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海口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

海口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

发布时间: 2022-01-12 00:02:20

『壹』 科学普及的科普立法

2002年6月,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
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9年,南京市颁布了《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

『贰』 江苏省首届公民科学素养大赛为什么没有题目

各区县(自治县)科协、党委宣传部、教委(教育局)、科委、 团委、社科联,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重庆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和《重 庆市中小学科技能力提升行动计划》,不断提高我市广大青少年科 学素养,积极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广大青少年 做“有梦想有追求的重庆人”。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共重庆市

委宣传部、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共青团重庆市委员会、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决定在全市广大大、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重庆市青少年科学素养大赛。现将有关事宜通 知如下:

一、大赛目的

通过全市青少年科学素养大赛,更好激发青少年学科学、爱 科学、用科学的热情,进一步调动青少年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团 队意识,不断提升全市青少年的科学素养,让更多创新型人才脱 颖而出,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服务,为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 市建设服务。

二、组织

主办单位: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 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共青团重庆市委员会、 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课堂内外少年科学院、大学杂志社

三、参赛对象

全市大、中、小学生。

四、大赛安排

(一)报名及备赛活动:

时间阶段:2015 年 9 月 1 日—12 月 1 日

参赛方式:登陆大赛报名、参与备赛活动。

(二)初赛: 时间阶段:2015 年 12 月 1 日—12 月 10 日

参赛方式:网络答题。 考核重点:基础科学知识。

(三)复赛: 时间阶段:2015 年 12 月 10 日—2016 年 3 月 1 日

参赛方式:自选作品、命题作品制作与提交,作品网络展示。 考核重点:科学实践能力及创造能力。

(四)决赛: 时间阶段:2016 年 4 月

参赛方式:现场决赛,包括个人限时答题、无领导小组协作 题目、团队演讲三个部分。

考核重点:科学素养综合能力。

五、奖项设置

学生个人奖:特等奖 10 名,一等奖 20 名,二等奖 30 名,三

等奖若干名;优秀指导教师奖 60 名;优秀组织奖 20 个。

六、有关要求

(一)加强宣传动员。各有关单位,特别是全市各大、中、 小学校要高度重视本次大赛,明确责任分工,指定专人负责,根

据本地区、本单位实际,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宣传,广泛动员, 确保大赛取得积极的成效。

(二)优化活动组织实施。承办单位要认真做好大赛的组织 统筹工作,制定好管理办法与评审标准,做到公正、公平、公开。

(三)坚持自愿参与原则。各有关单位要结合本地区、本单 位的具体情况,根据中小学生的实际需要,坚持自愿原则,做好 大赛各项工作,为促进我市广大青少年的科学素养作出应有的贡 献。

『叁』 1000字论文,关于废电池回收及处理的

[目录]
1、废弃电池回收、处理刻不容缓
2、对废电池污染评价
3、国外电池处理回收概况
4、 国内废弃电池回收处理概况
5、 治理废弃电池污染之我见

[原文]
废弃电池对环境的污染正渐为国人所重视。人们一直在寻求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可取的科学处理方法。废电池的回收、处理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应根据中国的国情建立有效的无害化管理机制,国家要从政策上给予扶持,建立健全法规,完善回收、处理运行体系,无公害的再利用方法须进一步论证、研究和开发。分析了各种废弃电池对环境的污染;报导了国内外回收、处理废弃电池的情况;结合国情提出了治理电池污染的对策。
"地球只有一个",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蓝天和碧水,是全世界人民所向往并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
废弃电池对环境的污染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关注电池的回收再利用,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化学电源产品已是时代要求和大势所趋,也是电池产品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肆』 科普是什么意思

科普是指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的、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公众接受的自然科学和专社会科学知识、推广属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科学普及是一种社会教育。

2002年6月,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9年,南京市颁布了《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

(4)海口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扩展阅读

科普常见特点

一些科学知识作品的常见特征包括:

