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纪法规矩

纪法规矩

发布时间: 2021-02-03 20:49:56

1. 对纪法分开,纪在法前,纪严于法,职务越高要求越严的理解

坚持纪严于法 实现纪法分开 ——《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系列解读之四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作者:本报记者 张磊 10月16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连续发布重磅消息:周本顺、杨栋梁、潘逸阳、余远辉严重违纪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不同以往,此次通报通篇“纪言纪语”:看标题,“严重违纪被开除党籍和公职”之中没有了以往经常出现的“违法”二字;看正文,过去惯用的“收受贿赂”、“行贿”等字眼也不再出现,行文布局主要体现违纪问题,而非违法问题。 党内审查是纪律审查,不是司法检控,一个依“纪”、一个依“法”,二者界限清晰,不能混淆。全面从严治党,必须要严明党纪,把纪律挺在法律前面,使纪律成为管党治党的尺子、党员不可逾越的底线。 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遵循管党治党的规律,坚持纪法分开、纪在法前、纪严于法,充分体现了党纪特色和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 中央纪委法规室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我们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以及管党治党过程中的一个重大制度创新。” 2014年12月24日,山西省纪委监察厅网站公布了山西省国土厅原副巡视员王有明腐败案剖析。王有明素有“工作有能力、有魄力”“工作成绩突出”等赞誉,曾获得全省乃至全国国土资源系统的各种荣誉。但是,这样一位“荣誉满身”的干部,却从收受土特产开始,一步步发展到收受保暖衬衣、毛衣、千元礼金,直到最后收受巨额煤矿干股,落了个“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下场。 “破法”者必先“破纪”,这是被无数案例证明的一条腐败铁律。然而,原《准则》和《条例》的内容与法律法规混同现象严重,特别是原《条例》半数以上条款与刑法等国家法律规定重复。由之导致,实践中党纪意识淡薄,管党治党不以纪律为尺子,而是以法律为依据。只要党员干部不违法,违反纪律就是小节,相关监督就“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甚至视而不见、不管不问,造成“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阶下囚”的尴尬局面。 “小纪不执、小错不管、小病不治,使得纪律和法律之间出现了大片无人过问的开阔地带,导致党员干部从违纪滑向违法作‘自由落体式运动’。”中国社科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高波表示,坚持纪严于法、纪法分开,首先要解决纪法重叠、纪法混同的问题。 对此,修订后的《准则》和《条例》均删除与国家法律法规重复的内容,其中《条例》共删除70余条与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重复的内容,如有关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行为等刑事色彩浓厚的规定。 全面从严治党,关键在治,要害在严。修订后的《准则》和《条例》在删除相关内容的同时,还增加完善了若干条款,对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在廉洁自律和遵守纪律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作出明确规定,特别是将党的十八大以来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纪律以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反对“四风”等要求转化、上升为纪律规范。比如,《条例》第六十八条规定,党员领导干部不能违反有关规定组织、参加自发成立的老乡会、校友会、战友会等。 “如果纪法不分、‘纪等于法’,实际上就相当于把党员与普通公民混为一谈了,等于把法律的底线作为党员的底线了,这样就体现不出我们党的先进性了。”中央纪委法规室负责人表示。恰如其言,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如果把普通公民的行为底线作为党员干部的行为底线,就等于拉低了党员标准,全面从严治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党纪严于国法,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就是治本。”高波表示,修订后的《准则》和《条例》坚持纪法分开、纪严于法,既固化了抓早抓小、动辄则咎的实践导向,也强化了越往后执纪越严、处分越重的治理理念,充分彰显了政党特色、党纪特征,为全面从严治党和强化党内监督提供了制度依据和有力支撑。 当然,纪严于法、纪法分开,绝不意味着纪律和法律完全割裂开来,“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条例》不仅在“指导思想、原则和适用范围”一章规定党组织和党员必须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约束,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还专门设置“对违法犯罪党员的纪律处分”一章,实现了党纪和国法的有效衔接。

