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最新信访条例解读
❶ 信访条例2014全文释义
《信访条例》是经2005年1月5日国务院第76次常务会议通过公布,自2005年5月1日起施行的。如果想全面了解《信访条例》,建议到信访部门咨询,相信在信访部门你将实现你的愿望。
❷ 越级信访会触犯到法律吗
越级信访属于违规行为,在没有违反《信访条例》第十八条、第二十条和第四十七条的情况下,单纯的越级信访行为是不会触犯到刑事犯罪的。越级信访是信访人跨越本级直接向上一级机关提出来访事项,对跨越本级和上一级机关提出的信访事项,根据法律规定,上级机关是不予受理的。信访人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到指定管辖范围的机关进行信访,同时也要遵纪守法,不得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只有经正确的信访路径向接待信访的机关反映真实情况,才能得到积极的解决办法。
【法律依据】
《国家信访局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访事项受理办理程序引导来访人依法逐级走访的办法》第四条:信访人提出信访事项,一般应当采用书信、电子邮件、网上投诉等书面形式。信访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信访事项,应当根据信访事项的性质和管辖层级,到依法有权处理的本级或上一级机关设立或者指定的接待场所提出。首先接谈的机关先行受理,不得推诿。
对跨越本级和上一级机关提出的信访事项,上级机关不予受理,并引导来访人以书面或走访形式向依法有权处理的机关提出,同时将相关情况及时通报下级有关机关。
《国家信访局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访事项受理办理程序引导来访人依法逐级走访的办法》第七条:信访事项已经受理或者正在办理,来访人在规定期限内向受理或办理机关的上级机关再提出同一信访事项的,上级机关不予受理。
《信访条例》第十八条:信访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信访事项的,应当到有关机关设立或者指定的接待场所提出。
多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共同的信访事项的,应当推选代表,代表人数不得超过5人。
《信访条例》第二十条:信访人在信访过程中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信访秩序,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在国家机关办公场所周围、公共场所非法聚集,围堵、冲击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或者堵塞、阻断交通的;
(二)携带危险物品、管制器具的;
(三)侮辱、殴打、威胁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
(四)在信访接待场所滞留、滋事,或者将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弃留在信访接待场所的;
(五)煽动、串联、胁迫、以财物诱使、幕后操纵他人信访或者以信访为名借机敛财的;
(六)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国家和公共安全的其他行为。
《信访条例》第四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二十条规定的,有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应当对信访人进行劝阻、批评或者教育。经劝阻、批评和教育无效的,由公安机关予以警告、训诫或者制止;违反集会游行示威的法律、行政法规,或者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必要的现场处置措施、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❸ 信访条例新解读的图书目录
信访条例解读与应用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立法宗旨]
第二条 [信访界定]
[信访]
[信访人]
[信访制度与行政诉讼的关系]
第三条 [信访要求]
第四条 [信访原则]*
[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
[依法解决问题]
[及时、就地解决问题]
[疏导教育]
第五条 [信访工作基本要求]
第六条 [信访工作机构职责]*
第七条 [信访工作责任制]
第八条 [信访奖励制度]
第二章 信访渠道
第九条 [信访渠道公开]
第十条 [信访接待日及下访制度]
[信访接待日制度]
第十一条 [信访信息系统]
第十二条 [投诉请求办理情况的查询]
第十三条 [信访工作机制]
第三章 信访事项的提出
第十四条 [信访指向对象]*
[职务行为]
[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
[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业、事业单位]
[委派人员]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
第十五条 [信访提出对象]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职权范围的事项]
[人民法院职权范围的信访事项]
[人民检察院职权范围内的信访事项]
第十六条 [信访的提出]
[重复信访的处理]
[逐级上访的程序]
第十七条 [信访提出形式]*
第十八条 [信访代表]*
[超过5人以上就同一问题进行上访的,信访受理部门应
如何处理?]
第十九条 [信访客观性要求]
第二十条 [信访秩序]*
[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
[信访秣序]
第四章 信访事项的受理
第二十一条 [信访工作机构信访处理]
第二十二条 [其他行政机关信访处理]
第二十三条 [保密义务]
第二十四条 [共同受理]
第二十五条 [行政机关变更时信访的受理]
第二十六条 [紧急信访事项]
第二十七条 [重大信访信息的控制]
[对重大、紧急信访事项处理不当,造成严重后果的,应承担哪些行政及纪律责任?]
第五章 信访事项的办理和督办
第二十八条 [信访工作人员职责]
[处理信访事项时敷衍塞责、推诿扯皮的,应受怎样的处分?]
第二十九条 [信访的采纳]
第三十条 [回避]*
[不遵守回避规定的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信访处理程序]*
[信访调查]
[对“重大、复杂、疑难”的理解]
[信访听证]
[对疑难复杂的信访问题,久拖不决,造成严重后果的,应负什么责任?]
第三十二条 [信访处理结果]
第三十三条 [信访办结期限]
[关于行政机关办理信访事项期限的计算问题]
[未按规定期限办结信访事项的,应负哪些责任?]
