;我谈论老子就完全不同了,当我谈论老子的时候,就像谈论我自己一样——照出来的是自己的脸,当我谈论老子的时候,我的心完全跟他在一起,我就是他,他就是我,我的存在跟他完全合而为一.”
因此,老子作为中国哲学之父,对中国文化有影响,对世界文化也有影响.
六、艺术成就
《道德经》博大精深、深邃玄妙,其写作风格和艺术成就也堪称一绝,无与伦比.
作为论说文,《道德经》论点明确,论据有力,许多结论都具有几何定理那样确定性,不可动摇和辩驳,有正论,有反论,有归纳法、倒推法、类比法、演绎法 .丰富多彩,不拘一格,写作手法上最常用的是排比、对仗、顶真,尤其是他的反问式排比,像层层叠叠的波浪,前推后涌,奔腾向前,最后砸在礁石上,又从礁石上翻转过来,溅起万千浪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抟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爱民治邦,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老子写作艺术最美妙的部分是比喻,他用空谷比喻道体,用水比喻道德,用婴儿比喻得道境界,用烹煮小鱼比喻治国的道理,用大海比喻谦卑低调的胸怀,用弯弓射箭比喻天道平衡,用女人做爱的风格比喻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道理,在第十五章,为了描绘古代得道高人,他连续用七组形容词,形象生动,出神入化:
豫兮,其若冬涉川;犹兮,其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这就是《道德经》,它的美在于比喻,它的妙也在于比喻,奥修说:“比喻是什么呢?如果我有一种体验而你没有,那么我怎么向你描述呢?唯一方法就是比喻,而比喻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所以,像《道德经》这样的书,你是读不完的,你可以一直读下去,你能够继续发现越来越多的东西,它随着你的心境而变化,它随着你的悟性而变化,它随着你的成长而变化,在你的不同头脑状态下,它给你不同的视觉.”
《道德经》用字凝炼传神,比如“以奇用兵”的“奇”字,“建德若偷”的“偷”字,“反者,道之动.”的“反”字,“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的“怒”字,都是神来之笔,或内涵无穷,或耐人寻味,或形象生动.
《道德经》采用的是诗体语言,文章富有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时而如春雨落地,时而如秋风扫叶,时而如断崖流瀑,时而如长空霹雳……
七、以老解老 以庄解老 以韩解老
本书是笔者研读理解《道德经》的心得,也是一本关于解说《道德经》的书.
《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字,但它有重复、有强调、有呼应,因此,笔者在解说《道德经》的过程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章节都要放在整体上去理解,让它们互证,自圆其说,以避免“断章取义”或“望文生义”,用《道德经》解释《道德经》,这是本书的特色之一.
《道德经》的解说者数以千计,笔者认为庄子和韩非子对它的理解最为精到,庄子继承了老子尊重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虽然有发挥,但其主要内容不离《道德经》的主旨,正如司马迁所言说:《庄子》就是一本《道德经注释》(明老子之术);韩非子专门写过《解老》、《喻老》,对老子教导帝王如何驾驭国家和臣民,也就是“权术”部分理解的比较到位,并结合申不害、商鞅等人的研究成果,终成法家大全(由此看来,司马迁把老子、庄子、韩非子、申不害放在一起记述是有道理的).加之庄韩二人生活的时代离老子较近,他们对《道德经》文字的解读不存在“古今异义”的问题,因此,笔者在解说《道德经》时,大部分参考他们的观点,这是本书的特色之二.
纵观历史,解说老子《道德经》的人不计其数,为什么唯有庄子的解说最为精彩,流传最广,因为庄子采用了意译;近代,翻译西方书籍的人也不计其数,为什么唯有严复的《天演论》取得成功,受人青睐,也是因为严复采取了意译.由此可见,对古代典籍,采取直译,咬文嚼字,不是聪明的办法.庄子说:“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就是说,读书,关键在于理解语言后面的意义,而不在于语言本身.因此,笔者解说《道德经》,尽量采取意译,部分章节采用对话形式,参与对话的人物有真实的,如庄子、孔子、韩非子、李世民、康熙等,有虚构的,如天根、庚桑楚(借用《庄子》)等,但情节基本是虚构的,许多人物不在一个时空,如柳下趾与老子,李白与老子,严复与老子等等.意不再故事本身,而在于通过故事表达思想内涵,这纯粹是一种方便,读者不必在乎情节,借庄子的话说,我姑且说,您姑且听.如果说到您的心里去,博得您会心一笑,那就是我莫大的欣慰.如果说得不合您的意,您也不要焦急,希望您能心平气和给我指出来,我们共同探讨,如果您能更正我的观点,说服我,说到我心里去,那将是我的更大的欣慰.此外,在每章解读文章后面附有“延伸阅读”,主要是一些庄子寓言、历史典故、生活事例和新闻报道,目的是为了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含义,增加阅读趣味.

④ 《道德经》写完了,却留下了遗憾…

昨晚,写完最后一个字是12:30,身体已经僵硬,大拇指头生疼,眼冒金星。

每天坚持一两个小时练习,已经养成了习惯。一回家,做完手头的事情,就是写字的时间。

现在,我开始慢罩歼拆慢享受写字的过程,虽然脖子常常酸痛,但还是坚持着,昨晚新突破,写了四个多小时。

《道德经》全文5000多个字,通临一遍,我应该是花了两个星期。最难熬的是写完一半的时候,常常要稳定心绪,告诉自己坚持练写。

有时候写了好几行都找不到感觉,总觉得越写越丑;有时候写着写着,心浮气躁,笔不听使唤,练习便是负担;有时候感觉好,心情舒畅,时间就过得飞快…

我想不管写的如何,我是战胜了自己,克服了惰改携性,这是时间馈赠给我的礼物。我收获到了快乐,看着这些密密麻麻的字,每个字都是时间的证明,时间在我的字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它告诉我,它从来都是公平的,你愿意花时间,就一定会有收获。

可是遗憾在所难免,道德经后面的落款部分,没地方写了物枣,在写这张纸的时候,我估算了行数,却还是不准确,少了两行,所以只能写完《道德经》的最后一个字“争”,其他字再无位置可写。这遍只能草草收尾。

⑤ 道德经第十五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句式整齐,大致押韵,为诗歌体之经文。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我为大家整理了《道德经·第十五章》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道德经·第十五章》

作者:李耳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道得经·第十五章》注释:

①善为道者:指得"道"之人。

②容:形容、描述。

③豫:原是野兽的名称,性好疑虑。豫兮,引申为迟疑慎重的意思。

④涉川:战战兢兢、如临深渊。

⑤犹:原是野兽的名称,性警觉,此处用来形容警觉、戒备的样子。

⑥若畏四邻:形容不敢妄动。

⑦俨兮:形容端谨、庄严、恭敬的样子。

⑧客:一本作"容",当为客之误。

⑨涣兮其若凌释:形容流动的样子。

⑩敦兮其若朴:形容敦厚老实的样子。

⑾旷兮其若谷:形容心胸开阔、旷达。

⑿混兮其若浊:形容浑厚纯朴的样子。混,与浑通用。

⒀浊:动态。

⒁安:静态。

⒂不欲盈:不求自满。盈,满。

⒃蔽而新成:去故更新的意思。一本作蔽不新成。

《道得经·第十五章》翻译: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道得经·第十五章》解读:

“道”是玄妙精深、恍惚不定的。一般人对“道”感到难于捉摸,而得“道”之士则与世俗之人明显不同,他们有独到的风貌、独特的人格形态。世俗之人“嗜欲深者天机浅”,他们极其浅薄,让人一眼就能够看穿;得“道”人士静密幽沉、难以测识。

老子在这里也是勉强地为他们做了一番描述,即“强为容”。他们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有良好的静定功夫和内心活动。表面上他们清静无为,实际上极富创造性,即静极而动、动极而静,这是他们的生命活动过程。老子所理想的人格是敦厚朴实、静定持心,内心世界极为丰富,并且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由静而转入动。这种人格上的静与动同样符合于“道”的变化规律。

⑥ 《道德经》读书心得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心得吧。那要怎么写好读书心得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道德经》读书心得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道德经》读书心得1

老子,道德经,区区五千字,涵盖了众生所求的一切真谛,斗胆牵强附会一下:

