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条例
㈠ 清朝是怎样规定死刑的
清代判定绞刑和其他死刑一样,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同为死刑,或斩或绞回也需要严加区别。如答顺治十四年(1657)江南科场案发,刑部审理后判定正主考方犹应斩首,副主考钱开宗应处绞,同考官叶楚槐等应流放尚阳堡,结果经皇帝亲自批复,将方、钱二人俱斩首正法,同考官叶楚槐、周霖等十七人都绳刑绞缢处死。圣旨下后,立即执行。
绳是绞刑的主要刑具,但实施刀刑斩首、凌迟,实施斧刑腰斩和实施车刑车裂都需要绳捆索绑后,才可行刑,所以,绳是一种用途极广的刑具。
㈡ 有些人说清朝不是中国,但为什么清朝国籍条例全是用的
元,清虽非汉族统治但都为汉文化同化。且现在蒙满不都中国的少数民族吗?谁说不是中国。
㈢ 清朝的中央行政制度
清初,中央抄政府仿效明朝制度,设置内阁,作为协助皇帝办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另有源于满族旧俗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其成员大多为手握兵权的满族王公贵族。军国大事往往不经内阁而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商定。议政王大臣一旦做出决定,皇帝也无法轻易改变,皇权因此受到一定制约。
康熙帝在位时,为加强皇权,于宫中设立南书房:召亲信翰林学士入内值班,侍从左右,以备顾问,进而参与机务,草拟诏令谕旨。他希望通过这一内廷决策机制对权势过重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加以钳制,并将内阁的部分职权归于内廷,但实际作用有限。
雍正帝即位后,以应对西北战事为由,在宫内创军机房,后将这一临时性机构固定为常设的军机处: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职掌参赞机务、批答奏章、草拟诏旨等,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军机处主要成员由皇帝挑选亲信满汉大臣充任,拟就的诏令,不经内阁直接发往各地,称“廷寄”;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称“交片”。百官的奏折也直接送军机处议复。
乾隆帝时进一步强化军机处的职能: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也形同虚设,至此,皇权得以空前加强。
㈣ 清朝的制度是什么
清朝其实有很多制度,如后妃制度、政治制度、官吏制度、科举制度等
下面我就跟你讲讲清朝科举制度的研究似应包括以下内容。
童生考试分三考:一、县考,在县里,由知县主持。考取之后,再进行府考,由知府主持。又考取之后再进行院考,就是由省的学政主持,学政相当于今省教育厅的厅长。经过县考、府考、院考,都合格了,成为秀才,就是优秀的人才。秀才有资格参加县学或者府学生员,就是学生 学员。他们取得这个身份之后,才有资格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也可以说考秀才,是正式科举考试之前的一个前奏和准备,或者叫做资格。
清朝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作三级:
一、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地点在省城,由皇帝派的考官主持考试。考试分三场,一场三天,一共考九天。考的人很多,考中了,叫做“举人”。举人有名额的规定,各个省不一样,大体上100人上下,举人里面的第一名叫做“解元”。乡试的考试是在秋天,所以叫“秋闱”。乡试考试的第二年,就举行会试,所以一、乡试,二、会试。
二、会试,也是每三年举行一次,地点在北京。因为是由礼部主持,汇集天下的举人在北京考试,所以叫做“会试”。会试考试地点在北京的贡院,就是今北京火车站北面贡院胡同的地方,贡院现在没有了,但是贡院胡同这个地名还存在。考场房舍大约有九千间,一排一排的,房子很小,宽大约4尺多一点,进深大约3尺多一点,高5尺多一点,这么一个人一个小屋。墙的两面有砖托,两层,隔成板,下面这个板就做板凳,上面那个板就做书桌。墙上有一个龛,里边装上蜡烛,装上吃的,喝的,一场考三天,三场考九天,就在这个小屋子里头,进去之后封门加锁。经过考试,考中了的,叫做“会试”,会试的第一名叫“会员”,取得会试的资格才能进行第三级考试,就是殿试。
