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洁法规课
⑴ 陈洁的著作
1、《法律英语》(1996)交通大学出版社 参编;
2、《英语口译技巧》(1998)交通大学出版社 主编;
3、《英汉辨析大词典》(2003)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参编;
4、《WTO常用术语词典》(2004)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参编;
5、《体验商务英语》(Ⅰ-Ⅳ)(2005)上海学前教育出版社 总主编;
6、《大学英语全新版导读》(Ⅰ-Ⅳ)(2005)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主编;
7、《大学英语全新版一课一练》(Ⅰ-Ⅳ)(2004)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主编。
⑵ 陈洁的工作经历
1999.9——2003.7 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获文学学士学位。
2003.9——2006.7 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师从伍国栋教授攻读中国传统音乐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
2006.7至今 任教于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研究方向: 中国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国近现代音乐史、音乐文献学
主讲课程: 民间歌曲、曲艺音乐、戏曲音乐、中国传统音乐名作赏析
著作
《南京文化志》(参与“音乐志”条目编撰)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3
《中国音乐理论书目大全(1949~1999)》(合作)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民国音乐史年谱》(合作)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5
论文
2004年《中国军乐事业的奠基者——洪潘教授》,音乐与表演,收录于《鼓楼文化丛书——中国音乐名家与金陵鼓楼》,2004年12月出版
2004年《小提琴艺术民族化的探索之路——记小提琴教育家、作曲家张靖平教授 》,音乐与表演
2005年《为游荡的灵魂寻找精神家园》,音乐与表演
2005年《民国时期的音乐教育》,钟山风雨
2007年《丝弦歌雅韵 学教灿华章——二胡演奏家、教育家钱志和教授 》,音乐与表演
2007年《艺苑名师——作曲家乔惟进教授 》,音乐与表演
2007年《春秋入弦,桃李同芳——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王登云教授 》,音乐与表演
2008年《“推陈出新”是发展苏州弹词音乐的有效途径》 第二届“中国曲艺?江苏论坛”宣读论文
⑶ 陈洁请保持一下你的课桌干净用英语怎么写
陈杰请保持一下你的书桌干净。
Please keep your desk clean,Chen Jie.
⑷ 陈洁的主要经历
1980年5月至1981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五岔沟林业局小学教师;
1981年9月至1982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五岔沟林业局团委干部;
1982年9月至1984年7月内蒙古师范大学政教专业学习;
1984年7月至1989年10月 内蒙古自治区五岔沟林业局团委负责人(其间:1985年9月至1988年8月在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政史系学习);
1989年10月至1990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五岔沟林业局团委书记;
1990年12月至1993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委组织部研究室副主任;
1993年5月至1995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委组织部党政干部科副科长(正科级)(1991年8月至1993年12月在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政治专业学习);
1995年9月至1998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卫生局党委副书记;
1998年9月至2003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科右前旗副旗长(1998年6月至2000年4月在吉林大学马克思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
2003年6月至2007年1月,兴安盟纪检委副书记;
2007年1月—2011年8月,兴安盟盟委委员、政法委书记、副盟长;
2011年8月,内蒙古工商局党组书记、局长。
⑸ 你们感觉英语书里的张鹏喜欢谁(我感觉他喜欢艾米)麦克好像喜欢陈洁,