好多的社会现象,让人看起来很无奈,有时你要陪着悲怜几许、愤慨几许,但放下一切,静心而论,大抵是因为看不开所致。看开了就超脱了,就安然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2个字,细想来,它包涵了人生处事的一切,包涵了人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方法论。

剖开来看。

宇宙观:从黄帝内经内容里看,它的本质就要求人与宇宙的轮回同一。顺者猖,违者亡。12字关系中,天地代表了宇宙。宇宙中,人如何去按规律行事,就象孙悟空永远要在如来的手掌心一样,无论你有多少变数,均在这一涵盖之中。

人生观:一言一敝之:人法地。地为何物?地势坤,要求人仁厚、宽容。象大地承载一切一样去融合同化一切。豁达飘逸的形神,如佛一样立在我们的面前。

方法论:它就要求人处事必须顺应自然规律,违反了之后,可能一时得呈,久而久之,必遭报应。

道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健词叫”上善若水”。

它的字面含义很清楚,就是:最好的善行就象水的品性一样。

细分析起来,水有三种特质:利万物不求回报、居众恶而谦下、柔弱而不争。

这些特质与我们今天的时事相暗合,它会影射出许多不合规律的行为。

我们经常打交道的水,相信都不陌生。细细品味之品性,感悟道之真谛,会对人对己均有裨益。

摒弃眼前,放眼长远;丢开功利,自在于心。

《道德经》读书心得2

我最早接触老子,是在中学历史课本中,对老子的印象,可以说起初是很模糊的。近期,我局第六届读书会开始了,局领导向我们每一位干部推荐了《道德经》等书,终于有机会认真拜读老子的《道德经》了,那洋洋五千言中的智慧身影,让我如获至宝。随着一页一页的翻看阅读,《道德经》那智慧的灵光在我的眼前一道道地闪现。

想起林语堂曾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的确如此,当我掩卷沉思,《道德经》给于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人们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时代,物质第一的浪潮无情地冲击着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讲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变得非常物质化和金钱化。对于一名国家公务员来说,如何去面对物质时代的各种诱惑,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个人以为,就是要按照《道德经》一书中所倡导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守静处世,清静自省,消除贪念,宽以待人,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一、致虚守静是安于本职工作的根本。

《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这句话强调

我一直认为,生活中应少一些浮躁喧嚣,多一些笔墨书香。《道德经》是人类文明的精华,它集中体现了真善美的最高标准,是文化史上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山峰。用心品读《道德经》是很美的,而恰恰是这些文字,在失望痛楚处给人以抚慰。读书学习是我生命的自觉,阐释圣典《道德经》,让我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使自己在教育教学的领域内尽心尽职,不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二、读《道德经》后,让我悟出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就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要了解别人能战胜别人,更应该了解自己有勇气战胜自己。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所以老子提出的无为,不是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则的事情时,你所做的其它事情就是无所不为,所以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上善若水就是这种无为而为的辩证极致。

除了无为、虚静,《道德经》里还有一个朴素的辩证思想,就是尊重宇宙和天地人的规律。在老子的眼里,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控制的,他提出的唯知足,方可长久;唯寡欲,方能无咎,也具有现实意义。他认为过分追求声色货利必定会带来祸害,只有充分地尊重规律,坚持按自然、无为、朴素的和谐发展规律办事,才能够利用规律来缓解、协调人类社会的诸多矛盾。在第三十九章里,他有一个很鲜明的阐述,就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以此类推,天下万物若违背了它的规律,必将受到惩罚。这种辩证法虽不很健全,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前瞻性。当前,现代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实用功利主义的过度膨胀,人们往往强调工具、手段的合理性,看重的是物质利益的满足,认为个体的意志高于生命和自然的真,不愿意相信自然的逻辑,而任意地改造自然,享受加工后的变质生活,长远利益受到忽视,结果被自然一次次地还之以颜色,就是一个佐证。

三、爱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践行低碳生活。

站在我们的角度来说,老子所处的时代是刚脱离茹毛饮血的时代,就能对宇宙之中的规律有着如此深刻的认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个有无的论述,可说把世间万物的从生到死,从出现到毁灭剖析得精辟明了。道法自然的见解可说令我们现代人汗颜,几千年前的人就意识到要顺应自然,回归自然,不要去刻意破坏自然。而我们现在把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搞得千疮百后才猛地发现提出环保的概念,要去保护补救了,其实已起不了太大作用了,一些补救措施是不能有多大成效的。因为失去的东西很多是无可挽回的,灭绝了的物种也就永远的消失了!

四、身为国家公务人员,定当竭力为国、为民效忠。

天长,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无私邪⑤?故能成其私。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好的政府,之所以能够长久不息,是因为这是个政府机构运行程序符合民众的利益,符合道。政府的公务员不是为了自己的贪欲,性欲,食欲,玩乐,口福,性福,眼福,耳福等享受而当官,不是他们没有这些欲望,而是政府的机构没有这个机会,这些漏洞,让他们去为所欲为。因此好的政府为优秀的品德好的人提供发挥才能的平台,让愚蠢,丑恶,猥琐的人却步。这样的政府往往使公务员将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置之度外,不会出现让领导先走的场面,这样的政府才会生生不息。这不正是这个政府的公务员一丝不苟,无私无畏的行为,才能成就这样的政府生生不息,受到人民的拥护。我觉得做人首先要逐步克服自己的贪念。贪念消失了,自然就不太注重得失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然也就能够宽以待人。

以上是我读《道德经》的点滴感悟,《道德经》已俨然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清净处世,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读《道德经》吧,它会使你精神不再贫乏,生活不再无聊,人格不再卑下,使人高尚,使人聪慧,使人丰富,使人幸福,使人成为真正的人。

《道德经》读书心得3

老庄之说是为中华民族千年哲思。无争故无尤,行大道以致天下士,风骨高洁,令人心折。读《道德经》八十一篇,选其某章,略述吾粗浅看法。

国学之博,致远而学,此番仅是漫谈,诸君见笑。

——题记

【养育·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家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即是“无为”。但我认为,有些人虽表面上是游离世间,但肯定抑制不住人性中“善”、“恶”等因素的影响而去插手世间之事,且受儒家文化中“积极入世”的影响,导致这些“游离之人”不可能去遵循道家的无为原则。

既然说到“无为”原则,便不得不提起汉朝。虽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在此之前,道家一直被汉王室所看重,为汉王室信奉,汉朝开国丞相张良便是道家中人。然而汉朝前期积弱,汉高祖刘邦甚至有被匈奴围困之辱,那时百姓的生产及生活水平确实无法达到一个王朝强盛所需要达到的水准。

那么一个强大的王朝要达到的最高准则又是什么?无非是国家强盛,不被外来者侵略,军队可以打胜仗,让百姓安居乐业等等,这种准则必需要求经济基础能够支持住上层建筑所提出的一系列政策。经秦王朝覆灭、楚汉争霸等诸多战火洗礼,统一之后,汉朝前期的经济基础是明显达不到要求的,因此汉惠帝之后,汉文帝将道家的“无为原则”充分运用以治国,使得国家的生产力以及百姓得到充分的休养生息,至于汉文帝的继承人汉景帝同样施行相差无几的政策,事实证明那时“无为”是对的,百姓的生活水平在短时间之内得到了提高,迎来了华夏历史上国家大统一之后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如今我们中华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是什么民族呢?无疑是汉族。汉族又是从何时开始有此称呼的?著名史学家吕思勉说:“汉族之名,起于刘邦称帝之后。”吕振羽则说:“华族自前汉的武帝宣帝以后,便开始叫汉族。”总而言之,汉族之名自汉王朝始称。在此之后的历史舞台上,汉族,这个伟大豪迈而又命运多舛的民族,一次又一次的担任着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主角。这也与两汉时期打下的文化、政治、经济基础密不可分。

现代中国人大多只记得千古一帝汉武帝封狼居胥的赫赫威名,却少有人记得为汉武帝铺垫之前道路的“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穷兵黩武之后的“轮台罪己诏”。是以儒家的“有为而治”与道家的“无为而治”究竟哪个要更好,在此先不展开,但可以肯定的是,默默贡献又不愿居功的人,才是最应该受其他人尊重的人。

