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要求
❶ ROHS法规的要求
ROHS现阶段是检测以下六种物质:
1、铅(Pb) 使用该物质的例子:焊料、玻璃、PVC稳定剂。
2、汞(Hg)(水银)使用该物质的例子:温控器、传感器、开关和继电器、灯泡。
3、镉(Cd) 使用该物质的例子:开关、弹簧、连接器、外壳和PCB、触头、电池。
4、六价铬(Cr 6+ ) 使用该物质的例子:金属附腐蚀涂层。
5、多溴联苯(PBB) 使用该物质的例子: 阻燃剂,PCB、连接器、塑料外壳。
6、多溴二苯醚(PBDE) 使用该物质的例子:阻燃剂,PCB、连接器、塑料外壳。
(1)法规要求扩展阅读:
欧盟议会及欧盟委员会于2003年2月13日在其《官方公报》上发布了《废旧电子电气设备指令》(简称《WEEE指令》)和《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简称《RoHS指令》)
《RoHS指令》和《WEEE指令》规定纳入有害物质限制管理和报废回收管理的有十大类102种产品,前七类产品都是我国主要的出口电器产品。
包括大型家用电器、小型家用电器、信息和通讯设备、消费类产品、照明设备、电器电子工具、玩具、休闲和运动设备、医用设备(被植入或被感染的产品除外)、监测和控制仪器、自动售卖机。
2008年12月3日,欧盟发布了WEEE指令(2002/96/EC)和RoHS指令(2002/95/EC)的修订提案。本次提案的目的是创造更好的法规环境,即简单、易懂、有效和可执行的法规。RoHS指令修订的主要内容有:
1. 改变了法律用词,澄清了指令的范围和定义;
2. 引入产品的CE标志以及EC合格声明。
3. 分阶段将医疗器械、控制和监控仪器纳入到RoHS指令的范畴。
❷ 提法规司法解释的审查要求是什么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九十九条的规定:
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要求,由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分送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民认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宪法或者法律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建议,由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进行研究,必要时,送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
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可以对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主动审查。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
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同法律规定相抵触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之间认为对方作出的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同法律规定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要求,由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送有关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民认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同法律规定相抵触的,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进行审查的建议,由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进行研究,必要时,送有关专门委员会进行审查、提出意见。
❸ 法律,法规,规程,规范,导则,细则等之间的区别
1.含义不同
法律规范,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现的一种社会规范。
法律条文,法律规范的条文化的文字表述形式。
规章是行政性法律规范文件规章主要指国务院组成部门及直属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区政府所在地的市和设区市的人民政府。
在它们的职权范围内,为执行法律、法规,需要制定的事项或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规程指是“规则+流程”。所谓流程即为实现特定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前后相继的行动组合,也即多个活动组成。
规定是指对某一事物做出关于方式、方法或数量、质量的决定。
规定作动词指对事物的数量,质量或方式,方法等做出具有约束力的决定。
规范意指符合逻辑,客观、真实、全面、完整、准确、及时,达标。
2.颁布机构
1.法律。这里的法律专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即狭义的法律,其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
法律分为基本法律和非基本法律两类。
基本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调整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带有普遍性的社会关系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统称,如刑法、民法、诉讼法以及有关国家机构的组织法等法律。
非基本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调整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某种具体社会关系或其中某一方面内容的规范性文件的统称。
其调整范围较基本法律小,内容较具体。
2.行政法规。它是指作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其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法律。
3.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地方性法规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其法定的权限内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这里所指的较大的市,是指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
地方性法规只在本辖区内有效。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自治条例是一种综合性法规,内容比较广泛。
单行条例是有关某一方面事务的规范性文件。
4.规则则是工作的要求、规定、标准和制度等。因此规程可以定义为:将工作程序贯穿一定的标准、要求和规定。
5,规范是指群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它们可以由组织正式规定,也可以是非正式形成。
物流企业组织为了做到别具特色,需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影响组织的决策与行动。
3.包含关系不同
1.法律法规是中国法律的渊源
2.规范是一切具有组织、指导、约束的规定的总称,包括法律、法规、规程
参考资料
搜狗网络-法律
搜狗网络-法规
❹ 国家有哪些法律法规要求
我国的法律法规的种类,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我国法律的主要形式有:
1、宪法: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国家的总章程,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我国最主要的法律渊源。
2、法律:按照法律制定的机关及调整的对象和范围不同,法律可分为基本法律和一般法律。
基本法津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的、规定和调整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带有基本性和全面性的社会关系的法律,如《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等。
3、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制定的有关国家行政管理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其地位和效力低于宪法和法律。
