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发布时间: 2020-12-29 02:08:03

Ⅰ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的内容

第一条 为了规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发布与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必须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以下简称预警信号),是指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向社会公众发布的预警信息。
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
第三条 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四级: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同时以中英文标识。
本办法根据不同种类气象灾害的特征、预警能力等,确定不同种类气象灾害的预警信号级别。
第四条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国预警信号发布、解除与传播的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预警信号发布、解除与传播的管理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做好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的有关工作。
第五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预警信号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畅通、有效的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渠道,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并组织有关部门建立气象灾害应急机制和系统。
学校、机场、港口、车站、高速公路、旅游景点等人口密集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设置或者利用电子显示装置及其他设施传播预警信号。
第六条 国家依法保护预警信号专用传播设施,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
第七条 预警信号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按照发布权限、业务流程发布预警信号,并指明气象灾害预警的区域。发布权限和业务流程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另行制定。
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预警信号。
第八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及时发布预警信号,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更新或者解除预警信号,同时通报本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防灾减灾机构。
当同时出现或者预报可能出现多种气象灾害时,可以按照相对应的标准同时发布多种预警信号。
第九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固定网、移动网、因特网、电子显示装置等手段及时向社会发布预警信号。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布预警信号时除使用汉语言文字外,还应当使用当地通用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第十条广播、电视等媒体和固定网、移动网、因特网等通信网络应当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及时传播预警信号,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直接提供的实时预警信号,并标明发布预警信号的气象台站的名称和发布时间,不得更改和删减预警信号的内容,不得拒绝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不得传播虚假、过时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第十一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接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提供的预警信号后,应当及时公告,向公众广泛传播,并按照职责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
第十二条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教育宣传工作,编印预警信号宣传材料,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增强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第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预警信号专用传播设施的,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一)非法向社会发布与传播预警信号的;
(二)广播、电视等媒体和固定网、移动网、因特网等通信网络不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提供的实时预警信号的。
第十五条 气象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导致预警信号的发布出现重大失误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和主要负责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发布预警信号,适用本办法所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中的各类预警信号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或者规范性文件时,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的特点,选用或者增设本办法规定的预警信号种类,设置不同信号标准,并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审查同意。
第十七条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发布的预警信号标准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另行制定。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Ⅱ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的相关图书

书 名: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作者:中国法制出版社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出版时间版: 2010年02月
ISBN: 9787509310991
开本: 16开
定价: 3.00 元 中华人民共权和国国务院令(第570号)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国务院法制办负责人就《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答记者问
……

Ⅲ 根据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气象灾害预警级别由什么规定

同时以中英文标识,与国家的所有应急处置等级和颜色保持一致。而台风、暴雨、寒冷3种预警信号的黑色预警信号成为历史,统一以红色为最高等级。
中文名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外文名
Warning Signals for Meteorological Hazard
简称
预警信号、气象预警
组成部分
名称、图标、级别、标准和防御指南
分类
台风、暴雨、暴雪等
快速
导航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含义及防御指南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类型及地区特点
全国各地预警管理方案总体相同;但不同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对于同一或不同的预警类型也有不同的标准:当一气象要素在某地构成了气象灾害时,在另一地却不一定是气象灾害,这可能是预警规定的种类、时间等不同造成的。寒潮、霜冻、低温预警标准地方差异较大。以下预警信号为我国常见预警信号及标准。预警生效时,请以气象台发布的具体措施为准,按照电视、广播等指示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除下表的预警信号之外,各地有其他不同的预警,如寒冷预警(广东等)、雪灾预警(青海等)、大雪预警与道路冰雪预警(东北地区)以及其他预警信号。沿海地区的气象台还会发布专门用于海洋地区的海上气象预警。具体含义应对措施及具体含义请查询省(直辖市、自治区)气象部门网站。
除了气象预警信号,由于不少地区的预警发布平台在气象台,因此气象台还可能发布环境、地质、森林、海洋、健康等类型的预警信号。

Ⅳ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中的气象灾害有什么

n 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浮尘、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

Ⅳ 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是地方性法规吗

《抄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是地袭方性法规。
该法规于2013年5月30日河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该法规制定的出发点和适用范围如下:
《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第一条为了加强气象灾害的防御,避免、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气象灾害防御活动,适用本条例。
地方性法规是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并不得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规范性文件,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宪法》第100条规定:“省、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它们的常务委员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地方性法规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Ⅵ 根据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由什么规定

闪冕,酸雨,覆雪,冰拨,这些都是我们可能在听天气预报的时候都很少听到的气象版名词。除了丰富的权气象名词,你知道吗,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地质多样性,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有各种地形地貌,从而也导致我们国家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就像现在的梅雨季节,南方的很多城市出现了内涝,因灾受难的群众成千上万。每天看天气预报,我们也发现了会有各种不同的气象灾害的预警信号,种类和级别也都根据天气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划分。



这些气象预警,警示了人民群众做好准备。当然这些预警也都是由专业的人员机构来规定的,做这项事情的就是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了气象灾害的种类和级别,然后和国务院有关部分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全国范围内的灾害防御工作。



地级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就按照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的规定,按照职责的分工,一级一级做好本地区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Ⅶ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中所指的气象灾害有哪些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本条例所称气象灾害,是指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所造成的灾害。

Ⅷ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的文件背景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来、频发,是世源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几乎每年都发生多次重特大自然灾害。今年上半年以来,已经发生了诸如新疆等地寒潮冰雪、西南旱灾、玉树地震、南方暴雨洪涝和泥石流等重特大自然灾害,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秩序。
据民政部统计,近20年来,我国因遭受各类自然灾害每年平均死亡约4300人,倒塌民房约300万间。特别是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死亡和失踪人数达8.8万余人。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自然灾害救助工作,近5年来,中央每年安排自然灾害救助资金50多亿元,专门用于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因灾倒塌民房恢复重建、冬春救助以及临时生活救助,平均每年救助6000万到8000万人次。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实践中,也遇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灾害救助准备措施不足,应急响应机制不完善,灾后救助制度缺乏,救助款物监管不严等。这就需要通过制定自然灾害救助方面的法规,规范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保障受灾人员的基本生活。

热点内容
综艺法学院 发布:2025-05-08 20:15:59 浏览:616
刑法体系概念 发布:2025-05-08 20:15:47 浏览:239
银行业务法规 发布:2025-05-08 20:11:45 浏览:297
人事主管必备法律知识 发布:2025-05-08 19:55:55 浏览:200
有法律责任须偿还 发布:2025-05-08 19:47:05 浏览:824
通扎旗法院 发布:2025-05-08 19:46:08 浏览:8
具有法律效力员工入职承诺书 发布:2025-05-08 19:35:29 浏览:152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上海律师 发布:2025-05-08 19:07:15 浏览:610
国际法的社会基础是什么 发布:2025-05-08 18:54:16 浏览:979
油罐车法院 发布:2025-05-08 18:46:55 浏览: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