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法规军事规章条例
⑴ 什么是国防法规
一、国防法规的产生和发展
国防法规是随着国家和战争的出现而产生的。我国古代典籍中有 “师出于律”、“刑始于兵”的记载,表明国防法规产生于战争实践。由于国防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军事斗争,所以国防法规也可以叫做军事法规。
在奴隶社会,军事法规的主要形式是临战前统治者发布的誓命文诰,如孔老夫子选编的《尚书》中就有甘誓、汤誓、牧誓、大诰、费誓等篇章。这些既是战争动员令,也是最初的军事法规。
如《甘誓》,就是在甘这个地方作战之前统治者所发布的誓命。甘是有扈氏的故地,位于现在的河南郑州以北的地方。甘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070年,是夏启讨伐有扈氏的战争。启是大禹的儿子,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的创建者。大家知道,在夏以前,部落联盟首领的更替实行禅让制。禹也是准备实行禅让制的。他选了皋陶作继承人,皋陶死的早,又选伯益作继承人。但禹死后,启与伯益之间展开了一场争夺权力的斗争,最后启打败了伯益成为夏王。从此王位更替就由禅让制改为世袭制。在新旧制度更替的过程中,有些部落不服气,有扈氏就不服气,于是启征讨有扈氏。在开战之前,启召集他六支部队的首领开了一次作战会议,他向六军首领郑重宣告:
“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这一段话是说,有扈氏公然违反五行之天理,背叛天、地、人之正道,上天要断绝他的命数,我现在只能遵天命讨伐他。这是进行战争动员,宣布有扈氏的罪状,使自己师出有名。接着,他就开始立法了。夏启宣布:“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 当时,车战是一种重要的作战形式。一部战车通常有三个武士。左持弓,主射;右持戈,主击刺;中间的,主驭。意思是说:战车左边的武士不努力射箭杀敌,你们这是不认真执行命令;战车右边的武士不努力挥戈杀敌,你们这是不认真执行命令;车夫不能正确地驾驭车马,你们这也是不认真执行命令。奋勇效命者,在祖宗灵位前给予奖赏;贪生怕死者,在土地神灵位前杀头。”(古人认为,祖主阳,社主阴,故就祖赏,就社杀。)
这就是中国古代以赏罚为中心的军事法。由此可见,有了国家,有了战争,也就产生了军事法规。
进入封建社会,军事法规的形式发生了明显改变。这时已经有了稳定的成文法,不再是临时性的军事誓言了。而且,军事法规的调整范围不断拓展,军事立法、司法以及监督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
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国家,注重以法治国、以法治军。据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竹简证明,秦朝的法律有二十九种,其中包括《军爵律》、《戍律》、《傅律》等多部军事法律。《军爵律》是根据军功授予本人爵位或赎免亲属罪责的法律,《戍律》是关于边防、城防的法律,《傅律》是关于兵役制度的法律。傅,著之名藉,意思是写在名册上,相当于现在的兵役登记。秦朝法律规定,男子17岁就要傅籍以应兵役。
隋唐时期,军事法规更加完善。唐代制定了《擅兴律》、《军防令》、《兵部格》、《兵部式》等一系列军事法规,形成了由“律、令、格、式”构成的比较完备的军事法规体系。《唐六典》注: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止邪,式以轨物程式。大体来说,律是刑事法规,令是关于国家和军队基本制度的法规,格是具体的行政法规,式是办事行文的程序。
元朝,蒙古族统治者入主中原以后,也十分重视军事法制建设,它独到之处是,在法典中首次设置了《军律》专篇,并制定了各种军事“条画”,诸如《省谕军人条画二十三款》、《晓谕军人条画十四款》等,作为治军的依据。
明朝,集历代军事法之大成,并有重要创新。《大明律》改变了自秦汉以来把军事法分列于多篇的做法,集中专列《兵律》一篇,使《大明律.兵律》成为覆盖军事全局的基本法。与此相适应,专门的军事法规也很多,如《军卫法》、《行军号令》等。
清朝,以大明律为蓝本制定了《大清律.兵律》,并根据本朝特点制定了《军令》,后又定期编修有关军事内容的《则例》,最终形成了数量较多、应时性较强的军事法律规范。
近代,中国跟随世界军事变革的历史潮流,借鉴西方法治思想,军事法制建设也有所进步。1933年6月,民国政府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兵役法》,规定实行征兵制,并建立了预备役制度。但是,由于国民党政治腐败,国家内忧外患,形势混乱,《兵役法》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国民党军队扩充经常要靠抓壮丁。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很重视国防法规建设,很快颁布了《兵役法》、《民兵组织条例》以及军队的各种条令条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加大了国防立法的力度,制定了一系列国防法规,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法规体系。
我国的国防法规体系,按立法权限区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法律。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现行的国防方面的法律共有15件,其中国防法律11件,关于法律问题的决定4件。如修改兵役法的决定,设立全民国防教育日的决定等,与法律具有同等效力。第二个层次是法规。法规是由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制定的。由中央军委制定的为军事法规,现有126件;由国务院制定或国务院与中央军委联合制定的为军事行政法规,现有39件。共165件。第三个层次是规章。由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各军区制定的为军事规章,由国务院有关部委与军委有关总部联合制定的为军事行政规章。现有规章2500多件。第四个层次是地方性法规。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贯彻执行国家国防法规的实施办法、实施细则、补充规定等。
我国的国防法规按调整领域划分为十六个门类:一是国防基本法类,二是国防组织法类,三是兵役法类,四是军事管理法类,五是军事刑法类,六是军事诉讼法类,七是国防经济法类,八是国防科技工业法类,九是国防动员法类,十是国防教育法类,十一是军人权益保护法类,十二是军事设施保护法类,十三是特区驻军法类,十四是紧急状态法类,十五是战争法类,十六是对外军事关系法类。
现在,我国的国防法规基本上可以与国家的法律制度相适应,基本上可以满足国防和武装力量建设的需要。我讲基本上,这就意味着我国的国防法规体系还有不健全的方面,主要表现是,有些重要的法律还没有出台,已经颁布的国防法规,内容还不够完备,有些规定操作性不强,国防法制建设的任务仍然很繁重。但总的来说,已经有法可依,国防和武装力量建设已开始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二、国防法规的特性
国防法规是调整国防和武装力量建设领域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对国防法规的特性,我们可以从共性和个性两个角度来理解。
