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法规
Ⅰ 中国传统的法律思想有哪些
(一)家族伦理
古代是沿着由家而国的途径进入阶级社会 的,因此,宗法血缘关系对社会的各个方面有着强烈的影响。尤其宗法与政治高度结合造成家国一体的 特有体制。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后,便开始了道德法律化与法律道德化的交融发展过程。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法律与道德结合的伦理法。在 普遍重视伦常的 古代社会,要发挥家长族长对家族的管理作用只依靠伦理当然不够,因此才通过制定法律,使伦常关系变成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法律关系。
(二)“君权神授”
所谓“君权神授”就是君主的诏令是最高的法律,君主是国家的大家长。这实际上是家本位伦理扩大使用而已。古代家国同构,国家是家的放大,一切适用家的伦理在被移做法律原则后都适用于君民之间。一切对皇帝权威的 威胁都被定为最严厉的犯罪,要受到最严厉的惩罚。
(三)德主刑辅
德主刑辅是古代中国传统思想的主线。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教化的力量以收到潜移默化之功效。这种以教化改造人的方法无疑是最彻底最根本的方法,而法律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因为法律没有强人为善的力量,顶多起到补救的作用。所谓“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两者之价值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
(四)法有等级
对于法有等级,这是中国古代根深蒂固的思想,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法家与儒家是有共同点的。法家讲“刑无等级”实际上并不是没有等级的。儒家“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就是等级之体现。(不做展开)
(五)“无讼”的追求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巨大的儒、法、道三家,尽管他们采取的方法与途径不同,但他们追求的终极社会政治的目标和理想,就是秩序的和谐。及至汉武帝标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术”为核心,兼容并包其他各家思想之后,儒家法律思想中的“无讼”观念 , 也就成为正统思想。从历朝历代的文史典籍中,都能发现儒家思想对讼狱观念的阐述。孔子的施政纲领中就有“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儒家思想中所向往的理想社会是“讲信修睦 ,选贤与能” 平静恬美的礼制社会,由此描绘了上古时君主礼贤下士 ,民众淳朴率真的图景 , 规定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的社会秩序。
(六)人治追求
人治与法治是相对应的治理国家的两种最主要的模式。其中儒家主张人治而法家重法治。关于贤人与良法的关系问题,孔子认为即使制定良好的法律最终还是必须由贤人来执行。如果良好的法律没有贤人去执行的话再好的法律也是没有用的。所以孔子主张贤人之治甚于法律,良好的法律必须由贤人去执行。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后这一人治思想一直贯穿始终。
(七)权大于法
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使得皇权专制制度化法律化。从此以后国家的最高权力都集中与皇帝一人。皇帝成为了神权族权军权经济权司法权的集中代表者。而皇帝只服从于天除此不受任何制约,法律也只不过是以皇帝为代表的统治阶级的意志。
(八)民本主义
这是春秋重民观念发展的理论成果,儒家法律思想的精华。儒家向来重视人命,主张立国应先利民,反对不教而驱民上战场,不教而向民施刑杀。此外,孔子“爱人”说,孟子“民贵君轻”说,荀子“民水君舟”说均是民本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
(九)大一统思想
古代王道政治的原则即为天下统一,反对分裂割据。孔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荀子“隆一而治”均为大一统思想之体现。
(十)顺其自然
此与“无为而治”有点混同,其多少有些排斥法律,对法律的态度有几分冷淡,因为法律有时候非但不是公平正义的东西,却可能使人误入歧途。总之既有利又有弊,顺其自然或许是一种好的做法,但这会让人产生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国家法律的产生与存在本身是否也是自然之事?”