《道德经》读书心得4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 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据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 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这是道家哲学 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 篇,原文上 篇《德经》、下 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全文共约五千字,是 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因此学习《道德经》对我们探索 中国古代最本质的 思想道德品格有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理科生,直接通读原版的《老子》是具有很大难度的是具有很大难度的,所以我选择了从阅读南怀瑾的《老子他说》开始慢慢感悟,在阅读中,我发现《道德经》并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一部论述道德的著作。事实上,道德二字各有不同的.概念。道德经前三十七章主要是讲什么是道,后四十四章主要讲德,简单说来,道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是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二者并不相同。

首先说一说前面讲到的“道”,即宇宙之道、自然之道,在我看来,主要就是指无为之道。第一句就说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这一句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子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 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 思想。由此可见,以老子为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 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这对现在我们的唯物论十分 有帮助,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而且,从前面的章节中中,我们也可以深刻体会到老子对无为的崇拜。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对 中国传统文化 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一脍炙人口的名句。关于无为,老子在《道德经》第七 篇里也举了一个例子。“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所以对于当代的我们这些大学生理解古代老子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例如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 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薄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下部德经则主要讲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我们就不难知道。其实老子写道德经的侧重点便是落在下部德经上面。德,是物化之为,是“道”于宇宙间的布施,是对万物的呵护。道生万物,万物应“德”而得存,万事应“德”而生运化。德,是“道”呵护事、物,沿规律与法则演化之显现。德,是“道”布施于万物生化的永恒“工程主体”。所以说:德行道从。

我认为后文中最经典的莫过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这一句话里,是很有趣和抽象的。为何老子认为三生万物,是说明老子认可这个宇宙是只有三样最基本的东西吗?那么,寻找这三样事件与现代物理学对应的是什么?查阅资料分析后得出这三件事件就是“运动”、“空间”、“自然力”这三样,可以认为万物都是这三个事件组织而成的事件,没有更多于这三样的东西存在。从此可以推出,“二”就是“动”、“力”这二个事件的存在产生物质的“三”。三就是万物。再往上推,“一生二”中的“一”指的是整体的宇宙,就是我们这一个宇宙,而宇宙是产生动、力这“二”个现象的根源,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进一步可以认为动力互相转换是自然存在的因果关系。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存在的基本源头,也可以认定在自然角度上这个道是指特定的运动轨道。所以在人们对老子的分析中,主要认为他的道,因此把他称为“道家”。其实,对于德,是老子不能忽略的另一个主要元素。德产生道和道产生德是互存的两个基本元素,这也是《道德经》的一个主要重要的内涵。

《道德经》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读去理解,你会发现当中的道理岂是我们区区几千字便能概括的。总之,《道德经》是一部 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它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我们只要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就会对我们这些当代大学生有着重要的指导和教育意义。至少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从小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道德经》读书心得5

也许是年龄大些了,阅历多些了,再读到《道德经》的时候,感触挺多的,尤其会自然不自然地和自己的工作———教育联系起来。感觉老子的《道德经》简直就是一部教育论著,只要你思考,总是可以为你的教育工作做出宏观方向的指导,微观方法的帮助!《道德经》,五千字,蕴涵着了不起的治国之道、悟不尽的人生哲学。老子的深奥着实让人佩服,若想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对于我来说是不可能的。但初步的研读却让我感到老子的哲学 思想与教育理念息息相通。

初识《道德经》,是从港台片中听到的台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直到读完了《道德经》,才对此有了一些体会。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部《道德经》。每个人阅读《道德经》,都会因为自身的经历不同得出不同的感悟。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部《道德经》,心如何,经便如何,人生也便如何?我读到的《道德经》就是一部教育理论的著作。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道德经》的开 篇第一章,老子的道,不是道理,而是指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是内在的,是可以解释出来的,然而规律却不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名,则指的是虚的事物,是理论,是虚名,可以说出来的,但却也不是不变的事物。正如给我们教育者指出了教育总纲:教育规律是可以 总结归纳的,但是,教育规律会随着社会制度、生产力等教育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即教有法而无定法!

第二章中,老子说“行不言之教。”,这是洞悉教育的哲学!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面对精力充沛的孩子们,多少教师都把说教作为教育的主要方式。将孩子的个性差异进行了流水线式的管理,产出了一模一样的产品———高分低能的毕业生。从知识传授中课堂上的大量讲述,到品德教育时频频的所谓“讲道理”,似乎教师职业就是以语言为主的工作。而老子却在两千年前提出了“不言而教”的教育哲学。“不言”怎样去“教”?这里的“不言”自然不是不说话,而是反对空洞的说教,是我们现代教育理论中的“身教重于言教”。在他的眼中,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独立、自由、值得尊重。圣人培育万物却不自恃其能,更何况教师教育的是独立个体的学生。我们做教师的虽然肩负着教育的职责,却不该将学生占为己有,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一味地去提出各种要求,每日喋喋不休。学生又怎能真正地快乐成长呢?两千年前的老子已经指出了我们现代教育的弊端。

有位哲人说:“要想毁灭你们的孩子,就对他们千依百顺吧!”这是多么深刻的经验教训啊!而我们 中国两千年前的《道德经》早就道破了这个教育规律:“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第36章)这是说你想封锁他吗,就先让他张扬张扬;你想削弱他吗,就让他逞强骄纵;你想毁灭他吗,就让他事事得偿所愿,为所欲为;你想夺取他吗,就要先给他甜头。教育学生也是这个样子的。我们要将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纳入教育过程,切忌让孩子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要教育学生淡泊的心态,不断的自我丰富,才可以长久的成功。教弟子切莫让他们太过得意,为所欲为,否则得意之时,便生失意之悲;张扬逞强之时,必致将来毁灭之哀。

《道德经》里还有很多能给我们教师启迪的句子。例如“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老子告诫我们不能对学生发脾气,不得已发了火,训学生的措辞要恰当。教育工作是神圣的工作,老子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他指导我们教师就是要教书育人,所以不要放弃任何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如果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更多。而道德经就像是一股永不枯竭的泉水,让教师在教育的道路上为教师 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知识的泉水!

《道德经》读书心得6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传统教育讲座,并阅读了《道德经》这本书,对与老子阐述的思想已有了大概的了解,并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对道的理解和认识

书中的第一章,老子就提出了“道”这个特有的名词,阐述了他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应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二、无为的思想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去干扰事物发展的规律。老子在第二章首次提出无为的思想,并指出“是以圣人处无为只事,行不言之教”。这里老子指出圣人要能够依照客观规律,处理事情要不违背事物发展的本质。第三章进一步阐述无为,他既不讲人性恶,也不讲人性善,而说人本来是一张白纸,是纯洁质朴的。不要去贵难得之货,不去尚贤,不见可欲,保持人们的本性。

三、以无私来成就“自私”

老子在第七章提出了“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我把这种无私精神理解为“不争而善胜”。遇到事情退让无争,将自己置与度外,反而能保全身。这与第八章讲水的特性又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在第八章,老子用水来比喻人,来教导人。完善的人格要具备水的特性,要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力的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夺名利,这就是老子的“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

联系到现实生活,我们在集体工作时不要计较个人的得失,都一心为工作。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团队精神,正是团队成员的无私精神,才能成就我们的事业,我们个人的财富也会增加,这不正是“以其无私成其私”吗?

