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阶梯
⑴ 有关法律的古代名言
1、罪疑惟轻,功疑复惟制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尚书·大禹谟》
2、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尚书》
3、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尚书·大禹谟》
4、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唐·欧阳询·艺文类聚》
5、有事不避难,有罪不避刑。——《国语·晋语七》
6、有法而行私,谓之不法。——慎到
7、有法而不循法,法虽善与无法等。——沈家本
8、唯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唐·吴兢《贞观政要》
9、为人上者释法而行私,则人臣者援私以为公。——《管子·君臣上》
10、37、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商君书》
11、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墨子·法仪》
12、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
13、太平之世不立刑。——康有为
14、设若上无道栓,则下无守法。——葛洪《抱朴子·判子》)
15、设而不犯,犯而必诛。——曹操
16、赏厚而刑,刑重而威,必不失疏远,不违亲切。——《商君书》
⑵ 理科生,想课外看些有关法律的书,看些什么好,基础点的
如果是对当下社会的法律问题感兴趣,推荐看一些法律人的笔记或时评,比如《悬崖边的辩护》是律师写自己经历的,里面有很多大家感兴趣的案例;还有《西窗法雨》这种法律随笔,适合当小品文来读,每篇文章比较短。书店畅销书都有得卖。
如果是对法律这个学科感兴趣,作为了解法学的入门书籍是《法学阶梯》,这是世界公认的法学入门书。但是这本书很厚,非常厚。而且专业术语比较多,可能阅读起来不太容易。推荐先看一看《寻找法治的力量 法律格言赏析》,是以法律谚语为主要内容的,然后每句谚语配合解释,有点像看名人名言,那些振聋发聩的名言警句很值得了解和背诵。
法学理论性的读物也可以说是科普读物是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这是所有法律专业学生必读的,对于非法律专业的人来说也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属于世界经典了,不得不看。
如果是对法学理论感兴趣,比如公平、民主、自由啊什么的有思考的兴趣的话,建议看一看《政治思考:一些永久性的问题》,相当有意思,启发思考。
如果是对某个部门法感兴趣,可以专门看一些各个部门法的非教材类书籍。尤其是业余兴趣的话应该还是比较喜欢看案例吧,书店有很多刑事案例、民事案例方面的书,可以拿来看看。尤其是一些科普畅销书如《20世纪美国大案要案》什么的,读起来不枯燥,比较有意思。
当然,如果是想了解法律规定从而懂法或者是生活中处理一些常见法律问题的话,就读一下《民法通则》《刑法》《劳动法》《婚姻法》等等这些法条就够了,足够给身边一些人处理简单的法律纠纷了。
另外,理科生可能会对推理探案一类有兴趣,作为课外读物可以看一看法医类、探案类的书籍。当然,如果课余时间充裕的话,可以研究一下《形式逻辑》,理科生学这个绝对很轻松,但这个是法学专业的必修基础课,逻辑推理什么的还是很有意思的,而且公务员考试也有这方面的内容,所以看了没坏处。
最后建议多看看普法类节目还有天涯一些律师发的专业的帖子和博客,都是讨论当下的热点问题的~
暂时想到这么多,希望对你有帮助~
⑶ 法律人应该具备何种精神理念呢
在法治的殿堂里,法律人是一道熠熠生辉的光。古罗马的《法学阶梯》曾言:“法学,即正义之学。”这简洁的话语揭示了法律人的核心精神——维护正义。他们是社会公正的守护者,以独立思考、人格尊严和自由追求为基石,构建起社会的公正基石。
诚信,是法律人的灵魂所在。只有对自己和法律的诚恳坚守,才能确保社会公平的天平不偏不倚,法律人的理想与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对法律的虔诚遵守,是法律人诚信的两翼,让公正与平衡贯穿于纷争与利益的抉择之中。
而宽容,则是法律人内心的宽广海洋。它要求法律人在面对差异和冲突时,持有包容与理解的态度,因为唯有宽容,才能在法律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也才能体验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带来真正的快乐与满足。
法律人更需人文关怀,他们不仅要坚守法律的公正,还要用仁爱之心温暖他人,接纳差异,用开放的视野与博大的胸怀,温暖社会,化解纷扰。这种人文精神,使法律人的角色超越了法律的硬性规定,成为社会和谐的建设者。
