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煎煮法规
❶ 煎煮法的中药煎煮流程
中药的煎煮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份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有效成份耗损、破坏过多。
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把药物倒入药锅内摊平,然后加常温水--室温水浸泡60分钟,轻压药材时水高出药平面约2厘米。以药材浸透为原则。一般药物可浸泡20-30分钟,以种子、果实为主的药可浸泡1小时。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冬季可以长些。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浸泡中药绝对不能用沸水浸泡。 应当使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饮用水,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来水。
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一般来说,凡人们在生活上可作饮用的水都可用来煎煮中药。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来水,井水则须选择水质较好的。水最好采用经过净化和软化的饮用水,以减少杂质混入,防止水中钙、镁等离子与药材成份发生沉淀反应。
加水量:根据饮片质地、吸水性能、煎煮时间长短、煎煮过程中蒸发量及煎煮后所需药液量计算加水量。
加水多少:按理论推算,加水量应为饮片吸水量、煎煮过程中蒸发量及煎煮后所需药液量的总和。
虽然实际操作时加水很难做到十分精确,但至少应根据饮片质地疏密、吸水性能及煎煮时间长短确定加水多少。水的用量一般为:第一遍煎煮时为药材量的5-8倍,或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淹没过饮片约2厘米为宜。第二遍用水量可少一些。头煎结束后,将药汁滤出,重新加水至高出药平面约0.5-1厘米,继续武火煎煮至沸腾后改为文火煎煮15-20分钟即可。质地坚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药物略多,质地疏松,或有效成份容易挥发,煎煮时间较短的药物,则液面淹没药物即可。一般如果方中草、花、叶类药物较多,吸水量较大,煎煮前应补充加水,可以多放一点水。
很多中药说明是三碗水煮成大半碗。其实这是笼统的说法而已。碗有大小之分,药物有多少之别,药材质地亦有所不同,不能简单以三碗煎煮成大半碗而论。 5.1煎煮中药应注意火候与煎煮时间。
火候指火力大小与火势急慢(大火、急火称武火,小火、慢火为文火)。一般未沸前用武火,沸后用文火--小火保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减慢水份蒸发,有利于有效成份的溶出。至于火候和时间的控制,则主要取决于不同药物的性质和质地,在煎煮过程中,尽量少开锅盖,以免药味挥发。
5.2煎煮次数与方法
中药煎煮一般要煎煮2~3次,最少应煎两次。煎煮次数太少,提取不完全,药材损失大;煎煮次数太多,不仅耗工和燃料,而且煎出液中杂质增多。一般而言,一副中药在煎煮两次后所含的有效成份已大为降低,故以煎煮两遍为佳。但对于药量较大的处方,在两次煎煮后可能存留的有效成份较多,可再煎第三遍,改为一日3次服用,以节约中药资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疗效。因为煎药时药物有效成份首先会溶解在进入药材组织的水液中,然后再扩散到药材外部的水液中。到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因渗透压平衡,有效成份就不再溶出了。