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顺序规定
Ⅰ 遵循法规的顺序问题:是不是有法律法规的条款遵循的是后面的条款不能违反前面的条款的规定
每条基本是独立的,条下的称为款,每款也是规定的不一样的情形
Ⅱ 请问法律规定继承权先后顺序是怎样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条相关规定,继承顺序如下:
1、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2、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3、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3、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4、继承开始后,有第一顺序继承人时,遗产由其继承。
5、只有在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或者在第一顺序继承人全部放弃或丧失了继承权的时候,第二顺序的继承人才能继承。
6、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应当予以照顾;对被继承人生前尽了主要扶养义务的可以多分。对有扶养能力的继承人不尽扶养义务的,应当不分或者少分。
Ⅲ 法律法规优先级问题
这个叫优先级也行,一般叫法律渊源的位阶吧。我国的法律位阶基本参照《内立法法》(宪法性法律)容
第七十八条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第七十九条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第八十条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第八十二条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
综上:从效力上说,法律>行政法规 > 地方法规 >地方规章 ,然后,部门规章=地方法规;部门规章=地方规章,这个要注意,不能用单纯的数学比大小的逻辑,去认识地方法规 、部门规章、 地方规章的关系。原因是,各自制定的主体不同,地方人大和国务院及其部委的微妙关系,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要用心体会一下。
Ⅳ 法律优先原则的原则要求
在上一位阶法律规范已有规定的情况下,下一位阶的法律规范不得与上一位阶的内法律规范抵触;上容一位阶法律规范没有规定,下一位阶法律规范作了规定的,一旦上一位阶法律规范就该事项作出规定,下一位阶法律规范就必须服从上一位阶法律规范。实践中,若是法律、法规、规章均对某事项作了规定,法规、规章与法律不一致的,适用的顺序依次是法律、法规、规章。这是行政机关在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实施行政管理时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
Ⅳ 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在适用上是否有先后顺序
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适用,其实重心在于法律原则的适用。相对于法律规则而言,法律原则有其优势,可以克服法律规则的僵硬性缺陷,弥补法律漏洞,保证个案正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规范与事实之间的缝隙,从而能够使法律更好地与社会相协调一致。另一方面,法律原则也有自己的劣势:由于内涵高度抽象,外延宽泛,不像法律规则那样对假定条件和行为模式有具体明确的规定,所以当法律原则直接作为裁判案件的标准发挥作用时,会赋予法官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从而不能完全保证法律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这样,为了将法律原则的不确定性减小到一定程度之内,就需要对法律原则的适用设定严格的条件: 1、顺序限制:穷尽法律规则,方得适用法律原则。这个条件要求,在有具体的法律规则可供适用时,不得直接适用法律原则。即使出现了法律规则的例外情况,如果没有非常强的理由,法官也不能以一定的原则否定既存的法律规则。只有出现无法律规则可以适用的情形,法律原则才可以作为弥补“规则漏洞”的手段发挥作用。这是因为法律规则是法律中最具有硬度的部分,最大程度地实现法律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有助于保持法律的安定性和权威性,避免司法者滥用自由裁量权,保证法治的最起码的要求得到实现。 2.目的限制:除非为了实现个案正义,否则不得舍弃法律规则而直接适用法律原则。这个条件要求,如果某个法律规则适用于某个具体案件,没有产生极端的人们不可容忍的不正义的裁判结果,法官就不得轻易舍弃法律规则而直接适用法律原则。这是因为任何特定国家的法律人首先理当崇尚的是法律的确定性。