自信,是法律人面对挑战的坚实盾牌。诚信与宽容的积累,铸就了他们内心的自信。这种自信并非傲慢,而是源于对自己实力的认可和对未来的信念。法律人手持真理与正义,自信地应对每一个难题,守护着社会的正义与尊严。
在法律制定的过程中,人文情怀与道义理念同样重要。每个人心中对道德的理解不尽相同,法律应当兼顾,既要有严谨的法制,又需融入普世的道德关怀,以平衡利益与权益,赢得大众的理解与尊重。理性地处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法律人智慧的体现。
综上,法律人应具备的不仅仅是专业技能,更是一种道德与精神的融合。他们需要诚信、宽容、人文情怀和自信,以法治为剑,以道义为盾,共同守护社会的公平与和谐,为每一个公民的灵魂家园保驾护航。
⑷ 罗马法的构成及历史意义
罗马法的构成:
(1)根据法律所调整的不同对象可划分为公法与私法。
(2)依照法律的表现形式可划分为成文法与不成文法。
(3)根据罗马法的适用范围可划分为自然法、市民法和万民法。
(4)根据立法方式不同可划分为市民法与长官法。
(5)按照权利主体、客体和私权保护为内容可划分为人法、物法、诉讼法。
历史意义:
罗马法对后世法律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罗马法的有关私法体系,被西欧大陆资产阶级民事立法成功地借鉴与发展。
《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就是对罗马法的继承和发展。如1804年制定的《法国民法典》,就继承了《法学阶梯》的人法、物法、诉讼法的体例;而1900年实施的《德国民法典》则是以《学说汇纂》为蓝本的,形成了总则、债法、物法、亲属法、继承法。法、德两国的民法体系,又为瑞士、意大利、丹麦、日本等众多国家直接或间接的加以仿效。
2.罗马法中许多原则和制度,也被近代以来的法制所采用。
3.罗马法的立法技术已具有相当的水平,它所确定的概念、术语,措词确切,结构严谨,立论清晰,言简意赅,学理精深。
其法治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⑸ 求《法学阶梯》读后感 ,大学本科水平
《法学阶梯》读后感
一、从《法学阶梯》看罗马法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法学阶梯》只不过罗马法绚丽冰川很小的一角,而且由于自己的学识,在某中程度上或许连这一角也看不清楚,而只是冰雾笼罩下的对冰川的朦胧的感觉而已——甚至不知道这朦胧后面究竟存在什么,但“无知者无畏”或者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吧,还是要为自己的感觉留下一点什么,还想对罗马法做出最粗浅的评价。毕竟这是自己学习法律以来看的最认真的一本书了。
粗浅的几点感觉如下:
1.内容的精细化。
作为个体的人类生活是感性的,而作为法学则是理性思维的产物。法律就是将感性的个体生活上升为理性的普遍规则。而在这过程中,如何处理感性生活的个别正义和普遍规则的普遍正义一直是法学界的主题。古罗马人在这一点上遵循的是精细的具体规则和抽象的原则的结合。
在这一点上,对古罗马人的敬佩不再只是停留在感性的道听途说上了,至少从法律的细致和法律的合理性角度来看,我们并不比古罗马人进步多少!在当今的整个学术界、法学界以及从事实际法律工作的人当中,一方面存在着对法律的僵死的理解,他们需要详而又详的法律法规——但人类理性并没有这个能力;而另一方面,在学者当中,存在着一种玄学的倾向,以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善良和完美的大写的人,都能够依据简单的道德说教就能够实现社会的大同,因此追求的是法律的原则性规定,余下的问题被让位于或诉诸于人类的道德良心或者是对原则和理性的理解。在这方面,应该好好的学习罗马法,至少看到目前为止,罗马法既保留了人类终极关怀的品质,又不失为世俗而可操作性。既努力去追求理性的思索,试图函盖所有的社会生活,同时又承认理性的不足,通过一些原则性的规定来补充。而在法律的发展上,也不是固步自封,而是通过正义乃是“给每个人应得的部分”这一主线,除了在传统中寻求法律规则的合法性根据之外,还通过敕令等形式不断地就旧有的法律规则作出合理的解释和合理的修正。在这一点上,与现代的法律发展理论是相一致的。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法学虽然不断地就现有的法律作出自我的修正,但却在很大程度上丢失了传统,并没有对过去中国的法律传统进行很好的继承,或者是对当下正在发生的生活现实的漠视——至少,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去调查民间到底存在什么自足的规则体系,而罗马法中却将民间生活规则不断地上升为法律,如信托制度。因此,必须注意法律的理性标准和法律的可实施性,也正是因为如此,法学乃至法律就是“形而上的抽象和形而下的操作的完美结合!”李老师的这一教导将永远伴随我对法学的学习和理解之中,并伴随着自己不断成长!
