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法规规范性文件制定权限
⑴ 党内法规制度有哪些
党内法规制度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一、党内法规
党内法规是党内法规制度的核心,由中央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等部门制定。具体分类有:
- 党章:是所有党内法规的基石,规定了党的基本性质、宗旨、组织制度、党员义务和权利等关键内容。
- 准则:给出党的政治生活、组织生活等方面的全面指导,是党员行为的基本遵循。
- 条例:对党的特定领域或工作的全面规定,如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等方面的条例。
- 规则、规定等:针对党内具体事项提供的细则,是党内法规的补充和完善。
二、党内制度
党内制度包括党的根本制度、基础制度以及一系列具体制度,旨在确保党内工作的有序进行和党员权益的保障。具体有:
- 根本制度:如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
- 基础制度:如党代会制度、党委会制度等,是党内工作运行的基本框架。
- 具体制度:如党员权利保障制度、基层党组织活动制度等,是党内各项工作的具体规范。
三、规范性文件
规范性文件是各级党组织制定的各类决议、决定、意见和通知等,它们以条款形式表达,是执行和落实党内制度的重要工具。这些文件对于规范党组织工作和党员行为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党内法规制度的补充和完善。
⑵ 党内法规主体的是
相对于其他党的制度而言,党内法规的与众不同集中体现为“六个特定”:一是制定主体特定。目前,只有党的中央组织、中央纪委和中央各部门、省级党委3类主体有权制定党内法规,其他党的组织无权制定。(中共中央2016年12月13日发布的《关于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探索赋予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党委在基层党建、作风建设等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定权。这意味着,地方党委层面的党内法规制定主体范围有一定的扩展。)二是名称特定。制定党内法规应当使用党章、准则、条例、规则、规定、办法、细则等7类专属名称,一般不使用决定、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名称;中央党内法规可以视情使用相应名称,部委和地方党内法规只能使用后4类名称。三是规范事项特定。党内法规主要旨在创设党组织职权职责、党员义务权利、党的纪律以及对违规违纪党组织和党员的处理处分。四是框架结构特定。党内法规在文本结构上一般包括总则、分则、罚则、附则几个板块,这明显区别于重在部署推动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后者一般包括阐明重大意义、明确指导思想、确定工作目标、提出政策举措、加强组织保障等几个部分。五是表述方式特定。党内法规内容应当用条款形式表述,根据需要采用编、章、节、条、款、项、目等7个逻辑层次,这明显不同于一般采用段落形式表述的规范性文件。六是审议和发布方式特定。为突显党内法规的权威性严肃性,它原则上要采用会议决定方式审议通过,不能采用传批方式;中央党内法规可以中共中央文件或中办文件发布,地方党内法规可以党委文件或者党委办公厅文件发布,但部委党内法规要以部委文件、不能以部委办公厅文件形式发布,这显然比规范性文件的审议和发布更加严格。
⑶ 党内法规报备
法律分析:党组织制定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应当向上级党组织报备。
法律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 第四条 依照本规定应当备案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自发布之日起30日内由制定机关报送中央备案,联合发布的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由主办机关报送中央备案。具体工作由制定机关或者主办机关所属负责法规工作的机构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