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拐玩法规则
1. 羊拐、抓子、是是么
羊拐是旧时代北方(尤其东北)小女孩的玩具,是羊的膝盖骨,共有四个面,以四个为一副,能提高人们的敏捷力。以小羊拐为上品。此外,人们还常常将羊拐涂成红色。由于当时北京并没有过多的牛羊肉,羊拐在女孩子们的心中便成为一笔珍贵的财富。
也称羊拐(羊的大小适中)
将其放在平面上会有四种形状向上,被分别叫做“笋、针、背、轮”(有一个可能叫错了)配合口袋做游戏。
游戏规则为:抛口袋,抓起两个或两个以上形状(向上)一样的,再接住口袋,根据抓起嘎拉哈的形状不同,得的分数也不同,再抛起口袋,将嘎拉哈放下,同时碰地上原有的嘎拉哈,使它们的形状变化,更容易寻找自己下次抓的对象。抓嘎拉哈的时候碰动不需要抓的为坏,抓起嘎拉哈没接到口袋为坏。
北方小姑娘多喜欢此游戏。
四种形状在东北大多地区被称为:针———最狭小的侧面,轮——-较宽的侧面,壳---有凹陷的大表面一侧
肚---凸起的大表面一侧。
抓子
亦作jacks或dibs,亦称抛接子游戏、五石游戏(fivestones)。
风行世界各地历史悠久的一种游戏。现在一般用碎石、拐子(距骨)、籽粒、布包、金属弹或塑料弹,有的可加一球。乌克兰境内基辅地区史前人类居住的洞穴中曾发现抓子用的物件,古希腊陶罐上有抓子游戏的图案。传统玩法是,一手将至少5个子抛入空中,再用手心或手背接住,接住者得分,否则失分。美国和加拿大女孩使用6∼12个或更多的六齿片(用铁或塑料制成)和一枚小球。中欧部分地区女孩用6颗籽粒,右手左手轮替投抓。埃及儿童用10颗以下的杏核,将全部杏核撒在地上;然后将其中一颗拾起,抛入空中,先尽快将地上的杏核抓起然后再接下落的一颗。东欧犹太小孩用5颗拐子。日本人和中国人一般使用装有米粒、沙砾或豆粒的布包;将包扔在桌上,拾起其中一只,抛入空中,此时先从桌上拾起另一只包,再去接下落的包;如此反覆,将桌上全部包拾起后握在手中为一局。
2. 东北嘎拉哈的玩法是什么
游戏玩法:羊嘎拉哈四个为一副。手巧的一次能同时玩三四副。玩嘎拉哈,都是要一副嘎拉哈配一个口袋的。嘎拉哈是六面体(所有动物的都一样),因两个尖角重心不稳,弃之不用。正面像人的肚脐眼儿叫“坑儿”,背面像胖人的肚皮叫“背儿”(肚儿),侧面像人的耳朵叫“轮儿”,还有一侧什么都不像就叫“真儿”。
歘嘎拉哈计数是以阿拉伯数字为单位的:一对“坑”是十、三个“坑”是十五、四个“坑”是二十、四样是五,以此类推。抓满一百,分别翻真、轮、坑、肚;抓起四样、空中抛接在手背上,翻转过来,一个不掉就算赢。
羊嘎拉哈的来源:
羊拐(新疆叫做阿斯克。东北地区叫做“嘎拉哈”,源自满语:gachuha。)是旧时代北方(尤其东北)小女孩的玩具,是羊的膝盖骨,只是后腿有,共有四个面,以四个为一副,能提高人们的敏捷力。
以小羊拐为上品。此外,人们还常常将羊拐涂成红色。由于当时北京并没有过多的牛羊肉,羊拐在女孩子们的心中便成为一笔珍贵的财富。 这种骨头不仅在羊身上有,猪牛身上及野狍子身上也有。
3. 什么是噶拉哈