2.表述方式的经验化。
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罗马法的重要的特点。不过,由于尚未阅读《法典》,因此还不敢断定是否法律规范(这好象也是现代法律的语言)也是适用这种表述方式。但至少作为一本法学教材来说,能把复杂的法律理论和规则加以生活经验化,毕竟是一种了不起的事情。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尽要责问我们的普法教育,现在市面上流行的法律类刊物倒是一些《民主与法制》等法律通俗刊物。(这些读物在倡导法治建设方面究竟起了多大的作用?由于其传播的广泛性,应该得到研究。)整个《法学阶梯》所阐述的法律原则和规则是如此地复杂,以至于现代法律仍然逃不出其范畴。但优士丁尼往往用最简单的例子将这种复杂性消解,而使法律又重新溶入现实的个体感性生活中去。如果从现代意义上而言,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法律的传播问题。我们现在也有一些案例汇编的形式,通过案例阐释法理,但这种教材也只能是受过法学专业训练的人才能看的懂。本来《民主与法制》等通俗刊物可以很好地做到这一点,但由于其过于注重情节的起伏和跌宕,其小说式的叙述又消解了内在的法律精神,往往起到很大的作用。现在的《今日说法》似乎在慢慢地尝试着这种罗马法式的方式。但由于其缺乏系统性——至少应该将某部门法的东西归类分析,也容易由于其松散而消解其内在的作用。
结合第一点特点,忽然又有所思考,法律究竟应该是精细复杂还是简单明了?作为法律职业人来讲,我宁愿是复杂的,至少可以存在知识资源的稀缺状态;而从普通人来讲,我宁愿法律是简单的,因为如此精细和细致的法律,普通人又如何能够事无巨细的了解和运用?除非法律是如此地遵循普通生活准则,是真正的市民法,但法律又如何能够保证每个人的生活规则都得到反映?毕竟,法律是一种普遍正义的诉求,而个人的生活始终遵循的是个人的生活准则,每个人要求的是个别正义。“给每个人应得的部分”又如何能够实现?因此,我们在制定法律时,应尽可能地反映市民生活,使得法律能够为生活所用,而不是要求百姓学习法律——百姓永远是无罪的,我们不能苛求百姓能够知晓所有的法律,而只能让我们的法律去适应生活,除非有些规则非改不可(如迷信等)。
3.现代法律制度的导源。
在这一点上,感觉尤为深刻,毕竟自己民法的底子不是特别的好,而通过阅读《法学阶梯》,至少对现代民法的许多制度有了渊源上的理解。而且有些制度很有启发,比如象财产的分类、信托监护,双重人格、物权的各种形式以及对债的分类和各种债的理解,都有了一些新的含义,关于其具体制度的理解,就把他写在了每天的读书心得中了。心中朦胧地有一种感觉,似乎理解了罗马法,就理解了西方法律的精髓,而由此又可以与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做一比较性的分析。
4.与中国传统(古代)民法的比较。即人类生活的相通性。
由于对中国古代民法的爱好或者说是接触,天生地就想拿罗马法与中国传统民法想比较,但由于手头资料的匮乏,或者说是笔记的缺乏,这一比较很难进行。但总体感觉上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说人类生活具有某种天生的共同品格,法律都是人类基本生活诉求基础的规则的反映,因此在很多地方都具有类似的规则。等把罗马法好好地研习了以后,尝试着做一下这方面的有关文章,看是不是能有所发现。可以将自己的本科毕业论文和敦煌卷子的有关研究找出来看看,同时结合这边的一些古代契约文书作一比较研究。
二、、读书的方法和治学的方向
看完了一本书,而且是用新的方法看书——至少是用电脑做笔记了,而不是在书的边边角角做注释了,这样一来,得总结一下这看书的效果如何。
回过头去看了一下自己做的笔记,还是不是十分清楚,这是技术上的错误,还有待改进。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自己学识的有限,对有关材料的评注并没有能够体现自己的所思所想。一是自己表达的缘故;二是接触的书比较少,至少对法哲学原著的阅读量或理解程度不够,因此其评注往往是无力的,或者是没有思想的评注;三是民法的底子不是十分缜密,对外国民商法的相关规定没有什么融会贯通,往往就某一制度的评价还得查阅大量的书以后才敢下结论,这样也不可避免地降低了自己对阅读对象的敏感度。这几方面的问题都是比较严重的,如果一直这么持续下去,就不可能做好一个学者——这是自己努力的方向,毕竟这是做好学者的基本的要求。
就表达的问题,似乎应该增加一些除法学外的阅读内容,比如《随笔》之类的;自己一直以为法学枯燥的语言正消解或萎缩着自己的语言功能,毕竟语言优美的法学文章还身少的。
