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管理规章制度
㈠ 祠堂修建合法吗
政策上没有明文规定是否允许修建祠堂,但是需要到当地的相关部门办理申报和审批的手续,具体是先要到民宗部门咨询,如果合法,需要到国土部门办理用地手续,经审批后方可修建。
祠堂是儒家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祠堂有多种用途,主要用于祭祀祖先,此外作为各房子孙办理婚、丧、寿、喜等的场所。值得注意的是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常在祠堂进行。
(1)祠堂管理规章制度扩展阅读:
在原有无产权证、无土地证的老旧房屋基础上修缮、改建祠堂是违法的。首先没有用地审批,其次改变了土地用途,这是政策不允许的。
民宗局负责分析、研究民族乡、村经济发展状况,协助有关部门拟订民族乡、村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措施;管理有关少数民族专项资金;承办民族宗教统计工作。
㈡ 庐江书院的历史沿革
自乾隆后期至嘉庆年间,是广东科举考试.日渐繁盛的时期,亦是官学兴盛时期。乾隆五十六年(1791),广州府集银41000多两重修广州府学宫(今广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宫,简称市一宫);嘉庆八年(1803)广东布政使康基田在龙藏街改岭南义学为羊石书院(后为府级的羊城书院),又拨府银将位于今盐运西街一带的南海义学改为西湖书院。有名的官办书院,如粤秀书院以前不收外课生,此时亦增收外课生员40人,童生10人(这些外宿的诸生每月均可领取1.8两膏火费,即生活补助费和有参加官、师课考的奖银),越华书院正课生额亦从30名增加到80至100名,又增收外课生员36名和童生24名。倘若遇上乡试之年,这些官办书院还额外招收正课生、外课生和附课生。所以,大小马站、流水井一带,很多省内大姓宗族,多在嘉庆年间创建宗族(祠)书院,以助本族宗人到省城赴考争取功名,省内何氏宗族为了方便本族子弟到省城应试,于是创建了这所庐江书院,并相应制定了很多规矩。据黄佩贤著《清代广州的合族祠》载:这些合族祠当中,以双桂书院、庐江书院、陈氏书院等最具有代表性,……合族祠还具有其他祠堂同等祭祀的功能和作用,还制定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设祠堂值日进行日常管理,对到省参加‘广府'乡试的宗人子弟要持有‘斋集牌’始准入住,并规定考完出案后十日,一律搬清。除此之外,其余时间‘不得有闲杂人等居住,即使绅耆亦不得居住’,对生员、文童和历科中试的文武进士名录进行登记。祠堂的财政、财物、祭祀和颁胙等都有严格规定。另外,……还强调族人要敬祖孝亲,睦族友爱,忠君守法,完纳国税,还要族人耕读传家,克勤克俭,重学明理,慎言慎交。(参见《岭南考古论文集》第一集,第157页)
废科举后,宗族活动亦式微。民国时期,庐江书院作为省内何姓族人子弟到省城求学寄宿之所,或作他用。建国后,改为民居,如今,书院的主体建筑改为越秀区北京街文化站活动场所,基本保存完好。
㈢ 古代祠堂由谁管理
尽管祭祀祖先的习俗由来已久,宋代以前的民间祭祖活动多在家庙或陵地举行,受帝王宗庙,尤其是唐代以后册封元勋功臣,敕建祠庙的影响,以祠庙祭祖代的形式逐渐进入民间,元代以后基本形成定制,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在北民南迁较为集中的南方更为盛行,几乎村村建有祠堂。有的家族繁衍迅速,人丁兴旺,分堂分房,别派别支,除了总祠以外,派有派祠,堂有堂祠,房有房祠,支有支祠,形成了支、房、堂、派、总的宝塔式祠堂结构,加上朝廷赐建的个人专祠和旌表修建的节孝祠堂,祠堂多达数十个。
祠堂是家族祭祖联宗、议决宗族事物、办理红白喜事、上灯修谱、表彰功德、惩戒罪恶的重要活动场所,集祭祖和管理、崇拜和权力为一身,神圣而庄严。作为家族的门脸标志,往往是村落集镇中最宏大,最庄严的建筑。
根据祭祀需要和使用合理,祠堂多的村落往往规定了各个祠堂的使用功能,制定了相应的规定,至少红白喜事分开在不同的祠堂进行。丧事原则上在最低一级祠堂办理,有其他祠堂时,不得在总祠办理丧事。结婚、高就、做寿、添丁、上梁等喜事,原则上也在最低一级祠堂办理,但当事人有要求,愿意缴纳一定的祠堂管理费用,普请该祠堂所有族人,没有冲撞神灵或有碍族内事物,没有族人反对,经族老们同意,可以进入相应的祠堂办理。总谱、通谱修撰在总祠进行,派以下的堂谱、房谱等,在各自相应的祠堂进行,不得逾越。
祠堂的平面、立面建筑形式各异,有一进单厅式,一井两进式,两井三进式,三井三进式,庭院天井式,有门楼,无门楼,有参亭(抱厦),无参亭,祠中有庙,祠中无庙等样式均存在,但是,不论祠堂大小,样式如何,祠堂的最后均为享堂,按照宗祖、基祖、派祖、堂祖、房祖、支祖的顺序,左昭左穆的古制排放神祖位,享堂左右厢房存放祭器,祠堂头门按照左钟右鼓的规矩设有钟鼓。有些昭穆秩序清楚的祠堂,还固定了派、堂、房、支的祭祖位置。祠堂门前必设聚星池,一为风水,二称防火救止。有些祠堂门前设有照壁,并为取得功名的族人设立旗杆石,以资彰显并激励后辈。
㈣ 祠堂修建合法吗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0-14
㈤ 怎么组建祠堂管理委员会,怎么办理登记
词堂属于家族所有,应该由家族大会选择产生,到民政部门申请批准,到工商管理部门登记办理营业执照,就可以对外开放营业。
㈥ 宗祠制度产生于什么时候
宗祠习惯上称之为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宗庙制度产生于周代。上古时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庙,宗庙为天子专有。后来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
到清代时,祠堂已遍及全国城乡各个家族,祠堂是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
㈦ 农村祠堂长和宽的尺寸有规定么
长宽没有规定,但为了美观,建议长宽还是要有一定的比例。
举例:胡氏宗祠的长宽比例2:1。
胡氏宗祠建筑概况:
龙川胡氏宗祠坐北朝南,前后三进,祠堂占地156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146平方米。长宽比例2:1。祠前广场、望柱、栏板、旗础石和阶墀地坪均花岗石。南向,照壁隔龙川河,左右置青石板桥。
建筑布局:
三进七开间。前进门楼重檐歇山式,戗角8只,台阶5级,面宽22米。仪门高2.3米,共阔3.4米。门前石鼓、石狮对峙。门楼前后向有10根方石柱、5根月梁和4块额枋。门楼后天井进深13.77米,阔13.10米。东西廊庑各有12根方石柱架,24根月梁。
