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起重伤害法规标准

起重伤害法规标准

发布时间: 2021-12-16 22:27:01

⑴ 起重机事故发生后未造成人员伤害的相关规定

这个决定是妥当的,因为已经发生了生产事故了,虽然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已经存在了安全的隐患和安全威胁了。所以要停产整顿的,相关单位可能会做出罚款的决定吧。

⑵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有什么

起重吊装安全操作规程
一、起重吊装安全操作规程
1、起重作业属于特种作业,起重司机、指挥员、司索(挂钩)员必须持有效的《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方准许上岗作业;
2、起重作业时,必须有指挥员、起重司机、司索员三人协同作业;一人不得同时兼任两职进行作业;
3、作业前,作业人员应对起重机械、机具、工具、吊具、吊绳和索具进行检查,确认符合安全要求方可使用;
4、起重作业时,只能一人任指挥员,其他人员必须听从指挥员指挥;
5、起重作业开始前,司机必须鸣铃警示,确认危险区内无人时,才能开始作业;
6、在紧急情况下,任何人都可发出停止或避让信号,司机必须执行;
7、起吊重物时,必须先进行离地0.5米试吊,确认安全后才进行起吊;
8、起重机吊臂下不准站人;严禁操作吊臂在人的上方经过;
9、司索员应在起吊前离开危险区域;起吊时,严禁站在起吊物上或用手扶住起吊物以及跟随起吊物行走;
10、严禁站在不牢固的物件上方挂钩、松钩以及捆绑物件;
11、严禁用起重机进行歪拉斜吊;严禁超负荷起吊;
12、作业结束,绳索、吊具等用具要收拾并放置规定地点,要加强检查,及时更换应报废的用具。
二、厂内车运输安全操作规程
1、厂内车运输作业属于特种作业,从事厂内车运输的驾驶员必须持有效《驾驶证》或安监部门发出的厂内车驾驶《操作证》,方准许驾驶作业;
2、驾驶员上岗时要按规定穿戴工作服、安全帽等个人防护用品;
3、驾驶前,要检查车辆的制动器、转向器、喇叭、灯光、后视镜、轮胎等技术状况,确认完好才能驾车作业;作业途中发生故障要及时排除后,方准继续驾车作业;
4、车辆装载货物要捆扎牢固,摆放均衡,防止重心偏移倾翻;
5、装卸货物时,司机必须离开驾驶室转移到安全地点;
6、严禁酒后驾车,不得在行驶时吸烟,饮食、攀谈和从事有碍安全行车的活动;
7、严禁超载、滥载;严禁人货混载;
8、装载易燃易爆物品时要遵守有关规定;
9、严格遵守厂内车行驶规定,严禁超速行驶;
10、汽车吊(起重机)驾驶员除持有《驾驶证》外,还须持起重司机《操作证》;除遵守上述有关规定外,还须遵守起重作业有关安全规定。

⑶ 请问 有关起重机械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都有哪些

http://www.jxcad.com.cn/read-htm-tid-670667.html

《起重机械安全技术监察规程——桥式起重机》08年8月1日施行,执行有什么问题?
质检总局颁布,如题,供下载。需要研究,操作性如何?08年8月1日起施行,对象怎么界定?是对08年8月1日后出厂的桥式起重机还是8月1日后下单的,对所有已经在用的桥式起重机定期检验是否也这样要求?已经开始监督检验尚未完成检验的怎么办?这些都是实际操作中重要的问题。质检总局出台的法规总是有这样的问题、缺陷。
[ 此帖被秋天归来在2008-09-01 12:07重新编辑 ]
描述:《起重机械安全技术监察规程——桥式起重机》1
附件: TSG_Q0002-2008《起重机械__安全技术监察规程-桥式起重机》.part1.rar (1424 K) 下载次数:392
描述:《起重机械安全技术监察规程——桥式起重机》2
附件: TSG_Q0002-2008《起重机械__安全技术监察规程-桥式起重机》.part2.rar (1424 K) 下载次数:335
描述:《起重机械安全技术监察规程——桥式起重机》3
附件: TSG_Q0002-2008《起重机械__安全技术监察规程-桥式起重机》.part3.rar (4 K) 下载次数:242