噶拉哈即羊拐
是旧时代北京小女孩的一种玩具。
是羊的膝盖骨,共有四个面,以四个为一副,能提高人们的敏捷力。
4. 怎么玩“嘎拉哈”
弹嘎拉哈,也叫弹子儿或弹球儿。先将嘎拉哈(子儿)按人数均分,按规则以食指弹之。弹者将洒出(俗称“泼”)选任意一子为“头”,向另一面纹相同的子儿弹击,命中即可赢和。
不中(俗称“溜”)或碰到其它子儿(俗称“砸”)以及弹错、拣错,无对可弹时,则轮到下一人重新洒、弹,弹完最后一对者为胜。
抓嘎拉哈,也叫欻子儿,参加者多为少女少妇。有抓单、抓双、单裹、双裹、耗子喀房苞、羊羔拉把把、大姑娘摸嘴唇、小媳妇措花针等名目。抓嘎拉哈时,口念:“捂一花,亮一花,不够十个给人家”,念一句接一次,动作要和拍节,错者为负。
掷嘎拉哈,也叫掷子儿或掷骰子。嘎拉哈站立耳形叫珍儿或大鬼、站立平状朝上叫驴儿或小鬼,凸状朝上叫背儿、凹状朝上叫坑儿或眼儿。掷骰子用3个嘎拉哈,掷出后3个都一样,叫抱子;1个珍儿,2个背儿或2个驴儿或2个抗儿,叫6候;
1个背儿,2个珍儿或2个驴儿或2个坑儿,叫5候,1个驴儿,2个珍儿或2个背儿或2个坑儿,叫4候;1个坑儿,两个珍儿或2个背或或2个驴儿1个背儿1个珍儿叫四五六,叫通吃,庄家赢;
庄家掷出眼候,叫包庄,庄家输。如果庄家投出的子儿不是上述情况,下注者可撵庄,俗称撵点儿。有的庄家或下注者在掷骰子时高喊:“包子、四五六”,以造人为的气氛。
(4)羊拐玩法规则扩展阅读:
名字的由来:
嘎拉哈是满、锡伯、鄂温克语音译,蒙语称沙嘎、达语称萨克、鄂伦春语称毕劳黑、赫哲语称阿尔初阔其。满文音译是gachuha,在清代的正式汉文写法是“背式骨”,原指兽类后腿膝盖部位、腿骨和胫骨交接处的一块独立骨头称距骨,接近四方形,奇蹄和偶蹄动物都有。
一头牲畜有二块距骨,每块距骨的凸面朝前,内方;凹面朝后,外方。取羊的距骨与猪、牛、马的距骨做了一下比较;羊的规整,猪的稍长,牛的粗糙,马的长大。嘎啦哈有四个面,根据其形状分别取名为“肚儿”、“坑儿”、“驴儿”和“砧儿”。
嘎拉哈一般是长方体,两个大面,两个长条面,还有两头的面比较小,形状不规则。一般游戏时只玩四个比较大的面。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对各个面的叫法不同,有“珍/针/支”,“轮/背/拐”,“壳/坑”,“肚”。
5. 翻译,有关羊拐的介绍
好多,对比起
6. 小时候玩的一个丢石头的游戏规则
游戏时需要一个皮球或者沙包(装沙子、大米或是黄豆的六面立方形布口袋),再有一块报纸大的坚硬、平实的场地。玩的时候只许用一只手,如果是皮球,手把球扔起,在球落地再弹起的时间里摆好嘎拉哈,再接住球;
如果是沙包,则是在抛起沙包再接住的时间里摆。根据抓起嘎拉哈的形状不同,得的分数也不同,再抛起口袋,将嘎拉哈放下,同时碰地上原有的嘎拉哈,使它们的形状变化,更容易寻找自己下次抓的对象。
(6)羊拐玩法规则扩展阅读:
游戏时需要一个皮球或者沙包(装沙子、大米或是黄豆的六面立方形布口袋),再有一块报纸大的坚硬、平实的场地。玩的时候只许用一只手,如果是皮球,手把球扔起,在球落地再弹起的时间里摆好嘎拉哈,再接住球;如果是沙包,则是在抛起沙包再接住的时间里摆。
