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流浪乞讨救助条例

流浪乞讨救助条例

发布时间: 2021-12-19 23:02:12

❶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草案)》的区别

前者是强制的, 后者是自愿

❷ 比较《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法律地位与效力

你好,我来回答一下抄你这个问题。
其实从字面就可以看出来,“收容遣送”反映的还是以国家行政机关为主导,权力为上,被遣送人员的地位相比较而言还是比较低的;而“救助”则体现出国家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现在提倡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人民的合法权益应该得到更多的尊重和维护,而不是《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刚出来的时候,对人权的不合理对待。宪法的依据实际就是宪法修正案里面的“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孙志刚案例是导致《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被废除的原因之一,至于它是不是一个违宪案例,我觉得理论界已经有所定论,你可以网络上翻查一下历史记录。
希望可以帮助到你,谢谢!

❸ 乞丐的法律规范

中国作为缔约国之一的《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中,缔约各国的公民有自由谋生的权利,2003年3月17日,广东发生的孙志刚事件(送到收容所后被打死了),使《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被《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取代了,使《收容遣送条例》寿终正寝。对于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有了“自愿、无偿、依法”三大原则。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只有“反复纠缠、强行讨要或以其他滋扰他人方式乞讨的”及“胁迫、诱骗或利用他人乞讨的”方可处以治安拘留、罚款。记者从警方获悉,根据法律规定,对于大多数职业乞讨者他们只能将他们留置至22时或送入救助站,但他们到达救助站后往往不接受救助,第二天又可以出现在地铁车厢行乞。此外,法律规定有未成年人需照顾的违法嫌疑人不得拘留,70岁以上老人免于治安处罚,乞讨者便把孩子和老人当成“护身符”,也让真正的弱势群体无法得到应有的帮助。
所以,光是政府部门采取行政手段,往往是治标不治本,还需要社会各界的联动配合。有关人士呼吁,市民对流浪乞讨人员抱以同情之心的同时,要多个心眼仔细分辨。

❹ 2003年8月1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取代了实行21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

(1)收容遣送办法存在一定的弊端。过去大批“三证”不全的进城民工被当作流浪乞讨人员强制收容遣送,侵犯了他们在城市就业和居住的合法权利。将收容遣送改为自愿救助,维护了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流浪乞讨人员的正当权利。
(2)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救助反映了政府的社会福利职能,而这种救助又以自愿为前提,体现了国家对公民自由的尊重。从收容遣送到自愿救助的变化体现了我国在人权保护方面的进步。

❺ 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措施

2003年6月国务院公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规定:“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是一项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
“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并应当将救助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国家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救助流浪乞讨人员。”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并对救助站进行指导、监督。
公安、卫生、交通、铁道、城管等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关工作。”

❻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属于法律吗

《城市流浪乞抄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也属于法律。确实是国务院发布的的行政法规

但这个法现在有好多弊端,已经在“中国法院网”上剖析过了!我国也修正了这个办法,修正后的称为“新《办法》”,两者的区别是:
新《办法》在纠正旧《办法》条款违法的基础上,也在防止救助人员违法上增加了许多条款,明确了违规者的责任。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救助站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监督;救助站工作人员应当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有关规章制度,不准拘禁或者变相拘禁受助人员;不准打骂、体罚、虐待受助人员或者唆使他人打骂、体罚、虐待受助人员;不准敲诈、勒索、侵吞受助人员的财物;不准克扣受助人员的生活供应品;不准扣压受助人员的证件、申诉控告材料;不准任用受助人员担任管理工作;不准使用受助人员为工作人员干私活;不准调戏妇女;违反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纪律处分。

❼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2003年的“孙志刚案件”促使国务院废止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代之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我国的救助管理制度开始从强制收容遣送向自愿接受救助转变。