四、修身——正确的处世态度

第九章,老子就讲了正确的处世态度是功成身退。不要富贵而骄,恃才傲物,锋芒毕露,要淡泊名利,这样才能功成身退。事物发展本来就是向着自己相反的一面,福祸相随,因此在这里奉劝大家见好就收,不要贪图名利,要收敛。第十章,也是讲的修身,这一段用了六句疑问,其实疑问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老子指出人们不管是形体还是精神,不管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实际,都不可能完全一致。这样就必须做到心静,洗清杂念,懂得规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养。

第十六章,老子主要讲认识世界,当然也包括认识人生。其基本态度是“致虚”“守静”“归根”“复命”。“致虚极”是要人们排除一切物质的诱惑,回归到静的本性,这样才能认识道,而不是为了争权夺利而忘了道。既然事物的发展是变化循环的,所以要不变以应万变,为了遵循这一静的原则,就不要轻举妄动,变革不如保守安全。把这一原则应用到生活方面,他认为无为就能不遇到危险。

这与我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我要怎么做?从一开始,我的生活就面临很多选择,在没有考虑清楚的时候,就去胡乱选择,导致事情的发展一步步到了自己无法控制的地步。如果在一开始,就能静下心来仔细考虑,也许事情就不会到进退两难的地步。

学习了《道德经》,能体会到的道理很多,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到生活和工作当中去。我们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了解老子的思想,而是希望通过他的思想去体会人生的道理,去正确的在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多一分静气,真正能做到“每临大事有静气”。

⑦ 涔︽硶鏃ヨ-涓磋档瀛熼牜灏忔シ銆婇亾寰风粡銆嬬56銆57椤

缁堜簬閫氫复瀹屼竴閬

灏忓浗瀵℃皯銆備娇鏈変粈浼涔嬪櫒鑰屼笉鐢ㄣ備娇姘戦噸姝昏屼笉杩滃緳銆傝櫧鏈夎垷鑸嗘棤鎵涔樹箣銆傝櫧鏈夌敳鍏垫棤鎵闄堜箣銆備娇姘戝嶇粨缁宠岀敤涔嬨傜敇鍏堕熴佺編鍏舵湇銆佸畨鍏跺眳銆佷箰鍏朵織銆傞偦鍥界浉鏈涳紝楦$姮涔嬪0鐩搁椈銆傛皯鑷宠佹讳笉鐩稿線鏉ャ

淇¤█涓嶇編銆傜編瑷涓嶄俊銆傚杽鑰呬笉杈┿傝京鑰呬笉鍠勩傜煡鑰呬笉鍗氥傚崥鑰呬笉鐭ャ傚湥浜轰笉绉銆傛棦浠ヤ负浜哄繁鎰堟湁銆傛棦浠ヤ笌浜哄繁鎰堝氥傚ぉ涔嬮亾鍒╄屼笉瀹炽傚湥浜轰箣閬撲负鑰屼笉浜夈

[璇戞枃]

浣垮浗瀹跺彉灏忥紝浣夸汉姘戠█灏戙傚嵆浣挎湁鍚勭嶅悇鏍风殑鍣ㄥ叿锛屽嵈骞朵笉浣跨敤锛涗娇浜烘皯閲嶈嗘讳骸锛岃屼笉鍚戣繙鏂硅縼寰欙紱铏界劧鏈夎埞鍙杞﹁締锛屽嵈涓嶅繀姣忔″潗瀹冿紱铏界劧鏈夋﹀櫒瑁呭囷紝鍗存病鏈夊湴鏂瑰幓甯冮樀鎵撲粭锛涗娇浜烘皯鍐嶅洖澶嶅埌杩滃彜缁撶怀璁颁簨鐨勮嚜鐒剁姸鎬佷箣涓銆傚浗瀹舵不鐞嗗緱濂芥瀬浜嗭紝浣夸汉姘戝悆寰楅欑敎锛岀┛寰楁紓浜銆佷綇寰楀畨閫傦紝杩囧緱蹇涔愩傚浗涓庡浗涔嬮棿浜掔浉鏈涘緱瑙侊紝楦$姮鐨勫彨澹伴兘鍙浠ュ惉寰楄侊紝浣嗕汉姘戜粠鐢熷埌姝伙紝涔熶笉浜掔浉寰鏉ャ

[娉ㄩ噴]

1銆佸皬鍥藉℃皯锛氬皬锛屼娇鈥︹﹀彉灏忥紝瀵★紝浣库︹﹀彉灏戙傛ゅ彞鎰忎负锛屼娇鍥藉跺彉灏忥紝浣夸汉姘戠█灏戙

2銆佷娇锛氬嵆浣裤

3銆佷粈浼涔嬪櫒锛氬悇绉嶅悇鏍风殑鍣ㄥ叿銆備粈浼锛屾剰涓烘瀬澶氾紝澶氱嶅氭牱銆

4銆侀噸姝伙細鐪嬮噸姝讳骸锛屽嵆涓嶈交鏄撳啋鐫鐢熷懡鍗遍櫓鍘诲仛浜嬨

5銆佸緳锛氳縼绉汇佽繙璧般

6銆佽垎锛氳溅瀛愩

7銆佺敳鍏碉細姝﹀櫒瑁呭囥

8銆侀檲锛氶檲鍒椼傛ゅ彞寮曠敵涓哄竷闃垫墦浠椼

9銆佺粨缁筹細鏂囧瓧浜х敓浠ュ墠锛屼汉浠浠ョ怀璁颁簨銆

10銆佺敇鍏堕燂紝缇庡叾鏈嶏紝瀹夊叾灞咃紝涔愬叾淇楋細浣夸汉姘戝悆寰楅欑敎锛岀┛寰楁紓浜锛屼綇寰楀畨閫傦紝杩囧緱涔犳儻銆

[璇戞枃]

鐪熷疄鍙淇$殑璇濅笉婕備寒锛屾紓浜鐨勮瘽涓嶇湡瀹炪傚杽鑹鐨勪汉涓嶅阀璇达紝宸ц寸殑浜轰笉鍠勮壇銆傜湡姝f湁鐭ヨ瘑鐨勪汉涓嶅崠寮勶紝鍗栧紕鑷宸辨噦寰楀氱殑浜轰笉鏄鐪熸湁鐭ヨ瘑銆傚湥浜烘槸涓嶅瓨鍗犳湁涔嬪績鐨勶紝鑰屾槸灏藉姏鐓ч【鍒浜猴紝浠栬嚜宸变篃鏇翠负鍏呰冻锛涗粬灏藉姏缁欎簣鍒浜猴紝鑷宸卞弽鑰屾洿涓板瘜銆傝嚜鐒剁殑瑙勫緥鏄璁╀竾浜嬩竾鐗╅兘寰楀埌濂藉勶紝鑰屼笉浼ゅ冲畠浠銆傚湥浜虹殑琛屼负鍑嗗垯鏄锛屽仛浠涔堜簨閮戒笉璺熷埆浜轰簤澶恒

[娉ㄩ噴]

