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章规定
A. 规章制度
客服员工绩效考核
工作态度 1 迟到、早退、缺勤,工作态度认真
2 工作从不偷赖、不倦怠
3 做事敏捷、效率高
4 遵守上级的指示
5 遇事及时、正确地向上级报告
基础能力 6精通职务内容,具备处理事务的力
7 掌握个人工作重点
8 善于计划工作的步骤、积极做准备工作
9 严守报告、联络、协商的原则
10 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
薪资福利及奖惩
4.1薪酬福利原则
1、 公司的薪酬原则是提供在同行业中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水平,即员工的薪酬将保持在同行业人力资源市场的平均水平以上。
2、 基于公平对待每位员工的原则,根据员工所相应承担的责任和对公司的贡献,以及员工的业绩表现,来确定每位员工的薪酬级别。
3、 公司将定期与其他同行业公司的薪酬水平作比较,以确保竞争力。
4、 薪酬、福利制度每年由管理部修订一次,员工的薪酬、福利将根据新的薪酬、福利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
5、公司按照"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根据员工的岗位、职责、能力、贡献、表现、工作年限等情况综合考虑其薪酬、福利的调整。
6、公司按国家有关规定为员工办理各项保险。
4.2薪酬组成
正式全日制员工采用结构工资制度,详见员工工资核定单。工资标准核定方式由人力资源部门确定。
4.3薪酬发放
1、薪酬发放时间为每月26日(考勤月为上月20日至本月20日)
2、员工于每月26日至管理部领取工资单,并持公司为每位员工办理的储蓄卡至相关银行领并核对,如有异议,及时至管理部查询。
4.4加班与加班工资
1、公司因业务需要,可要求员工在正常工作时间以外或节假日期间加班,公司按劳动法有关规定支付加班工资或给予补假,出差或客户应酬等交际活动不计加班。
2、工作日加班至晚上7:00以后以及休息日或国定假日加班的员工,可申请加班餐贴,费用为 10 元/餐。
3、 员工如需加班,应如实填写"加班申请表",经部门主管批准后,方可按有关制度执行。
4.5奖金计划
公司所有正式员工均有资格享受公司的各项奖金计划。奖金计划是根据个人、不同部门等具体核定设计的。公司有权根据经营业绩,随时对奖金计划的设计、发放、对象等作出调整。
4.6社会保险福利 依社保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章 员工责任
7.1指导原则
员工应在工作表现、个人行为方面符合公司对其的期望与要求,并遵循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与规定。对于博惠思华的员工来说,遵从中国的法律法规和公司的行为准则是聘用关系的前提。任何违背员工手册的行为都可能损害公司和员工的声誉,故违背行为将基于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得到及时处理,包括立即解除劳动合同。
7.2员工责任
1、 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及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规定。
2、 克尽职守,服从公司及上级的工作指导与安排,努力完成工作任务。
3、 爱护公司财产,保持工作场所的安静和整洁,维持正常的工作秩序。
4、 不以工作或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5、 管理人员应确保下属理解和遵从应承担的责任,同时下属的所有违背情况都将得到及时处理。
7.3 纪律处分
对违反员工责任的行为,将依据性质、主观过错及后果的严重性给予如下处分:
口头警告:适用于轻微过失行为,包括但不仅限于(累计3次提升处分级别):
* 在公司办公区域吸烟;
* 在办公室内大声喧哗、吵闹;
* 无正当理由上班迟到、早退;
* 上班时间打瞌睡;
* 上班时间聊天,看与工作内容无关的书籍、报刊;
* 个人工作场所脏、乱,不遵守公司的清洁制度;
* 上班时间经常接、打私人电话,影响工作效率;
* 违反各项规章制度,未造成严重后果的;
* 由于疏忽而损坏、遗失公司财物,未造成严重后果的;
* 使用公司设施、设备用于私人目的,未造成严重后果的;
书面警告:适用于较重的过错行为,包括但不仅限于(累计3次提升处分级别):
* 工作时间收发私人邮件、查阅与工作内容无关的Internet站点;
* 私自将与工作内容无关的软盘、光盘、VCD带入公司并利用公司计算机使用;
* 不服从公司和上级主管合理的工作安排,影响工作效率或进度;
* 谎报请假原因或未经批准擅自缺勤;
* 故意损坏公司图书、光盘、软件和资料或未经领导批准擅自外借、拿出公司私用;
* 经常无故迟到、早退;
* 违反各项规章制度,造成较重后果的;
* 玩忽职守,造成较大损失的;
* 管理人员疏于履行管理职责,徇私舞弊,袒护下属的;
* 使用公司设施、设备用于私人目的,造成严重后果的;
* 消极对待工作,因自身原因未能完成工作任务的;
* 因过失而泄露商业秘密,未造成严重后果的;
* 由于疏忽而损坏、遗失公司财物,造成严重损失的。
解除合同:适用于员工严重过错行为,包括但不仅限于:
* 违反公司规章制度,扰乱工作秩序,造成严重后果的;
* 旷工连续三天以上,或一年内累计两次旷工的;
* 故意损坏或侵占公司及他人财物的;
* 管理人员滥用职权,指使下属从事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等的活动;或在录用、业绩评估,加薪、提升等方面不公平对待员工或打击报复的;
* 造谣惑众,散布流言。谣言,扰乱公司正常秩序的;
* 任何欺骗行为,如伪造学历、经历;虚报费用;骗取病假或各类补贴的;
* 玩忽职守,造成严重后果的;
* 未经公司同意的兼职行为;
* 以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的;
* 泄露公司商业秘密,造成严重后果的;
* 以不文明语言攻击客户或同事;
* 受到司法机关治安行政处罚或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7.4纪律处分流程
1、由部门主管填报过失单,列明员工犯规的细节,并提出处理意见,由管理部进行调查和审核,并交总经理批准后生效。过失单将存入员工档案,作为工作考核的依据,直接影响员工年终的奖励及合同期满后是否续签。