❽ 中国国家关于流浪人员处理有哪些立法

关于依法妥善处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问题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的指导性意见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办法》)颁布实施以来,在保护弱势群体和对流浪乞讨人员管理救助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一些城市流浪乞讨现象增多,有的在大陆上向过往车辆行乞,有的向过往行人强讨硬要,给城市道路交通秩序、公共秩序和社会治安带来一定影响,社会各界和群众对此反映强烈。为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注册的工作生活秩序,公安机关对流浪乞讨人员既要坚持救助自愿的原则,配合做好救助管理工作,又要严格依法加强社会治安管理。根据《救助办法》和《公安部关于当前依法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的通知》(公通字[2003]52号)精神,特提出如下意见:一、积极履行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告知、引导、护送职责。城市公安机关要主动与当地民政等部门联系,将救助站所处位置、电话号码、交通路线等内容印制成救助指引卡,下发至各基层单位和派出所。公安民警在执行公务是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应通过发放救助指引卡告知其向救助站求助;对其中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其他人员,在自愿接受救助的情况下,应主动引导、护送其到救助站。防止发生违背被救助人员意愿、强行送往救助站的事件。公安民警对被引导、护送的自愿求助人员要逐一登记并填写引导、护送理由,由被引导、护送人签字后,送往救助站,并办理有关手续。救助指引卡和登记表由各社区市公安局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二、适当限制乞讨区域和时间。流浪乞讨问题比较突出的城市,公安机关可提请当地政府或由有关部门联合发布通告,对流浪乞讨的区域和时间予以限制。如可将车站、码头、繁华街区、广场、影剧院、风景区、重要公务和外事活动场所等区域列为限制乞讨的区域,由城市管理、公安等部门配合做好管理工作。公安机关对发现在禁止区域和限制时间内乞讨的,要积极劝离,对经劝离仍不离开的,可采取适当法师将其带离限制区域后放行。三、依法查处非注册的乞讨行为。对有以下非注册乞讨行为的公安机关要积极依法查处:1、进入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或在门口进行纠缠强索硬讨不听劝阻,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医疗、教学、科研不能正常进行的,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十九条第一项,处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2、在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市场、商场、公园、影剧院、娱乐场、运动场、展览馆或者其他公共场所进行纠缠强索硬讨不听劝阻,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十九条第二项,处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3、在公共汽车、电车、火车、船只等公共交通工具上进行纠缠强索硬讨不听劝阻,扰乱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十九条第三项,处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4、非正常乞讨活动遭拒绝后公然侮辱他人的,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三项,处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5、胁迫或者诱骗不满十八周岁的人表演恐怖、残忍节目乞讨的,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二十二条第六项,处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罚款或者警告。6、使用音响器材进行卖唱献艺式乞讨,影响周围居民的工作或者休息,不听制止的,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二十五条第七项,处五十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7、拦截车辆乞讨,影响车辆正常运行,不听劝阻的,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二十七条第四项,处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8、占据街巷道路,以坐地写粉笔字或卖唱献艺等形式挂牌跪地设摊,妨碍交通行为的,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二十七条第十一项,处五十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四、严厉打击以乞讨为掩护的违法犯罪活动。各级公安机关尤其是基层派出所,要紧密结合治安防控体系和社区警务建设,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情况掌握,对结伙流浪乞讨的行为,要通过公开和秘密手段,及时开展调查,注意了解掌握是否存在幕后组织和操纵的情况,对其中带有组织性质的犯罪团伙,要坚决依法打击;对流浪乞讨人员以乞讨为掩护进行盗窃、抢夺、敲诈勒索等犯罪活动的,要从严打击;对组织、教唆、利用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孕妇以乞讨为掩护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要从重从快打击幕后组织者和操纵者;对被胁迫参与轻微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要及时联系监护人接回,加强教育和管理,依法做好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护工作。

❾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具体内容

第一条
为了对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以下简称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是一项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
第三条
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并应当将救助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国家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救助流浪乞讨人员。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并对救助站进行指导、监督。
公安、卫生、交通、铁道、城管等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关工作。
第五条
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时发现流浪乞讨人员的,应当告知其向救助站求助;对其中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其他人员,还应当引导、护送到救助站。
第六条
向救助站求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应当如实提供本人的姓名等基本情况并将随身携带物品在救助站登记,向救助站提出求助需求。
救助站对属于救助对象的求助人员,应当及时提供救助,不得拒绝;对不属于救助对象的求助人员,应当说明不予救助的理由。
第七条
救助站应当根据受助人员的需要提供下列救助:
(一)提供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食物;
(二)提供符合基本条件的住处;
(三)对在站内突发急病的,及时送医院救治;
(四)帮助与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联系;
(五)对没有交通费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的,提供乘车凭证。
第八条
救助站为受助人员提供的住处,应当按性别分室住宿,女性受助人员应当由女性工作人员管理。
第九条
救助站应当保障受助人员在站内的人身安全和随身携带物品的安全,维护站内秩序。
第十条
救助站不得向受助人员、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收取费用,不得以任何借口组织受助人员从事生产劳动。
第十一条
救助站应当劝导受助人员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不得限制受助人员离开救助站。救助站对受助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应当给予照顾;对查明住址的,及时通知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领回;对无家可归的,由其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妥善安置。
第十二条
受助人员住所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帮助受助人员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教育遗弃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的近亲属或者其他监护人履行抚养、赡养义务。
第十三条
救助站应当建立、健全站内管理的各项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救助站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监督。
救助站工作人员应当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有关规章制度,不准拘禁或者变相拘禁受助人员;不准打骂、体罚、虐待受助人员或者唆使他人打骂、体罚、虐待受助人员;不准敲诈、勒索、侵吞受助人员的财物;不准克扣受助人员的生活供应品;不准扣压受助人员的证件、申诉控告材料;不准任用受助人员担任管理工作;不准使用受助人员为工作人员干私活;不准调戏妇女。
违反前款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纪律处分。
第十五条
救助站不履行救助职责的,求助人员可以向当地民政部门举报;民政部门经查证属实的,应当责令救助站及时提供救助,并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
第十六条
受助人员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受助人员违反法律法规的,应当依法处理。
受助人员应当遵守救助站的各项规章制度。
第十七条
本办法的实施细则由国务院民政部门制定。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1982年5月12日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废止。

热点内容
法律援助律师工作总结 发布:2025-07-18 12:37:58 浏览:136
依法治区宣传栏 发布:2025-07-18 12:37:57 浏览:879
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解除合同 发布:2025-07-18 12:32:07 浏览:331
防控疫情法治内容 发布:2025-07-18 12:18:25 浏览:656
财务学法学 发布:2025-07-18 11:46:01 浏览:72
三溪镇法院 发布:2025-07-18 11:33:54 浏览:371
法国婚姻法财产 发布:2025-07-18 11:30:20 浏览:118
2016刑法真题 发布:2025-07-18 11:28:53 浏览:231
汪建成刑事诉讼法 发布:2025-07-18 11:26:29 浏览:816
劳动法关于高空作业退休 发布:2025-07-18 11:11:33 浏览: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