从共性方面来说,国防法规也是国家法律的组成部分,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它具有法律的一般特性:一是鲜明的阶级性。国防法规也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二是高度的权威性。国防法规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制定的,其他任何组织或个人都无权制定。三是严格的强制性。国防法规所确定的行为准则,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如果违反了,要依法受到追究。四是普遍的适用性。一切个人和社会团体,无论职务高低,无论什么行业部门,都必须依法办事,没有例外。五是相对的稳定性。国防法规是国家机关通过法定程序制定的,一经颁布,往往要稳定相当长的时间,不会朝令夕改。这些方面的特性其他法律也有,所以说是国防法规的共性。但国防法规还有着区别于其他法规的具体特性。这就是国防法规的个性:
一是调整对象的军事性。大家知道,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而不同的法律规范用来调整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比如,民法用来调整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婚姻法用来调整公民的婚姻家庭关系,国防法规就是专门用来调整国防和武装力量建设领域的各种社会关系。这些带有军事性的社会关系是国防法规特有的调整对象,是其它任何法律规范所不能代替的,这是国防法规特性的一个基本表现。
这儿大家要注意,调整对象的军事性,是指国防和武装力量建设领域的社会关系是军事性的,但这些社会关系所涉及的行为主体并不都是军队和军人。因为国防和武装力量建设领域的社会关系不仅包括武装力量内部的社会关系,还包括武装力量与外部的社会关系。国防不是军防,不只是军队的事。国防是国家行为,是整个国家的事,是全民族的事。无论是行政部门、经济部门,科技、文化、教育等部门,还是社会各阶层人士都与国防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调整对象的军事性决不意味着国防法规只管军队,不管地方。一切社会团体和个人都必须按照国防法规的要求,履行自己的国防义务。
二是公开程度的有限性。公开性是法律固有的特性,因为法律只有公开才能使人们普遍了解和遵守。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Babylonia约前1894-前1595)第六代国王汉穆拉比把《法典》刻在玄武石柱上,春秋时(前536年)郑国的子产把《刑书》铸在铜鼎上,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法律公开。现代法制更强调公开:立法程序公开,法律内容公开,执法活动公开,监督检查公开。所以,一般的法律不存在保密问题,但国防法规有些不同,公开程度是有限的。大部分国防法规,特别是一些基本的、主要的国防法规是公开的,如《国防法》、《兵役法》、《军事设施保护法》等。但有一少部分国防法规,特别是关于军队的作战、训练、编制、装备和战备工作等方面的法规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了解,如各种《战斗条令》、《军事训练条例》、《战备工作条例》等,都规定了保密等级。所以说,国防法规的公开性是有限的。为了加强法制,对能公开的国防法规,要尽量公开,以便大家了解和遵守。为了国家安全,该保密的国防法规也要严格保密,以免国家利益受到损害。
三是司法适用的优先性。国防法规优先适用,是指在解决与国防利益、军事利益有关的法律问题时,如果国防法规和其他法规都有相关的规定,这时要以国防法规的规定作为司法依据,以国防法规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和采取行动的准则,其他法规要服从国防法规。同时要注意,优先适用不是指的先后顺序,而是一种排他性的单项选择。在解决与国防利益、军事利益有关的法律问题时,只有国防法规起作用,其他法规不起作用。有一条国际公认的法律适用原则--“特别法优先于普通法”。特别法是在特定领域、特定时间、对特定对象、特定事项起作用的法律。国防法规属于特别法,因而在司法活动中实行“军法优先”。有的国家在法律条文中就明确体现了这一原则。如美国《国防生产法》规定:一切法人,对于因执行本法令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罚款不负责任。这显然表明,《国防生产法》优先于其他一般的经济法。在实践中,各国也都是按这个原则来做的。如马岛战争对民船的动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1982年4月英阿马岛战争爆发之后,英国紧急征用了56艘民船执行军事任务。当时正在地中海航行的“乌干达号”旅游船也接到了征集令。于是,她马上就近在意大利的港口靠岸,请船上的940名旅客下船,然后驶往直布罗陀,在三天内改装成医院船,随即开赴战区。这儿就发生了一个法律问题。按照经济合同法,旅客买了票、上了船,承运的客轮就有义务按照约定的时间和路线把旅客安全送达目的地。如不能把旅客按时送达目的地,船长要负责任,出了问题还要赔偿。但按照英国的动员法规定,商船在接到动员令后,必须停止非战时的运输任务,准时到指定地点接受军事任务。在这时候,它就可以不受合同法的约束,虽然违反了合同法,却不用受任何处罚,不承担任何赔偿责任。如果它不遵守动员法,它就要受到严厉的处罚。这就是所谓的军法优先。
四是处罚措施的严厉性。大家在小说里、电影里经常看到或听到的将军对犯罪的人喊:军法从事!通常这就意味着,这个人要被杀头了。由此可见,军法的处罚是很严厉的。现在虽不能轻易杀头,但国防法规对危害国防利益的犯罪,也规定了比较严厉的处罚措施。如《刑法》规定,一般抢劫罪通常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而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抢劫军用物资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破坏军事通信罪,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同一类型的犯罪,战争时期的处罚要更严厉一些。《刑法》、《兵役法》都有战时从重处罚的规定。如平时应征公民拒绝服兵役,通常是行政处罚:在两年内不得被录取为国家公务员、国有企业职工,不得出国或者升学,还可以同时处以罚款。而战时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通常要判2-3年有期徒刑。为什么国防法规规定了比较严厉的处罚措施呢?因为国防法规所保护的国防利益,是关系国家安危的重大利益,因而对危害国防利益的犯罪实行比较严厉的处罚。
三、国防法规的主要内容
(一)国防基本法类
国防基本法是调整国防和武装力量建设领域基本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对国防和武装力量建设具有全面的规范作用。国防基本法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有关国防和军事制度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同时对经济、外交、文化、教育、国防和军事等各方面的基本制度也作出了规定。宪法关于国防和军事制度的规定构成国防基本法中具有领率作用的部分。