⑷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是怎样划分的谁知道

本标准是劳动安全管理的基础标准,适用于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统计工作。 1. 名词、术语
1.1 伤亡事故:指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以下简称伤害)、急性中毒(以下简称中毒)。
1.2 损失工作日:指被伤害者失能的工作时间。
1.3 暂时性失能伤害:指伤害及中毒者暂时不能从事原岗位工作的伤害。
1.4 永久性部分失能伤害:指伤害及中毒者肢体或某些器官部分功能不可逆的丧失的伤害。
1.5 永久性全失能伤害:指除死亡外,一次事故中,受伤者造成完全残废的伤害。
2. 事故类别
01 物体打击
02 车辆伤害
03 机械伤害
04 起重伤害
05 触电
06 淹溺
07 灼烫
08 火灾
09 高处坠落
010 坍塌
011 冒顶片帮
012 透水
013 放炮
014 火药爆炸
015 瓦斯爆炸
016 锅炉爆炸
017 容器爆炸
018 其它爆炸
019 中毒和窒息
020 其它伤害
3. 伤害分析
3.1 受伤部位
指身体受伤的部位(细分类详见附录A.1)。
3.2 受伤性质
指人体受伤的类型。
确定原则:
a. 应以受伤当时的身体情况为主,结合愈后可能产生的后遗障碍全面分析确定;
b. 多处受伤,按最严重的伤害分类,当无法确定时,应鉴定为“多伤害”(细分类详见附录A.2)。
3.3 起因物
导致事故发生的物体、物质,称为起因物(细分类详见附录A.3)。
3.4 致害物
指直接引起伤害及中毒的物体或物质(细分类详见附录A.4)。
3.5 伤害方式
指致害物与人体发生接触的方式(细分类详见附录A.5)。
3.6 不安全状态
指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质条件(细分类详见附录A.6)。
3.7 不安全行为
指能造成事故的人为错误(细分类详见附录A.7)。
4. 伤害程度分类
4.1 轻伤
指损失工作日低于105日的失能伤害。
4.2 重伤
指相当于表定损失工作日等于和超过105日的失能伤害。
4.3 死亡
5. 事故严重程度分类
5.1 轻伤事故
指只有轻伤的事故。
5.2 重伤事故
指有重伤无死亡的事故。
5.3 死亡事故
a. 重大伤亡事故
指一次事故死亡1 ̄2人的事故。
b. 特大伤亡事故
指一次事故死亡3人以上的事故(含3人)。
6. 伤亡事故的计算方法
适用于企业以及各省、市、县上报企业工伤事故时使用的计算方法有:
6.1 千人死亡率:表示某时期,平均每千名职工中,因伤亡事故造成死亡的人数。
计算公式:
死亡人数 3
千人死亡率=——————×10 (3)
平均职工人数(1)
6.2 千人重伤率:
表示某时期内,平均每千名职工因工伤事故造成的重伤人数。
计算公式:
重伤人数 3
千人重伤率=——————×10 (2)
平均职工人数
适用于行业、企业内部事故统计分析使用的计算方法有:
6.3 伤害频率:
表示某时期内,每百万工时的事故造成伤害的人数。伤害人数指轻伤、重伤、死亡人数之和。
计算公式:
伤害人数 6
百万工时伤害率:A=————-×10
实际总工时(3)
6.4 伤害严重率:
表示某时期内,每百万工时,事故造成的损失工作日数。
计算公式:
总损失工作日 6
伤害严重率:B=——————×10 (4)
实际总工时
6.5 伤害平均严重率:
伤害平均严重率:
表示每人次受伤害的平均损失工作日。
计算公式:
B 总损失工作日
N=?=——————
A 伤害人数 (5)
适用于以吨、立方米产量为计算单位的行业、企业使用的计算方法有:
6.6 按产品产量计算的死亡率:
计算公式:
死亡人数 6
百万吨死亡率=——————-×10 (6)
实际产量(吨)
死亡人数 4
万米木材死亡率=————————-×10
木材产量(立方米) (7)
附录A:(补充件)
A.1 受伤部位
分类号
1.01 颅脑
1.01.1 脑
1.01.2 颅骨
1.01.3 头皮
1.02 面颌部
1.03 眼部
1.04 鼻
1.05 耳
1.06 口
1.07 颈部
1.08 胸部
1.09 腹部
1.10 腰部
1.11 脊柱
1.12 上肢
1.12.1 肩胛部
1.12.2 上臂
1.12.3 肘部
1.12.4 前臂
1.13 腕及手
1.13.1 腕
1.13.2 掌
1.13.3 指
1.14 下肢
1.14.1 髋部
1.14.2 股骨
1.14.3 膝部
1.14.4 小腿
1.15 踝及脚
1.15.1 踝部
1.15.2 跟部
1.15.3 ■部(距骨、舟骨、■骨)
1.15.4 趾
A.2 受伤性质分类号
2.01 电伤
2.02 挫伤、轧伤、压伤
2.03 倒塌压埋伤
2.04 辐射损伤
2.05 割伤、擦伤、刺伤
2.06 骨折
2.07 化学性灼伤
2.08 撕脱伤
2.09 扭伤
2.10 切断伤