根据抓起嘎拉哈的形状不同,得的分数也不同,再抛起口袋,将嘎拉哈放下,同时碰地上原有的嘎拉哈,使它们的形状变化,更容易寻找自己下次抓的对象。抓嘎拉哈的时碰动不需要抓的为坏,抓起嘎拉哈没接到口袋为坏。
7. “羊拐”是什么东西啊
http://ke..com/view/605824.htm 这里有详细解释。。
8. 抓拐的玩法及规则
玩法及规则:抓拐讲究的是眼疾手快。一般是准备7颗圆形的羊骨头,也可用小石子,将其中一颗扔向空中,在其落地前赶紧抓起地上其他任意一颗,然后再接住空中落下的那颗。再依次抓两个、三个。各地玩法不同,通常的玩法是两个人以同样多的羊拐比赛,先抓完者获胜;或在同样的时间里,抓得多者获胜。
儿时的游戏就像一首老歌,总是那么让人怀念。虽然已是过去,仿佛就在昨天,那优美的旋律常常响起在耳边。如果说链子枪是男孩子的最爱,那么抓羊拐则是女孩子表现她们心灵手巧的最好游戏。
9. 老北京游戏的抓羊拐
抓羊拐也是女孩们非常爱玩的游戏。所谓“拐”就是羊后腿踝骨的俗称,是表面较光滑又不规则的六面体,其中四面是两组凹凸不平且能立起,一般要准备四个,孩子们把它们洗净并染上红或绿的颜色。另外,还要缝制一个一寸多见方的布包,里面装入绿豆或小石子。
玩法:参赛人一般是2至4人,常在四合院屋檐下的台阶上或小饭桌上进行。那时有多种玩法不同规则,平常的一种玩法是,先将四个羊拐抓在手里,一转手腕将拐撒在地上,并同时抓起布包,然后在每抛起一次布包时,要顺序把拐扶正或按倒,并要接着布包不能落地,最后要一次把羊拐抓起,并接住布包即为赢,如果有一次没接着布包或没按规则顺序扶好拐就为输,就由另一人接着玩,轮流进行直到赛出结果和名次。
这个游戏使孩子们用全身心投入,不仅锤炼了头脑的应变能力,也使孩子的手腕灵活多巧。抓羊拐曾风靡流行,让女孩们无比欢乐,在陶冶情趣中成长。
10. 什么是抓(chuǎ) 嘎拉哈的玩法
抓嘎拉哈是一项在锡伯族等北方少数民族中喜闻乐见的传统游戏活动。“嘎拉哈”,锡伯族早年所称“嘎尔山哈”的汉译音,是牛、羊、猪、鹿、狍、麇、獐、骆驼等动物的髌骨。
在古代,锡伯族主要以狩猎、游牧和捕鱼为生计,因獐、狍、鹿、羊等猎获物的嘎拉哈小巧玲珑又便于携带,得来容易,取之不尽,很适宜用作玩具,于是每当宰杀时,则把嘎拉哈取下留用并逐渐归纳总结出许多抓嘎拉哈的游戏规则,久之相沿成习,成了锡伯族男女老幼咸宜、百玩不厌的家常游戏。
有考证认为,远在北魏时期鲜卑人(锡伯族的先人) 就已经用嘎拉哈作为民间游戏玩具、殡葬品,甚至军事战术模拟物。当时,在拓跋鲜卑已统治中国黄河以北,形成了民族杂居、民族文化融合的情况下,嘎拉哈已成为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满族等北方狩猎游牧民族,甚至回族、汉族等的玩具。蒙古语称嘎拉哈为“石阿”“沙阿”或“沙恩”。满族早期称嘎拉哈为“嘎粗哈”“嘎楚哈”。据《元朝秘史》的记载,金元时期,嘎拉哈也是蒙古儿童游戏的玩具、婚礼仪式用品和相互馈赠的礼品。