(十一)天然秩序
儒家礼法的重要作为就是要构建一套教化天下的仁义道德与礼法规范。通过礼乐教化提高人的思想道德,调整相关的权力秩序,从而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秩序。
(十二)重法治吏
依法治吏是古代传统的法律思想。封建专制制度下,君主为了控制国家,势必要 通过一个权力媒介,那就是官吏。中国古代社会所说的 人治其实就是官治。为了发挥官治的作用,那就需要治官。控制官吏的权力,防止权力滥用。
Ⅱ 中国古代各种的法律思想
孔子的思想是仁者爱人,尊礼尚德,觉得道德是约束人们的主要手段,君子应该自省,对于法律的看法是遵守但不重点推崇。先秦儒家的法律思想是施仁政,轻刑罚,认为法律不该过于严格。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人,认为社会主要由法律维护秩序,法律应该严格,天子与庶民同罪,法律是统治的重要手段,比较严苛,并且他的思想得到了实践。先秦法家思想是法律对于社会而言极为重要,国家需要完善法律严格执行。
Ⅲ 人类社会是否存在“思想犯”惩罚的法律法规
最近一些影视剧和文学作品,被广大观众认为剧情不合逻辑,对话苍白无力,为了凑集数、凑字数甚至对一些国内外经典作品胡编乱造。其中不乏优质作品,但是却被个别消费者认为是生搬硬套典故,以彰显编剧的文采,基本的历史知识、生活常识都不懂。也有极个别出发点是好的创作者剑走偏锋,打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旗帜变相一家独大,反而受到了观众的质疑。更有甚者为了追赶潮流,低俗无下限,恶搞无底线。
雷剧、抗日神剧、穿越神剧以及现在的一些古装神剧等不伦不类的作品是没有底气的,也是没有群众基础的,自然就没有发展空间。一知半解并不代表可以信口开河,信手捏来。与其绞尽脑汁的为自己的作品找些高大上的内容做点缀,不如静下心来多看看书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发展的必然,中国历史悠久,诞生了众多先进的文化知识,至今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虽然特定的时间段有些落后的文化位居主流,如明清八股文制度固定了五百多年的中国人的思想主流,造成了一个压抑的社会氛围,导致文化远不如汉唐的繁荣。但是无论哪一朝代遗留的文学作品,都是精华与糟粕并存,大部分文化底蕴深厚,令人回味无穷。
口出狂言这个成语的来历就属于糟粕的部分,口出狂言有很多原因,比如醉酒、神经病、梦话、气话等等。现代如果一个人自吹自擂最多就是进心理门诊治疗,但是在古代如果口出狂言被有权有势的人听见了,后果不堪设想。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慢慢的就会消亡在历史的长河中,口出狂言这个成语现在几乎没有人读写说了。
总而言之,古代的历史有很多是属于对个人思想的定罪判刑。虽然现在没有以前那样落后,但是口诛笔伐还是少不了的,所以引用典故的时候还是多读读书,以免误导观众。
危害行为的第三特征:危害行为侵犯的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利益,这是它的实质内容。现代刑法禁止对思想定罪处罚,所以任何犯罪都不能缺少危害行为,无行为即无犯罪,无行为即无刑罚
Ⅳ 思想道德和法律是什么的重要手段
思想道德和法律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解决人们的思想困惑、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思想道德属于伦理思想的一部分,它与道德学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是:道德学说往往是对道德思想的概括和总结,是理论化的道德思想;它们同属道德意识现象;道德思想的表现可能比较系统,也可能是零散、个别的,但又受道德学说的影响。
区别是:形成时间不同,原始人已有道德思想,但道德学说却出现于奴隶社会;道德学说是经过加工的,道德思想则既可以是自觉的,又可以是不自觉的。
(4)思想法规扩展阅读:
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建设包含的一个方面,中国公民道德建设服从和服务于党的路线、纲领,从意识形态方面,从理论指导上讲,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在意识形态领域绝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基本立场。
Ⅳ 思想道德和法律的关系是什么
道德与法律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只不过有所偏重罢了。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动的。其关系具体表现在:1、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伤害他人、不得用欺诈手段谋取权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2、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第一,法律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第二,道德对法的实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第三,道德对法有补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调整的,或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的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总之,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区别的,不能相互替代、混为一谈,也不可偏废,所以单一的法治模式或单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时,法律与道德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补的,都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手段,这就使得德法并治模式有了可能。 综上所述,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有这辨证统一的关系,他们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不可分割。
Ⅵ 思想道德和法律的关系是什么
思想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思想道德与法律既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有着各自不同的研究对象和领域,但也存在着相互关联的地方,他们在个体思想道德素质结构层次上融为一体。
(1)思想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从表现形式上看,法律表现为国家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或国家认可的习惯;而道德则是一种意识形态、观念的东西。
从调节的层面来看,思想道德涉及主要是个体观念和意识形态层面的问题;法律涉及主要是人们行为层面的问题。
从调节方式来看,思想道德修养主要依据个体内在的要求和信念起作用,是一种“软调控”,法律是通过强制性的外在控制发生作用,是一种“硬控制”。
从调节范围来看,思想道德涉及范围更为广泛,相对模糊;法律作用的范围较为具体,十分明确。
(2)思想道德与法律的联系
思想道德与法律都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思想道德与法律都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反映,体现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共同意志。
思想道德与法律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法律为思想道德提供了保障,思想道德建设为法律制定提供了目标。
(3)思想道德与法律共同融入个体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与法律虽然在知识层面有区别,在规范层面有相通,但他们在个体思想道德素质结构上,是一体的。个体素质由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组成
Ⅶ 思想法律问题
辨析题:
1 错。民事权利能力自出生时产生,死亡时终止。但行为能力不是。分为完全、部分、无。根据年龄和精神状况区分。
2 错。不是疏忽大意,是间接故意。
论述题:
1 盗窃罪既遂。归还行为属于对盗赃物的处分行为。
2 黄某 故意杀人 有自首情节 姜某抢劫罪 李某抢劫罪共犯 徐某?哪来的?
具体东西你自己些吧,对自己也是锻炼
Ⅷ 什么是法律思想
法律思想有别于法律和法制。法律和法制只有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才能创制,回而法律思想则不限于统答治阶级,被统治阶级也可以具有,只是它不占统治地位。因此,中国法律思想史既包括中国历代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法律思想,也包括历代不占统治地位的被统治阶级的法律思想。法律思想也不等于法理学或法律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