2、员工第一次轻微过失或触犯口头警告条款的将给予口头警告。
3、第一次较重过错或触犯书面警告条款或十二个月内累计两次口头警告的将给予书面警告,同时当月岗位工资被取消。员工在书面警告后将有六个月的"考察期",在考察期内该员工将丧失任何薪资上调、晋升等机会。
4、员工发生严重过错或在考察期内发生较重过错或触犯解除合同条款或十二个月内累计两次书面警告的将给予立即解除合同之处理。
B. 规章与规定的区别是什么
既然您学行政来法,肯定知源道规章的含义。至于《行政复议法》说的规定,是指针对不特定人发布的、能反复适用的文件,也称抽象行政行为。从字面上规定也包括规章。
但《行政复议法》规定,可以一并申请复议的“规定”的范围不包括规章。后者是法律明确排除的。
读法律不能光看字眼,要联系法条上下文理解。
C. 规定和规章有什么区别
规章是各级领导机关及其职能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实施管理,规范工作、活动和有关人员行为,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并发布实施的、具有行政约束力和道德行为准则的规范性文书的总称。
规章按其性质、内容,可分为行政规章、组织规章、业务规章和一般规章。
1.行政规章。按作者及其权限,可分两类:
(1)国务院部门规章。是由国务院所属各部、各委员会制定、发布的规章。
(2)地方政府规章。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省和自治区政府所在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行政规章常用规定、办法、细则等文种。
2.组织规章。是指对一个组织或团体的性质、宗旨、任务、组织原则、成员及其权利义务、机构及职权、活动及纪律等做出系统规定的规章。组织规章的常用文种是章程。
3.业务规章。是指对专项业务的性质、内容、范围及其运作规范等做出系统规定的规章。业务规章的常用文种为章程。
4.一般规章。一般规章是各级各类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为实施管理、规范工作和活动,在其职权内制发的规章。这类规章便是通常所说的规章制度。一般规章的常用文种有规定、办法、准则、细则、制度、规程、守则、规则等。
【词语】:规定
【拼音】:guī dìng
【词义】:对某一事物做出关于方式、方法或数量、质量的决定。
【近义词】:限定
(1) [stipulate]∶法律用词。预先制定规则,以作为行为的标准(如在合同、条约、契约、遗嘱、法律中)
他在遗嘱里规定,他的儿子们都得学手艺
(2) [prescribe;stipulate;institute]∶权威性地确定为一种指导、指示或行动规则
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装在套子里的人》
(3)[stipulation;prescription;formulation]∶预先制定的规则
关于奖金如何发放,上级最近有新的规定
规定是用于特定规范内工作和事务制定具有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写作应用)
(3)规章规定扩展阅读:
根据《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的规定,制定规章应当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其一,应当遵循《立法法》确定的立法原则,符合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其他上位法的规定。
其二,应当切实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在规定其应当履行的义务的同时,应当规定其相应的权利和保障权利实现的途径。应当体现行政机关的职权与责任相统一的原则,在赋予有关行政机关必要的职权的同时,应当规定其行使职权的条件、程序和应承担的责任。
其三,应当体现改革精神,科学规范行政行为,促进政府职能向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应当符合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相同或相近的职能应当规定由一个行政机关承担,简化行政管理手续。
其四,规章的名称一般称“规定”、“办法”,但不得称“条例”。
其五,规章用语应当准确、简洁,条文内容应当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法律、法规已经明确规定的内容,规章原则上不作重复规定。除内容复杂的外,规章一般不分章、节。
其六,涉及国务院两个以上部门职权范围的事项,制定行政法规条件尚不成熟,需要制定规章的,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联合制定规章。有这种情形的,国务院有关部门单独制定的规章无效。
D. 规章 条例 法规 区别
主要区别
条例是法律性质文件是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最高行政机关制发的,规定是对有关工作和事项根据条例做出的具体规定,制度是不同单位机关在内部实行的规章制度。
(4)规章规定扩展阅读:
制度
制度用的地方不同,所包含的意义也不同。比如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就是大的制度。当是一个企业的制度时,一般是指公司内部人员所要遵守的规章制度。
参考资料:规定-网络条例-网络制度-网络
E. 法律、法规和规章有什么区别
1、范围不来同法律法规自、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这三个的范围不一样,法律法规范围最大,包含了行政法规以及部门规章,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是单独的。2、制定人不同法律法规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行政法规则是国务院制定,而部门规章是适用于国务院各部门、各委员会、审计署等这些部门自己发布的。3、适用对象不同法律法规适用于所有人,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民众;行政法规是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工作制定的,不适用普通民众;部门规章同样不适用普通民众,是国务院各部门、各委员会、审计署自己调整内部范围内的行政管理关系的。