2.11 冻伤

2.12 烧伤

2.13 烫伤

2.14 中暑

2.15 冲击

2.16 生物致伤

2.17 多伤害

2.18 中毒

A.3 起因物

分类号

3.01 锅炉

3.02 压力容器

3.03 电气设备

3.04 起重机械

3.05 泵、发动机

3.06 企业车辆

3.07 船舶

3.08 动力传送机构

3.09 放射性物质及设备

3.10 非动力手工具

3.11 电动手工具

3.12 其它机械

3.13 建筑物及构筑物

3.14 化学品

3.15 煤

3.16 石油制品

3.17 水

3.18 可燃性气体

3.19 金属矿物

3.20 非金属矿物

3.21 粉尘

3.22 梯

3.23 木材

3.24 工作面(人站立面)

3.25 环境

3.26 动物

3.27 其它

A.4 致害物

分类号

4.01 煤、石油产品

4.01.1 煤

4.01.2 焦炭

4.01.3 沥青

4.01.4 其它

4.02 木材

4.02.1 树

4.02.2 原木

4.02.3 锯材

4.02.4 其它

4.03 水

4.04 放射性物质

4.05 电气设备

4.05.1 母线

4.05.2 配电箱

4.05.3 电气保护装置

4.05.4 电阻箱

4.05.5 蓄电池

4.05.6 照明设备

4.05.7 其它

4.06 梯

4.07 空气

4.08 工作面(人站立面)

4.09 矿石

4.10 粘土、砂、石

4.11 锅炉、压力容器

4.11.1 锅炉

4.11.2 压力容器

4.11.3 压力管道

4.11.4 安全阀

4.11.5 其它

4.12 大气压力

4.12.1 高压(指潜水作业)

4.12.2 低压(指空气稀薄的高原地区)