今年3月份召开的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对《宪法》作了重要修改,主要是“三个代表”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保护人权,保护私有财产写入了宪法等。国防方面的内容没有变动。《宪法》关于国防的规定分布在各章之中。《宪法》共4章,每章中都有与国防有关的内容。如:第一章 总纲,其中规定了我国武装力量的性质、任务和武装力量建设的基本方针。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其中规定了公民的国防义务。第三章 国家机构,其中规定了国家机构的国防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国务院)领导和管理国防建设事业;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武装力量。
《国防法》是1997年3月14日由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是我国国防和武装力量建设领域的主要法典,共有十二章,七十条。该法主要规定了国防活动的基本原则,国家机构的国防职权,武装力量,边防、海防和空防,国防科研生产,国防经费,国防动员和战争状态,公民、组织的国防义务和权利,军人的义务和权益,对外军事关系等。
今天我主要讲一讲:公民的国防义务和权利
权利和义务是法的核心。在社会生活中,法正是通过规定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来调整他们之间各种关系的。在国防法中,权利和义务也是的一对最基本的范畴。《国防法》多处涉及国防义务和权利,而且设专章,第9章,专门规定了公民、组织的国防义务和权利。
国防义务,是指由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组织在国防方面应当履行的责任。这种必须履行的责任,既可表现为按照法律要求作出一定的行为,也可以表现为按法律要求不作出一定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54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大家知道,义务有道德义务,宗教义务。国防义务是法定义务、法律义务,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落实的。
国防权利是指宪法、法律赋予公民、组织在国防方面享有的权力或利益。可以表现为权利享有者有权自己作出一定的行为,也可以表现为有权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一定的行为。国家从法律和物质上保障公民和组织享有这种权利的可能性。
《国防法》第9章规定,公民应承担6项国防义务:接受国防教育,保护国防设施,保守国防秘密,支持国防建设,协助军事活动,依法服兵役。
第五十二条:公民应当接受国防教育。公民和组织应当保护国防设施,不得破坏、危害国防设施。公民和组织应当遵守保密规定,不得泄露国防方面的国家秘密,不得非法持有国防方面的秘密文件、资料和其他秘密物品。
第五十三条:公民和组织应当支持国防建设,为武装力量的军事训练、战备勤务、防卫作战等活动提供便利条件或者其他协助。
第五十条: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
根据《国防法》的规定,公民和组织在国防活动中享有建议权、制止权和检举权、获得补偿权。
第五十四条:公民和组织有对国防建设提出建议的权利。公民和组织有对危害国防的行为进行制止或者检举的权利。
第五十五条:公民和组织因国防建设和军事活动在经济上受到直接损失的,可以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补偿。
所谓建议权,就是公民有权对国防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规章制度、措施方法等提出改进意见。行使建议权的方式有多种:如通过人民代表向人大提出议案,撰写学术文章、咨询报告,给政府或军队有关部门写信、打电话,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或者上网发贴子,都可以提出自己对国防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所谓制止权,就是公民有权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使危害国防的行为停止下来,从而维护国防利益。可能有人会说,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你这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不对,对危害国防的行为人人都有权制止,这是法律赋予的神圣权利。根据行使制止权的时间不同,可分为事前制止和事中制止。根据行使制止权的手段不同,又可分为暴力制止和非暴力制止。为了使国家利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暴力手段加以制止,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所谓检举权,就是在危害国防的行为发生以后,公民有权进行揭发。行使检举权,可采取司法告发和行政告发的形式。对违法犯罪行为,应该向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进行司法告发;对一般违法失职行为,可向行政机关、军事机关或纪检、监察机关进行行政告发。受理检举的机关应该对公民反映的情况认真调查,妥善处理。并要对检举人给予鼓励和保护。
所谓获得补偿权,就是公民因国防建设和军事活动在经济上受到直接损失的,可以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补偿。
大家应注意,“补偿”和“赔偿”是不同的。有三个方面的区别:一是性质不同。赔偿是由不法行为引起的,而补偿是由合法行为引起的。如修建国防设施需要征地和迁移居民,军队在作战行动中需要征用公民的设备设施、交通工具和其他物资,这些行为都是合法的,但也会使公民在经济上受到一定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要对公民的经济损失给予适当补偿。二是范围不同。赔偿是全面的,既包括直接损失,也包括间接损失;既包括经济损失,也包括精神损失。而补偿仅限于直接经济损失,不包括间接经济损失,也不包括精神损失。三是目的不同。赔偿具有补救和惩罚双重目的,而补偿只是一种补救措施,不具有惩罚性。
同时要明确,有些补偿措施是在战后落实的,不能把预先得到补偿作为接受动员、接受征用的条件。战时,国家可能一时拿不出钱来,那就先征用,战后再补偿。
权利与义务,是构成法律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所谓对立,就是说两者各有不同的含义,有质的区别。权利是主动的,义务是被动的。权利可以放弃,而义务则必须履行。不是义务劳动。
所谓统一,就是说两者同时产生,密切联系,互为条件,相辅相成,两者是一致的。权利与义务一致,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等性。从权利和义务两者之间的关系来考察,国防权利和国防义务,总是相对应而存在,两者在总量上是相等的。《国防法》第9章规定,公民的国防义务6条,权利4条,数量、份量都不对等。这怎样理解呢?大家注意,有一条最重要的国防权利第9章没有提及。《宪法》所规定的武装力量的任务有一条,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这也就意味着公民享有和平劳动被保护的权利。公民履行各种国防义务=享受和平劳动以及正常的生活、学习被保护的权利,这是权利义务总量相等最突出的表现。如果不这样分析,就不能解释对等性。