2. 如何理解"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

    深刻认识为什么要把纪律挺在前面
    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关键在严,要害在治。在全面依法治国条件下,管党治党要靠党规党纪,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实现纪法分开,用严明的纪律管住全体党员。大量案例表明,党员“破法”,无不始于“破纪”。只有把纪律挺在前面,用纪律这把尺子管党治党,衡量党员的日常行为,才能使每一个党组织、每一名党员都受到纪律的约束,使管党治党从主要盯住少数人向管住大多数转变,使管党治党真正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
    实现标本兼治的根本举措。只有把纪律挺在法律前面,管到位、严到位,才能从源头上堵住腐败滋生蔓延的通道。通过更加细化、更加严格的纪律执行,增强纪律的权威性和威慑力,有助于促使党员干部增强纪律意识,促使各单位及时发现和重视问题并健全制度、优化流程、完善机制,不给违纪行为发生的机会,从而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现实需要。把纪律挺在法律前面,违纪必究,体现严管就是厚爱。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从严治党不能空论,要毫不动摇地把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摆在首位。严格执纪与批评教育要同时并举。同有问题反映的干部咬咬耳朵、谈谈心,是提醒更是爱护。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使党员干部相信组织、依靠组织,坦诚面对组织,体现对党忠诚。这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根本目的。

3. 什么是规矩,纪律,两者区别于联系

一、定义

1、规矩意思是指校正圆形﹑方形的两种工具,多用来比喻标准法度。引申意义:

(1)指规和矩。

(2)指规则、礼法。引申为人的言行正派、老实。

(3)指成规;老例。

2、纪律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集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规章、条例的总和,是要求人们在集体生活中遵守秩序、执行命令和履行职责的一种行为规则。一般来说,纪律有三种基本涵义:

(1)纪律是指惩罚;

(2)纪律是指通过施加外来约束达到纠正行为目的手段;

(3)纪律是指对自身行为起作用的内在约束力。这三层意思概括了纪律的基本内涵,同时也反映出良好纪律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由外在的强迫纪律逐步过渡到内在自律的过程。

二、规矩与纪律区别:

1、存在形式不同。规矩一般是经过长期的生活过程自然形成的行为约定,没有一定的书面形式;而纪律一般是经过一定组织机构制定和批准,并以文件形式存在和下发。

2、阶级属性不同。纪律可以具有阶级性,也可以不具备阶级性;比如公司纪律没有阶级性,而党的纪律具有阶级性;对于规矩是人们约定成俗的行为方式,没有阶级性。

3、约束力不同。无论是象征着统治阶级权力和意志的政治纪律,还是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各行各业的职业纪律,都具有强制性。而规矩没有强制性,主要依靠人的素质和道德来维持。

4、相关性。它们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约定,都可以促进社会的文明发展;纪律的执行有时也需要规矩的协助,而规矩无法约束的地方,纪律可以强制执行。

(3)纪法规矩扩展阅读

规矩引证详解

1、规和矩。

①《礼记·经解》:“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圜。”孔颖达疏:“规所以正圆,矩所以正方。”

2、礼法;法度。

①《史记·礼书》:“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

3、一定的标准、成规。

①《韩非子·解老》:“万物莫不有规矩。”

纪律阶级性

纪律既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那么,当人类社会出现阶级以后,纪律就必然打上阶级的烙印。纪律是统治阶级的权利和意志的体现,各阶级总是按照他们的需要,运用手中的权力,制定出一定的纪律。所以,纪律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纪律的阶级性并非是一定存在的,对于一些不涉及阶级的集体而言,其内部纪律完全可以和阶级性无关。比如,对于一个软件开发的项目组,项目组成员可以自己定义需要共同遵从的工作纪律,这时其纪律就与“阶级”毫无关系了。

纪律强制性

纪律既然是维持人们一定关系的规则,那么就要求一定集体成员必须执行。那么,它就必然带有强制性。纪律是以行为的限制、以服从为前提的。无论是象征着统治阶级权力和意志的政治纪律,还是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各行各业的职业纪律。

无论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规章制度,还是机关团体的各种公约章程,都具有强制性。一定集体的纪律一经制定,每个成员就必须执行,违反了纪律,就要受到批评或者惩罚。

4. 遵纪守法中的“纪”“法”分别是什么意思

“纪”一般指社会生活长期积累的道德规范,人常伦理等不一定会以条文写出来的规则;“法”就是指法律了

5. 纪检监察部门的一法三规指的是什么

纪检监察部门的“一法三规”指的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是为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国家监察全面覆盖,深入开展反腐败工作而制定的法律。

《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是中国共产党为全面从严治党,维护党的纪律,规范纪检机关监督执纪工作。

《监察机关监督执法工作规定》: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纪检监察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加强党对国家监察工作的领导。

《纪检监察机关处理检举控告工作规则》: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5)纪法规矩扩展阅读:

为贯彻落实市纪委监委“讲政治、练内功、提素质、强本领”的要求,切实提升纪检监察干部业务素质和实战能力,临澧县纪委监委认真学习贯彻“一法三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监察机关监督执法工作规定》《纪检监察机关处理检举控告工作规则》),通过五个结合,进一步浓厚学习氛围,不断加强业务知识学习,纪检干部执纪监督和办案能力显著提升。

