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票据法规定保证适用
『壹』 汇票的保证是什么
汇票的保证是指票据债务人以外的人,为担保特定票据债务人票据债务的履行,以负担同一内容的票据债务为目的所为的一种具有独立性的附属票据行为。保证制度并非汇票所特有,本票与支票也有保证制度,因而保证又称票据保证。具体讲,它有以下涵义:
(1)票据保证是票据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所为的票据行为
保证的目的在于增强票据的信用,票据债务人本应就票据债务负责,若以其为保证人,对增加票据信用毫无意义,故法律一般不允许票据债务人为保证人。
如我国《票据法》第45条规定:汇票的债务可以由汇票债务人以外的他人担保。票据债务人以外的任何人,均可担任保证人。付款人在承兑前并不是票据债务人,所以也可以为保证人。
(2)票据保证是为了保证特定债务人履行票据债务而为的票据行为
特定债务人(即被保证人)并非限于出票人,承兑人、参加承兑人、背书人均得为被保证人,由保证人保证其票据债务的履行。
(3)票据保证为附属票据行为
票据行为虽有其独立性,但须以有出票行为为前提,因而从这一角度看,它是附属票据行为。
(4)票据保证为要式行为,即按法定方式为之,否则无效
(5)票据保证为单方行为
保证的成立按法定的方式在票据上为之即可生效,无须征得被保证人后手的同意,因而为单方行为。
(6)票据保证是具有独立性的票据行为
一般保证债务,以主债务存在为前提。票据保证除被保证的债务因形式要式欠缺而无效外,被保证的债务即使实质上无效,票据保证仍有效成立。
『贰』 我国《票据法》的规定可以使用的票据包括银行汇票商业汇票商业本票和支票错在那里谢谢!
我国票据法规定票据是指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银行本票及支票,不包括商业本票。
本票是出票人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出票人与付款人为同一人。
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出票人与付款人不为同一人。
『叁』 关于票据的部分保证
部分保证是指保证人对被保证人所承担的全部票据金额的一部分作担保,保证人仅就其所担保的部分票据金额承担责任。根据我国《票据法》规定,被保证的汇票,保证人应当与被保证人对持票人承担连带责任。汇票到期后得不到付款的,持票人有权向保证人请求付款,保证人应当足额付款。这里所说的连带责任,是指在被保证人的债务形式上有效存在的条件下,保证人及被保证人都得对被保证的全部债务承担责任。如果保证人是为承兑人提供保证,则保证人处于票据上主债务人的地位;如果保证人是背书人提供保证的,则保证人处于票据上次债务人的地位。同时,保证人与被保证人对持票人所承担的票据责任没有先后顺序上的区分。同时,“足额付款”,也应当是就全部票据金额的付款,由此可见,我国《票据法》不允许保证人为票据债务人作部分保证。
关于票据保证适用于范围的问题。一般来说,银行汇票、银行本票、银行承兑汇票,由于有银行信誉作保证,所以不需要票据关系以外的第三人再在票据上作保证。商业承兑汇票、支票,可以适用票据保证。特别是在商业承兑汇票的使用过程中,票据的受让人可以要求背书人提供票据保证,从而增强票据的付款效力。
『肆』 我国票据法规定的票据权利的种类
一,票复据法规定的票据权利的种制类:
票据权利是指持票人向票据债务人请求支付票据金额的权利,它包括付款请求权和追索权。
付款请求权又称第一次请求权,是指持票人对票据主债务人(如汇票的承兑人、本票的发票人、支票的保付人等)行使请求其支付票据金额的权利。
追索权是指因持票人在第一次请求权没有或者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对票据的其他付款义务人(如汇票、支票的发票人,汇票、本票的保证人,票据的背书人等)行使请求偿还票款的权利。
二,按照票据法的规定,票据包括汇票、本票和支票。票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不同的分类。
票据按照付款时间分类,可以分为即期票据和远期票据。即期票据是指付款人见票后必须立即付款给持票人,如支票及见票即付的汇票、本票。远期票据是付款人见票后在一定期限或特定日期付款的票据。
票据按受款人记载方式不同可以分为记名票据和不记名票据。记名票据是指在票据上注明受款人姓名可由受款人以背书方式转让,付款人只能向受款人或其指定的人付款的票据。不记名票据是指票面上不记载受款人姓名,可不经背书而直接以交付票据为转让,付款人可以对任何持票人付款的票据。
『伍』 我国票据法中的票据有几种
我国票据法中的票据有三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第二条规定: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票据活动,适用本法。本法所称票据,是指汇票、本票和支票。