二是平等性。从公民之间的关系上来考察,依照宪法和法律,我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平等地享有法定的国防权利,也平等地承担国防义务。不允许存在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的公民,也不允许存在只履行义务而不享受权利的公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是同一性。有些国防权利和国防义务是同一的,它既是国防权利,又是国防义务。例如《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接受国防教育,《国防教育法》第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有接受国防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既是权利,又是义务。权利不能剥夺,义务不能放弃,从而切实保证公民都能受到教育。依法服兵役也是这样,既是公民的一种权利,又是公民的一种义务。我国兵役法规定,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不得服兵役。这就是从权利角度规定的。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同时也被剥夺了服兵役的权利。兵役法还规定,身体残疾不适合服兵役的人,免服兵役。这又是从义务角度规定的,免除残疾人服兵役的义务,这是国家对残疾人的照顾。
从总体上来讲,国防权利与国防义务具有一致性,它们之间是对等的、平等的、同一的。但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在国防方面有特殊的表现,在一定局部、在一定层次上表现为不对等、不平等:
一是和平时期公民享受不到国防活动所带来的直接利益,因为这时公民的和平劳动还没有受到外来侵略的现实威胁;但也必须承担相当的国防义务,因为等到威胁临头再进行国防建设就来不及了。如果要求权利义务在任何时候都绝对一致,国防建设就没法进行了。
二是不同地区的公民享受的国防权利和承担的国防义务是不平等的。平时,边海防地区的公民承担了较多国防义务,协助部队守卫边防,享受与内地同样的国防权利。局部战争情况下,战区和邻近战区的公民承担较多的国防义务,参战支前,其他地区的公民的国防义务较少。
三是每一个公民在参与国防活动时,他所享受的权利和他所承担的义务也往往是不对等的。如战争期间,国家可能因为作战需要而征用公民的物资、车辆、船只等。服从征用,是公民应尽的国防义务,而履行这一义务必须要承受一定的经济损失。国防法虽然规定对直接经济损失给予补偿,但却不能适用民法那种等价补偿的原则。在有些情况下,国防义务的付出是无法补偿的。公民为协助军事活动,可能会流血牺牲。付出生命怎么补偿?生命是无价的。
所以,我们在学习国防法规的时候,应把国防义务作为重点。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宪法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权利在前;而国防法讲:公民、组织的国防义务和权利。是先讲义务,后讲权利。可见,在国防方面更强调义务。希望大家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自觉为国防贡献力量。
(二)国防教育法类
国防教育法是对全民进行国防教育的法律规范。国防教育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古往今来,世界各国都很重视通过立法来推动国防教育。
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的斯巴达(Sparta)城邦国家的第一个立法者来库古,在把习惯法编纂为成文法时,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国防教育法——《国民军事教育法》。根据这部法律,对国民特别是青年进行普遍的系统的军事教育,男孩8岁就要离开家,集中起来进行严格的军事教育和训练,并进行精神上的磨练。晚上睡在芦苇席上,早晨起来要洗冷水澡。不许叫苦叫累,就是受伤流血也不能叫痛。如果忍不住,会被认为是极不光彩的事。男子30岁以后才可以结婚,但仍然要过武士生活。这种军事教育制度是残酷的,但造就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战士,为希腊文明的繁荣和国家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在当代,世界各国非常重视国防教育立法。有的是在相关的法律中规定有关国防教育的内容,有的是制定专门的国防教育法。
美国的《国防教育法》是1958年8月23日由国会颁布的。它之所以颁布国防教育法有这样的背景:当时以苏联、美国为代表的东西方两大阵营尖锐对立,存在着爆发世界大战的危险。一旦发生战争,必须动员全国的力量来应付。而且,当时社会主义国家处在上风头,美国非常害怕共产主义的扩张。特别是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美国感到非常震惊。因为美国当时还在忙于改造代号为“红石”的短程战术导弹,以便能从土耳其向苏联发射核弹头。苏联卫星发射成功,意味着苏联在远程导弹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美国与苏联之间出现了“导弹差距”。美国氢弹之父爱德华·特勒说,美国输掉了这场“比珍珠港更重要的战役”。而且在美国国内,厌战、惧战的情绪在蔓延,不仅参加过二战、朝鲜战争的老兵怕打仗,许多青年学生更怕打仗,尤其是怕跟苏联人打仗。根据这种情况,美国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制定了阿波罗登月计划,加紧在航天技术上赶超苏联;二是制订《国防教育法》,以便于美国联邦政府督促、协调有关部门加强全民特别是青年学生的国防教育。1969年7月21日,“阿波罗11”号登月成功,在航天技术、导弹技术上把苏联甩在了后面。《国防教育法》在增强美国公民特别是青年学生的的危机意识、国防意识,促使国民支持政府的军备政策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也非常重视用法律来规范国防教育活动。我国《国防法》、《兵役法》、《
⑵ 古代军事有哪些法规
春秋前期军队的成份仍以“寓兵于农”的国人为主,各诸侯国都沿袭西周时期的教育训练方法,在农闲时对部队进行整训。鲁国在公元前706年秋举行盛大的阅兵式,检查战车和徒兵的战备情况。晋国和楚国更把训练和作战紧密结合,如城濮之战前夕,公元前633年秋,楚国在睽和地演习作战,晋国则在被庐以狩猎方式演习作战。四年之后的秋天晋又在清原进行军事大演习。这些农闲时的阅兵和军事演习,既检阅了部队的战斗力,又挑选了军事将领,为实战做好了充分准备。春秋中后期这一类军事演习的规模更为庞大,如鲁国曾出动兵车千辆,秋季在全国从东到西举行军事演习,可见这个时期各国都通过军事演习加强军队的综合性战术训练,从而提高部队的实战能力。
春秋中期以后,晋国对军队的训练特别重视,悼公时建立了这方面的专门机构,负责培训各种武装人员。公族大夫荀家等主持贵族子弟的文化教育和军事训练,御戎弁纠负责全军御者的教育和训练,司马籍偃主管车兵和步兵的协同作战训练,乘马御负责管理和培训全军养马人员。这种分科培养甲士、步卒和后勤人员的方法,注重抓好步兵和车兵协同作战的战术训练,为大规模的综合性实战演习打好基础。这样就普遍提高了战斗人员的素质和整体作战能力,使部队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春秋时期治军有严格的军事法规,一切行动都按“律”行事。上下必须坚决服从统帅的号令,主将根据作战原则指挥打仗,如果有可能胜利,就要全力去争取;若难以取得胜利,就要避敌锋芒保存实力,否则主将就是违反军律,要受军纪处分。主将统帅大军出征,要遵循行军不宜过快,保持队形整齐的规定。司马是军队里执掌法令的官员,协助主将治军,对于违犯军纪的各级将领以及士卒有权实施制裁。如公元前570年晋悼公参加诸侯会盟,其弟杨干的战车在曲梁扰乱军队行进的行列,司马魏绛冒着杀头的危险,坚决维护军队的纪律,杀了杨干的御者。而晋侯也出于维护国家利益、强调军事纪律的立场,克服私人感情,理解了司马魏绛的措施。另一件维护军纪的例子是晋军在攻打无终戎的战役中,魏舒建议并执行放弃战车编成徒兵的战斗行列,荀吴的宠臣不肯弃车编入徒兵,违反军令,而被斩杀示众,全军上下为之肃然,均严格按着步兵作战方式与戎交战,结果大获全胜。由此可知,这个时期的军事法规已比较周密,对从主帅到各级将领的职责,行军打仗的原则以及士卒应该遵守的号令等,都作出了相应的规定,这是对军队建设和长期战争经验的总结,是春秋时期军队发展的必然结果。