玩嘎拉哈亦叫玩“沙哈”。《槐西杂志》载:“作喀什哈云塞上六歌之一,以羊膝骨为之。”徐兰《塞上杂记》亦云:“喀赤哈者羊膝骨也。”亦即取用羊或牛等的腿和胫骨相连的一块骨头,经过蒸煮之后去肉脱脂,着色而成。用作玩具的嘎拉哈,有四个面能立住。《塞上杂记》云:“骨分四面,有要棱起。如云者为珍儿。珍儿背为鬼儿,俯者为背儿,仰者为梢儿。”后世的叫法与之稍异,站立后凹形,锡伯语叫“阿尔吉”,汉语称“壳”;其后面,锡伯语叫“提牙克”,汉语称“背”;躺卧凹面,锡伯语叫“齐吾科”,汉语称“增”,也有叫“马”的;其反面,锡伯语叫“穆克”,汉语称“驴”。出于游戏中清晰分别四面的需要和追求美观,还有的把嘎拉哈涂成红、绿、紫、黄等不同的颜色。
日积月累下来,嘎拉哈的玩法多种多样,花样颇多,可谓多姿多彩。
抓法:先确定参加人先后的顺序,有连续法(不犯规连续抓) 和轮流(参赛人每人轮流一次) 法,以抓得多少为胜负。还有在规定时间内抓多少次决胜负。犯规:一是“动”,即抓嘎拉哈时,碰动了其他嘎拉哈(是玩儿嘎拉哈的通规);二是“跑”,抓嘎拉哈,“码头”扔出后,未接住;三是“漏”,即抓到手的嘎拉哈,又从手中漏出去;四是未按事先规定和技巧抓法等……
有人通过调查,把锡伯族的嘎拉哈技法归纳为四大类,亦即抓、撂、弹、摈。各种玩法都约定俗成地形成了十分系统、有序的游戏规则,无不体现了锡伯族人的聪明与智慧。且将这四种玩法录示如下:
抓法
抓嘎拉哈。有团体赛、个人赛。团体赛参加人数,每队一般二至三人。个人赛,人数不等,一般三到四五人。
其用具为嘎拉哈(羊、鹿、狍、獐、牛、骆驼、猪等。现羊、猪为最多,极少见的还有猫)。
玩法复杂,技巧难度大。场地在居民住的火炕铺上毡子(有弹力易使球“码头”起来)。钱“码头”也不可铺毡子。有如下多种玩法:
一箭穿心在散落嘎拉哈的局面上,赛者把码头扔出后,由我方阵前通过中心,向敌方阵前抓起一趟嘎拉哈,有如射出的箭,穿敌阵心而过。
回手加鞭在散落嘎拉哈的局面上,赛者将扔出码头的手,由敌方下落往回抓嘎拉哈,似如勇士在马上疾奔而加鞭的骁勇雄姿。
背弓奇射在散落嘎拉哈的局面上,赛者扔出码头,立即转身一周后再抓嘎拉哈,有如拉弓而转身背射。
主攻南门在散落嘎拉哈的局面上,对面(或其他方向) 有二三个嘎拉哈碍事,但又与其他嘎拉哈相近,赛者抓时,易碰(动) 而难度大。由赛者第一人巧手先夺,为后者打开通路,有如在战场上攻开一城门(团体赛用或连续抓用)。
马过敌兵散在散落嘎拉哈的局面上,赛者扔出码头后,几次点抓而得嘎拉哈,如同在战场上,马上勇士奔驰中左杀右砍杀败敌兵的场面。
卧鞍闯阵在散落嘎拉哈的局面上,赛者扔出码头后,以趴卧姿式,许多嘎拉哈,有如阵中勇士趴卧于鞍上闯入敌阵。
河心网鱼即在布局嘎拉哈之中心处,抓许多嘎拉哈,有如河心网鱼。
河心掏鱼即在布局嘎拉哈之中心处。有少量之嘎拉哈,有碍抓许多嘎拉哈,先有人将其抓到手,为后者开道,有如河心之中掏鱼(团体赛用或连续用)。
棒打狍子在布局嘎拉哈之中,赛者扔出码头后,用手伸拳出之二指,在夹住一二个有碍全局之嘎拉哈。巧取之技,似棒打狍子。如果夹取两个嘎拉哈,也称“棒打双狍”。