票据活动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票据出票人制作票据,应当按照法定条件在票据上签章,并按照所记载的事项承担票据责任。
(5)我国票据法规定保证适用扩展阅读:
一、票据的功能
1、支付功能。
2、汇兑功能。
3、信用功能。
4、结算功能。
5、融资功能。
6、流通作用。
二、票据具有其独特的法律属性:
1、票据是设权证券,证券权利因作成证券而创设。
2、票据是债权证券。票据权利人对票据义务人可行使付款请求权和追索权。
3、票据是金钱证券。票据以一定的金钱为交付标的。
4、票据是流通证券。票据通过背书或交付而转让,在市场上自由流通。
5、票据是无因证券。票据权利的成立,不必以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原因关系的成立为前提。
6、票据是文义证券。票据上所创设的权利和义务,均依票据上记载的文字内容来确定。
7、票据是要式证券。票据必须依法定形式制作才能具有法律效力。
8、票据是占有证券。任何人欲主张票据权利,就必须实际占有票据。
9、票据是提示证券。票据权利人请求付款或行使追索权时,必须向义务人提示票据。
10、票据是返还证券。票据权利人在实现票据权利后,必须将票据返还给义务人。
『陆』 根据我国《票据法》规定,汇票必须记载哪些事项才是
1、绝对记载事项。
是指《票据法》明文规定必须记载的,如不记载,票据即为无效的事项。包括票据种类的记载,票据金额的记载,票据收款人的记载和年月日的记载。
2、相对记载事项。
是指除了必须记载事项外,《票据法》规定的其他应记载的事项。相对记载事项可以记载,也可以不记载。记载的,按照记载的具体事项履行权利和义务;未记载的,适用法律的统一认定。例如,《票据法》规定背书由背书人签章并记载背书日期;背书未记载日期的,视为在票据到期日前背书。这里的"背书日期"就属于相对记载事项。还有付款地和出票地。
3、任意记载事项。
是不强制当事人必须记载而允许当事人自行选择,不记载是不影响票据效力,记载时则产生票据效力的事项。例如,出票人在汇票上记载"不得转让"字样的,汇票的不转让,其中的"不得转让"事项即为任意记载事项。
4、不产生票据法上的效力的记载事项。
是指除了据对记载事项、相对记载事项、任意记载事项外,票据上还可以记载其他一些事项,但这些事项不具有票据效力。
『柒』 我国现行的票据法规定,哪些条文涉及票据的无因性问题
票据无因性的概念起源于德国票据法。因此,票据的无因性在德国的票据理论中一直占据着不可动摇的中心地位。日本的票据法学受德国票据法学的影响,秉承着德国票据理论的传统,所以长期以来也一直坚持票据的无因性这一基本原则。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前后,日本出现了一种被称作“票据权利转移行为有因论”的见解。该见解认为:为了票据交易的安全,在承认票据具有无因特性这一前提的同时,将票据行为分解成票据债务负担行为和票据权利转移行为两个部分。其中,债务负担行为部分是无因的,票据权利转移行为部分则是有因的。这一见解的代表人物是前田庸教授。[1]
票据权利转移行为有因论,在理论构成上简洁明快,在解决具体判例中又非常实用。所以,在当今的日本,支持这一见解者不在少数。但是,从传统的票据无因论立场出发,绝大多数学者坚决反对票据权利转移行为有因这一理论,并对这一见解提出了以下尖锐的批判。首先,将票据行为分解成票据的债务负担行为和票据权利转移行为,这种两分法过于技巧化,不易理解。其次,把票据的债务负担行为和票据权利转移行为分为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法律行为,前者无因,后者有因,这种法律行为的构造极其不自然等等。[2]所以,从现在的日本学界的状况来看,以坚持票据的无因性理论的通说仍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3]
无因性是票据理论的重要前提。在本文中,笔者也是基于这一基本认识,就我国票据有因、无因问题提出的各种不同见解,以及在这些见解之间展开的争论,进行必要的研究和探讨。那么,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和掌握票据行为的有因、无因理论,在这里先就所谓的法律行为有因、无因的概念作一定义。其实,我国的学者对此早有精辟的论述。以下特以原文引用。“就一般的民事行为而言,存在着有因行为与无因行为两种情况。如果某一法律行为的效力,受其在先的原因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则该法律行为为有因行为;相反,如果某一法律行为的效力,不受其在先的原因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则该法律行为为无因行为。票据行为乃属于无因行为。”[4]