战国形势图
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属于我国国防法律法规的什么层次
属于第一层次的国防法规。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第一条规定:为了加强国防建设,完善国防动员制度,保障国防动员工作的顺利进行,维护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国防动员的准备、实施以及相关活动,适用本法。
国家加强国防动员建设,建立健全与国防安全需要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相衔接的国防动员体系,增强国防动员能力。国防动员坚持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遵循统一领导、全民参与、长期准备、重点建设、统筹兼顾、有序高效的原则。
(3)军事法规军事规章条例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的相关要求:
1、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在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全国的国防动员工作;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议定的事项,由国务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组织实施。
2、军区国防动员委员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国防动员委员会负责组织、指导、协调本区域的国防动员工作。
3、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遭受的威胁消除后,应当按照决定实施国防动员的权限和程序解除国防动员的实施措施。
⑷ 简述军事立法程序
军事立法是国家立法机关及其授权的国家机关通过法定程序制定、修改或废止军事法律规范的活动。国家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军事立法是国家立法机关及其授权的国家机关通过法定程序制定、修改或废止军事法律规范的活动。国家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国家最早的立法活动多以军事为目的,没有专门的军事立法机构,军事立法融于一般立法之中。近代以来,随着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的需要,军事立法作为加强国防建设、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手段,被世界各国广泛运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军事立法日益加强,许多国家相继建立军事立法工作机构,制定了立法程序,军事立法技术不断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事立法,根据宪法及其有关规定,主要包括: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军事法律。其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军事法律一般是军事方面的基本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军事法律一般是军事方面的单行法。其制定程序同国家刑法、民法通则等法律的制定程序一样,一般经过军事法律草案的提出、审议、通过和公布四个阶段。2.国务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单独或联合制定军事(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是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享有宪法赋予的领导和管理国防事业的职能,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发布军事行政法规。按照国务院1987年4月21日批准、1987年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的规定,其制定军事行政法规程序,与制定其他行政法规的程序基本相同。军事行政法规草案由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草拟,报国务院审批。国务院法制局负责审查报送国务院的军事行政法规草案,并提出审查报告,经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或者由国务院总理审定后,由国务院总理以国务院令的形式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是国家的最高军事机关,享有宪法赋予的领导全国武装力量的职能。制定和发布军事法规是实现其职能的重要手段。1990年4月15日,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签署命令发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立法程序暂行条例》。2003年4月3日,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签署命令发布施行了《军事法规军事规章条例》。这是中央军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制定的一部重要军事法规,是加强军事立法、推进依法治军的重大举措。新的《条例》共11章,69条,明确了军事法规、军事规章在军队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确立了制定、修改和废止军事法规、军事规章的原则,划分了中央军委制定军事法规和总部、军兵种、军区制定军事规章的权限,并遵循军事立法科学性、民主性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了军事法规、军事规章的制定程序,对起草、审查、决定与发布等作出了一系列新的规定。《条例》还对军事法规、军事规章的修改、废止提出了新的要求,增加了军事法规、军事规章适用与解释的内容,统一了军事法规、军事规章的体例规范和发布命令的格式。
世界各国的军事立法体制因社会制度和军法制度不同而有所不同。美国是国会行使立法权,通过和颁布军事法律;总统颁布军事行政命令;国防部长颁布国防部指令;各军种部长颁布条例、条令。其中,后三者是作为国会军事立法的补充。英国的军事立法可分为由议会通过的法律和由国防部制定、经法定程序颁布和实施的军事行政规则。法国的军事立法分为由司法部、国防部、内政部和外交部部长签署法律草案,呈总理审批后提交国会讨论、通过,再由总统颁布;或由司法部长和国防部长审定颁布军事法律的执行细则
⑸ 十个军事法名称!现行需要修订的法律法规是什么
· 反分裂国家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
· 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