三、殿试,殿试也是在北京考,通常在皇宫太和殿前考试,所以叫“殿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朝廷的考试,所以也叫“廷试”。殿试考试是一天,开始在天安门前考试,后来在太和殿前考试,有时候也在保和殿前考试,地点经常变化。大部分时间是在太和殿前考试,太和殿前,康熙的时候,露天,每人一个小桌,没有凳子,站着书写,时间是在阴历的三月或者四月。乾隆的时候,就统一定在四月二十一举行殿试。殿试考的,结果取中了,就叫“进士”,进士分三等,叫一甲、二甲、三甲。一甲就是三个人,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前三名由皇帝亲自定,考官把参加殿试的考卷大约选出十份,送到皇帝面前,由皇帝最后点前三名,点出第一名就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在科举考试的时候,连中三元是很难的。就是乡试的时候,我得了解元,会试的时候,我得了会元,殿试的时候又得了状元,就是连中三元,三个考试都考第一。
整个清朝入关后268年,得三元者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个人他是得了解元和会元,乾隆说,这个人连中两元了,就让他连中三元吧,他就连中了三元,这是很侥幸的。
㈤ 清朝等级制度
一、宫女等级
正一品:总管姑姑、从一品:御前姑姑、正二品:殿前姑姑、从二品:内侍姑姑、正三品:姑姑、从三品:总管尚宫、正四品:御前尚宫、从四品:殿前尚宫、正五品:内侍尚宫、从五品:尚宫、正六品:御前尚仪、从六品:殿前尚仪、正七品:内侍尚仪、从七品:尚仪、正八品:长侍女、从八品:侍女、正九品:长宫女、从九品:宫女、庶九品:粗使宫女
二、嫔妃等级
嫡:皇后 X 1 、正一品:皇贵妃 X 1 、正二品:贵妃 X 2 、正三品:妃 X 4、正四品:嫔 X 6 、正五品:贵人 X 不限 、正六品:常在 X 不限 、正七品:答应 X 不限
三、长公主等级
正一品:御尊兴/监/辅/定国皇长公主、从一品: 御皇固伦长公主、正二品:固伦长公主、从二品:和硕长公主、正三品:和孝长公主、从三品:和宁长公主、正四品:和贞长公主、从四品:多罗长公主、正五品:长平长公主、从五品:长乐长公主、正六品:雅兴长公主、从六品:安宁长公主、正七品:端康长公主、从七品:思落长公主、正八品:xx长公主
四、公主等级
正一品:御尊兴/监/辅/定国皇公主、从一品: 御皇固伦公主、正二品:固伦公主、从二品:和硕公主、正三品:和孝公主、从三品:和宁公主、正四品:和贞公主、从四品:多罗公主、正五品:长平公主、从五品:长乐公主、正六品:雅兴公主、从六品:安宁公主、正七品:端康公主、从七品:思落公主、正八品:xx公主
五、皇子等级
正一品:监国储君、从一品:帝尊皇太子、正二品:镇国尊皇子、从二品:御国尊皇子、正三品:监国尊皇子、从三品:兴国尊皇子、正四品:辅国尊皇子、从四品:监政尊皇子、正五品:参政御皇子、从五品:皇辅国皇子、正六品:皇固伦皇子、从六品:皇仁嘉皇子、正七品:皇和孝皇子、从七品:嘉逸皇子、正八品:安嘉皇子、从八品:xx皇子
六、皇太后等级
正一品:母后皇太后、从一品:圣母皇太后、正二品:护国皇太后、从二品:御尊皇太后、正三品:贵皇太后、从三品:御皇太后、正四品:尊皇太后、从四品:皇太后、正五品:贵太后、从五品:御太后、正六品:尊太后、从六品:xx太后
七、皇太妃等级
正一品:母逸皇太妃、从一品:圣母皇太妃、正二品:护国皇太妃、从二品:御尊皇太妃、正三品:贵皇太妃、从三品:御皇太妃、正四品:尊皇太妃、从四品:贵太妃、正五品:御太妃、从五品:尊太妃
八、郡主等级
正一品:尊皇长郡主、从一品:尊皇郡主、正二品:皇固伦郡主、从二品:尊郡主、正三品:监国郡主
从三品:御国郡主、正四品:兴国郡主、从四品:固伦郡主、正五品:和硕郡主、从五品:宁和郡主、正六品:多罗郡主、从六品:思贤郡主、正七品:永乐郡主、从七品:明霞郡主、正八品:xx郡主
九、亲王等级