也就是说,根据票据的无因性理论,票据上的债务关系,与签发票据的原因法律关系的有效、无效之间没有任何牵连,它是独立发生、独立存在的。例如,在进行商品买卖交易中,买方为了支付商品的货款签发本票交给卖方,这时候的票据债务与买卖合同的债务之间是分别独立、各自成立的两种法律关系。之后,即便买卖关系因其他各种原因被宣告无效或者被撤销或被解除,但票据债务却并不因此而消灭。[5]可见,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并非票据行为的发生过程中不存在原因关系,而是基于票据的流通性和保护交易的安全这一现实的需要,通过在法律上的技术性处理,强制性地将票据关系和原因关系分离开来。[6]这种将票据关系和原因关系强行分离的策略,反映了票据流通的一种客观要求。另外,通过票据关系和原因关系分离过程,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知道票据法确属一部极具技术性、强制性的商事法规。
票据无因性的意义在于,只要票据关系一旦成立,那么,今后不管什么时候发生了原因关系消灭的情况,票据上的权利也不会受到任何的影响,这样,就可以有力地保护票据取得者的票据权利。所以必须强调票据具有无因的特性,坚持票据无因性原则对于保证票据的流通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诸如票据行为的无因性、文义性、要式性以及独立性等票据的各种特殊个性一一形成。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票据同样发挥着重要的经济作用,其具体表现在,通过票据的不断流通,可以提升的资金使用效率,达到活跃商品经济的最佳效果。票据的生命力主要在于它的流通和信用。票据的流通转让,也有利于中央银行通过灵活使用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加强宏观调控,实现调节货币供应量的目的。[7]为了有效地促进票据的顺利流通,使我国的票据能够充分地发挥其应有的经济作用,承认票据的无因性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的票据法第10条第1 款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这一条文规定,就是要求票据当事人在进行票据行为的时候,当事人之间应该有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但是根据票据的无因性理论,票据债务与原因关系上的债务的存在与否、有效无效是没有任何关系的。所以,单从这一条文的文义来看,就可以知道第10条第1款是有背于票据无因性的宗旨,明显带上了有因的色彩。
对于这一明显具有有因特性的票据法第10条第1款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11月14日颁布的《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第14条中,进行了这样的司法解释。即:“票据债务人以票据法第10条、第21条的规定为理由,对业经背书转让票据的持票人进行抗辩的,法院不予支持。”按照这一规定,“没有交易关系或者没有债权债务关系”这一事实,并不能成为债务人提出拒绝付款的抗辩理由。第14条规定第一次明确地表明了最高人民法院的立场,那就是,我国票据法是承认票据无因性的。在我国,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司法解释的意义和重要性自不必多言。因此,尽管第10条第1款的文义作了这样的规定,但是《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作为一种司法解释有着导向性的重要作用。所以,我国有学者认为,这条规定的意义在于最终从司法上肯定了票据行为的无因性。[8]
不过,对于票据法第10条第1款是否采用了票据有因性以及对该条款应否支持这一问题上,学界的分歧依然很大。
1988年12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银行结算办法》。在票据法实施之前,作为我国第一部有关票据方面的行政法规———《银行结算办法》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该办法的第14条第3款中有着这样的规定:“签发商业汇票必须以合法的商品交易为基础,禁止签发无商品交易的汇票”。 银行结算办法第14条第3款,与1995年5月公布的票据法第10条第1款的规定,在要求存在授受票据(即出票的意思,以下同)的原因关系这一点上是一致的。然而,银行结算办法第14条第3款中的文义是“商品交易”,票据法第10条1款中的文义变为“交易关系”。