1銆佷俊瑷锛氱湡瀹炲彲淇$殑璇濄

2銆佸杽鑰咃細瑷璇琛屼负鍠勮壇鐨勪汉銆

3銆佽京锛氬阀杈┿佽兘璇翠細閬撱

4銆佸崥锛氬箍鍗氥佹笂鍗氥

5銆佸湥浜轰笉绉锛氭湁閬撶殑浜轰笉鑷绉侊紝娌℃湁鍗犳湁鐨勬叉湜銆

6銆佹棦浠ヤ负浜哄凡鎰堟湁锛氬凡缁忔妸鑷宸辩殑涓鍒囩敤鏉ュ府鍔╁埆浜猴紝鑷宸卞弽鑰屾洿鍏呭疄銆

7銆佸氾細涓庘滃皯鈥濈浉瀵癸紝姝ゅ勬剰涓衡滀赴瀵屸濄

8銆佸埄鑰屼笉瀹筹細浣垮湪涓囩墿寰楀埌濂藉勮屼笉浼ゅ充竾鐗┿

9銆佸湥浜轰箣閬擄細鍦d汉鐨勮屼负鍑嗗垯銆

⑧ 《道德经》全文,及翻译

《道德经》全文+解释第一章 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 非常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 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此常用无意识以发现其奥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常用有意识以归属其范围)。 两者同出异名(两种思维模式同出自一个地方但概念却不相同), 同谓玄之又玄(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关窍)。 众妙之门(它是打开一切奥妙的不二法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 斯恶已(是因为丑恶的心灵在作崇); 皆知善之为善(皆知善之所以为善), 斯不善已(是因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 故有无相生(因此而产生了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前后相随等各种患得患失的主观意识)。 是以圣人(但是圣人), 处无为之事(处于无区别心之无为境界), 行不言之教(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 万物作焉而不辞(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横加干涉)。 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为而不恃(竭尽全力而不自恃已能), 功成而弗居(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 夫为弗居(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 是以不去(所以他不会失去什么)。 第三章 不尚贤(不刻意招贤), 使民不争(使民众不去争名); 不贵难得之货(不稀罕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使民众不为盗)。 不见可欲(不见引发欲望的根源), 使心不乱(就不会产生动乱的动机)。 是以圣人之治(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 虚其心、实其腹(普及虚心、养身的道理), 弱其智、强其骨(宣传弱智、强骨的好处),【注:弱者道之用】 常使民无知无欲(常使人民深刻感悟无知无欲的益处),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使那些自作聪明的人无用武之地)。 为无为(以无为的境界处理政务), 则无不治(国家就没有治理不好的理由)。 第四章 道冲(道似一个器皿), 似万物之宗(好像万物的根源), 渊兮(它浩瀚无边啊), 而用之或不盈(永远取之不尽)。 挫其锐(压制锋芒), 解其纷(解脱纷扰); 和其光(和顺光辉), 同其尘(混同尘垢)。 湛兮(高深莫测啊), 似若存(好像无处不在)。 吾不知谁之子(我虽然不知它的来源), 象帝之先(但它却先于上帝)。 第五章 天地不仁(天地超越仁的概念), 以万物为刍狗(任凭万物像草狗那样自生自灭); 圣人不仁(圣人超越仁的概念), 以百姓为刍狗(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天地之间的一切生命), 其犹橐龠乎(犹如风箱一样), 虚而不淈(虚空但无穷尽), 动之愈出(越动付出愈多)。 多言数穷(言多必然有失), 不如守中(不如抱心守一)。 第六章 谷神不死(掌握采集大道能量的方法就可以长寿), 是谓玄牝(就好比掌握了复制生命的方法)。 玄牝之门(复制生命的不二法门), 是谓天地根(是与天地同寿的根本)。 绵绵若存(绵绵不断的生命形式就是这样存在的), 用之不勤(大道的能量是用之不竭的)。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 以其不自生(因为它不为自己而生), 故能长生(所以能长生)。 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后其身而身先(因为谦让反而获得人民的拥戴), 外其身而身存(置之身外反而让人民依赖他的存在), 非以其无私邪(难道不是这种无私的精神)? 第八章 上善若水(上等的善就如水一样)。 水善(水善的表现形式是): 利万物而不争(滋养万物而不争功), 处众人之所恶(甘居众人之所唾弃), 故几于道(所以水最接近于大道)。 居善地(起居善于选择吉地), 心善渊(心态善于融入平静), 与善仁(交流善于把握仁爱), 言善信(言语善于表达诚信), 正善治(政见善于治理国家), 事善能(处事善于发挥能量), 动善时(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夫唯不争(惟有像水这样不争), 故无尤(所以才能万事无忧)。 第九章 持而盈之(财物执持盈满), 不如其已(不如适可而止); 揣而锐之(铁器磨得锐利), 不可长保(不可长期保存); 金玉满堂(金玉堆满堂屋), 莫之能守(不知谁人能守); 富贵而娇(富贵而生骄横), 自贻其咎(那是自找麻烦)。 功成身退(功成名就身退), 天之道(才是自然之道)。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精神与形体统一), 能无离乎(能永远不分离吗)? 专气致柔(结聚精气以致柔和), 能婴儿乎(能像初生的婴儿吗)? 涤除玄监(洗涤心灵之镜), 能无疵乎(能没有瑕疵吗)? 爱民治国(爱护百姓治理国家), 能无为乎(能顺应自然吗)? 天门开阖(感官自然开启), 能无雌乎(能不被引诱吗)? 明白四达(理事明白通达), 能无知乎(能没有成见吗)? 生之畜之(创造并养育万物的大道), 生而不有(创造万物而不占为己有), 为而不恃(无所不能而不自恃有功), 长而不宰(左右万物而不任意宰割), 是谓玄德(这就是恩泽天下的玄德)。 第十一章 卅辐共一毂(卅根辐条围成一个轱辘), 当其无有车之用(因为中间有空车才能行进)。 然埴以为器(燃烧粘土使其成为器皿), 当其无有器之用(因为中间有空器皿才能容纳)。 凿户牖以为室(开凿门窗建造居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因为中间有空居室才有光明)。 故有之以为利(有形的东西之所以被人们利用), 无之以为用(是因为看不见的无形在起作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贪图美色令人看不清丑恶); 五音令人耳聋(喜闻顺音令人听不到忠言); 五味令人口爽(美味佳肴令人品不了疾苦);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驰骋田猎令人心狂意躁);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难得之货令人图谋不轨)。 是以圣人之治(因此圣人治理国家), 为腹不为目(重视内在的充实而放弃表面的愉悦), 故去彼取此(所以知道如何舍得)。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宠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什么叫宠辱若惊)? 