· 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列条令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
· 军队转业干部住房保障办法
· 退伍义务兵安置条例
· 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士兵服役条例
·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驻军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驻军法
· 自主择业的军队转业干部退役金发放管理办法
· 中国人民解放军审计条例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役军官法
· 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干部条例
·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
· 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条例
· 南太平洋无核区条约第二号议定书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戒严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实施细则
· 军人抚恤优待条例
· 民用运力国防动员条例
· 关于处理移交政府管理的军队离休干部犯罪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 违犯现役军官职务任免纪律的处理规定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条例
· 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军人违反职责罪暂行条例
· 革命烈士褒扬条例
· 关于多年无音讯之现役革命军人家属待遇及婚姻问题处理办法
· 革命残废军人优待抚恤暂行条例
·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军品出口管理条例
·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对军人非战时逃离部队的行为能否定罪处罚问题的批复
·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 征兵工作条例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
· 中国人民解放军计划生育条例 · 国防专利条例
· 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
· 中国人民解放军机关公文处理条例
· 中国人民解放军监察工作规定
· 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暂行规定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实施办法
· 关于禁用毒气或类似毒品及细菌方法作战议定书
· 改善战地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
· 禁止或限制使用某些可被认为具有过份伤害力或滥杀滥伤作用的常规武器公约
· 1949年8月12日日内瓦四公约关于保护非国际性武装冲突受难者的附加议定书(第二议定书)
· 禁止细菌(生物)及毒素武器的发展生产及储存以及销毁这类武器的公约
· 民兵武器装备管理条例
· 中国人民解放军审计条例
·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军官法
· 中国人民解放军房地产管理条例
· 中国人民解放军安全工作条例
· 关于军民合用机场的若干暂行规定
· 中国人民解放军营产管理条例 · 中国人民解放军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办法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生产、买卖武装部队车辆号牌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 解放军环境保护条例
· 中国人民解放军安全工作条例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招生暂行条例
· 中国人民解放军绿化条例(修订草案)
· 从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中选拔国防生工作暂行办法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招收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生章程
· 军校学员学籍管理规定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招收学员体格检查标准
· 中国人民解放军环境保护条例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全民国防教育日的决定
· 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铁路、水路沿线交通部门军事代表条例
· 铁路军运暂行条例
· 关于恢复驻厂军事代表制度的通知
· 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保护机场净空的规定
· 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颁发保护海底电缆规定的通知
· 关于保护通信线路的规定
· 中国人民解放军环境影响评价条例
· 国防交通条例
· 军事法规军事规章条例
⑹ 82宪法对军事规定有哪些具体法规
现在还是有效的《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版本。其中对于军事规定是相当少的,或者讲是笼统的,有的还是滞后的。
截至2015年4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军事法律以及关于国防和军事方面的决定共有18件,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制定的国防方面的行政法规有99件,中央军委制定的军事法规有240多件,各总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制定的军事行政规章与各总部、军兵种、军区和武警部队制定的军事规章3700多件,军事法律法规规章数量已达4050多件。
1、比如82宪法的第四十五条就是明显滞后的:国家和社会保障残废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
事实上我们国家经过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后,特别是与国内、国际接轨的情况下,以及在2005年7月,已经实施了《军人抚恤优待条例》,把82宪法中的“残废军人”改为“残疾军人”的同时,对于等级和待遇也做了较大的调整。
2、比如82宪法的第四节:中央军事委员会就是笼统、粗框的,其中只有两个条文:
第九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武装力量。
第九十四条: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