我也觉得麦克喜欢陈洁,但我不喜欢吴一凡和萨拉一起,我想让麦克和萨拉一起
⑹ 陈洁 写作教授 答案
写作教授》写活了一个非常富有个性的老年知识分子形象。在这1500字里面,作家要全力加以突出描写的、甚至不惜用夸张的手法来加以突出描写的,是可逸先生的"迂"这样一个性格特点,陈洁抓住这一性格特征,一共选择了5个非常生动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来刻画他的"迂"的不同形态。第一个是写他的外表特征,叙述人用了非常简洁的语言来叙述他的肖像,肖像勾勒往往成为小说作品写人的第一步。从这个肖像当中我们看到他长得又高又瘦,而且背又很驼,一年四季都戴着一副老式的圆框眼镜。他留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在校园里夹着一沓书驼着背远远地向我们走来,这就是可逸先生的服饰肖像。通过肖像我们看到,他的外表特征也体现了他和别人不同的地方,就是他外表形象的"迂"的特征。第二个材料是他上课的特征。他上课时也有与别人不同的方,他常常要在50分钟的时间里面首先拿出10分钟痛骂别人的文章。这一段材料作者选得非常好,她使用了概括材料和具体材料相结合的方法,把可逸先生上课的特点作了非常富有情趣的叙述。我们看到,他常常是这样开始骂人的,说人家的文章写得"惨不忍睹,一派胡言",这样的话语几乎成了他每一次上课之前的开场院白,这是一种概括性的材料。讲了这一个材料,就使我们想到他的每一堂课的头10分钟是如何骂人的,使我们知道了他所有上课时的情景,所以说是概括性材料。叙述了这个材料之后,马上加进一个细节,他上课激动时常常会用手帕擤鼻涕,有一次拿出的却是一双臭袜子。这是一个具体的细节。把概括的材料与具体的细节相结合就成了她的第二个情节单元里面给我们传达的:可逸先生批改学生的作业非常认真,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这样的老师在我们今天是非常难得了。第四个情节写可逸先生待客。他接待客人是什么样方式呢?不管谁来了,他都要亲自下厨房,煮一大盆面条放上两个鸡蛋,亲自端到人家面前,看着人家吃下去,也不管人家是否吃过饭,也不管来的是男同事还是女学生,一律都是这样用面条加两个鸡蛋待客。这是一种非常真诚的"迂",这样一种待人接物的"迂"体现了他生活方式的质朴。最后一个材料选的是他的"洗澡事件",洗澡事件成了这篇作品最精彩的、最核心的一个细节单元。它充分体现了可逸先生的性格特征。这是他职业上的聪明才华与他"马大哈"式的生活方式相混合的事件,他动用了自己的职业技能为自己狡辩--使用假言判断与归谬法推理把人家驳得哑口无言。他这么聪明的人却一只脚穿自己的鞋子,另一只脚穿儿子的鞋子,这一种聪明的"迂"体现的是他生活方式的落伍。看来,这篇小说总共选取了五个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叙述材料,作者并列地写出了可逸先生不同侧面的"迂"的性格特征。每一个材料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都是不相同的,而且每一个材料都具有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的区别。不管作者在选材和用材上多么精心,有一条,陈洁所选的每一个材料的核心都是在体现可逸先生的"迂"这样一种底蕴,这等于说作者是围绕着一个性格元素写出了他的不同形态的特点,这就相当于抓住了一点连续用五个材料不断地突破,不断地渲染,不断地描写,不断地夸张,力争把这一个点写透,这就是微型小说写人的一个高招。从我们前面分析的陈洁所选的材料来看,有一个特点--作者在写作上选的是非常精粹的材料。这五个材料,我们用三个定语来修饰它:是很新颖、很独特、很典型的材料。假如我们要在短小的篇幅里面写活一个人,选择这样既新颖、又独特、又典型的材料,这是最起码的一道工序。一方面,这五个材料让我们感到非常新鲜,因为这是我们从来没有听人说过的一个老教师的生活细节,他的这种"迂"的性格,我们在生活中还是很少听说过;另一方面,她又让我们觉得这五个材料非常地独特,从他的外表到上课,到改作业,到待客方式,到洗澡事件,这一些行为只有可逸先生才做得出来,其他的老师都做不出来,所以说她选的材料非常独特。还有,这有,这些材料同时又非常典型,非常好地概括了可逸先生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看完这几个材料之后,我们几乎可以触摸到可逸先生全部的为人和他性格的全部特征,看到这一点我们就联想到他的一生,联想到形成他这种"迂"的性格的生活环境。所以,从我们前面的这些分析来看,要想写活人物,这些写人细节的精选和提炼是非常关键的。一般说来,一篇短小的作品只能容纳3-5个叙述材料,在这3-5个叙述里面,我们一定要挑选最精彩、最独特、最典型的来安排,因为它的篇幅太宝贵了。假如在这么宝贵的篇幅里面,选择的是描写人物的一般性材料的话,我们就不可能在短小的篇幅里面写活一个人物。
这篇作品的叙述方式和传达方式比较灵活,作者力争制造一种情味盎然的可读性。这种对材料的使用,也非常值得我们欣赏。我们看到的可逸先生的外貌描述一反常规,不像我们在中学语文课本里接触到的很多对人物外貌从头到脚的描写,从眼睛写到耳朵,又写到鼻子。作者完全抛开了这些老一套的写法,采用叙述人"我"与假定读者"你"这样一种交互式叙述来完成对可逸先生非常富有个性的形象勾勒。我们可以再读一下--"可逸先生是中文系资格最老的写作教师,这你可以从他的样子上看出来",这里出现了"你",这个"你"是作者假定的读者,叙述人说:"远远地,在图书馆的林荫道上,或者月亮湖的水杉林间,一个戴一圆副眼镜、腋下夹着几本的瘦高个孤独地向你走来,那么他必定是可逸先生了。"这样的叙述,以"我"和"你"的对话来展开的叙述,它体现了叙述人非常幽默的活泼的个性,也使一些非常冗长的肖像描写转化为快速的叙述,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手法。