辱为下(把荣辱看得比生命都重要), 得之若惊(得到了无比惊喜), 失之若惊(失去了无比惊恐)。 是谓宠辱若惊(这就叫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什么叫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我所以有强烈患得患失的心态), 为吾有身(因为我有自我的观念), 及吾无身(如果我抛开自我), 吾有何患(我还有什么理由患得患失)。 故贵以身为天下(所以重视自身为天下的人), 则可寄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于他); 爱以身为天下者(爱惜自身为天下的人), 乃可以托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看不到图象), 名曰夷(称着夷); 听之不闻(听不到声音 ), 名曰希(称着希); 抟之不得(触不到形体), 名曰微(称着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此无色、无声、无形之物无法用语言描述), 故混而为一(只能称它为阴阳未判之混元一气)。 其上不谬(它的上面不见光明), 其下不昧(它的下面不见黑暗), 绳绳不可名(实在是无法给它下定义), 复归于无物(还是把它复归于无物吧)。 是谓无状之状(这应该是无状态之状态), 无物之象(无物象之物象), 是谓恍惚(这就是似无似有的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往前追溯不知何时开始), 随之不见其后(往后跟随不知何时结束)。 执古之道(掌握上古的自然之道), 以御今之有(以驾御今天的生命之有), 以知古始(以感知上古的来龙去脉), 是谓道纪(这就是自然之道的纲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古时善于修道的人), 微妙玄通(见解微妙而深远通达), 深不可识(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 夫唯不可识(夫惟恐言不达意), 故强为之容(故努力为之形容): 豫兮若冬涉川(开始学道者谨慎的象严冬过河), 犹兮若畏四邻(尤其惧怕邻里的干扰), 俨兮其若客(严肃的好象虔诚的客人)。 涣兮若冰之将释(继而他的性格会变的洒脱无羁涣然冰释), 敦兮其若朴(品质会变的敦厚诚恳朴实无华), 旷兮其若谷(心胸会变的旷达开朗虚怀若谷), 浑兮其若浊(意识会经历浑浊及混乱的考验)。 孰能浊以止(如何将这种混乱的杂念止住呢)? 静之徐清(把心静下来漫漫就清澈了)。 孰能安以久(什么方法能保持安静状态长久)? 动之徐生(感悟静极生动带来的生机)。 保此道者不欲盈(保持这种方法修道的人不会骄傲自满), 夫唯不盈(正因为他不会骄傲自满), 故能敝而新成(所以才能敝弃陈旧获得更新)。 第十六章 至虚极(修道进入虚无至极的意境), 守静笃(安守宁静气定神闲)。 万物旁作(万物在时空的隧道中行进), 吾以观其复(我可以反复观察他们的循环)。 夫物芸芸(天地万物芸芸众生), 各复归其根(各自都要归于它们的因果)。 归根曰静(看到因果可以说是静的作用), 静曰复命(只有静才能了解生命的真谛)。 复命曰常(生命的真谛就是变化的规律), 知常曰明(了解变化规律才算通晓明白)。 不知常(如果不知道变化规律), 忘作凶(妄作非为自然带来凶险)。 知常容(知道变化规律才能包容一切), 容乃公(包容一切才能公正豁达), 公乃全(公正豁达才能完整周全), 全乃天(完整周全才能符合自然), 天乃道(符合自然就是遵循大道), 道乃久(遵循大道才能长治久安), 没身不殆(终身都不会感觉到不妥)。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 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的,人民近而赞美他)。 其次,畏之(再次的,人民畏惧他)。 其下,侮之(更次的,人民轻蔑他)。 信不足焉(信用不足的君主), 有不信焉(自然有不信任他的臣民)。 犹兮其贵言(谨慎做到不随意发号施令), 功成事遂(帮助人民实现心愿), 百姓皆谓:“我自然”(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第十八章 大道废(大道废除), 有仁义(自然出现仁义); 智慧出(智慧频出), 有大伪(自然混杂大伪); 六亲不和(六亲不和) , 有孝慈(自然彰显孝慈); 国家昏乱(国家昏乱), 有忠臣(自然产生忠臣)。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崇高的圣贤志士不用奸诈治国), 民利百倍(人民自然可以获得百倍的利益); 绝仁弃义(崇高的仁爱之士不搞义气用事), 民复孝慈(人民自然能恢复忠孝仁慈之心); 绝巧弃利(崇高的能工巧匠不去争夺名利), 盗贼无有(盗贼自然不会刻意打他的主意)。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仅此三者作为法则是远远不够的), 故另有所属(所以另外还须心有所属): 见素抱朴(保持纯朴的心态), 少私寡欲(减少自私的欲望)。 绝学无忧(这就是崇高而快乐无忧的学问)。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真理与谬误), 相去几何(相差多少)? 美之与恶(真善美与假恶丑), 相去何若(相差又在那里)? 人之所畏(人们所畏惧的东西), 不可不畏(也畏惧人吗)? 荒兮(浩瀚的荒漠啊), 其未央哉(又有多少悬而未决的道理)。 众人熙熙(众人都喜欢熙熙攘攘凑热闹), 如享太牢(比如去参加盛大的祭祀活动), 如春登台(比如春天登临楼台远眺美景)。 我独泊兮其未兆(我们确淡泊恬静好象未开窍), 如婴儿之未孩(如婴儿刚出世还没有学会笑)。 乘乘兮(随风漂泊啊), 若无所归(仿佛找不到归宿)。 众人皆有余(众人都希望自己富贵有余), 而我独若遗(而我们却希望自己扔掉包袱)。 我愚人之心也哉(我们这种愚人的心灵啊), 沌沌兮(多么象混沌无知啊)。 俗人昭昭(世俗之人看上去都能明明白白的事情), 我独昏昏(惟独我们得道之士仿佛昏昏沉沉)。 俗人察察(世俗之人看上去都能清清楚楚的事情), 我独闷闷(惟独我们得道之士仿佛蒙在鼓里)。 众人皆有以(众人皆有远大的志向), 而我独顽且鄙(惟独我们冥顽不化而且鄙陋寡闻)。 泽兮其若海(沉静啊就像地平线上的大海), 飂兮若无止(却有着无法遏止的生命动力)。 我独欲异于人(我们与众人不同的理由), 而贵食母(是因为推崇从道中得到养份)。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天人合一的通道可以容纳万众的意识), 唯道是从(只有符合大道才能被认从)。 道之为物(道作为未知世界的事物规律), 唯恍唯惚(只能以恍恍惚惚的形式存在)。 惚兮恍兮(在这种亦真亦幻的意境中), 其中有象(能看到万物的景象); 恍兮惚兮(在这种似有似无的意境中), 其中有物(能感知万物的本性); 窈兮冥兮(意识深远冥灭自性), 其中有精(就能把握其中的精华)。 其精甚真(其精华的真实程度毋庸置疑), 其中有信(这就是你确信无疑的感悟)。 自古及今(从古至今), 其名不去(这种悟道的方法就没有失去过), 以说众甫(用它可以了解众生万物的规律)。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我何以知道众生万物的规律)? 以此(就是用这种方法感悟的)。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弯曲形成了最完美的世界), 枉则直(大的弯曲则象是一条直线), 洼则盈(身置低洼处才会获得盈满), 敝则新(鄙弃旧观念才能推陈出新), 少则得(爱好越少越容易获得感悟), 多则惑(爱好越多反而会感到迷惑)。 是以圣人抱一(所以圣人悟道会专一致志), 为天下式(这样才能成为天下的榜样)。 