4.13 化学品

4.13.1 酸

4.13.2 碱

4.13.3 氢

4.13.4 氨

4.13.5 液氧

4.13.6 氯气

4.13.7 酒精

4.13.8 乙炔

4.13.9 火药

4.13.10 炸药

4.13.11 芳香烃化合物

4.13.12 砷化物

4.13.13 硫化物

4.13.14 二氧化碳

4.13.15 一氧化碳

4.13.16 含氰物

4.13.17 卤化物

4.13.18 金属化合物

4.13.19 其它

4.14 机械

4.14.1 搅拌机

4.14.2 送料装置

4.14.3 农业机械

4.14.4 林业机械

4.14.5 铁路工程机械

4.14.6 铸造机械

4.14.7 锻造机械

4.14.8 焊接机械

4.14.9 粉碎机械

4.14.10 金属切削机床

4.14.11 公路建筑机械

4.14.12 矿山机械

4.14.13 冲压机

4.14.14 印刷机械

4.14.15 压辊机

4.14.16 筛选、分离机

4.14.17 纺织机械

4.14.18 木工刨床

4.14.19 木工锯机

4.14.20 其它木工机械

4.14.21 皮带传送机

4.14.22 其它

4.15 金属件

4.15.1 钢丝绳

4.15.2 铸件

4.15.3 铁屑

4.15.4 齿轮

4.15.5 飞轮

4.15.6 螺栓

4.15.7 销

4.15.8 丝杠、光杠

4.15.9 绞轮

4.15.10 轴

4.15.11 其它

4.16 起重机械

4.16.1 塔式起重机

4.16.2 龙门式起重机

4.16.3 梁式起重机

4.16.4 门座式起重机

4.16.5 浮游式起重机

4.16.6 甲板式起重机

4.16.7 桥式起重机

4.16.8 缆索式起重机

4.16.9 履带式起重机

4.16.10 叉车

4.16.11 电动葫芦

4.16.12 绞车

4.16.13 卷扬机

4.16.14 桅杆式起重机

4.16.15 壁上起重机

4.16.16 铁路起重机

4.16.17 千斤顶

4.16.18 其它

4.17 噪声

4.18 蒸气

4.19 手工具(非动力)