这时,只有将药液滤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份才能继续溶出。为了充分利用药材,避免浪费,一剂药最好煎煮两次或三次。治疗一般疾病的中药煎煮以2次为宜,一般先用急火煮沸,水沸后计算煎煮时间,一般为头煎20~30分钟,二煎10~20分钟。用于治疗感冒的解表中药或清热药宜用武火,时间宜短,煮沸时间为l0~20分钟即可,,并趁热服用。用于治疗体虚的滋补中药以3次为宜,头煎为40~50分钟,二煎为20~30分钟,三煎为l0~20分钟。有效成份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甲壳类药及补益药,一般宜文火久煎,使用效成份充分溶出。以上煎煮过程中需要经常搅拌。
煎煮好的中药要趁热滤出,免得有效成份沉淀在药渣上;如果不小心把药物煮干煮焦了,则此药不能服用,因为此时产生很多有毒物质,服用对身体有害。
5.3煎煮榨渣取汁
汤剂煎完后应榨渣取汁。因为一般药物加水煎煎煮后都会吸附一定药液。其次主药液中的有效成份可能被药渣再吸附。如药渣不经压榨取汁就抛弃,会造成有效成份损失,尤其是一些遇高热有效成份容易损失而不宜久煎或煎两次的药物,药渣中所含有效成份所占比例会更大,榨渣取汁的意义就更大。
一般在最后一次煎煮时,趁热将药液滤出后,要将药渣用双层纱布包好,绞取药渣内剩余药液。有研究表明绞取药渣内的药液可增加药液成份的l5%~25%。
中药煎后所取得的药液成人一般每次150毫升,学龄期儿童100毫升,婴幼儿50毫升为宜。按一日2次服用,成人每剂300毫升日服2次,学龄期儿童200毫升日服2次,婴幼儿100毫升日服2次为宜。
❷ 中药的煎法
医生开的药。每副药是一天的服用量。即使你煎煮了3次,也应该是在一天内喝完的。多用于滋补类的药或药的剂量较大的时候最好能煎煮3次,免得浪费。对于普通感冒类的药,或剂量较小的药只要煎煮2次就可以了。而且,可以少放些水。时间也可以相对缩短。
煎煮方法:加水的标准是药物浸湿后,水的位置高于药的平面一寸至一寸半就可以了。这个并不重要,熬好后的药液多,就每次喝得多。药液少,就每次喝得少。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30-40分钟(时间越久越好)。然后用大火烧开后改用文火(小火)煎煮30-40分钟,一般药物半小时就可以了,如果你的药剂过大,可以多煎煮一段时间。煎煮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搅拌,注意不要烧干烧焦了。焦了就不能再用了。煎煮好了以后,滤出,存放,然后再加冷水,煎煮第二次。时间可稍短。30分钟即可。滤出,按此方法再煎煮第三次。三次都煎煮好了以后,混放在一起,摇匀。储存在冰箱内,分为早中晚三次喝完。这样就会充分利用药物的效果了。每次喝之前要加热,不能喝冷的。喝药的时间一般是饭前喝效果好,但是有些人会有胃不舒服的反应,那么就在饭后1小时再喝。
你说的晚上煎药至第二天喝,是完全可以的。但最好还是放在冰箱内,尤其是在夏天,潮湿炎热季节,过夜会变质的。
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❸ 中药熬法
要单独熬制,40分钟以上,最多60分钟,因为是补药
单独喝,和群药一起服用,都行
❹ 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的煎煮
第三十五条 医院开展中药饮片煎煮服务,应当有与之相适应的场地及设备,卫生状况良好,具有通风、调温、冷藏等设施。
第三十六条 医院应当建立健全中药饮片煎煮的工作制度、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措施并严格执行。
第三十七条 中药饮片煎煮液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应当无毒、卫生、不易破损,并符合有关规定。
❺ 中草药的煎法