不自见故明(不自持己见反能明白事理); 不自是故彰(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显);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负蛮干反能获得成功); 不自矜故长(不自认圣贤反能成为首领)。 夫唯不争(正因为你与世无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所以天下反而没人与你相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古人所言“曲则全”者), 岂虚言哉(怎么会是虚言呢)? 诚全而归之(诚信此道者天下将归属他)。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少发号令也是符合自然的)。 飘风不终朝(狂风不会坚持一上午), 骤雨不终日(骤雨不会坚持一整天)。 孰为此者(谁会这样大发雷霆)? 天地(这是天地的杰作)。 天地尚不能久(天地的狂暴尚不能长久保持), 而况于人乎(又何况于人呢)? 故从事于道者(所以生活在自然规律中的人们), 道者同于道(修道者喜欢同道在一起); 德者同于德(有德者喜欢同德在一起); 失者同于失(失落者喜欢同失落在一起)。 同于道者(于道相同的人), 道亦乐得之(道也愉快地接纳); 同于德者(于德相同的人), 德亦乐得之(德也愉快地接纳); 同于失者(于失落相同的人), 失亦乐得之(失落也愉快地接纳)。 信不足焉(诚信不足的人), 有不信焉(自然有不信他的人)。 第二十四章 跂者不立(脚不粘地不晓立者感受), 跨者不行(骑人肩膀不知行者甘苦)。 自见者不明(自我成见不能明白事理), 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不能彰显智慧), 自伐者无功(自我蛮干只能无功而返), 自矜者不长(自恃圣贤不能成为首领)。 其在道也(这样的人如果混入道中), 曰余食赘行(必然犯余食赘行的毛病)。 物或恶之(有人或许厌恶这种观点), 故有道者不处(但得道者会超越这种境界)。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有一种物质混然而成), 先天地生(先于天地产生)。 寂兮廖兮(寂静啊无形啊), 独立而不改(独立存在而永恒不变), 周行而不殆(周而复始而不会殆尽), 可以为天下母(可以认为它是天下万物的本源)。 吾不知其名(我不知它叫什么名字), 字之曰“道” (就送它一个字叫“道” ), 强为之名曰“大” (勉强为它起了一个名叫“大” )。 大曰逝(它可以说是遥不可及的过去和未来), 逝曰远(遥不可及的过去和未来也可以说是无比深远), 远曰反(知道它的深远是因为能了解它周而复始的缘故)。 故道大(所以说道是伟大的)、 天大(天是伟大的)、 地大(地是伟大的)、 人亦大(人也是伟大的), 域中有四大(宇宙中有四个伟大), 而人居其一焉(而人也占居其中之一)。 人法地(人尊循于地的法则), 地法天(地尊循于天的法则), 天法道(天尊循于道的法则), 道法自然(道尊循于自然的法则)。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稳重是飘然的根基), 静为躁君(宁静是狂躁的主宰)。 是以圣人(所以圣人), 终日行不离辎重(终日行进而不离载重车辆)。 虽有荣观(虽有豪华生活), 燕处超然(却能超然物外)。 奈何万乘之主(无奈有一些拥有万辆马车的国主), 而以身轻天下(只知满足自身欲望而轻天下社稷)。 轻则失本(因轻浮而失去道德跟本), 躁则失君(因狂躁而失去主宰地位)。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于行动不会留下痕迹), 善言无瑕谪(善于言谈不会留下话柄), 善数不用筹策(善于算术不用筹码工具), 善闭无关楗则不可开(善于关闭无需门闩顶杠也无法打开), 善结无绳约则不可解(善于捆绑不用绳索制约也无法解脱)。 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常善救人(常常善于拯救世人), 故无弃人(所以没有人被遗弃); 常善救物(常常善于拯救万物), 故无弃物(所以没有物被遗弃)。 是谓袭明(这是传承大道之明)。 故善人者(所以善于拯救世人的人), 不善人之师(是不善于此道者的老师); 不善人者(不善于此道者的人), 善人之资(是善于此道者的资源)。 不贵其师(不尊重这样的老师), 不爱其资(不爱惜这样的资源), 虽智大迷(虽有智慧却身在迷中)。 是谓要妙(这是善人之道的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知道阳刚的雄健), 守其雌(却甘愿安守雌柔), 为天下溪(好比天下的溪流)。 为天下溪(成为天下的溪流), 常德不离(自然之德陪伴左右), 复归于婴儿(这样就能回复婴儿般的纯真自然)。 知其白(知道光明在那里), 守其黑(却安于暗昧之处), 为天下式(这是天下人的榜样)。 为天下式(成为天下人的榜样), 常德不忒(自然之德不会失却), 复归于无极(这样就能回复到最初的无极状态)。 知其荣(知道荣耀的珍贵), 守其辱(却能守得住谦卑), 为天下谷(就像天下的虚谷一样)。 为天下谷(天下的虚谷容纳万物), 常德乃足(自然之德才能富足), 复归于朴(这样就能回复到返朴归真的境界)。 朴散则为器(这种品质的人到哪里都是成大器者), 圣人用之(圣人如果用他), 则为官长(会让他做领导), 故大制不割(所以美好的制度不会割舍他的)。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将征服天下定为人生的目标), 吾见其不得已(我预见他不可能获得成功)。 天下神器(世界是神圣的), 不可为也(不可能让人为所欲为)。 为者败之(为所欲为者必败), 执者失之(执迷不悟者必失)。 故物或行或随(万物有独行的也有群随的), 或嘘或吹(有热血的也有冷血的), 或强或羸(有强大的也有羸弱的), 或载或隳(有天上飞的也有水中游的)。 是以圣人去甚(所以圣人去除一切极端的念想), 去奢(去除一切不切实际的奢望), 去泰(去除一切过度的要求)。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以道辅佐人的主观意识), 不以兵强天下(不以武力强行征服天下), 其事好还(这样的结果有好报应)。 师之所处(因为军队驻扎之处), 荆棘生焉(田地荒芜杂草丛生)。 大军之后(大的战役结束之后), 必有凶年(必定带来凶灾之年)。 善者果而己(善于把握结果者会适可而止), 不敢以取强(不敢用武力去强硬获取胜利)。 果而勿矜(达到目的不要自夸自大), 果而勿伐(达到目的不要盲目自负), 果而勿骄(达到目的不要骄傲自满), 果而不得已(达到目的要认为这是不得已的), 果而勿强(达到目的不要肆意逞强)。 物壮则老(事物发展到壮盛则是衰老的开始), 是谓不道(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 不道早已(不遵从这个规律难免会过早衰亡)。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最好的军队), 不祥之器(是国家预防不测的机器)。 物或恶之(有人或是厌恶这种说法), 故有道者不处(所以有道者会超越凡人的境界)。 君子居则贵左(君子平时会强化士兵战斗的意志), 用兵则贵右(而在战争时却会强调冷静)。 兵者(军队), 不祥之器(是国家预防不测的机器), 非君子之器(不是君子一个人的机器), 不得已而用之(只有在不得已时才被迫使用)。 銛袭为上(依仗锋利的兵器偷袭为上), 胜而不美(即使是赢得胜利也不光彩)。 而美之者(而喜欢用这种战术赢得胜利的人), 是乐杀人(往往是乐于杀人的刽子手)。 夫乐杀人者(一个乐于杀人的刽子手), 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是不可能实现统一天下的志向的)。 吉事尚左(喜报可以鼓舞士气), 凶事尚右(厄报可以冷静思考)。 偏将军居左(偏将军的使用应当侧重勇猛), 上将军居右(上将军的使用应当侧重冷静), 言以丧礼处之(战斗的动员令要站在视死如归的高度)。 杀人之众(面对阵亡的众多将士), 以悲哀泣之(要以悲哀的心情来缅怀他们)。 战胜(取得战争的胜利之后), 以丧礼处之(要以办丧事的礼节来庆祝胜利)。