1、娱乐性较高,或对观众较为切身

2、强调独特性和较偏激

3、探讨的主题不受专家重视或超出已有学术研究范围

4、基本、简化的科学概念

5、向拥有少量甚至没有科学背景的观众传授科学知识,故内容偏向更透彻地讲解科学基本概念

6、传达综合不同科学领域的新概念,并提出学术上新的应用范畴

7、使用比喻和类推法去解释深奥及或抽像的科学概念

『伍』 红领巾广播稿

科学普及
科普知识是一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种种科学现象和理论的知识文字。用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科学技术普及,是指采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广科学技术应用的活动。
科学的普及的涉猎面极其广泛,生命科学、海洋科学、环境科学、宇宙科学、信息科学、地球科学、能源科学、生物博览、交通运输、军事科学、航空航天等一系列都是科学普及。科普场馆和设施是面向社会公众进行科普宣传和教育的重要场所。为了让人们更好的和科学普及打交道,国家还设有专门的科学场馆:像中国科技馆、北京天文馆、成都大熊猫博物馆、大连森林动物园、广西科技天象馆、河南博物馆、山西省科学技术馆、上海自然博物馆、沈阳科学宫、中国古动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农业博物馆等。截止到2001年,中国大陆地区共有科学技术博物馆240多座,包括科技馆
21座,综合性自然博物馆8座,自然保护区建立的博物馆6座,专业性自然史博物馆115座,农业、航空、航天、邮电、铁路、中医药、煤炭、军事等专业性技术博物馆约50座,水族馆38座,另有省级综合性博物馆设立的自然部9座。
人类进步史已雄辩地证明:科学技术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历史动力。而科学普及作为科学技术通向人类社会的桥梁,则是人类历史永恒的主题。
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看,科学普及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必然有其自身的“增长点”。科学普及的生长点就在自然与人、科学与社会的交叉点上。也就是说,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生成了科学普及,科技与社会又作为科学普及的“土壤”,哺育着它的生长。而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则为科学普及不断提供新的生长点,使科普工作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浓厚的社会性、时代性。形象地说,科学普及是以时代为背景,以社会为舞台,以人为主角,以科技为内容,面向广大公众的一台“现代文明戏”,在这个舞台上是没有传统保留节目的。
中国的特色科普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教育基础设施落后,人均受教育水平较低,因此公众的整体科学素养水平比较低。此外,中国目前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的国家。公众的科学素养存在很大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职业差别。因此,中国的科普是一个多层次的立体工程,较之西方的公众理解科学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包括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科普一直被作为公益事业,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设立了科普管理和协调机构,建设了大量科普场馆和设施,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中国科普立法
2002年6月,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
2006年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9年南京市颁布《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
望采纳,谢谢。
个人制作,楼下的不要抄袭。

『陆』 关于科学的广播稿

关于科学的广播稿
科学普及
科普知识是一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种种科学现象和理论的知识文字。用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科学技术普及,是指采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广科学技术应用的活动。
科学的普及的涉猎面极其广泛,生命科学、海洋科学、环境科学、宇宙科学、信息科学、地球科学、能源科学、生物博览、交通运输、军事科学、航空航天等一系列都是科学普及。科普场馆和设施是面向社会公众进行科普宣传和教育的重要场所。为了让人们更好的和科学普及打交道,国家还设有专门的科学场馆:像中国科技馆、北京天文馆、成都大熊猫博物馆、大连森林动物园、广西科技天象馆、河南博物馆、山西省科学技术馆、上海自然博物馆、沈阳科学宫、中国古动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农业博物馆等。截止到2001年,中国大陆地区共有科学技术博物馆240多座,包括科技馆 21座,综合性自然博物馆8座,自然保护区建立的博物馆6座,专业性自然史博物馆115座,农业、航空、航天、邮电、铁路、中医药、煤炭、军事等专业性技术博物馆约50座,水族馆38座,另有省级综合性博物馆设立的自然部9座。
人类进步史已雄辩地证明:科学技术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历史动力。而科学普及作为科学技术通向人类社会的桥梁,则是人类历史永恒的主题。
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看,科学普及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必然有其自身的“增长点”。科学普及的生长点就在自然与人、科学与社会的交叉点上。也就是说,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生成了科学普及,科技与社会又作为科学普及的“土壤”,哺育着它的生长。而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则为科学普及不断提供新的生长点,使科普工作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浓厚的社会性、时代性。形象地说,科学普及是以时代为背景,以社会为舞台,以人为主角,以科技为内容,面向广大公众的一台“现代文明戏”,在这个舞台上是没有传统保留节目的。
中国的特色科普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教育基础设施落后,人均受教育水平较低,因此公众的整体科学素养水平比较低。此外,中国目前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的国家。公众的科学素养存在很大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职业差别。因此,中国的科普是一个多层次的立体工程,较之西方的公众理解科学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包括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科普一直被作为公益事业,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设立了科普管理和协调机构,建设了大量科普场馆和设施,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中国科普立法
2002年6月,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
2006年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9年南京市颁布《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