4、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在其法定权限内制定的法律规范性文件。地方性法规具有地方性,只在本辖区内有效,其地位和效力低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不得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
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大会依照法定的自治权,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的带有民族区域自治特点的法律规范性文件。
6、行政规章:行政规章是指国务院各部、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为了管理国家行政事务所制定的法律规范性文件。行政规章的效力低于前面五种法的形式,但同样是我国法的渊源之一。
7、特别行政区的法: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实施的法律包括与基本法不相抵触的原有法律,是我国法的一部分,是我国法的一种特殊形式。
8、国际条约:国际条约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国家之间规定相互这间权利和义务的各种协定。是我国法的一种形式,对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都具有法律效力。
❺ 有哪条法律法规要求企业必须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或安全生产领导机构,标准化的要求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都有提到的,具体条例如下: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第一章第二十一条 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道路运输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超过一百人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一百人以下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2、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第二章第二十三条 施工单位应当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负责对安全生产进行现场监督检查。
发现安全事故隐患,应当及时向项目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报告;对违章指挥、违章操作的,应当立即制止。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配备办法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制定。
3、根据《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
第三章第三十九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对用人单位执行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重点监督检查下列内容:
(一)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情况;
(二)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建立、落实及公布情况;
(三)主要负责人、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和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工作岗位的劳动者职业卫生培训情况;
(5)法规要求扩展阅读:
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的具体人员和职责分配:
一、人员安排
1、组长(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
2、副组长(企业安全生产直接责任人)
安全生产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二、主要职责
(一)加强公司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的组织领导工作,指导、督促各车间、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标准、规范规程。
(二)负责组织制(修)订和审定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三)负责组织制定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教育培训和资金投入计划,并监督实施。
(四)负责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大检査、督査,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及职业危害行为。
(五)负责协调、指导和督促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工作,定期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分析研究并作出部署;负责协调处理解决重点、难点隐患或问题。
(六)负责组织编制和审定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和职业病危害事件的应急救援预案,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
(七)负责组织指挥和协调生声安全事故和职业病危害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❻ 规章、规程、规定、规范的区别
1:含义的区别
规章是行政性法律规范文件规章主要指国务院组成部门及直属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区政府所在地的市和设区市的人民政府,在它们的职权范围内,为执行法律、法规,需要制定的事项或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规程指是“规则+流程”。所谓流程即为实现特定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前后相继的行动组合,也即多个活动组成的工作程序。
规定是指对某一事物做出关于方式、方法或数量、质量的决定。强调预先(即在行为发生之前)和法律效力,用于法律条文中的决定。规定作动词指对事物的数量,质量或方式,方法等做出具有约束力的决定,比如说:~产品的质量标准 | 不得超过~的日期等。
规范意指符合逻辑,客观、真实、全面、完整、准确、及时,达标。
2:使用对象的区别
规章:规章是各级领导机关及其职能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实施管理,规范工作、活动和有关人员行为,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并发布实施的、具有行政约束力和道德行为准则的规范性文书的总称。规章分为行政规章,组织规章,业务规章,一般规章。
规程:作程序贯穿一定的标准、要求和规定,如安全操作规程,工作规程,技术管理规程。
规定:法律用词,预先制定规则,以作为行为的标准。或者权威性地确定为一种指导、指示或行动规则。泛指定出具体要求。
规范:榜样,标准,典范,示例;标准的例子;如坐姿规范。习俗或法规;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
3:词语特性的区别
规章:作名词
规程:作名词
规定:作名词,动词等词性
规范:作名词,动词等词性
(6)法规要求扩展阅读:
例句:
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关键是要保证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内容具有民主性和科学性。
《煤矿安全规程》是2011年2月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编写。
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二:“我们对于这项工作是规定了这样的步骤的。”
老一辈的人说,这个人真本分,做事说话全凭良心,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说话诚实,现在的年轻人,露大腿。不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