4.20 电动手工具

4.21 动物

4.22 企业车辆

4.23 船舶

A.5 伤害方式

分类号

5.01 碰撞

5.01.1 人撞固定物体

5.01.2 运动物体撞人

5.01.3 互撞

5.02 撞击

5.02.1 落下物

5.02.2 飞来物

5.03 附落

5.03.1 由高处坠落平地

5.03.2 由平地坠入井、坑洞

5.04 跌倒

5.05 坍塌

5.06 淹溺

5.07 灼烫

5.08 火灾

5.09 辐射

5.10 爆炸

5.11 中毒

5.11.1 吸入有毒气体

5.11.2 皮肤吸收有毒物质

5.11.3 经口

5.12 触电

5.13 接触

5.13.1 高低温环境

5.13.2 高低温物体

5.14 掩埋

5.15 倾覆

A.6 不安全状态

分类号

6.01 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

6.01.1 无防护

6.01.1.1 无防护罩

6.01.1.2 无安全保险装置

6.01.1.3 无报警装置

6.01.1.4 无安全标志

6.01.1.5 无护栏或护栏损坏

6.01.1.6 (电气)未接地

6.01.1.7 绝缘不良

6.01.1.8 局扇无消音系统、噪声大

6.01.1.9 危房内作业

6.01.1.10 未安装防止“跑车”的档车器或档车栏

6.01.1.11 其它

6.01.2 防护不当

6.01.2.1 防护罩未在适当位置

6.01.2.2 防护装置调整不当

6.01.2.3 坑道掘进、隧道开凿支撑不当

6.01.2.4 防爆装置不当

6.01.2.5 采伐、集材作业安全距离不够

6.01.2.6 放炮作业隐蔽所有缺陷

6.01.2.7 电气装置带电部分裸露

6.01.2.8 其它

6.02 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

6.02.1 设计不当,结构不合安全要求

6.02.1.1 通道门遮档视线

6.02.1.2 制动装置有缺欠

6.02.1.3 安全间距不够

6.02.1.4 拦车网有缺欠

6.02.1.5 工件有锋利毛刺、毛边

6.02.1.6 设施上有锋利倒梭

6.02.1.7 其它

6.02.2 强度不够

6.02.2.1 机械强度不够

6.02.2.2 绝缘强度不够

6.02.2.3 起吊重物的绳索不合安全要求

6.02.2.4 其它

6.02.3 设备在非正常状态下运行

6.02.3.1 设备带“病”运转

6.02.3.2 超负荷运转

6.02.3.3 其它

6.02.4 维修、调整不良

6.02.4.1 设备失修

6.02.4.2 地面不平

6.02.4.3 保养不当、设备失灵

6.02.4.4 其它

6.03 个人防护用品用具??防护服、手套、护目镜及面罩、呼吸器官护具、听力护具、安全带、安全帽、安全鞋等缺少或有缺陷

6.03.1 无个人防护用品、用具

6.03.2 所用的防护用品、用具不符合安全要求

6.04 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

6.04.1 照明光线不良

6.04.1.1 照度不足

6.04.1.2 作业场地烟雾尘弥漫视物不清

6.04.1.3 光线过强

6.04.2 通风不良

6.04.2.1 无通风

6.04.2.2 通风系统效率低

6.04.2.3 风流短路

6.04.2.4 停电停风时放炮作业

6.04.2.5 瓦斯排放未达到安全浓度放炮作业

6.04.2.6 瓦斯超限

6.04.2.7 其它

6.04.3 作业场所狭窄

6.04.4 作业场地杂乱

6.04.4.1 工具、制品、材料堆放不安全

6.04.4.2 采伐时,未开“安全道”

6.04.4.3 迎门树、坐殿树、搭挂树未作处理

6.04.4.4 其它

6.04.5 交通线路的配置不安全

6.04.6 操作工序设计或配置不安全

6.04.7 地面滑

6.04.7.1 地面有油或其它液体

6.04.7.2 冰雪覆盖

6.04.7.3 地面有其它易滑物

6.04.8 贮存方法不安全

6.04.9 环境温度、湿度不当

A.7 不安全行为

分类号

7.01 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

7.01.1 未经许可开动、关停、移动机器

7.01.2 开动、关停机器时未给信号

7.01.3 开关未锁紧,造成意外转动、通电或泄漏等

7.01.4 忘记关闭设备

7.01.5 忽视警告标志、警告信号

7.01.6 操作错误(指按钮、阀门、搬手、把柄等的操作)

7.01.7 奔跑作业

7.01.8 供料或送料速度过快

7.01.9 机械超速运转

7.01.10 违章驾驶机动车

7.01.11 酒后作业

7.01.12 客货混载

7.01.13 冲压机作业时,手伸进冲压模

7.01.14 工件紧固不牢

7.01.15 用压缩空气吹铁屑

7.01.16 其它

7.02 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7.02.1 拆除了安全装置

7.02.2 安全装置堵塞,失掉了作用

7.02.3 调整的错误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7.02.4 其它

7.03 使用不安全设备

7.03.1 临时使用不牢固的设施

7.03.2 使用无安全装置的设备

7.03.3 其它

7.04 手代替工具操作

7.04.1 用手代替手动工具

7.04.2 用手清除切屑

7.04.3 不用夹具固定、用手拿工件进行机加工

7.05 物体(指成品、半成品、材料、工具、切屑和生产用品等)存放不当

7.06 冒险进入危险场所

7.06.1 冒险进入涵洞

7.06.2 接近漏料处(无安全设施)

7.06.3 采伐、集材、运材、装车时,未离危险区

7.06.4 未经安全监察人员允许进入油罐或井中

7.06.5 未“敲帮问顶”开始作业

7.06.6 冒进信号

7.06.7 调车场超速上下车

7.06.8 易燃易爆场合明火

7.06.9 私自搭乘矿车

7.06.10 在绞车道行走

7.06.11 未及时■望

7.07 攀、坐不安全位置(如平台护栏、汽车挡板、吊车吊钩)