1.煎药前的浸泡: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使有效成分易于浸出。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一般为15分钟。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一般为半小时。
2.煎煮次数:以两次或三次为宜。
3.煎药的温度:一般是在未沸腾前用武火(即强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即弱火),保持在微沸状态,这样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时间:一般对第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30分钟,第二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分钟。滋补类药物煎煮时间可适当延长。
5.特殊药的煎煮: 先煎药:一些质地坚硬的药材,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 40分钟,再与其它药物混合后煎煮。 后下药:一般是气味芳香含挥发油或不宜长时间煎煮的药物,要在药物煎好前5 10分钟投入锅内。 包煎药:一般是种子和各种花粉药物,用纱布袋装好放入群药内共煎煮。 另煎兑入:一些贵重药要单独煎煮后,再将药液兑入一起服用。常见的有人参,西洋参,鹿茸等。
❻ 中药的煎煮法
中药煎煮法
为了提高汤剂的疗效,对汤剂的煎煮方法应予以足够重视。
1.煎药器具的选择 用陶器煎药,是因陶器与药物所含各种成分不发生化学反应,不会影响汤剂的疗效。加上砂锅传热均匀、缓和、价格低廉,因而自古沿用至今。玻璃和搪瓷制器亦可选用,但不宜采用铜铁器煎药。
2.煎药时用水量药材的质地不同,其吸水量有显著差异。质重坚硬的矿石贝壳类用水量少;根茎类,尤其是全草、花、叶类质地轻松的药物用水量要多。煎煮时间长短、水分蒸发量的多少也影响需加入的水量。一般将饮片置煎药锅内,加水至超过药面3~5cm为度,第二次煎煮加水至超过药面1~2cm为度。浸泡的时间一般20—60分钟,水温较高、质地较疏松的全草、花、叶药材时间短;水温低、质地较坚实的根茎、果实、种子类药材浸泡时间须长一些。
由于植物药大多是干燥品,在煎煮前必须用冷水或温水浸泡。其目的是使中药湿润变软,细胞膨胀利于有效成风溶解、向外渗透扩散。
3.煎药的火候 煎药火力的大小,中医习称为“火候”,包括“文火”和“武火”。前者温度较低,水分蒸发缓慢;后者温度较高,水分蒸发较快。煎药时,一般“先武后文”,即在沸前宜用武火,使水很快沸腾,沸后用文火以保持微沸状态,减少水分蒸发,利于煎出药物成分,为了减少一些成分损失,应加盖锅盖。
4.煎药的时间和次数 煎药时间的长短,一般与火力的强弱、饮片的质地、汤剂的治疗作用等因素有关。一般药头煎20-30分钟,二煎15-20分钟;解表药可减少5-10分钟;滋补药可增加5-10分钟。全草、花叶较多的煎煮时间宜短,根茎、果实种子较多的煎煮时间宜长,金石、介壳煎煮时间宜更长。
汤剂的煎煮次数,以多次煎比一次长时间煎煮为佳,一般需煎煮2—3次。实验证明,汤剂煎煮两次能煎出所含成分的80—90‰,
5.需要特殊处理的药物 汤剂多是复方,每种药物各有特点,为了减少药物成分的损失、破坏,减轻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浸出成分含量,确保汤剂的疗效,对一些药物需要进行特殊的处理,主要包括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另煎、冲服、兑服等,请遵医嘱。
6.煎煮好后混匀 每次煎好后,宜趁热倒出。并且将各次混匀,再分次服用。
❼ 中药的煎法
有时间的话。分二次煎!将药放入容器中,先用冷水浸过药面,泡二十分钟,使药物充分湿润(这样的话,药物的有效成份易于溶解煎出)。煎煮时。先用大火。煮沸后,用小火保持沸腾状态(以免药液溢出及过快煎干)。水沸后煎十五分钟就行了!
晚上同样的。只是时间长些。二十分钟,就行了!
你这样妇科用的药物不用什么特殊煎药的方法。
但是最好温热的吃。冷的不好!!!