正一品:监国尊圣亲王、从一品: 镇国尊亲王、正二品:御国尊亲王、从二品:御国奉亲王、正三品:兴国御亲王、从三品:辅国皇亲王、正四品:皇固伦恭亲王、从四品:固伦廉亲王、正五品:和硕亲王、从五品:xx亲王
十、王妃等级
正一品:封号+正王妃、从一品:封号+王妃、正二品:侧王妃、从二品:庶王妃、正三品:昭仪、从三品:淑媛、正四品:奉仪、从四品:侍妾
(5)清朝条例扩展阅读
清代的官吏等级制度沿用了自汉魏六朝以来的“九品十八级”基本制度,每一品有正(旧读zhěng)、从(旧读zòng)之别,如正一品、从一品。
此外还有超品官员,宗室不入八分辅国公、八旗蒙古王公和非宗室封爵伯以上的,都视为超品。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㈥ 清朝的学政制度包括什么最后是怎样发展的呢
清代学政制度承自明代。明代制度,生员入学原由巡按御史、布按两司及府州县官管理。正统元年(1436年),始特设提学官。景泰元年(1450年)罢。天顺六年(1462年)复设。其后渐渐增加。提学之职,专督学校,不理刑名。但由于其为朝廷命官,民间多有词讼告理。提学可以接受词讼,但无权处理。重者送按察司;轻者,发州县衙门处理。直隶则送巡按御史处理。
同时,督抚及布按二司亦不允许侵权,干涉提学职事。然明代提学既带按察司副使、佥事衔,不得不少屈于督抚,往往阿附迁就,不能自举其职。
清初,各省并置督学道,带按察使、佥事衔,且多由守、巡道兼之。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御史张集疏请慎学政之选,诏下九卿、詹事、科道会议,停论俸补授之例。
凡顺天学政缺,以侍读、侍讲、谕德、洗马等官简用;江南、浙江学政,以侍读、侍讲、谕德、洗马、中允、赞善等官简用;其余各省学道,将应升之五部郎中、及参议、道、知府等官选择,开列请用。嗣后不拘省分,凡由翰林、科道出者,即为“提督学政”,又称“学院”;由部属等官者,则为“督学道”,又称“学道”。
雍正四年(1726年)定制,各省督学皆改为学院,其以部属简任者,依出身甲第各加翰林院编修、检讨衔。自此提学直属礼部而无道衔,皆称“提督学政”,简称“学政”。
学政职责和权限
清代于各省设提督学政一人,专督学校。惟直隶省一人,设于顺天府。此外,奉天府和福建台湾府也各设学政一人。顺天府和各省学政,例由进士出身的侍郎、京堂、翰林、科道、部属等官充之,各带原衔品级;奉天府学政由奉天府丞充,福建台湾府学政,由台湾道充。
学政的职掌是“掌直省学校生徒考课黜陟之事,以岁、科二试巡历所属府州,进诸生而抡文艺、程品行,升其贤者能者,斥其不率教者。凡兴革事,宜皆会督抚以行之。”众所周知,在清代科举与学校两个制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管理学校
科举是入仕之途,也就是选拔官僚人才的制度;学校是培养官僚人才的制度。学政专督学校,其职责就在于管理学校。
清代国家的学校,也承明代制度,分国学和地方学。国学亦称太学,即国子监。清初承明旧制,国子监有南、北两监。顺治七年(1650年)裁南京国子监为江宁府学,于是南监废,即以北监为太学。国子监置祭酒、司业等官管理,也就是由朝廷直接管理,不在学政的管辖范围。
地方学,即府、州、县儒学,是国家设在地方以培养科举士子的制度,例有学额。顺治四年(1647年)规定,各省儒学,视人文多寡,分大、中、小学。取进童生,大学四十名,中学三十名,小学二十名。
其实有了“除丁忧、患病、游学、有事故外”这个“例外”,不到学参加考课而逃避议处,已不是什么难事。教官方面,也是睁一眼闭一只眼。所以,才出现了“各省设立学宫,月课久不举行,有师生之名,而无训诲之实”的局面。
以职责任而言,月课和季考是教官的责任之一。教官的全部责任是管理本府州县的生员和举人。《钦定礼部则例》规定:“教官所属士子内,除受诬被告及实有冤抑、切己不得已之事,许申诉控理外,其有倚恃衣顶抗欠钱粮,并捏辞生事、唆讼陷人等情,该教官纵容徇庇、不行申报者,事发,照溺职例革职”;“教官董率无方,所属生员内有聚众罢考等事,照溺职例革职。其有畏惧处分、从中调处寝息者,照私和公事例议处”;“教官举报优劣,如有通贿滥举及挟嫌妄报者,照袒庇营私例参处。或邀誉沽名、纵容劣衿、听其为害地方者,照溺职例分别参处”。
㈦ 清朝官员制度
清朝官员品级
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
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㈧ 清朝的所有律法
