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法规定的学生权利
1. 《教育法》规定学生有哪些基本权利
《教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
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
(一)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四)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学校享有哪些权利
您好!以下法条涉及的都是学校的权利义务。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的数量和分布状况等因素,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调整学校设置规划。新建居民区需要设置学校的,应当与居民区的建设同步进行。
第十六条 学校建设,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适应教育教学需要;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选址要求和建设标准,确保学生和教职工安全。
第十七条 县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寄宿制学校,保障居住分散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
第十八条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在经济发达地区设置接收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少年的学校(班)。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实施特殊教育的学校(班),对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和智力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学校(班)应当具备适应残疾儿童、少年学习、康复、生活特点的场所和设施。
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为具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的适龄少年设置专门的学校实施义务教育。
第二十一条 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人民政府予以保障。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
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法维护学校周边秩序,保护学生、教师、学校的合法权益,为学校提供安全保障。
第二十四条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加强管理,及时消除隐患,预防发生事故。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定期对学校校舍安全进行检查;对需要维修、改造的,及时予以维修、改造。
学校不得聘用曾经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或者其他不适合从事义务教育工作的人担任工作人员。
第二十五条 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向学生推销或者变相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
第二十六条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校长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聘任。
第二十七条 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
3. 教育法规定学生享有哪些权利 教育法学
教育法第三十六条 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学校和有关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女子在入学、升学、就业、授予学位、派出留学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教育法第四十二条 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
(一)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四)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义务教育法第四条:“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义务教育法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履行本法规定的各项职责,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4. 教育法规定的学生的权利有哪些
学生在校期间依法享有的权利包括: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使用学校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参加社会服务、勤工助学,在校内组织、参加学生团体及文娱体育等活动;申请奖学金、助学金及助学贷款;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等方面获得公正评价,完成学校规定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或者处理有异议,向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职员工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了学生享有哪些权利
第四十二条 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
(一)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四)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6. 根据《教育法》规定,学校具有哪些权利
按照教育法的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行使下列权利:
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根据自己的章程确立的办学宗旨、学校管理体制和发展规划、具体的各项管理规定,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自主地作出管理决策,组织实施。学校的这一项权利应当得到尊重和保障,任何行政机关或者其他组织和个人都不得随意干涉。
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根据自己的办学和任务,依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教学计划、课程、专业设置等方面的规定,自行决定和实施自己的教学计划,决定具体课时和教学进度,组织教学评比、集体备课,对学生进行授课、统一考核、考试等教学活动。
3.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依据国家有关招生法规、规章和主管部门的招生管理规定,按照自己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教学任务以及办学条件和能力,
制定本学校具体的招生办法,发布招生广告,决定招生的具体数量和人员,确定招生范围和来源,组织招生工作及办理招生的具体手续。
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依据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学籍管理和有关学生奖励或者处分的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学籍管理办法,制定具体的对学生的奖励或者处分办法,并根据这些管理办法,对学生进行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依据国家有关学业证书的管理规定,对经考核、考试成绩合格,完成学习教育阶段的学生,按照其学习教育类别,相应颁发毕业证书、结业证书等学业证书。
6.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教师和其他教职工的管理规定。
从本校的办学条件、办学能力和编制等实际情况出发,自主决定聘任、解聘教师及其他教职工,签订和解除聘任合同,并可以对教师及其他教职工实施包括奖励与处分在内的管理。
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自己占有的场地、教室、宿舍、教学设备等设施、办学经费以及其他有关财产,享有财产管理权和使用权,必要时可对其占用的财产进行处置或者获得一定的收益。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遵守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教育经费投入的一系列规定以及学校财务管理制度,管理、使用本单位和设施与经费等校产,要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有利于学校发展和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不得妨碍学校教育和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不得侵害举办者、投资者等有关权利人的财产权利。
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来自行政机关、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等各方面的非法干涉教育教学活动的行为,有权拒绝和抵制。
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权利不仅是上面所列的八项,除这八项由教育法规定的权利以外,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赋予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一切权利,都将受到法律的保护。
同时,教育法的这一规定,可以使以后制定的法律、法规对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进一步加以完善。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人大网-学校具有哪些权利?
7. 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关于学生权利的规定及意义
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