瓢舀鱼在布局嘎拉哈之中,赛者扔出码头后,任意抓满地的嘎拉哈,有如河中舀鱼一般,给人以“鱼”多而又人能之感。
野鸡掉在饭锅里在布局嘎拉哈之中,赛者扔出码头后,在有意抓嘎拉哈之时,无意中带起了其他嘎拉哈,侥幸地也落入手中,有如无意抓鸡,鸡自来。
锡伯族先人大都靠渔猎为生,很早就有“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说法。至今,锡伯族嘎拉哈游戏中仍将其传袭下来,充分反映锡伯族人歌颂故乡特产丰饶的心情。
除上述玩法外,还有打扫外围,一扫战局,满天抓星,一钩残月,三羊开泰,孔雀开屏,猛虎捕食,河水倒泻,船夫摇桨,渔翁收网,樵夫一斧,猴摘仙桃,绕穿念珠等。
撂法
撂法,也叫撂“宝”,俗称撂“抱”。
有团体赛和个人赛。团体赛,参赛人数每队一般二至四人;个人赛,少者两人,多者四至五人或更多人。玩法简单,但非常热烈。
开始时,先把嘎拉哈查出总数或按队、人平均分配后,决定竞赛顺序。场地在居住的炕上。
锡伯族人抓嘎拉哈情景
第一人先从嘎拉哈总数中或平均分配数中拿出三个,用手一撂(即扔),这里就有训练和技巧。撂出一个“增”,收起一个(即赢了一个)。撂出两个“增”,收两个。事先规定,也有撂出两个“增”带“拐”的都可收,叫“增拐”。如撂出三个同样的,叫“宝”,俗称“抱”,可都收。如果先规定带“抢”的,叫抢“宝”,凡参赛的人都可抢收归己,谁抢到是谁的,有时规定撂出“增拐”的也可抢。参赛人都聚精会神看着以便抢。总数(亦称大堆) 嘎拉哈撂完了,下一个人继续拿三个撂,不足以自己收的嘎拉哈补上。个人所得的嘎拉哈补充撂光了,不可再参赛,即自动取消了参赛资格。一直撂到一方输光,或规定时间撂完,以获得多少为胜负。
指弹法
有团体赛和个人赛。参赛人数,团体赛每队一般二至三人。个人赛一般三至四人,也有五至六人的。
弹法,把嘎拉哈查清数量后,先确定比赛顺序。每一人双手尽最大能力捧起嘎拉哈,撒在场地(炕) 上,凡是撂出“增”都可拣出收起来。然后,用手指弹,开始时必须选出不同的两个嘎拉哈,以后再弹相同的对,弹上任意取一个(也有都收的)。如弹出一个“增”,也叫“增拐”,即全收起来(还有规定必须弹出一对的,否则即为失误),继续弹,一直到未弹上,或弹时动了其他嘎拉哈为犯规,或剩余的嘎拉哈用手捧起撒在地上,再接第一个人弹法弹。只要剩有嘎拉哈,即轮流弹,最后,以获多少为胜负。
摈法
有团体赛和个人赛。参赛人数,团体赛每队一般二至四人,个人赛可二至五人。这种玩法,正式赛较少,一般以作为确定竞赛顺序为多,或作为嘎拉哈中的一种技巧方法。
摈法是先把嘎拉哈放在赛者手中或用码头扔起后,用左手心上接住码头,再翻手背上,再翻面到手心上,剩多少即收多少。也有的把嘎拉哈抓到手心,摈后从手心漏出去了嘎拉哈即为失误。还有摈样的,即要摈的嘎拉哈,在码头扔出后,用手搬成同样的若干个起来,再摈。
每队(人) 轮流摈,一直到摈完。最后,以获得嘎拉哈多少为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