第二个材料,讲到可逸先生上课的情景,使用了概括性材料与具体性材料相结合的手法,这使得在材料的艺术传达过程中,一方面让我们全面地把握可逸先生的整个上课的情景,另一方面又非常具体生动地展示了可逸先生某次上课时候的可笑行为。概括性材料与具体性材料相结合时就构成了第二个情节单元写人细节的生动性和概括性。
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材料。这是作品的高潮,叙述人开头就说:"有一次我为了教学计划的事去找可逸先生,他的儿子说他洗澡去了。估计马上就可回来。""我"足足等了他两个多小时才等到他,原来了出了一个洗澡事件。他一到家门口就不断嚷:"岂有此理!欺人太甚!"过了一会儿,"我"才好不容易弄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前面是第一人称的叙述,到这个地方就非常巧妙地变成了第三人称的叙述,"原来,可逸先生洗澡时,一只脚穿着自己的皮鞋另一只脚穿着他儿子的皮鞋。"这样一件事都是第三人称叙述者讲述的洗澡事件,这种巧妙的叙述视角的转换达到了什么样的叙述效果呢?一方面,它仍然让读者感到叙述的亲切和材料的真实,因为她讲的是"我"亲眼看到的可逸先生的事。但是,另一方面,这样一件事情并不是"我"能到澡堂去把它的头头尾尾都全部掌握清楚的,作者必须改为第三人称才能把她没看到的洗澡事件加以详细地叙述。作者的这样一种改换让读者全面了解了事件的真相,以此为前提,我们才能把握可逸先生的这种聪明的"迂"与可笑的"迂"凝为一体的性格特点。因此,这两种叙述视角互补充构造为一个叙述段,在这样一个自然段里面有一个我们一般人往往不留意的叙述转角。两种叙述视角巧妙地转换使两种叙述方式的长短互相补充,于是,叙述材料得到了充分地使用
⑺ 陈洁的履历
2001年9月-2009年6月就读于甘肃政法学院公安分院,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在学习、文艺方面多次获奖励,并多年担任团支部书记职务,获法学学士、法学硕士学位。2006年6月自甘肃政法学院公安分院毕业后被评为优秀毕业生并留校至公安分院物证技术实验中心工作,2007年3月任公安分院分团委书记,2007年4月增补为公安分院党总支部委员,2007年11月甘肃政法学院第四次团学暨第一次研究生代表大会上被选为校团委常委、研究生会主席,2008年1月至今任甘肃政法学院校团委副书记,校团委常委.2010年3月根据省委组织部《关于做好培养选拔80后优秀年轻干部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被确定为甘肃政法学院80后优秀年轻干部。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在兰州市安宁区团委挂职任团委副书记。奖励情况2006年12月被评为甘肃政法学院“工会积极分子”,2007年7月带领的社会实践小分队在清水县参加社会实践,被评为“甘肃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假三下乡优秀社会实践小分队”,2007年11月被评为“甘肃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2008年7月参加完成“制约甘肃缉毒工作发展的几个重大理论问题研究”荣获2008年甘肃省高等学校社科成果三等奖,2009年4月、2011年11月被评为“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2009年5月被评为“优秀团干部”.
⑻ 陈洁的业务实践
1983年起,她从事播音工作,牢记导师的教诲:“声音、形象是入场券,文化素质是发言权”。处处留心观察,积累点滴。从她口中播出的消息,朴实无华,没有任何矫揉造作,总是一听就懂。那是因为她对广播媒体传播特点的清醒认识,因为她的心中时刻想着听众。她常说,“但凡你的播报让听者产生了哪怕一秒钟的疑惑,都会使你传递的信息流失,都是对听众、对电台的不负责任。”曾经有一位60多岁的大妈,专程到听众见面会,为的是亲眼看看这位能把枯燥的消息处理得有滋有味的姑娘,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爱一行、钻一行,她注重对业务实践的归纳、总结。播读准确流畅缘于对语法的熟练掌握、对词语搭配规律的了解、对广博知识的摄取。《论“播读提前量”》把这一心得及时传授,许多同行由此获益。此文获全国播音主持优秀论文二等奖,她连续十多年担任省人大会、政协会、贸洽会、黄陵祭祖等大型会议、活动的现场播音任务,累计播读总量达十多万字,从未出现念错字、打嗑绊现象。发表于《新闻知识》的《重大会议播读文件的要诀》公开了她的诀窍。今天,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年轻一代播音员们继续书写着重大会议播读精确的神话。
作为播音指导,她视授业解惑为己任。省台的主持人都聆听过她讲授的专业课,全省基层的播音员主持人也都接受过她的培训。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这就是陈洁,静悄悄地工作,静悄悄地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