『柒』 科学素养大赛怎样注册

各区县(自治县)科协、党委宣传部、教委(教育局)、科委、 团委、社科联,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重庆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和《重 庆市中小学科技能力提升行动计划》,不断提高我市广大青少年科 学素养,积极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广大青少年 做“有梦想有追求的重庆人”。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共重庆市


委宣传部、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共青团重庆市委员会、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决定在全市广大大、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重庆市青少年科学素养大赛。现将有关事宜通 知如下:

一、大赛目的

通过全市青少年科学素养大赛,更好激发青少年学科学、爱 科学、用科学的热情,进一步调动青少年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团 队意识,不断提升全市青少年的科学素养,让更多创新型人才脱 颖而出,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服务,为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 市建设服务。

二、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 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共青团重庆市委员会、 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课堂内外少年科学院、大学杂志社

三、参赛对象

全市大、中、小学生。

四、大赛安排

(一)报名及备赛活动:


时间阶段:2015 年 9 月 1 日—12 月 1 日

参赛方式:登陆大赛官网报名、参与备赛活动。

(二)初赛: 时间阶段:2015 年 12 月 1 日—12 月 10 日

参赛方式:网络答题。 考核重点:基础科学知识。

(三)复赛: 时间阶段:2015 年 12 月 10 日—2016 年 3 月 1 日

参赛方式:自选作品、命题作品制作与提交,作品网络展示。 考核重点:科学实践能力及创造能力。

(四)决赛: 时间阶段:2016 年 4 月

参赛方式:现场决赛,包括个人限时答题、无领导小组协作 题目、团队演讲三个部分。

考核重点:科学素养综合能力。

五、奖项设置

学生个人奖:特等奖 10 名,一等奖 20 名,二等奖 30 名,三

等奖若干名;优秀指导教师奖 60 名;优秀组织奖 20 个。

六、有关要求

(一)加强宣传动员。各有关单位,特别是全市各大、中、 小学校要高度重视本次大赛,明确责任分工,指定专人负责,根

据本地区、本单位实际,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宣传,广泛动员, 确保大赛取得积极的成效。

(二)优化活动组织实施。承办单位要认真做好大赛的组织 统筹工作,制定好管理办法与评审标准,做到公正、公平、公开。

(三)坚持自愿参与原则。各有关单位要结合本地区、本单 位的具体情况,根据中小学生的实际需要,坚持自愿原则,做好 大赛各项工作,为促进我市广大青少年的科学素养作出应有的贡 献。

热点内容
司法规定 发布:2025-07-05 06:22:05 浏览:212
河南律师咨询 发布:2025-07-05 06:22:05 浏览:357
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的形式 发布:2025-07-05 06:17:04 浏览:726
加油没付钱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7-05 06:16:33 浏览:205
云南凌云律师 发布:2025-07-05 06:15:09 浏览:198
涉外婚姻法全文 发布:2025-07-05 06:13:41 浏览:313
移交法院上属 发布:2025-07-05 06:13:41 浏览:627
香港公司盖章公证法规 发布:2025-07-05 06:08:01 浏览:626
新疆法制网民法典 发布:2025-07-05 06:07:59 浏览:490
专利代理人与司法考试 发布:2025-07-05 05:57:20 浏览: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