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部委规章制定程序

部委规章制定程序

发布时间: 2022-03-08 15:29:53

Ⅰ 行政规章和部门规章是一个概念吗

行政规章和部门规章不是一个概念。
行政规章:指国务版院各部委以及各省、自治区权、直辖市的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以及设区市的人民政府根据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等制定和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称为部门行政规章,其余的称为地方行政规章。 《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第六条 规章的名称一般称“规定”、“办法”,但不得称“条例”。 行政法规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制定的有关国家行政管理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其地位和效力低于宪法和法律。
部门规章的解释: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所属的各部门、委员会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发布的调整部门管理事项的规范性文件是部门规章。

Ⅱ 制定制度的流程

一般来说,公司是否需要制定规章制度,是由人力资源或是相关部门,结合公司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制定规章制度的建议。人力资源或相关部门应当阐述为什么制定规章制度,规章制度需要规定哪些方面的内容,制定规章制度后将起到什么作用等。公司基本制度的制定,是董事会的职权范围,公司最终是否决定制定规章制度,应由公司最高决策层作出决定。如果决定制定规章制度,应当确定负责制定规章制度的部门、有关负责人及制定规章制度的时间安排。

公司决定制定规章制度后,负责规章制定的部门应当结合企业本身的特点起草出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草案。我们建议,由于规章制度的制定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为了保证制定出的规章制度符合法律需求,用人单位最好聘请专业的律师起草,企业内部人员把企业自身的特点及需求告知专业律师,这样可以保证制定出的规章制度既符合企业需求,又符合法律规定。

2

规章制度的民主程序

企业规章制度作为企业内部“法律”,是全体员工的行为规范。现行劳动法律对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有着严格的程序性要求,在企业日常管理和劳动纠纷处理中,企业规章制度要真正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仅实体内容需具备合法性与合理性,在制定程序上也要符合法律规定。实务中,部分企业容易陷入重实体而轻程序的误区,由于规章制度制定程序存在瑕疵而未被法院采信。

《劳动合同法》第四条对用人单位制定规章制度应当履行的民主程序作了如下规定, “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由此可见,规章制度的民主程序可分为两大步骤,一是征求意见,二是协商确定。

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是指企业起草的规章制度草案首先应提交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

1、职工代表大会讨论

对于有职工代表大会的企业,可以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对规章制度草案进行讨论,听取职工代表意见。召开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应做好会议通知、签到文件、会议纪要等,并留档保存。

2、向全体职工征求意见

对于未建立职工代表大会的企业,可以向全体员工征求意见,常见的方式有群发电子邮件、张贴公告栏征集和书面征集等,这几种方式各有利弊,企业可以选择使用或者组合使用。

协商确定

当各方意见都汇集后,企业应当记录好各方的意见,并根据各方意见进行梳理、归类和总结,根据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对规章制度草案进行完善,形成建议稿,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协商确定最终的规章制度文本。若企业建立了工会的,可与工会协商确定;没有建立工会的企业可与职工代表协商确定。

关于平等协商的规定是否意味着工会或者员工对规章制度的内容有决定权呢?《劳动合同法》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根据目前的司法实践来看,“平等协商确定”并非指应当得到工会或职工代表的同意,规章制度的制定还是采取“共议单决”的模式,即员工方可以对规章制度的内容提出不同的修改建议,但企业可最终决定这些的建议是否采纳。企业只要履行了平等协商程序,即使不采纳员工建议也不会影响到规章制度民主程序的合法性。

3

规章制度的公示程序

《劳动合同法》第四条对公示程序有如下规定:“企业规章制度在经过民主程序后,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在实务当中,往往有多种公示方式,包括让每一位员工在签收单上签收,以部门为单位对员工集中培训,组织相关员工对规章制度内容进行考试,通过系统公告、公告栏、电子邮件群发等方式公告,对于以上方式企业可自行选择使用或组合使用。

无论哪种方式,企业只要可以证明规章制度已经让员工知晓即可。建议企业在履行公告程序的过程中多注意证据留存,特别是书面证据留存。

如果用人单位不按照以上流程修改规章制度,那么一旦与劳动者发生纠纷,就不可能作为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依据。

Ⅲ 规章是由谁制定的

规章主要指国务院组成部门及直属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区政府所在地的市和设区市的人民政府,在它们的职权范围内,为执行法律、法规,需要制定的事项或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规章是行政性法律规范文件,之所以是规章,是从其制定机关进行划分的。

具体如下:

规章是各级领导机关及其职能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实施管理,规范工作、活动和有关人员行为,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并发布实施的、具有行政约束力和道德行为准则的规范性文书的总称。

规章按其性质、内容,可分为行政规章、组织规章、业务规章和一般规章。

1.行政规章。按作者及其权限,可分两类:

(1)国务院部门规章。是由国务院所属各部、各委员会制定、发布的规章。

(2)地方政府规章。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省和自治区政府所在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行政规章常用规定、办法、细则等文种。

2.组织规章。是指对一个组织或团体的性质、宗旨、任务、组织原则、成员及其权利义务、机构及职权、活动及纪律等做出系统规定的规章。组织规章的常用文种是章程。

3.业务规章。是指对专项业务的性质、内容、范围及其运作规范等做出系统规定的规章。业务规章的常用文种为章程。

4.一般规章。一般规章是各级各类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为实施管理、规范工作和活动,在其职权内制发的规章。这类规章便是通常所说的规章制度。一般规章的常用文种有规定、办法、准则、细则、制度、规程、守则、规则等。

(3)部委规章制定程序扩展阅读:

根据《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的规定,制定规章应当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其一,应当遵循《立法法》确定的立法原则,符合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其他上位法的规定。