3、 截至2015年4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军事法律以及关于国防和军事方面的决定共有18件,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制定的国防方面的行政法规有99件,比如《国防教育法》、《兵役法》、《国防法》、《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军事设施保护法》、《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官服役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士兵服役条例》、《香港特别行政区驻军法》、《退役军人安置条例》以及《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等等,中央军委制定的军事法规有240多件,各总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制定的军事行政规章与各总部、军兵种、军区和武警部队制定的军事规章3700多件,军事法律法规规章数量已达4050多件。
⑺ 我国国防法规有哪些主要内容
. 国家机构的国防职权
2. 武装力量
3. 边防、海防和空防
4. 国防科研生产和军事订货
5. 国防经费和国防资产
6. 国防教育
7. 国防动员和战争状态
8. 公民、组织的国防义务和权利
9.军人的义务和权益
10. 对外军事关系
第一条 为了建设和巩固国防,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适用本法。
第三条 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
国家加强武装力量建设和边防、海防、空防建设,发展国防科研生产,普及全民国防教育,完善动员体制,实现国防现代化。
第四条 国家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建设和巩固国防,实行积极防御战略,坚持全民自卫原则。
国家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国防建设,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第五条 国家对国防活动实行统一的领导。
第六条 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应当依法履行国防义务。
第七条 国家和社会尊重、优待军人,保护军人的合法权益,开展各种形式的拥军优属活动。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开展拥政爱民活动,加强军政、军民团结。
第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对外军事关系中,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扩张行为。
第九条 国家和社会对在国防活动中作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采取各种形式给予表彰和奖励。
违反本法和有关法律,拒绝履行国防义务或者危害国防利益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⑻ 军事法规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元明清时期朝廷颁布的法典都有专门的“军律”或“兵律”篇目,基本仍然继承这些传统,不过有些罪名的处罚略有减轻。比如明清律中的擅调官军罪,不过处以充军。原来的“乏军兴”,改为“失误军事”,处杖一百,造成失误军机的才处死刑。“从军征讨”而逃亡的,初犯杖一百,再犯处绞。也有些更为详细,比如有“飞报军情”的规定,失误军机的要处死刑。士兵在已平定地区掳掠的“皆斩”。官员将领“激变良民”,失陷城池的,处斩。此外清朝还曾订立一些专门的军事法规,如“行军简明纪律”等。
明朝以训练精兵出名的戚继光,在其所著的军事著作里并不一味主张重刑。他认为军队中要“严赏罚”,不过对于士兵平时一般过错,他都要求初犯、再犯予以警告,三犯之徒才予以严惩。责打军棍以5下为度,视情节增减。主要贯彻责打的严肃性,必定要召集全队,说明理由,重重责打,而不必过多责打。
另外他主张“详责成”,所有的违犯军法军令的行为都要连坐军官。管5人的,属下1人有犯就要连坐;管20人以上的,属下2人有犯就要连坐;管60人以上的,属下6人有犯就要连坐;管百人以上,10人有犯必要连坐;管300人以上的,20人有犯,必定连坐;至管1万人的,属下500人有犯,就要连坐。每一单位的士兵都要连保,如有逃兵,一队中“一半送监”,其余一半进行缉拿,都要革去“月粮”。1年未抓获的,全队发往边防巡哨3年。本伍的士兵捆打后仍然服役,但在抓获逃兵以前只能拿一半兵饷。对于士兵酗酒斗殴、破坏百姓田地庐舍,“贯耳游营”;奸淫妇女、偷盗财物的,就要“军法示众”。同队有士兵揭发的,全体不必连坐,如果无人揭发,就要全队连坐。这些都是他带兵训练时拟定的制度,后来大多被清末的湘、淮军继承。
⑼ 军事立法程序
军事立法是国家立法机关及其授权的国家机关通过法定程序制定、修改或废止军事法律规范的活动。国家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军事立法是国家立法机关及其授权的国家机关通过法定程序制定、修改或废止军事法律规范的活动。国家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国家最早的立法活动多以军事为目的,没有专门的军事立法机构,军事立法融于一般立法之中。近代以来,随着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的需要,军事立法作为加强国防建设、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手段,被世界各国广泛运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军事立法日益加强,许多国家相继建立军事立法工作机构,制定了立法程序,军事立法技术不断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事立法,根据宪法及其有关规定,主要包括: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军事法律。其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军事法律一般是军事方面的基本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军事法律一般是军事方面的单行法。其制定程序同国家刑法、民法通则等法律的制定程序一样,一般经过军事法律草案的提出、审议、通过和公布四个阶段。2.国务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单独或联合制定军事(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是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享有宪法赋予的领导和管理国防事业的职能,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发布军事行政法规。按照国务院1987年4月21日批准、1987年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的规定,其制定军事行政法规程序,与制定其他行政法规的程序基本相同。军事行政法规草案由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草拟,报国务院审批。