以学深悟透“一法三规”为契机,把干部学习教育作为强化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采取学制结合、学谈结合、学考结合、学用结合、学评结合等形式,创新学习方法、检验学习成效、巩固学习成果,提升纪检监察干部政治素养和业务技能,练就监督执纪问责过硬本领。

6. 如何学纪懂纪,知纪明纪,守纪执纪

"讲诚信",就是在全社会自觉履行义务,以诚实守信、守诺践诺为专美德。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言属行一致、表里如一、说到做到的行为操守;在经济交往中,形成守法经营、遵守契约、良心待人的行为习惯;在职业生涯中,信奉忠诚事业、敬业爱岗、勤奋进取的职业道德,形成保定人树正气主持公道,善团结与人为善,守信用以诚待人的新形象。
"懂规则",就是培养社会成员的规则意识,事事按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办事。人人要秉承规则意识,维护法律尊严,在本职岗位上履行应尽的义务、珍惜应有的权利,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开展工作,运用法律武器表达诉求,真正使规则意识在人们的头脑中扎根、在实践中体现。
"守法纪",就是按照法律法规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提高全民的法制意识、纪律意识和秩序意识,逐步形成全社会统一的遵纪守法、懂规矩、有秩序的思想认识、道德觉悟和行为规范;自觉维护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秩序,提高全社会成员按法纪办事的能力和氛围。

7. 尊法纪,讲规矩,有作为这几个字什么意思

遵法纪,纪是纪律,法是法律,即遵纪守法;
讲规矩内,规矩是人们应该遵守容的规程和行为准则,讲规矩就是人们要遵守这些规程准则;
有作为,作为就是成就、建树,有作为就是要有所成就,要干好本职工作。

“尊法纪,讲规矩,有作为”,就是要求我们要求完美要遵纪守法,要遵守日常行为准则,要在本职岗位上有所成就(最基本的是要干好本职工作)。

8. 党纪、政纪、法纪三者的区别是什么

党纪是指党内纪律、法规,是约束党员的;政纪是指行政法规,是约束国家行政工作人员的,比如《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法纪则是国家法律,是全体公民都需遵守的。“三纪”都是约束人的行为的,其权源不同,规范的对象不同,其作用方式与效力也有所不同。相对而言,党纪最严格,法纪最严厉,任何违反法纪(法律)的行为都是违反党纪、政纪的行为。

其三者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性质不同。党纪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政纪是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必须遵守的行政纪律。法纪是国家制定的为全体公民共同遵守的法律。

二是对象不同。党纪是约束本党党员的,不能要求非党群众遵守。政纪是约束国家行政工作人员的。法纪是约束全体公民的。

三是范围不同。凡是犯错误的党员,必须由党的组织和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处理,其处理种类有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和开除党籍。对犯错误的国家工作人员,由国家行政部门和监察部门处理,其处分种类有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留用察看和开除公职。犯罪是危害国家和社会的行为,要受到国法的惩处,对触犯刑律的犯罪分子,司法机关要按照国家法律的有关规定量刑。其刑种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

四是层次不同。要求最严格的是党纪。制裁最严厉的是法纪和政纪。违反党纪和政纪的行为不一定就是违反国法的行为,但是任何违反国法的行为都是违反党纪、政纪的行为。

9. 纪法分开 纪在法前 纪严于法 出自哪的最新相关信息

坚持纪严于法 实现纪法分开
——《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系列解读之四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作者:本报记者 张磊
10月16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连续发布重磅消息:周本顺、杨栋梁、潘逸阳、余远辉严重违纪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不同以往,此次通报通篇“纪言纪语”:看标题,“严重违纪被开除党籍和公职”之中没有了以往经常出现的“违法”二字;看正文,过去惯用的“收受贿赂”、“行贿”等字眼也不再出现,行文布局主要体现违纪问题,而非违法问题。

党内审查是纪律审查,不是司法检控,一个依“纪”、一个依“法”,二者界限清晰,不能混淆。全面从严治党,必须要严明党纪,把纪律挺在法律前面,使纪律成为管党治党的尺子、党员不可逾越的底线。

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遵循管党治党的规律,坚持纪法分开、纪在法前、纪严于法,充分体现了党纪特色和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

中央纪委法规室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我们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以及管党治党过程中的一个重大制度创新。”

2014年12月24日,山西省纪委监察厅网站公布了山西省国土厅原副巡视员王有明腐败案剖析。王有明素有“工作有能力、有魄力”“工作成绩突出”等赞誉,曾获得全省乃至全国国土资源系统的各种荣誉。但是,这样一位“荣誉满身”的干部,却从收受土特产开始,一步步发展到收受保暖衬衣、毛衣、千元礼金,直到最后收受巨额煤矿干股,落了个“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下场。