F. 员工规章管理制度
一、为加强考勤管理,维护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特制定本制度。
二、公司员工必须自觉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司行政管理制度,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工作时间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外出办理业务前,须经本部门负责人同意。
三、周一至周六为工作日,周日为休息日。公司机关周日和夜间值班由办公室统一安排,因工作需要周日或夜间加班的,由各部门负责人填写加班审批表,报分管领导批准后执行。节日值班由公司统一安排。
四、严格请、销假制度。员工因私事请假1天以内的(含1天),由部门负责人批准;3天以内的(含3天),由副总经理批准;3天以上的,报总经理批准。副总经理和部门负责人请假,一律由总经理批准。请假员工事毕向批准人销假。未经批准而擅离工作岗位的按旷工处理。
五、上班时间开始后5分钟至30分钟内到班者,按迟到论处;超过30分钟以上者,按旷工半天论处。提前30分钟以内下班者,按早退论处;超过30分钟者,按旷工半天论处。
六、1个月内迟到、早退累计达3次者,扣发5天的基本工资;累计达3次以上5次以下者,扣发10天的基本工资;累计达5次以上10次以下者,扣发当月15天的基本工资;累计达10次以上者,扣发当月的基本工资。
七、旷工半天者,扣发当天的基本工资、效益工资和奖金;每月累计旷工1天者,扣发5天的基本工资、效益工资和奖金,并给予一次警告处分;每月累计旷工2天者,扣发10天的基本工资、效益工资和奖金,并给予记过1次处分;
八、工作时间禁止打牌、下棋、串岗聊天等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如有违反者当天按旷工1天处理;当月累计2次的,按旷工2天处理;当月累计3次的,按旷工3天处理。
九、参加公司组织的会议、培训、学习、考试或其他团队活动,如有事请假的,必须提前向组织者或带队者请假。未经批准擅自不参加的,视为旷工,按照本制度第七条规定处理。
十、员工按规定享受探亲假、婚假、产育假、结育手术假时,必须凭有关证明资料报总经理批准;未经批准者按旷工处理。员工病假期间只发给基本工资。
十一、经总经理或分管领导批准,决定假日加班工作或值班的每天补助20元;夜间加班或值班的,每个补助10元;节日值班每天补助40元。
十二、员工的考勤管理,由各部门负责人进行监督、检查,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的考勤要秉公办事,认真负责。如有弄虚作假、包痹袒护迟到、早退、旷工员工的,一经查实,按处罚员工的双倍予以处罚。凡是受到本制度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规定处理的员工,取消本年度先进个人的评比资格。
G. 规定与规章的区别
规定没有法律约束力,规章具有法律约束力。
规章,是指有规章制定权的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决定并以法定方式对外公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规定,是指党政职能部门对职责范围内的某项工作、事务或活动制定的带有约束性、规范性措施的文书,规定属于一般的规范性文件
凡是法律、法规规定以规章形式规定的事项,应当制定规章,比如,设定行政处罚,出台法律、法规的配套制度,均属于规章;规定,即一般规范性文件,主要用于部署工作,通知特定事项,说明具体问题。
规章一般采取章、节、条、款的结构,规范性文件则比较松散,一般没有结构要求。规章要报国务院备案,规范性文件则不需要。可以这样说,是否以规章形式发布并报送国务院备案,是判断是规章还是规定(规范性文件)的主要标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六十五条 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
(一)为执行法律的规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
(二)宪法第八十九条规定的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
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事项,国务院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授权决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规,经过实践检验,制定法律的条件成熟时,国务院应当及时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第六十六条 国务院法制机构应当根据国家总体工作部署拟订国务院年度立法计划,报国务院审批。国务院年度立法计划中的法律项目应当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相衔接。国务院法制机构应当及时跟踪了解国务院各部门落实立法计划的情况,加强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
国务院有关部门认为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应当向国务院报请立项。
H. 规章、规程、规定、规范的区别
1:含义的区别
规章是行政性法律规范文件规章主要指国务院组成部门及直属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区政府所在地的市和设区市的人民政府,在它们的职权范围内,为执行法律、法规,需要制定的事项或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规程指是“规则+流程”。所谓流程即为实现特定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前后相继的行动组合,也即多个活动组成的工作程序。