国务院法制局负责审查报送国务院的军事行政法规草案,并提出审查报告,经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或者由国务院总理审定后,由国务院总理以国务院令的形式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是国家的最高军事机关,享有宪法赋予的领导全国武装力量的职能。制定和发布军事法规是实现其职能的重要手段。1990年4月15日,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签署命令发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立法程序暂行条例》。2003年4月3日,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签署命令发布施行了《军事法规军事规章条例》。这是中央军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制定的一部重要军事法规,是加强军事立法、推进依法治军的重大举措。新的《条例》共11章,69条,明确了军事法规、军事规章在军队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确立了制定、修改和废止军事法规、军事规章的原则,划分了中央军委制定军事法规和总部、军兵种、军区制定军事规章的权限,并遵循军事立法科学性、民主性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了军事法规、军事规章的制定程序,对起草、审查、决定与发布等作出了一系列新的规定。《条例》还对军事法规、军事规章的修改、废止提出了新的要求,增加了军事法规、军事规章适用与解释的内容,统一了军事法规、军事规章的体例规范和发布命令的格式。
世界各国的军事立法体制因社会制度和军法制度不同而有所不同。美国是国会行使立法权,通过和颁布军事法律;总统颁布军事行政命令;国防部长颁布国防部指令;各军种部长颁布条例、条令。其中,后三者是作为国会军事立法的补充。英国的军事立法可分为由议会通过的法律和由国防部制定、经法定程序颁布和实施的军事行政规则。法国的军事立法分为由司法部、国防部、内政部和外交部部长签署法律草案,呈总理审批后提交国会讨论、通过,再由总统颁布;或由司法部长和国防部长审定颁布军事法律的执行细则。
⑽ 军事法规一般由什么发布
由中央军委发布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区别
中央军委,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简称。在中国有两个: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
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武装力量。”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或罢免,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军事决策和指挥机关。
1982年12月4日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武装力量。中国的武装力量包括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由主席、副主席和委员组成。主席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对全国人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中央军委每届任期与全国人大每届任期相同。
职权为:统一指挥全国武装力量;决定军事战略和武装力量的作战方针;领导和管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设,制定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向全国人大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议案;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军事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体制和编制,规定总部以及军区、军兵种和其他军区级单位的任务和职责;依照法律、军事法规;的规定,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武装力量成员;批准武装力量的武器装备体制和武器装备发展规划、计划,协同国务院领导管理国防科研生产;会同中国国务院管理国防经费和国防资产。
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
其他组成人员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根据中央军委主席的提名决定。每届任期与全国人大每届任期相同,但没有届数限制
根据以往惯例,国家军委主席、国家军委第一副主席均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第一副主席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军事指挥和军事决策机构”。其组成人员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由主席、副主席、委员组成。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和第一副主席多数时间段与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相同。
中央军事委员会与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事实上是同一机构两块牌子,不是合署办公。对武装力量发布的命令一般仅使用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名义、或以中央军委的作为统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联合发布命令是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名义。
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全称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是由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选出,主席的任期没有限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委员会是隶属于中央人们政府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出,主席任期五年,连任不得超过两届。
实际上,后者就是一个形式上的职位,他没有任何军事指挥权。只有通过中共中央军委的议定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才有权对全国和国际上宣布。而发布命令(并不是针对军队的命令)则是他唯一可以做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和国防部的职责有重叠。在我国,一般,二者是由同一个人兼任,而且可以说是以中共中央军委的名义来出任后者的职位。
我们一般提到的中央军委都是指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