越天井登4级台阶为中进——祭典正厅,进深17.47米,阔22.16米,顶高9.3米。14根围粗1.66米银杏圆柱和大小12根冬瓜梁构成屋架。圆柱由莲花形枣木柱櫍和8边形石磉承顶。东、西序各12扇高3.68米落地隔扇门。
上首原有24扇,今存半数。后进享堂上下两层,前有狭长小天井,东西两廊现存高2.65米落地隔扇门24扇。门楼上原悬明代文徵明手书“龙川胡氏宗祠”匾额,正厅前原悬匾额“宗祠”2字,落款为“嘉靖丁末年光泽王”(嘉靖帝叔父)。正厅前原挂木刻楹联两副。
(7)祠堂管理规章制度扩展阅读:
祠堂含义,其历史渊源悠久。宗祠习惯上称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宗庙制度产生于周代。
上古时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庙,宗庙为天子专有。后来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
初立祠堂时,还要从现田中每龛取二十分之一作为祭田。 清代,祠堂已遍及全国城乡各个家族,祠堂是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
祠堂中的主祭——宗子,相当于天子;管理全族事务的宗长,相当于丞相;宗正、宗直,相当于礼部尚书与刑部尚书。宗祠体现了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
㈧ 政策允许修建祠堂吗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传统的民族。在每个家族中,往往都有一个场所来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旧时的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目的是让子孙们知道本族的来源,纪念祖先功德。
宗祠,虽然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产物,在当今则有其新的存在的意义和社会作用。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宗祠被新建和修复,族谱被续修,而海外华人则不断翻新旧宗祠,联络故众。可以说,今天的宗祠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只具有帮助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互相协作的积极意义,是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华民族的团结产生巨大的作用。
文章图片1
古代宗祠体现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是凝聚民族团结的场所,它往往是城乡中规模最宏伟、装饰最华丽的建筑群体,不但巍峨壮观,而且注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古塔、古桥、古庙宇相映,成为地方上的一大独特的人文景观,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中华儒教文化的代表。
宗祠,记录着家族传统与曾经的辉煌,是家族的圣殿。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儒教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所以宗祠不会消失还会受到保护!
中国目前并未禁止建祠堂,以前没有这样的法规,以后应该也不会出台专门的政策规定来禁止建祠堂。
文章图片2
不管是建什么,都需要按规程流程办事。
按照国家的法规规定,不管是要建立什么样的建筑,都需要按照流程,提供相关的土地证件、建筑规划等进行申报,申报审批通过之后才可以进行建设。作为祠堂,自然也不例外。只要有完整的手续流程,按照流程办事,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当然了,不同地区可能存在不同的习俗,这个则是需要本地人自行去协商解决。但是国家并不禁止建祠堂。
不过,如果存在侵占土地,违规建筑等行为的话,则是违法的,会受到有关部门的监管,如果没有在限期内完成整改的话,可能会被强制拆除。
祠堂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不可能禁止建立。
文章图片3
在一些宗族色彩比较浓郁的地方,每一年都会在祠堂里面举行祭祖活动。而一些大型的婚庆、丧事等,也会在祠堂举行。这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而祠堂作为一个承载这些活动的场所,自然也是必须要有的。
就比如潮汕这边,几乎每个地方都会有祠堂。而到了清明、冬至等节日,都会有各地的宗族乡亲赶回祠堂进行祭祖活动,也趁着这个机会加强联络,维持联系。如果强行进行当地人对本地的祠堂进行修葺、重建,当地人都不可能答应。而且,一般负责执法的人,也都是当地人,明白这些习俗,知道这个场所的存在,更不可能去阻拦建祠堂。
祠堂具有团结宗族的作用,有利于当地的宗族稳定。
虽然很多地区城市化越来越强,但是农村的不少习俗却依然影响深远。哪怕是出门在外的游子,在知道祠堂要举行大型活动的时候,也会赶回家参加宗祠活动。而且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能够聚起人心,让这些人出门在外的时候,能够更强有力地联系,实现互帮互助……而在本地,则凝聚成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从而取得更好的发展。
文章图片4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建祠堂的村子已经越来越少了。很多年轻人都离开了家乡,很少回去。也只有那些留守农村的人才会经常去祠堂。或许有一天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再也不回去家乡,而是在城市落户。那样一来,在乡村祠堂留守的老人去世之后,祠堂也许会渐渐荒败,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当然,也可能到时候,祠堂会成为另外一种场所,比如陵园,承载起新的功能,不再有各种隆重的宗族活动,只剩下祭拜先人的功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