“以合法的商品交易为基础”这一事实,是不是应该当作票据行为有效成立之要件,对此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案例中都持否定态度。在这之前,下级法院在审理这类票据纠纷案件中,对于签发缺乏合法商品交易这一要素的一类票据,根据银行结算办法第14条第3款的规定均认定无效。但是,最高人民法院在《银行结算办法》存在的情况下作出的两个案件的相关判决,均以票据是要式证券、文义证券,无因性是票据的重要特性案件中的票据,形式完整,要素齐全为理由,认定票据均有效。[9]这两个判决,都是在1996年1月1日我国票据法实施之前下达的,而且详细介绍两个案例的全貌,并对案件的一审、二审过程都登载于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上。笔者认为,最高人民法院通过这样对外公开、详细介绍,表明立场的处理方式,对于今后同类票据案件的对应处理无疑有着教育、指导的双重意义。
二、有关票据法第10条1款法律构成的各种评论
(一) 四种学说的观点
1、相对有因支持说的立场
该学说认为:票据法第10条第1款是采用了票据的相对有因性。这一规定表明,票据关系必须建立在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之上。没有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或者虽然有但是属于虚假的,该票据行为无效、票据关系不能成立。[10]该见解支持第10条第1款的规定,并且认为在我国现阶段一味强调票据的无因性无疑是揠苗助长之举,无助于票据的交易和票据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具体理由如下。
(1)从严袼的意义上来说,我国的票据运作尚属起步阶段。现阶段的经济生活中,有大量的经济关系处于不规范状态,社会经济正处于转形时期,票据意识和观念还未完全形成和树立,商业信用现象也不够乐观,利用票据诈骗财物、资金的情形屡有发生。因此我国票据法虽没有沿用过去银行结算办法中关于签发商业汇票必须以合法的商品交易为基础的规定,但仍对票据的无因性持一定的保留态度。[11]
(2)与各国票据立法中票据行为不
『捌』 涉外票据的背书,承兑,付款,保证行为,适用什么法律
涉外票据的具体法律适用
(1)票据当事人民事行为能力的法律适用。票据行为能力是票据行为能否有效成立的实质要件,但由于各国立法对自然人的行为能力规定不尽相同,因此在票据当事人行为能力的判断上,可能会发生冲突。我国《票据法》规定,票据债务人的民事行为能力,适用本国法律。②但同时规定,依照其本国法律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而依照行为地法律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适用行为地法律。③可见,我国的现行票据立法采取的是以属人主义为原则,以行为地法主义为例外的折衷主义立法体例。如此规定体现了票据法鼓励商事交易与保障票据流通的立法精神。
(2)票据行为的方式及效力的法律适用。票据是严格的要式证券,各国票据立法都对票据行为规定了严格的形式要件,票据行为当事人违反法律规定的形式要件而为票据行为,就会导致票据行为无效。但在这个问题上,同样存在法律冲突之问题。我国《票据法》规定,汇票、本票出票时的记载事项,适用出票地法律。④支票出票时的记载事项,适用出票地法律,经当事人协议,也可以适用付款地法律。⑤票据的背书、承兑、付款和保证行为,适用行为地法律。⑥可见,我国现行票据立法对此采取的立法模式较为特殊,一是将汇票、本票和支票分别加以规定,肢解开来适用不同的准据法,二是采取了国际上通行的行为地法之适用规则,三是以出票地为主,以付款地为补充。
(3)票据权利的行使及保全的法律适用。票据权利的行使和保全同样也会存在适用法律上的冲突。根据我国《票据法》的规定,在票据权利行使方面,票据追索权的行使期限,适用出票地法律。①在票据权利的保全方面,票据的提示期限、有关拒绝证明的方式、出具拒绝证明的期限,适用付款地法律。②在这一点上,与日内瓦统一票据法以及大陆法系国家规定相同。在票据权利救济方面,票据丧失后时,失票人请求保全票据权利的程序,适用付款地法律。③
『玖』 票据保证行为主要有哪
? 找法网小编为您介绍,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各国票据法都规定,保证行为应按一定的方式进行。我国《票据法》规定:保证人必须在汇票或者粘单上记载下列事项: 1、表明“保证”的字样。 2、保证人名称和住所。 3、被保证人的名称。 4、保证日期。 5、保证人签章。 依我国《票据法》的规定,上述五种记载事项中,第1项、第2项、第5项是绝对必要记载事项,若不记载,保证无效;第3项、第4项是相对必要记载事项。票据上未记载被保证人名称的,已承兑的汇票推定承兑人为被保证人;未承兑的汇票,出票人为保证人。所以这样推定,是为了更有利于票据债权人,加强票据的信用。同理,票据未记载保证日期的,推定出票日期为保证日期。保证行为与其他票据行为一样,应具备单纯性,因而保证不得附条件;附有条件的,该附条件记载被认为无益记载事项,不发生任何效力,而保证行为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