《大清律例》共四十卷,卷首有六赃图、纳赎诸例图、徒限内老疾收赎图、诬轻为重收赎图、过失杀伤收赎图、五刑图、狱具图、服制图等八种图表;律文后附有注释,以便正确地理解和执行律文。律文分为七篇,篇目冠以律名,故谓之七律。首篇是名例律,有四十六条,下面不分门类,亦称四十六例。其主要内容除了确定五刑、十恶、八议等重要制度和罪名外,还规定了一些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则。如官吏犯罪分公罪和私罪 ,公罪处轻,私罪处重;犯罪分故意和过失,故意罚重,过失罚轻;共同犯罪一般区别首从,从犯减轻;数罪并发,一般只科重罪,轻罪不论;累犯加重,自首减免 ;老幼废疾减免,同居相隐不为罪以及类推的一般原则等。其次各篇按六部命名排列,即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和工律,以下分为职制、公式、户役、田宅 、婚姻、仓库、课程、市廛、祭祀、仪制、宫卫、军政、关津、厩牧、邮驿、贼盗、人命、斗殴、骂咒、诉讼、受赃、诈伪、犯奸、杂犯、捕亡、断狱、营造和河防 ,共三十门,计四百三十六条。该条文不但以《大明律》为蓝本,并且隐合古义,可谓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同时由于清朝已处封建社会后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因此它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严刑峻法推行政治、思想高压政策,不但对十恶处刑更重,而且扩大了谋\反、谋大逆的定罪范围,提高了量刑标准;严禁宦官专政,臣下朋党,更完备地确认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广泛增加满族享有种种特权的条款;继续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法统治。进一步实行重农抑商等。
《大清律例》律文之后所附的条例,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条例即皇帝认可的判例和皇帝根据某些具体案件的处理而发出的带有规范性的命令和规定,简称为例。例是律的补充,同律一样,也是审理案件、定罪量刑的依据。其不同,首先律的纂修比较慎重,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而例则因时制宜,随时增删和修改(乾隆时定制五年一修),因而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法律形式。其次,例的数量大大多於律条。雍正三年时就有八百十五条,到同治时更增至一千八百九十二条。由於例繁杂众多,常与律文发生抵触,彼此之间矛盾重重。再次,在司法实践中,例的法律效用大於律。通常是有例不用律 ,有新例不用旧例;律与例都没有明文时则采用比附,实际上还是用例。结果是“律既多成空文,而例愈滋繁碎”。因此,例遂成为清统治者实行司法专横、鱼肉百姓的法制工具。
㈨ 清朝的立法活动包括哪些
满族人关前曾颁布了一系列军政法令,但总体来说仍处于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过渡的阶段,法律制度比较简单。人关以后,面对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原有的简单旧律已经不能适应清朝统治全国的新形势,很快便开始了法律的创制工作。
(一)大清律的制定
1.《大清律集解附例》
顺治元年,在遵行“故明律令”的基础上参酌时益,进行立法,至顺治四年(1647年)制定了《大清律集解附例》,颁行全国,这是清代第一部完整的成文法典。这部法典“详译明律。参以国制”。实际上无异于明律的翻版、不少条文虽然与当时社会实际状况不符,仍照录,有些规定与清初的社会现象完全脱节。此外,对满官没有法律条文规定,该法典对于满官更无约束力,这都使得大清律颁布以后并没有完全认真执行。
2.《大清律例》
康熙继位以后,重新修订律令,并于康熙十九年完成《现行则例》,载入大清律中,删去重复参差的条款。此后,经雍正朝、乾隆朝数次修订,至乾隆五年最后完成《大清律例》,简称《大清律》,“刊布中外,永远遵行”。这样,清初由简单地袭用明律,几经修订终于编成一部比较完整的封建法典。