7.08 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

7.09 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清扫等工作

7.10 有分散注意力行为

7.11 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

7.11.1 未戴护目镜或面罩

7.11.2 未戴防护手套

7.11.3 未穿安全鞋

7.11.4 未戴安全帽

7.11.5 未佩戴呼吸护具

7.11.6 未佩戴安全带

7.11.7 未戴工作帽

7.11.8 其它

7.12 不安全装束

7.12.1 在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旁作业穿过肥大服装

7.12.2 操纵带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时戴手套

7.12.3 其它

7.13 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

附录B:损失工作日计算表(补充件)

1. 死亡或永久性全失能伤害定6000日。

2. 永久性部分失能伤害按表1、表2、表3计算。

3. 表中未规定数值的暂时失能伤害按歇工天数计算。

4. 对于永久性失能伤害不管其歇工天数多少,损失工作日均按表定数值计算。

5. 各伤害部位累计数值超过6000日者,仍按6000日计算。

表1 截肢或完全失去机能部位损失工作日换算表

--------------------------------------
| 手
| 拇指 食指 中 指 无名指 小指
远端指骨 | 300 100 75 60 50
中间指骨 | ? 200 150 120 105
近端指骨 | 600 400 300 240 200
掌 骨 | 900 600 500 450 400
腕部截肢 | 1300
---------------------------------------
| 脚
| 拇 趾 二 趾 中 趾 无名趾 小 趾
远端趾骨 | 150 35 35 35 35
中间趾骨 | ? 75 75 75 75
近端趾骨 | 300 150 150 150 150
■骨(包括舟骨、距骨)| 600 350 350 350 350
踝 部 | 2400
---------------------------------------
上 肢 |
肘部以上任一部位(包括肩关节) | 4500

腕以上任一部位,且在肘关节或低于肘关节 | 3600
--------------------------------|------
下 肢 |
膝关节以上任一部位(包括髋关节) | 4500

踝部以上,且在膝关节或低于膝关节 | 3000
---------------------------------------
表2 骨折损失工作换算表
------------------------------------
骨折部位 | 损失工作日 | 骨折部位 | 损失工作日 |
----------|-------|--------|-------|
掌、指骨 | 60 |肱骨外科颈 | 70 |
挠骨下端 | 80 |锁 骨 | 70 |
尺、挠骨干 | 90 |胸 骨 | 105 |
肱骨髁上 | 60 |跖、趾 | 70 |
肱骨干 | 80 | | |
------------------------------------
------------------
骨折部位 | 损失工作日
--------|---------
胫、腓 | 90
股骨干 | 105
股粗隆间 | 100
股骨颈 | 160

------------------
表3 功能损伤损失工作日换算表

⑸ 行车国家规定吊多少公斤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1、国标、行标涉及的多为10T以上级别的化工、建筑类起重吊装作业;

2、你所说版的应该属于一般权机械行业或其他行业的多跨厂房内的行车吊运,参考标准多是本企业自己制定的操作规程;
3、一般普通吊装作业要求吊运时不超过地面高度1米,但地面物件杂多或人员多,就要求吊运时要高出人或物0.2-0.5米,再加上此类桥式起重机速度较快,防止出现碰撞事故,要求吊物吊运时高出人头是正确的,同时吊装时要有司索工,并按铃开车

⑹ 为何没有GB6441-86标准的释义版对于起重机械上的触电,是属于触电还是起重伤害

根据标准中的一些概念,这些分类比较模糊,安全,本就不是一种很严密的逻辑与技术科学,想要学习别的学科,必然是不伦不类的四不像,或者把非常简单的东西,写的让一般人看不懂,专家的功劳大大的。
编者恐怕也分不清是触电还是起重伤害,如果是外电的话,我倾向于触电,接触起重机械本身的电气触电应是起重伤害。