“破法”者必先“破纪”,这是被无数案例证明的一条腐败铁律。然而,原《准则》和《条例》的内容与法律法规混同现象严重,特别是原《条例》半数以上条款与刑法等国家法律规定重复。由之导致,实践中党纪意识淡薄,管党治党不以纪律为尺子,而是以法律为依据。只要党员干部不违法,违反纪律就是小节,相关监督就“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甚至视而不见、不管不问,造成“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阶下囚”的尴尬局面。

“小纪不执、小错不管、小病不治,使得纪律和法律之间出现了大片无人过问的开阔地带,导致党员干部从违纪滑向违法作‘自由落体式运动’。”中国社科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高波表示,坚持纪严于法、纪法分开,首先要解决纪法重叠、纪法混同的问题。

对此,修订后的《准则》和《条例》均删除与国家法律法规重复的内容,其中《条例》共删除70余条与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重复的内容,如有关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行为等刑事色彩浓厚的规定。

全面从严治党,关键在治,要害在严。修订后的《准则》和《条例》在删除相关内容的同时,还增加完善了若干条款,对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在廉洁自律和遵守纪律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作出明确规定,特别是将党的十八大以来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纪律以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反对“四风”等要求转化、上升为纪律规范。比如,《条例》第六十八条规定,党员领导干部不能违反有关规定组织、参加自发成立的老乡会、校友会、战友会等。

“如果纪法不分、‘纪等于法’,实际上就相当于把党员与普通公民混为一谈了,等于把法律的底线作为党员的底线了,这样就体现不出我们党的先进性了。”中央纪委法规室负责人表示。恰如其言,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如果把普通公民的行为底线作为党员干部的行为底线,就等于拉低了党员标准,全面从严治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党纪严于国法,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就是治本。”高波表示,修订后的《准则》和《条例》坚持纪法分开、纪严于法,既固化了抓早抓小、动辄则咎的实践导向,也强化了越往后执纪越严、处分越重的治理理念,充分彰显了政党特色、党纪特征,为全面从严治党和强化党内监督提供了制度依据和有力支撑。

当然,纪严于法、纪法分开,绝不意味着纪律和法律完全割裂开来,“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条例》不仅在“指导思想、原则和适用范围”一章规定党组织和党员必须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约束,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还专门设置“对违法犯罪党员的纪律处分”一章,实现了党纪和国法的有效衔接。

10. 遵纪守法有哪些具体要求

遵纪守法的具体要求:

一、学法、知法、守法、用法。

1、学法、知法,增强法律法制意识。

2、遵纪守法,做个文明公民。

3、用法护法,维护正当权益,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每年的3.15日是消费者权益日。

二、遵守单位、行业纪律和规范。

1、遵守劳动纪律。

2、遵守财经纪律。

3、遵守保密纪律。

4、遵守组织纪律。

5、遵守群众纪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在全社会形成“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让遵纪守法成为我们的荣誉。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就是遵从人民意愿、维护人民利益的高尚之举,必将受到人民的肯定和赞同。这应该是每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所追求的荣誉所在。

(10)纪法规矩扩展阅读:

作为一个遵纪守法公民,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

1、遵守纪律和法律,依照规定行动,不违背,时时刻刻记住,自己的言行不要偏离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轨道。

2、遵纪守法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和义务,是保持社会和谐安宁的重要条件。

3、不仅自己不违法,更要劝慰别人不触犯法律。

4、认真遵守法规,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5、工作上立足本职,恪尽职守,照章作业,不断学习,树立大局意识。

6、生活上规范自己的言行,养成为人民服务的习惯,宽容待人,严于律己,善于倾听。

热点内容
招标活动中违法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重要吗 发布:2025-07-23 10:45:51 浏览:387
罗庄区法院 发布:2025-07-23 10:45:42 浏览:899
婺城区法院 发布:2025-07-23 10:45:38 浏览:677
律师的男人 发布:2025-07-23 10:45:37 浏览:575
法官参照 发布:2025-07-23 10:39:56 浏览:327
苏联腐败中国法治 发布:2025-07-23 10:38:25 浏览:541
法律英语合同法ppt 发布:2025-07-23 10:35:56 浏览:46
铜陵铜官山法院判决书 发布:2025-07-23 10:06:42 浏览:469
药事法规问答题 发布:2025-07-23 10:05:42 浏览:397
代持股权是否要负法律责任 发布:2025-07-23 10:04:18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