《大清律》这部以明律为蓝本的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法典,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所谓“隐合古义”,“矫正前失”。由于清朝统治的历史特点,决定了大清律中广泛增加了确认满族特权的条款。
清初定律的过程中,确立了“详译明律,参以国制”的立法思想,是“清承明制”的具体表现。清朝人关以后,为了要长久地统治下去,无论政权与法制建设,都适应先进的广大汉族地区的社会实际,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改革。清初,在治国理民的方针上大都本着“清承明制”的精神,随着形势的发展,进而强调“详译明律,参以国制”。在保留人关的政权机构与法制的同时,进一步沿袭明朝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权体制和法律制度。《大清律》已经修改,但始终以明律为蓝本,很好地贯彻了清初的立法思想。
(二)例的制定与编例
1.例与《大清律集解附例》
大清律后附之“例”,源于唐时的“敕”和五代至宋的“指挥”。从明朝起,例始附于律后,律例并行。
雍正三年,颁行了遵循旧称的《大清律集解附例》,律后附例八百二十四条。凡属累朝旧例称为“原例”,康熙年间增人的例称为“增例”,经皇帝特旨及内外臣奏准的例称为“钦定例”,统称为“条例”。
由于清朝比附审判已经制度化,因此条例不断增加,乾隆二十六年已达一千四百五十六条,至晚清同治九年,例已增至一千八百九十二条。清例不仅数量增多,而且起着特殊的作用,效力大于律,甚至可以以例为律。清朝统治者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统治经验,认识到“例”是一种灵活的法律形式,可以随时把统治意志提升为法律,而且不受法律条文的约束。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推行以例断狱,以至律之间“前后抵触,或律外加重,或因例破律”。
2.编例
为了消除律例之间的矛盾,乾隆十一年确定“条例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此后成为定制。各朝设修订专馆修例,使例制度化。然而清朝后期国势衰微,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定期编例的制度也陷入废弛。例仍然是困挠“法治”的一大弊端,成为官吏循私曲法的途径,律也渐渐成为具文。
(三)《清会典》
为了总结国家行政管理的经验,提高官吏的统治效能,从康熙时起便仿照明会典制定《清会典》。其后屡经续修,先后有《雍正会典》、《乾隆会典》、《嘉庆会典事例》、《光绪会典》。正文一百多卷,事例一千二百二十卷。
从会典的内容看,康熙、雍正两朝以官统事,以事隶官。乾隆以后始以事别录,典例分编,成为固定的体系。大清会典中详列清代从开国至光绪朝各级行政机关的职掌与事例,是清代典章制度的重要资料。大清会典不仅是清代行政法大全,也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行政法之集大成者。
(四)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单行法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辽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大清律外,清代还注意少数民族单行法规的修订,先后制定了适用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回律》、《番律》、《蒙古律》、《苗例》等单行法。其中有的条例开始带有临时性质,因在实行中有利于清朝的统治,遂成为常制。例如,雍正十一年制定的适用于宁夏、青海、甘肃等地少数民族的《西宁番子治罪条例》,原拟实行五年后改用大清律,但一再展期。至乾隆十三年,确定今后番民案件依照此条例规定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