第三十四条 [复查]
[复查机关]
[复查职责]
[复查期限]
[复查效力]
第三十五条 [复核]*
[复核机关如何进行审查?]
[复核意见应如何作出?]
第三十六条 [信访督办及改进建议]*
第三十七条 [信访建议]
第三十八条 [信访处分建议]
第三十九条 [信访分析报告]
[在信访情况报告中,编报虚假材料欺骗上级机关,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如何处理?]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 [侵害信访人合法权益的责任]
第四十一条 [对失职行为的行政处分]
第四十二条 [对不作为行为的行政处分]
第四十三条 [信访失职的行政处分]
第四十四条 [违法透露检举、揭发材料的处分]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作风趣暴、激化矛盾的,应如何处理?]
第四十五条 [隐瞒、谎报、缓报重大、紧急信访事项的责任]
第四十六条 [打击报复信访人的责任]
第四十七条 [违反社会公共秩序及信访秩序的处理]
第四十八条 [捏造、诬告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九条 [单位信访工作]
第五十条 [涉外信访]
第五十一条 [实施日期]
[2005年5月1日前提出的信访事项,是否适用本条例?]
……
❹ 越级上彷拘留最新规定
对原办理机关的处理决定或者复查意见不服的,信访人可以自收到处理决定书或者复查意见书之日起30日内请求上一级行政机关复查,上一级行政机关应自收到复查请求之日起30日内提出复查意见。
一、越级上彷最新规定是什么?
2005年1月10日施行的《信访条例》,对信访、信访人、信访事项等都作了明确的解释。信访,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所属部门(以下简称各级行政机关)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和投诉请求,依法应当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
《信访条例》第四条规定:信访工作应当在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与疏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第十六条,信访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信访事项,应当向依法有权处理的本级或者上一级机关提出;信访事项已经受理或者正在办理的,信访人在规定期限内向受理、办理机关的上级机关再提出同一信访事项的,该上级机关不予受理。
第三十四条规定:“对原办理机关的处理决定或者复查意见不服的,信访人可以自收到处理决定书或者复查意见书之日起30日内请求上一级行政机关复查,上一级行政机关应自收到复查请求之日起30日内提出复查意见。”这些都表明,越级上访也是《信访条例》所允许的,属于依法上访,而并不是违法的行为。
上访规范
2014年4月,国家信访局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访事项受理办理程序引导来访人依法逐级走访的办法》,引导依法逐级走访。文件明确分级受理来访事项,对应受理而未受理、未按规定期限和程序受理办理来访事项等,可启动责任追究。对跨越本级和上一级机关提出的来访事项等6种情况,不予受理或不再受理。
二、不予受理情况
1.属于人大、法院、检察院职权范围内的来访事项;
2.对跨越本级和上一级机关提出的来访事项,上级机关不予受理;
3.来访事项已经受理或正在办理的;
4.对处理(复查)意见不服,未提出复查(复核)请求而到上级机关走访;
5.对处理(复查)意见不服,无正当理由超过规定期限未请求复查(复核)的;
6.已经审核认定办结或已经复查复核终结备案的。
三、给予受理情况
反映中央和国家机关或省级人民政府、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跨部门跨行业且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或一个部门无法独立解决的,以及省级人民政府未按《信访条例》规定受理办理的来访事项,中央和国家机关来访接待部门仍要受理。
从古开始国家就非常重视级别管理社会事务的重要性而使得长期以来都认定越级的上访行为不仅不会受理,还会将受害人作为违法的对象进行相应的处罚,但是如今在意识到老百姓的需求之后就改变了这个不适宜的传统。
❺ 信访条例 最新
信访人应采用走访形式,到依法有权处理的本级或上一级机关设立或者指定的接待场所提出。对跨越本级和上一级机关提出的来访事项,上级机关不予受理。4月23日,国家信访局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访事项受理办理程序引导来访人依法逐级走访的办法》。据介绍,这是国家信访局针对类似问题首次出台系统化的专门文件。今年5月1日起,将实施。
❻ 信访条例新解读的图书信息
书 名: 信访条例新解读
ISBN: 9787509319055
开本: 16开
定价: 25.00元
❼ 2020年中央信访新规定
法条国家信访条例第十七条信访人提出信访事项,一般应当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等书面形式;信访人提出投诉请求的,还应当载明信访人的姓名(名称)、住址和请求、事实、理由。中央信访新规:一.不管上访是否有理,只要有实际困难都要解决在先。二.认定违法上访,都要经过公开听证,让人民群众都看到他是否属于无理和无理取闹。三.凡是进行依法处理的,批准权归省里,省涉法涉诉问题工作小组共同研究,有关部门依法作出决定。四.依法处理后,还要采取多种形式继续做工作,不能一抓了之。五.中央政法机关对省级政法部门批准依法处理的上访人又以此为上访的案件,不在向下交办。
❽ 信访条例的文件解读
