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条例的法律效力
Ⅰ 条例和法律规定的区别
法律分析:地方性法规是由省级人大或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城市人大经省级人大批准制定的,其法律效力低于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是中央各部委制定的,其法律效力低于地方性法规。条例是法律的名称,不是法律的种类。条例是由国家制定或批准的规定某些事项或某一机关组织、职权等规范性的法律文件,也是指团体制定的章程。它具有法的效力,是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是从属于法律的规范性文件。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七十二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对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法律对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设区的市的地方性法规须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报请批准的地方性法规,应当对其合法性进行审查,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不抵触的,应当在四个月内予以批准。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对报请批准的设区的市的地方性法规进行审查时,发现其同本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的规章相抵触的,应当作出处理决定。除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已经批准的较大的市以外,其他设区的市开始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具体步骤和时间,由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综合考虑本省、自治区所辖的设区的市的人口数量、地域面积、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立法需求、立法能力等因素确定,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依照本条第二款规定行使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职权。自治州开始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具体步骤和时间,依照前款规定确定。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已经批准的较大的市已经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涉及本条第二款规定事项范围以外的,继续有效。
第八十七条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Ⅱ 地方条例属于法规还是规章
属于法规。
一、地方条例属于法规
1、属于法规。条例不是法律,法律是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效力适用于整个国家范围。
2、管理条例属于规范性法律文件,但位阶较低,一般是省市政府制定的,只在特定区域内有效。
3、条例属于行政法规,行政法规属于规范性文件,具有法律文件的性质,在实施过程中与法律的效力一致,法院在审理案件中应当把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同法律一样列为法律依据。
二、地方条例是否有法律效力?
地方管理办法或者地方条例的话是具备有法律效力的。地方条例的法律法规,通常会在遵照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原则上企业要遵照地方的条例执行,如果企业的规章制度宽松于地方政策,肯定没有问题;但如果是企业规章严苛与地方法律法规,则容易引起劳动争议,所以最低底线要遵照地方法规执行。
三、地方出台的暂行办法具有法律效力吗?
第一,我国的最高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凡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投票表决通过的法律都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比如,宪法、民法通则、刑法等。
第二,地方各级人大制订的统称为地方法规,其不能同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相悖。
第三,由国务院的制订的为行政法规。
第四,由国务院各个部门制定的为部门规章。
第五,由地方政府制定的为地方规定。
第六,无论上述哪一种,都是具有效力的,只是效力的大小范围的不同,有没有同上级法律相悖的地方,故只能结合实际情况,才能具体确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2015修正)》
第七十五条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但不得违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不得对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专门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
Ⅲ 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哪个效力大
法律分析: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哪个效力大:我国法律层面一般有4个等级,法律(含宪法)、法规、行政规章(含司法解释)、地方性法规和规章;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发生争议是先提交国务院审查。
法律依据:《立法法》第七十八条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Ⅳ 地方性法规适用范围
地方性法规的适用范围主要限定在其制定的行政区域内。以下是关于地方性法规适用范围的详细解答:
一、地域效力
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主体是地方立法机关,因此其效力范围自然受限于特定的行政区域。这意味着,某一地方性法规只能在制定它的那个行政区域(如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其下辖的市、县等)内发生法律效力。超出这个范围,该地方性法规就不再具有约束力。
二、法律效力层级
在法律效力层级上,地方性法规的效力低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这意味着,当地方性法规的内容与宪法、法律或行政法规相冲突时,应以宪法、法律或行政法规为准。因此,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的相关规定。
三、适用对象的特定性
地方性法规的适用对象也具有特定性。它通常针对的是本行政区域内的特定事项、特定行为或特定主体。例如,某个城市为了治理交通拥堵问题而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就只适用于该城市的交通管理领域,对其他地方或领域的行为主体不具有约束力。
综上所述,地方性法规的适用范围主要限定在其制定的行政区域内,且其法律效力层级低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在制定和实施地方性法规时,必须充分考虑其地域效力和法律效力层级,以确保其合法性和有效性。
Ⅳ 关于安全生产地方性法规法律效力,下列说法中,正确是( )。
【答案】:C
地方性法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低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但高于地方政府规章。
行政规章是有关行政机关依法制定事关行政管理规范性文件总称。分为部门规章和政府规章两种,政府规章亦称地方政府规章。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权限范围内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