就知识面的问题,只有增加阅读量了,但应该改变以前的阅读方式,看一本书就是一本书,得有所得,有所进步才是看书,如果只是“泛读”,那或许没有什么收获。另外,在阅读的方式上,等把罗马法的底子稍微积累了一点以后,可以开始向以前那样阅读——通过一个个的专题形式来阅读,这样对内容的把握或者功利的写作都是一件好事情。但不能太急,毕竟没有底子的法学研究就象没有根的浮萍,怎么也不可能长成苍天大树的。
对于外国民商法的有关内容,不能再停留在以前的那种理解上,把外国的法典只是作为一类工具书加以运用,应该做下来好好地阅读才不会出现一知半解。把法典当成专著来读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但这需要自己的耐力,毕竟后世的民法典不象法学阶梯那么可以有详细的例子让自己充分的理解。
就记这些,以勉之。
⑹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法学成就
在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希腊城邦国家中,相对地说,成文法并不很多,也谈不上有独立的法学。例如法是神授还是人定,法的基础是权力还是自然、正义或理性,是法治还是一人之治,以及法和民主、自由、平等的关系,法和国家的关系,自然法和实在法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思想对后世法学一直有很深的影响。
与古希腊不同,古罗马奴隶制社会的法极为发达。从公元前5世纪的《十二铜表法》到公元6世纪查士丁尼时编纂的法律(12世纪时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可谓蔚为大观。罗马法的发展带来了罗马法学的相应发展,反过来,罗马法学又是推动罗马法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罗马共和国末期的哲学家、政治家M.T.西塞罗,根据斯多葛派哲学,首先较系统地提出了自然法学说,为罗马法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在西方历史上,正是在罗马帝国前期,第一次形成了职业法学家集团,第一次出现了法律学校和法学派别:拉别奥派(即普罗库卢斯派)和卡尔托派(即萨宾派,见罗马法学),第一次写下了大批法学著作。罗马五大法学家之一盖尤斯的《法学阶梯》,是一本迄今所知最早的并且完整保存的西方法学著作。罗马法学家以其法律学说、法律解答推动了罗马的立法和司法工作,对当时已相当发展的简单商品生产的法律关系,有比较完整的论述,对其后欧洲民法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⑺ 文言文中有关“法治”的句子有哪些
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杀人而不能使人仁……所贵良吏者,贵其绝恶于未萌,使之不为非,非贵其拘之囹圄而刑杀之也——《盐铁论》
惩其未犯,防其未然——长孙无忌《唐律疏议》
销恶于未萌,弥祸于未形——司马光
大臣为小臣之表率,京官为外吏之观型。大法则小廉,源清则流洁,此从来不易之理。大臣果能精白乃心,恪遵法纪,勤修职业,公而忘私,小臣自有顾畏,不敢妄行——康熙《清圣祖实录》
刑为盛世所不能废,而亦盛世所不尚——《四库全书·政法类·法令之属按语》
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沈家本
昔之欲抑民权,必以塞民智为第一义;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梁启超
立国于大地,不可无法也。立国于20世纪文明竞进之秋,尤不可以无法,所以障人权,亦所以过邪僻,法治国之善者,可以绝寇贼、息讼争。——孙中山
法是关于人世和神世的学问,关于正义与不正义的科学---《法学阶梯》
法治概念的最高层次是一种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础,应该是对于人的价值的尊重。——陈弘毅
法律显示了国家几个世纪以来发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视为仅仅是数学课本中的定律及推算方式。——霍姆斯
宪法创制者给我们的是一个罗盘,而不是一张蓝图。——波斯纳
法律提供保护以对抗专断,它给人们以一种安全感和可靠感,并使人们不致在未来处于不祥的黑暗之中。——布鲁纳
民众对权利和审判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对法律来说,是一个坏兆头。——庞德
在一个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铭是什么?那就是“严格地服从,自由地批判”。——边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