信访,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通俗讲,也叫反映情况,上访等。
2005年5月1日施行的信访条例系统地设计了信访活动的法律程序和有关单位和人员的权利义务。从信访人的角度讲,极大地赋予了信访人申诉建议的权利。余伟安律师根据多年律师工作经验,通俗化地总结了以下十条经验供大家学习交流参考。
1、坚信法律的公正和权威。
信访案件,往往牵扯多个机关或者部门的利益,被信访的单位也往往是有权有势,作为信访人只有一个武器,那就是法律。所以,信访人必须坚信法律的公正。
2、熟悉信访制度受案范围及程序。
毋庸置疑信访不能代替司法。所以对信访制度受案范围及程序及作用要有清晰的认识。各地信访接待机构及具体程序又有很多不同。比如,首先应该了解《信访条例》规定。其次,应该了解当地的信访规定或者具体行业的信访规定。比如,工会信访和公安信访都有具体的不同规定。在具体的信访活动中,你要了解接访单位的主管部门及领导,了解主要领导接待日,做到事半功倍。
3、整理高水平的信访书面材料。
作为接访单位,大都有怠惰情绪,如果说你只有口头信访,而无书面材料,则接访单位不会重视,也大都不会有处理结果。信访书面材料的重要性:一是书面材料是你信访的物证,接访单位接收了书面材料则必然要备案要报告。如果不是书面材料,接访单位有的直接拒绝,有的口头简单应付,自然也不会重视上报。二是书面材料能够清晰的反映信访事项,比口头表述更能做到以理服人。三是高水平的信访书面材料象匕首利剑,真正换来信访案件的解决。所以,信访人找专业律师打造高水平信访材料是非常必要。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信访不是诉讼,很大程度上信访人缺乏证据或者本身无法搜集到相关证据,信访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启动接访单位的调查处理程序,而不是证明对与错是与非。
4、保持坚不可摧的斗志和的耐心。
信访被拒绝被敷衍,那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作为信访人,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要理性对待接访单位的拒绝和敷衍。坚强的斗志和耐心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在信访活动中可以培养的。
5、合理利用各种法律资源和人脉。
法律是一个体系,信访是法律体系中的一脉。与法律牵扯的国家各类机关公检法机关人员、律师和公证员都是法律体系中的参与者,也会成为信访人可以利用的朋友,诉讼司法劳动仲裁等等一些列程序也可以作为信访的辅助手段。关键在于合理利用。
6、充分利用各种信访渠道和方式。
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都是信访的合法方式。作为信访人要充分利用。实践证明,有时候一个电子邮件也许十次走访都有效。在这方面,信访人要充分了解信访事项和对口的接访单位。要对有关接访单位的办事程序和效力有相应的把握。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可以有效的节约信访成本,达到事半功倍。
7、象诉讼一样为信访准备证据
信访不是诉讼,但作为信访人同样要有证据意识。如果信访人能够象诉讼一样认真地准备证据。反映的情况和要求都有证据支持,那么对于接访单位绝对是有力的震撼,势必达到正式接访以及时处理的效果。在证据的整理工作方面,可以请律师把关。可以参照诉讼程序中的规范要求来做证据目录,做证据说明。
8、索要受理回执,避免接访单位推诿拖延。
信访接待回执(或信访案件受理通知单)很重要,信访人应该索要。如果只有信访事实没有回执,有些接访单位就不能落实信访案件的调查处理责任,有的接访单位会一直拖延时间不处理,甚至有的接访单位由于人员变动或者其他原因对接访的事实拒不承认,而作为信访人没有证据与接访单位理论。
9、突击检查信访案件受理情况,避免有人作祟
接访单位和被反映的单位或者人可能会有利害关系,接访工作人人员也可能存在同样的情形。所以,信访人不能一旦被接访就寄希望于某一个接访部门或者接访人员。实践证明,有时候会存在接访工作人员表面应承,而实际上却偏袒包庇或者通风报信从中作祟的情况。作为信访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以突击检查的方式,在第一次信访后突击走访接访单位以落实信访案件是否正式受理,落实接访人员是否有权接访,是否尽职尽责。从而避免不该接访的人员接访,避免不该接访的部门接访,避免信访案件泡汤。
10、依法信访,不做过激行为。
公民的建议权和申诉权受法律保护,但公民在行使自己权利的同时,有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少数人在上访时,采取过激方式,如围堵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堵塞公路、铁路交通等。如果行为过激违法,轻则行政处罚,重则追究刑事责任,那就适得其反。所以,信访人一定要熟悉信访条例赋予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做到依法信访,合法维权。
❾ 关于信访的最新规定
法律分析: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信访工作机构的通信地址、电子信箱、投诉电话、信访接待的时间和地点、查询信访事项处理进展及结果的方式等相关事项。设区的市级、县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行政机关负责人信访接待日制度,由行政机关负责人协调处理信访事项。信访人可以在公布的接待日和接待地点向有关行政机关负责人当面反映信访事项。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访条例》第二条 信访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