在法的安定性和合目的性之间,法律首先要保证的是法的安定性。 3.说理限制:没有更强理由,不得径行适用法律原则。在判断何种规则在何时及何种情况下极端违背正义,其实难度很大,法律原则必须为适用第二个条件规则提出比适用原法律规则更强的理由,否则上面第二个条件规则就难以成立。德国当代法学家、基尔大学法哲学与公法学教授罗伯特·阿列克西(Robert Alexy,1945— )对此曾做过比较细致的分析。他指出,当法官可能基于某一原则P而欲对某一规则R创设一个例外规则R’时,对R’的论证就不仅是P与在内容上支持R的原则R.p之间的衡量而已。P也必须在形式层面与支持R的原则R.pf作衡量。而所谓有在形式层面支持R之原则,最重要的就是“由权威机关所设立之规则的确定性”。要为R创设例外规则R’,不仅P要有强过R,p的强度,P还必须强过R.pf。或者说,基于某一原则所提供的理由,其强度必须强到足以排除支持此规则的形式原则,尤其是确定性和权威性。而且,主张适用法律原则的一方(即主张例外规则的一方)负有举证(论证)的责任。显然,在已存有相应规则的前提下,若通过法律原则改变既存之法律规则或者否定规则的有效性,却提出比适用该规则分量相当甚至更弱的理由,那么适用法律原则就没有逻辑证明力和说服力。(转载)
Ⅵ 1.国内法律法规的地位性是怎样排序的
一,特警,武警和民警被授予权利的法规不一样
1,武警特警和武警都属于现役军人,属于义务兵,他们权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等军队法律规定和赋予的。
2,公安特警和民警属于公安系统的,都属于公务员,他们的权利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法》等和警察系统相关法规赋予的。
二,特警分为武警特警和公安特警,属于义务兵,民警属于公务员。
1,武警是从各地征兵,而武警特警是从武警里挑选的精英,相当与选拔特种兵一样,所以武警特警属于服兵役的义务兵。
2,公安特警是指公安机关内部的特警队伍,属于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一个没有标准的、定义不准确的警种。他们不是单指SWAT那样的特警突击队,而是一个包括防暴警察、持自动枪械巡警(所谓“巡特警”或“特巡警”)和传统意义上的SWAT(公安称为"突击队")以及其他公安系统拥有武力的警种在内的机动体系。
3,人民警察(简称民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的正式名称。包括公安系统(由公安部领导)、国家安全系统(由国家安全部领导)、监狱/劳教系统(分别由司法部下属的监狱管理局和劳教管理局领导)的在职公务员和事业编制的行业警察(铁道公安、森林公安等)。他们的警服臂章上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字样。
附:
我国警察分为警察和武警部队
一,警察,是国家公务员,制服颜色以藏青色为主,实行警监、督、司、员的警衔制度,按照隶属关系分为四大类或者五大类
1,公安警察,由公安部领导,主要有户籍、治安、刑侦、交通等警种
此外,还有公安部与国家相关部委共同领导的行业警察,包括铁道、海关、森林等
2,国家安全警察,由国家安全部领导
3,司法部门警察,由司法部监狱管理局领导
4,法院、检察院的司法警察
二,武警部队,是国家武装力量,成员是现役军人,制服颜色以橄榄绿色为主,实行将、校、尉、士官、兵的警衔制度,由中央军委和国务院共同领导,,统帅机关是武警总部
1,内卫部队,是武警部队的主体
2,专业建设部队,分为黄金、水电、交通、森林,由武警总部各专业指挥部领导
3,公安武警部队,是列入武警序列,但是事实上由公安部领导的现役部队,分为边防、消防和警卫
公安民警、铁路民警和武警部队等系统内部,都有自己的特警部队,应付突发事件
Ⅶ 法律法规排序
宪法-----法律、最高院司法解释-----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部门规章、
对于条约与国版内法的相权比较的效力,我国在这一问题上亦无原则性法律规定。但一些专门的法律、法规作出条约与国内法发生冲突时,条约效力高于国内法规定。我国的《民法通则》第142条有相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事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国际惯例。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国际条约的效力肯定是低于宪法的。
Ⅷ 我国的法律权力大小排列顺序
从高到低,依次为:
宪法
法律 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
行政法规 国务院通过的
部门内规章、地方性法规 由国务院各部委容或者各省级政府颁布的
地方性法规 计划单列市政府颁布的
地方性有约束力的文件 其他地方政府以其职权颁布的
Ⅸ 法律、条例、法规、规定排列
宪法 法律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 地方性法规 行政法规 政府规章 部门规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