❽ 关于中药的煎法
如果在医院抓的中药的话,应该是一天量装一个中药袋,另外中间有些有特殊要求的中药(如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等)需要另外装。一般添水的话是以自己的中指关节为界,就是水面要高过药物表面中指二关节那么高(当然,里面如果有矿物质的话还得多添点,有草一类的话要少加点,如果你想喝多也可以多添点)。药是两次喝,最好是在第一次煎 完后立刻煎第二次,然后把两次混合后分两次服用。并且第一次必须用凉水,第二次可以适当用点温水,时间可以比第一次短点。有些后下的药第一次按要求放后第二次就一同煎了。药煎 之前最好能泡会儿,不知道你是哪的人,当地天气怎么样,一般来说,药泡二十分钟就可以了,气温高可以少泡会儿,气温低可以多泡会儿。另外,你上面说的有些药粉一类的东西,不太清楚你指的哪一类粉,如果是滑石,神曲一类的粉,可以用纱布包起来煎,目的是防止糊锅;而像三七一类的粉,是让你药好后,用药冲服的,它 一般不入煎剂。
用锅的话最好用砂锅,如果真没有可以选用搪瓷(瓷不能掉,如掉了就不能用),不锈钢之类,坚决不能用铁,铝之类。
我看上个楼主说让你去药店煎 ,在药店里煎,一般都用煎药机,由于它的特殊性(一般均为高压类),药是一起放进去的,不可能再跟你分什么先煎后下之类,所以如果你的药是一齐煎的可以放药店里煎,但如果有特殊要求的最好自己麻烦点熬。
❾ 中药的煎法有哪些
中药的煎法恰当与否,是直接影响疗效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当加以注意。
汤剂是临床上最常使用的剂型,药物的有效成分全靠煎煮得法而获得,所以要掌握正确地煎药方法。
1用具:广泛使用有盖的砂锅。砂锅的性质稳定,不会与药物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受热均匀,散热又慢,是最经济实惠的煎药工具。也可用其他搪瓷制品。但铁、铜、锡等金属锅不能用。因为它们会与药物中的某些化学成分起反应,降低药效。甚或产生有毒物质。
2用水:以洁净为原则,自来水、井水、蒸馏水都可以。但是含矿物质和盐类过高,或被农药、放射性物质污染过的水,均不宜煎煮中药。加水量一般以药物的一倍半至三倍为宜。煎取的药汁总量在200~400毫升之间。煎煮二煎时,因药材已吸足水分,所以用水要比头煎减少一半左右。
3浸泡:一般中草药都有一定的体积和厚度,有的还比较致密,有的药物里面含有蛋白质和淀粉,直接煎煮会使蛋白质凝固在细胞里,淀粉也被糊化,使有效成分难以溶出影响疗效。经浸泡后,使药湿润变软,细胞膨胀甚至破裂,有效成分就容易被煎出来。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剂,浸泡30分钟左右,以根、种子,果实等为主的药剂,浸泡60分钟左右。浸泡中药一般用凉水或温水。
4火候:应先武火急煎,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
5时间:一般的中药以煎煮两次为宜。煎药的时间以煮沸后开始计算,解表剂、理气剂,一般头煎5~10分钟,将药汁摅出后,再放水进行二煎,煎沸后文火煎3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20~25分钟。
此外,在煎药过程中,不宜频频打开锅盖和反复搅拌,以免使挥发成分损耗过多,一般一煎搅拌一次。对一些矿物、甲壳类药物,在药剂中都另包成一个小包,药方上写着“先煎”或“先下”的应先煎40分钟到一个小时。后下药物在即将煎好时才下锅,文火煎5~10分钟就起锅。为防止煎后药液混浊,减少对消化道的刺激,有些药物用纱布将药先包好,再入锅与其他药物同浸泡、同煎煮,如旋复花、青黛、马勃、赤石脂等,处方上标明“包煎”或“包”字样。某些贵重药如人参、西洋参、三七、犀角、羚羊角等,在配入药剂使用时,为了尽量保存其有效成分,减少被其他同煎药物的吸收,而单独另煎或另A,处方上标明“另煎”或“另A”字样。胶质、粘性大且易溶的药物,与其他药物同煎会发生粘附,或粘锅煮焦而影响药效,故应在他药煎好后,放入去掉药渣的药液中微煮,趁热搅拌,使之溶解,如阿胶、鹿角胶、饴糖、蜂蜜等,处方上会标明“烊”或“烊化”字样。含有挥发油、容易出味,用量又少的药物,可用开水半杯,或用煮好的一部分药液趁热浸泡(须加盖,以减少挥发),如藏红花、番泻叶、胖大海等。
散剂、丹剂、丸药、自然汁及不宜煎服的其他药物,如朱砂、三七粉、犀角粉、黄连粉、沉香粉等,宜用水或药液冲服,处方上标明“冲”或“冲服”的字样。
❿ 中药的煎法…
一般不用洗。买的中药都是炮制好的,已经清洗过了在炮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