⑺ 汽车起重机安全操作方面的法律法规

起重机是可以吊(简单设备)提供人员高空作业的。但是(简单设备)不能太简单,要有保证人员的安全防坠设施,要啦风绳,结构强度要做安全检验。

⑻ 起重设备的验收标准

《起重机械监督检验规程》 ( 2004-1-13 )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起重机械监督检验工作的管理,规范起重机械验收检验和定期检验的行为,提高监督检验工作质量,根据《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从事起重机械监督检验的技术机构必须经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批准,并按授权项目范围开展监督检验工作。 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机构(以下简称检验机构)开展起重机械的验收检验和定期检验,必须遵守本规程规定的检验内容、要求与方法。如采用与本规程不一致的检验方法,须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同意。 本规程适用于桥架型起重机、塔式起重机、流动式起重机和门座起重机(以下统称起重机)的验收检验和定期检验。 第三条 安装、大修或改造后拟投入使用的起重机,应当按照本规程对验收检验规定的内容进行检验;在用起重机应当按照本规程对定期检验规定的内容,每两年进行一次检验。遇可能影响其安全技术性能的自然灾害或者发生设备事故后的起重机,以及停止使用一年以上再次使用的起重机,进行设备大修后,应当按照验收检验的要求进行检验。 第四条 本规程技术指标和要求主要引用了《起重机械安全规程》(GB6067-1985)、《起重机设计规范》(GB/T3811-1983)和各类起重机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如上述相关标准被修订,应以最新标准为准。 第五条 检验机构应根据本规程制定包括检验程序和检验流程图在内的检验实施细则,并对检验过程实施严格控制。检验人员实施检验过程中,如发现异常或特殊情况,经请示检验机构认可,可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增加检验项目。 对于不具备现场检验条件的起重机,或者继续检验可能造成安全和健康损害时,检验人员可以中止检验并必须书面说明原因。 第六条 检验机构应当在安装、大修或改造等施工单位自检合格的基础上进行验收检验。施工单位自检的内容、要求与方法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规和标准的规定,并应当出具完整的自检报告。 第七条 从事起重机验收检验、定期检验的单位,至少应当配备《起重机监督检验必备仪器设备表》(附录1,以下简称《必备仪器设备表》)所列的检测检验仪器设备、计量器具和相应的检测工具,其精度应当满足《必备仪器设备表》中提出的要求,属于法定计量检定范畴的,必须经检定合格,且在有效期内。 第八条 实施现场检验时应具备下列检验条件: (一)被检设备状况、检验现场的环境和场地条件符合相关标准及使用说明书的要求; (二)检验现场应整洁,不应有影响起重机检验的物品、设施和与检验无关的人员,并放置表明现场正在进行检验的警示牌。 第九条 检验人员必须按照《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及特种设备检验人员资格考核规则》的要求,取得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后,方可从事起重机监督检验工作。现场检验至少由2名具有起重机械检验员以上资格的人员进行,并必须配戴检验人员资格证胸卡。 第十条 起重机受检单位及安装、改造(大修)和维修保养等相关单位,应向检验机构提供有关技术资料,并安排相关专业人员到现场配合检验。 第十一条 起重机验收检验和定期检验的项目,不得少于《起重机验收检验报告和起重机定期检验报告(格式)》(附录3,以下简称《检验报告》)所列项目,具体检验的内容、要求和方法应当按照《起重机监督检验内容要求与方法》(附录2,以下简称《检验内容与方法》)的规定实施。 第十二条 现场检测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应当进行详细记录。现场检验原始记录(以下简称原始记录)中,应详细记录各个项目的检测情况及检验结果。原始记录表格由检验机构统一制定,在本单位正式发布使用。 