规定是指对某一事物做出关于方式、方法或数量、质量的决定。强调预先(即在行为发生之前)和法律效力,用于法律条文中的决定。规定作动词指对事物的数量,质量或方式,方法等做出具有约束力的决定,比如说:~产品的质量标准 | 不得超过~的日期等。
规范意指符合逻辑,客观、真实、全面、完整、准确、及时,达标。
2:使用对象的区别
规章:规章是各级领导机关及其职能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实施管理,规范工作、活动和有关人员行为,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并发布实施的、具有行政约束力和道德行为准则的规范性文书的总称。规章分为行政规章,组织规章,业务规章,一般规章。
规程:作程序贯穿一定的标准、要求和规定,如安全操作规程,工作规程,技术管理规程。
规定:法律用词,预先制定规则,以作为行为的标准。或者权威性地确定为一种指导、指示或行动规则。泛指定出具体要求。
规范:榜样,标准,典范,示例;标准的例子;如坐姿规范。习俗或法规;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
3:词语特性的区别
规章:作名词
规程:作名词
规定:作名词,动词等词性
规范:作名词,动词等词性
(8)规章规定扩展阅读:
例句:
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关键是要保证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内容具有民主性和科学性。
《煤矿安全规程》是2011年2月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编写。
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二:“我们对于这项工作是规定了这样的步骤的。”
老一辈的人说,这个人真本分,做事说话全凭良心,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说话诚实,现在的年轻人,露大腿。不规范。
I. 规章与规定有什么不同
行政规章是指国务院各部、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回的市和国务院答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为了管理国家行政事务所制定的法律规范性文件。简言之,行政规章有两个制定主体,第一是国务院的部委,第二是省级(当然包括直辖市)政府和省会城市、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效力低于行政法规。
部门规章是行政规章的一类,就是指国务院下属各部委制定的行政规章。
地方政府规章与上同,也就是行政规章里的一类,是由省级(当然包括直辖市)政府和省会城市、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
行政规定不是一个法律名词,可以说无论那份规范性文件,法律也好规章也好,只要涉及行政的领域,都可以说是规定。
J. 法规与规章的区别是什么
一、概念不同
1、法规即法的规范,是国家或地方立法机关、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为实施行政领导和管理,依照宪法和法律,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和强制执行性的规范性文书的总称。
2、规章即规章制度,是各级领导机关及其职能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实施管理,规范工作、活动和有关人员的行为,依照法律和法规,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的具有行政约束力和道德行为准则的规范性文书的总称。
二、类别文种不同
1、法规按制发主体的不同,分为全国法规、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三类。常用文种是条例、规定、办法。规章按性质内容的不同,分为行政规章、组织规章、业务规章和一般规章四类。
2、行政规章常用规定、办法、细则等文种;组织规章常用文种是章程;业务规章常用文种多为章程;一般规章常用文种为规定、办法、细则、制度、规则、规程、准则、守则、公约、须知等。
三、制发主体不同
1、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规,称全国法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省会所在市和计划单列市人大制定的法规称地方法规;国务院制定的法规称行政法规。
2、行政规章由国务院各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省会所在市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制定;组织规章由党的各级领导机关、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制定;企业可制定业务规章;所有机关、团体、单位均可制定一般规章。
四、制发程序不同
1、全国性法规须经全国人大及常委会会议讨论通过,方能发布实施。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法规,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市及计划单列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法规,须经省、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批准,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
2、行政法规须经国务院常委会议审议或国务院总理审批,由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各主管部门发布。行政规章须经行政会议讨论通过,报主管部门审批后方能发布实施;组织规章、业务规章、一般规章也要经会议讨论通过,由主管领导审核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