其二,应当切实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在规定其应当履行的义务的同时,应当规定其相应的权利和保障权利实现的途径。应当体现行政机关的职权与责任相统一的原则,在赋予有关行政机关必要的职权的同时,应当规定其行使职权的条件、程序和应承担的责任。

其三,应当体现改革精神,科学规范行政行为,促进政府职能向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应当符合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相同或相近的职能应当规定由一个行政机关承担,简化行政管理手续。

其四,规章的名称一般称“规定”、“办法”,但不得称“条例”。

其五,规章用语应当准确、简洁,条文内容应当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法律、法规已经明确规定的内容,规章原则上不作重复规定。除内容复杂的外,规章一般不分章、节。

其六,涉及国务院两个以上部门职权范围的事项,制定行政法规条件尚不成熟,需要制定规章的,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联合制定规章。有这种情形的,国务院有关部门单独制定的规章无效。

Ⅳ 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的介绍

《规章制定程序条例》于2002年1月1日起施行。全法由七章(总则、立项、起草、审查、决定与公布、解释与备案、附则),共计三十八条组成。

Ⅳ 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

《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是为了规范行政法规制定程序,保证行政法规质量,根据宪法、立法法和国务院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制定的行政法规。行政法规的制定机关是国务院。行政法规是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在其职权范围内依法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内容是属于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或为执行法律需要由行政法规规定的事项。
《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规定:制定政治方面法律的配套行政法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党中央。制定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重大体制和重大政策调整的重要行政法规,应当将行政法规草案或者行政法规草案涉及的重大问题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党中央。行政法规应当备而不繁,逻辑严密,条文明确、具体,用语准确、简洁,具有可操作性。行政法规根据内容需要,可以分章、节、条、款、项、目。章、节、条的序号用中文数字依次表述,款不编序号,项的序号用中文数字加括号依次表述,目的序号用阿拉伯数字依次表述。
《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第八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认为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应当于国务院编制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前,向国务院报请立项。
国务院有关部门报送的行政法规立项申请,应当说明立法项目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依据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以及拟确立的主要制度。
国务院法制机构应当向社会公开征集行政法规制定项目建议。
第九条 国务院法制机构应当根据国家总体工作部署,对行政法规立项申请和公开征集的行政法规制定项目建议进行评估论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拟订国务院年度立法工作计划,报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列入国务院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的行政法规项目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适应改革、发展、稳定的需要;
(二)有关的改革实践经验基本成熟;
(三)所要解决的问题属于国务院职权范围并需要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

Ⅵ 国务院制订行政法规立法经过哪四个程序

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需要经历立项、起草、审查、决定与公布四个程序。
具体:
(一)立项
立项是决定进行行政法规制定工作的程序,它解决国务院是否应当就特定行政管理事务制定行政法规的问题,是行政法规制定程序的第一个环节。行政事务复杂多变,哪些事情需要制定行政法规,在什么时间制定行政法规,需要对其必要性、可行性和及时性作出判断,这就是立项要解决的问题。
立项由国务院依职权决定,在程序上表现为年度立法计划的编制和调整。国务院法制机构负责拟订国务院年度立法工作计划,报国务院审批。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在执行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
(二)起草
起草是提出行政法规初期方案和草稿的程序,它是审查和决定程序的基础。
起草工作机构。起草工作由国务院组织,可以通过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确定为国务院的一个或者几个部门承担具体起草工作,也可以确定由国务院法制机构起草或者组织起草。
(三)审查
负责审查的机构是国务院法制机构。国务院法制机构的审查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是否符合宪法、法律的规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2)是否符合起草要求;(3)是否与有关行政法规协调、衔接;(4)是否正确处理有关机关、组织和公民对送审稿主要问题的意见;(5)其他需要审查的内容。
(四)决定与公布
行政法规在公布后的10日内由国务院办公厅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Ⅶ 规章的制定要求

根据《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的规定,制定规章应当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其一,应当遵循《立法法》确定的立法原则,符合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其他上位法的规定。
其二,应当切实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在规定其应当履行的义务的同时,应当规定其相应的权利和保障权利实现的途径。应当体现行政机关的职权与责任相统一的原则,在赋予有关行政机关必要的职权的同时,应当规定其行使职权的条件、程序和应承担的责任。
其三,应当体现改革精神,科学规范行政行为,促进政府职能向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应当符合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相同或相近的职能应当规定由一个行政机关承担,简化行政管理手续。
其四,规章的名称一般称“规定”、“办法”,但不得称“条例”。
其五,规章用语应当准确、简洁,条文内容应当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法律、法规已经明确规定的内容,规章原则上不作重复规定。除内容复杂的外,规章一般不分章、节。
其六,涉及国务院两个以上部门职权范围的事项,制定行政法规条件尚不成熟,需要制定规章的,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联合制定规章。有这种情形的,国务院有关部门单独制定的规章无效。

热点内容
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一 发布:2025-05-24 05:24:19 浏览:600
民法发明名词解释 发布:2025-05-24 05:20:59 浏览:364
执行局是法官 发布:2025-05-24 04:59:55 浏览:571
农民工免费律师 发布:2025-05-24 04:58:27 浏览:414
工作条例和工作制度一样吗 发布:2025-05-24 04:58:26 浏览:329
在社区工作适用劳动法吗 发布:2025-05-24 04:48:23 浏览:905
劳动合同法中二倍工资是多少 发布:2025-05-24 04:47:47 浏览:256
账外资产当事人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24 04:21:58 浏览:224
刑法学第五版pdf 发布:2025-05-24 04:21:46 浏览:758
刑法司考框架图 发布:2025-05-24 04:20:24 浏览: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