第十三条 原始记录表不得少于《检验内容与方法》规定的内容,且应方便现场操作记录和《检验报告》的填写,个别项目应另列表格或附图以方便现场记录。 第十四条 原始记录中可使用统一规定的简单标记,表明“合格”、“不合格”、“无此项”等。有测试数据要求的项目应填写实测数据;无测试数据要求但有需要说明的项目,可以简单的文字说明现场检验状况;遇特殊情况,可填写“因……(原因)未检”、“待检”、“见附页”等。 第十五条 原始记录必须有检验人员的签字和检验日期,并应当有校核人员的校核签字。 第十六条 完成检验工作后,检验机构必须在10个工作日内,根据原始记录中的数据和结果,填写并向受检单位出具《检验报告》。《检验报告》的内容、格式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结论页必须有检验、审核、批准的人员签字和检验机构的检验专用章或公章。 第十七条 《检验报告》中有测试数据要求的项目,应在“检验结果”一栏中填写实测或经统计、计算处理后的数据;无测试数据要求但有需要说明情况的项目,可在“检验结果”一栏中简要说明;既无测试数据又无需要说明的情况时,可在“检验结果”一栏中填写“符合”、“/”(无此项)或“不符合”。“结论”一栏中只填得写“合格”、“不合格”、“/”(无此项)等单项结论。 第十八条 起重机验收检验和定期检验合格的判定条件为: (一)验收检验判定条件:重要项目(《检验报告》中注有“※”的项目,下同)全部合格,一般项目(《检验报告》中未注有“※”的项目,下同)不合格不超过3项(含3项)且满足本条第3款要求时,可以判定为合格; (二)定期检验判定条件:重要项目全部合格,一般项目不合格不超过5项(含5项)且满足本条第3款要求时,可以判定为合格; (三)对上述两款条件中不合格但未超过允许项数的一般项目,检验机构应当出具整改通知单,提出整改要求。只有在整改完成并经检验人员确认合格后,或者在使用单位已经采取了相应的安全措施,并在整改情况报告上签署了监护使用的意见后,方可出具结论为“合格”或“复检合格”的《检验报告》。 凡不合格项超过合格判定条件的,均判定为“不合格”或“复检不合格”并出具相应结论的《检验报告》。对判定为“不合格”或“复检不合格”的起重机,施工或使用单位修理后可申请复检。 第十九条 《检验报告》只允许使用“合格”、“不合格”、“复检合格”、“复检不合格”4种检验结论。其填写条件分别为: (一)满足第十八条合格判定条件的起重机,检验结论填写“合格”; (二)不满足第十八条合格判定条件的起重机,检验结论填写“不合格”; (三)复检后满足第十八条合格判定条件的起重机,检验结论填写“复检合格”; (四)复检后仍不满足第十八条合格判定条件的起重机,检验结论填写“复检不合格”。 第二十条 判定为“不合格”或“复检不合格”的起重机,检验机构应将检验结果报当地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以便及时采取安全监察措施。 第二十一条 现场检验时,检验人员应当配备和穿戴检验作业必需的个体防护用品。 第二十二条 检验机构必须对检验工作质量负责。因检验工作失误造成事故或违反本规程规定的,将按照《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等有关规定追究检验机构和当事人的责任。 第二十三条 本规程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规程自2002年12月1日起施行。

热点内容
出版管理条例pdf 发布:2025-07-19 04:23:34 浏览:817
合同法第七章处罚 发布:2025-07-19 03:57:17 浏览:666
社会与法保姆赶走业主 发布:2025-07-19 02:58:44 浏览:89
会计税法经济法注会 发布:2025-07-19 02:53:50 浏览:454
民事诉讼法涉外与仲裁篇pdf 发布:2025-07-19 02:53:49 浏览:369
经济法的地位是指经济法在中的地位 发布:2025-07-19 02:10:46 浏览:97
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学位研究生 发布:2025-07-19 01:54:41 浏览:534
初级会计职称经济法速记口诀 发布:2025-07-19 01:53:22 浏览:555
电大合同法第四次任务 发布:2025-07-19 01:46:43 浏览:522
招标投标实施条例法律责任 发布:2025-07-19 01:31:58 浏览: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