⑨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详解

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中的第一章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这是老子写《道德经》的开宗明义之句,其分量是极重大的。如果这个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没有弄清楚,那么以下整本《道德经》都没有法子好好地读下去,更不要说如何去正确理解和实行了。然而,这个“道可道,非常道”一句六字中,最关键的问题乃是:“常道”二字,到底应该怎样诠释、怎样理解呢? 论者或谓,老子既然说出一个“常道”来,而未加进一步的解释,正好给后人留有余地,帮他解释发挥。纵观古今,对“常道”的解释大致分成两类:一是本着“六经注我”的原则,凭借自己的想象力与思辨力,创造或嫁接出一个“常道”的意义来;二是本着“我注六经”的原则,从《道德经》里去找“相近”的字眼,然后把它们“栽”到“常道”身上去。 如前者的方式,就是认为“常道”即是不可思议的、永恒不变的,那么它必定是超越于万有之上,或超越于可道之道的一种“东西”。现存《道德经》注解,《河上公章句》虽归“六经注我”一类,但以长生成仙为旨趣,其所谓“常道”乃“自然长生之道”,故不入此类之大流。后世解老思想之大流,至少可以上溯到王弼。他的《老子注》被历代官学各界奉为“通行本”,他对此六句的解释是:“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到唐高诱在注解《淮南子·泛论训》时,开始直白地说:“常道,言深隐幽冥,不可道也。”推到《关尹子》(伪书):“不可言者,即‘道’。”达到了极端。从古至今,不知道有过多少人注释过《道德经》,恐怕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这么解说的:“可以被人说明的道,就不是那永恒不变的道。”或者是:“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那一成不变的永恒之道。”或许有人用些不同的字眼,但总体意义,都是相差无几。我们查看过《道德经》的16种英文译本,这句话都被翻译为:“The Tao that can be spoken of is not the eternal Tao.”有些译文变易一些字眼,也于大意无害。可见中外古今,俱是这般解说,就应该是铁定了的,不容别人置喙!可是仔细推敲起来,这种训释的本身,不仅文法上有问题,意义和逻辑上都自相矛盾。 “道可道”中,第一个“道”字是名词,第二个“道”字是动词,“可”字是副词。第一个“道”字是一个总体的名称,它的内涵应该是整本《道德经》的内容。“可道”,是去界定头一个“道”字,说它是“可以说明”的,引申来说,就是“可以思议”的。因为“言”为“心声”,必先有思,后才有言。根据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如:“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35章)“道冲而用之。”(4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41章)“以道佐人主。”(30章)等等。这“道”不仅可以思维,可以议论,可以阐明,而且可以施行,并且很有实用价值。因此,“道,可道(言说和遵循)。” 这句话是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了。反之,古今解老者流,以“道”为不可言,与《道德经》自相矛盾,就大错而特错了。 可是,跟着来的“非常道”这一句话就出了问题。这个“非”字一般人都把它当“不是”讲,“常道”是一个专有名词,在五千八百多言的《道德经》中,只出现了这一次。“常道”可以当“平常之道”、“正常之道”讲,也可以当“永恒之道”、“不变之道”讲。二字《楚简》本不存,证诸《帛书》本,原为:“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今本以“常道”为“恒道”,盖为汉人为避文帝刘恒之讳而改。把“常道”解释成“不变的永恒之道”,乍然观之,似乎比较接近“合理”,而古今中外一般学者也大都是这么解释的。把“道可道,非常道。”前后两句话连接起来,就自然变成:“那可以思议的道,【但,并】不就是那不变的永恒之道。”这样初读起来,似乎没有什么不妥,不过,如果我们把这句话反转来读,“常道乃不可道之道。”就是“那不变的永恒之道是不可思议的,不可言说的,不可施行的,不可实用的……。”这样一来,问题可就大了。 我们接着必定要问:第一,这个“常道”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老子既然提出这个名词,为什么不说它是什么,给它特别下个定义?第二,老子既然只提出而不加说明,大概是因为它是不可以说明的。既然是个不可说明的东西,那么提它出来做什么?第三,老子在《道德经》第一句里,就提出一个“常道”的概念,可见是很重要的,甚至于比第一个“道”字还重要些。可它又是一个永远无法“接触”到的东西,那么把它放在第一句话里,除了“否定”了第一个“道”的总体意义上的重要性外,还有什么作用?第四,老子既要些写《道德经》来传“道”,而第一句话,就把“道”否定了,这是何苦来哉?因为除了“永恒之道”以外,就是相对的、暂时的、不稳定的“道”。用整本书来描写那样无谓的相对的“道”,又所为何来?第五,在短短有限的五千八百个字里,要说“宇宙论”、“本体论”、“目的论”、“方法论”;还有政治、社会、经济、军事,甚至于策略。这么多东西,为何还提出一个毫不相干的“常道”来?如此等等,还有许多连带的问题,问不胜问。总之,是老子自己矛盾呢?还是解读老子的人矛盾? 实在地说,老子一书,“无”之以为用,“有”之以为利,非不可言说者也。老子曰“美言”,曰“言有君”,曰“正言若反”,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皆言也,皆可道可名。而以“常”谓不变不易,实为解老者之偏。 有些人强调“不可道的常道”,是把“常道”放在“道”之上的说法,等于替老子建立了一个“自在天”。佛教不立“自在天”,就是佛教不相信创世主。其他如犹太—基督教,就有一个全智全能、自在、永在、无所不在的创世主“耶和华”,回教称“阿拉”,儒教中也有自己的“天”、“上帝”。这个创世主是有人格的。把“常道”看成了创世主一类地东西,甚而至于把老子这个“人”变成了个创世主。这个“命题”,牵涉到了由哲学到宗教的演绎,内容十分庞杂,不是本文的重点,只好到此打住。 有些人根据《道德经》说:“复命曰‘常’,知‘常’曰明。”(16章)意思是说:回复到根本(如叶落归根),就叫做“常”。知道(认识)“常”的,就叫做“明”。他们把这句话说成:回复到根本就是“常道”,认识“常道”的,就是聪明。这似乎太简易了,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那《道德经》第一句里的“常道”,应该是个很重量级的奥秘字眼,而且注明了是“不可道”的。怎么在这里就这样轻而易举地马马虎虎地就“说明”了那个“常道”?知道叶落归根就是“常道”,知道“常道”的就是聪明。这有什么神秘不可说的地方?这个“常”字分明不是“常道”,应该是“常理”、“常规”或“常识”。不然,那个不可思议的一成不变的永恒之道,不就成了个“纸老虎”了吗?其次,例如“见小曰明,……是谓袭‘常’。”(52章)意思说:见得到微小之处,叫做聪明,……这就是因袭了“常道”。还有,“知和曰‘常’,知‘常’曰明。”(55章)这些地方,帛书《老子》用的也是“常”字,而不是由“恒”改成“常”字的,分明不能就把它认作第一章里的那个“常道”讲,把它们当作同一回事。 如后一类的方式,虽然因王弼的引领而使绝大多数人盲从,但也并不是没有一两个独立思考的古今人士。古今研究《道德经》的学者们,对首章之句,不是没有另一种的读法和解释。他们把这句话做了这样的解读:“道,是可说明的;道,不是一成不变、永恒的。” 《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的解说接近于这种观点:“道者,虚极妙本之强名也,训通训径。首一字标宗也。可道者,言此妙本通生万物,是万物之由径,可称为道,故云可道。非常道者,妙本生化,用无定方,强为之名,不可遍举,故或大或逝,或远或返,是不常于一道也,故云非常道。”然而2000多年来,持此论者可谓凤毛麟角。当代著名学者朱谦之先生在此基础上给予更高度的概括和总结,他说:“老子著五千之文,于此首发其立言之旨趣。盖‘道’者,变化之总名。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虽有变易,而有不易者在,此之谓常。自昔解《老》者流,以道为不可言。……不知老聃所谓道,乃变动不居,周流六虚,既无永久不变之道,亦无永久不变之名,故以此应物,则‘建之以常无、有’(《庄子·天下》),言能常无、常有,不主故常也。不主故常,故曰:‘非常’。常有、常无,故曰:‘复命曰常’(16章);‘知和曰常’(55章)。常,即非常也。”(《朱谦之文集》卷3《老子校释》,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他把老子所说的“道”,定义为“变化之总名”,因为《周易》是周朝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易”就是变化,宇宙万有都在阴阳的相激相荡、相辅相成中变化无穷。《易经》的大前提是:一切事物都在川流不息地变化,所以称之为“易”。但变化不是没有规则的乱变一通,它是有一定的法则的,所以称之为“易简”。一切事物都在川流不息的变化中,却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变化”的本身。变化的本身是不变的,也是不许变的。因为如果“变化”的本身都变了,那就变成没有变化了。这样就会破坏了大前提。所以称之为“不易”。“不易”已经被包藏在“变易”之中,因此不必再作单独强调。这一点与老子整体思想没有什么不通之处。老子说:“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23章)天长地久,四时变化,都是可变可易,安有所谓“常”者哉?这种解法完全破解了 “不可道的永恒不变之常道”。 如果把“常道”仍看作一个专有名词。应该着重研究的就在这个“非”字上。“非”字可以当作“违背”解,可以当作“错误”解,……也可以当作副词“不是”解。问题是:“非”字能不能当作“无、没有”解?考诸古籍,《书经·大禹谟》:“后非众,罔与守邦。”孔颖达疏:“君非众人无以守国,无人则国亡。”其次,《元史·食货志》:“民非食货则无以为生。”近代邹容《革命军·革命之原因》:“一两之税,非五六两不能完,务使鬻妻典子而后已。”以上之例,都是把“非”字当作“无、没有”解。如果“道可道,非(无、没有)常道。”那么就彻底否决了常道的存在。排除了因“常道”而带来的困扰,和朱、林二人殊途而同归,也彻底解决了矛盾。不过,这里比较更直截了当。 另外,还有一种读法,就是把“非常”两个字连用,当作形容词,去形容最后那个“道”字。也就是把这句话解读成:“道是可道的,是非常的。”就是说: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谈的“道”,既是可思议的,也是特殊的,不是一般普通的道。唐代道士李荣曰:“道者,虚极之理也。……圣人欲坦兹玄路,开以教门,借圆通之名,目虚极之理,以理可名,称之可道。故曰: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非常道者,非是人间常俗之道也。”(《道德真经注》)其意为:道即虚极之理,理是可以说的,所以道可道;但这个道不是人间常俗之道。今人已有一些学者认识到这层意义,郭世铭先生《老子就竟说什么?》一书(华文出版社1999)以注原书思想的内在一致性而超群出众,他说:“整个句子的意思是‘道是可以说清楚的,但不是人们一向所说的那样’。也就是说在老子之前以及老子同时别人也在讲道(事实的确如此),不过老子认为他们讲得都不对,现在要重新来讲。”这种解释,即使并非老子要表达的原意,也道出了老子《道德经》蕴含的思想特征。不难想象,在老子写书的时代,社会上还存在了一些别的“道”,例如,周朝开国是的先王礼乐之道;郑子产的治道;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管夷吾之道;至少还有与老子同时,周游列国的孔子,到处宣讲的尧舜之道、《大学》《中庸》之道、宗祧体制下的孝道。……老子以作者的身份,把自己的著作,做了说明,给它一个与众不同的定位,不是没有道理的。不然他如何能开道家学派之先河! 老子是一位大智大慧的人。他的书中有些话,都要叫人转几个圈圈,才能理解(辩证逻辑)。他这《道德经》的第一句话,是不是“埋伏”了什么“机关”在内?因为如果第一句话就解歪了,那么以下就不知道要歪到哪里去了。如果解读的人没有“真知卓识”,遽而发言,就应了“言者不知”(56章)的话了。按老子的话,本来是:“甚易知,甚易行” (70章)的,可偏偏就“天下莫能知,莫能行。”(70章)因为老子老早就知道:天下人多爱自作聪明,会把最简最易的事,弄得复杂万分,就掉到自己的陷阱里,出不来了。他就明说:“夫惟‘无知’,是以不我知。”(70章)因此,“知我者,希。”(70章)大多数的人把老子第一句话就解歪了。对老子能不能有真知灼见,就在这第一句话上,马上就现底。莫非“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老子“埋伏”下的“试金石”?这样说来,老子真伟大啊!真是微妙玄通。

热点内容
合同法分期至少是几期 发布:2025-07-22 11:45:33 浏览:90
税务法治宣传 发布:2025-07-22 11:44:46 浏览:687
北仑工伤律师 发布:2025-07-22 11:19:27 浏览:373
我国经济法主要包括方面 发布:2025-07-22 11:18:46 浏览:336
松原车律师 发布:2025-07-22 11:18:43 浏览:437
盖了公章的文件就具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7-22 11:06:11 浏览:922
上海百贝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法律诉讼 发布:2025-07-22 10:54:11 浏览:645
书法的法律知识 发布:2025-07-22 10:53:23 浏览:689
法院调解反悔 发布:2025-07-22 10:53:23 浏览:353
香港国安立法含义 发布:2025-07-22 10:39:20 浏览: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