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法规
⑴ 中国关于记者有哪些法律
有两个直接的行政规章:
《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2009年修订) (2009-10-14)
《报刊记者站管理办法版》权(2009年修订) (2009-10-14)
有三个也有些关系:
期刊出版管理规定
报纸出版管理规定
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管理办法
⑵ 关于拒绝记者采访,我国法律有哪些相关规定1.如果记者向国家机关人员采访其私事,国家机关人员有无权
在法律上来说,任何人都有权利拒绝接收记者采访,不管他是不是公务员,不管他有版没有干伤天害理的事权情,这是他的人身自由,说大点这是人权。极少数地方性条文里面,会要求公务员接受新闻媒体对职务行为、公共事件的采访,这是为了通过媒体发出自己的声音。实际上拒绝接收采访是一种愚蠢的应对舆论的手段,所以聪明的单位都会要求干部、职工不要躲避采访,而是要引导舆论。我以前当都市报记者的时候,最喜欢碰到拒绝接受采访的对象了,因为这样我可以马上回家写稿,一句“对方拒绝接受采访”把你给总结掉,是你自己放弃解释的机会。
另外,如果你认为媒体的新闻报道侵犯了你的隐私,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如果你觉得对你造成了严重伤害,可以报警。
⑶ 有关记者的法律法规
记者的采访活动受《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规范。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专》 第三条 坚持新属闻真实性原则。要把真实作为新闻的生命,坚持深入调查研究,报道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客观。
1.要通过合法途径和方式获取新闻素材,新闻采访要出示有效的新闻记者证。认真核实新闻信息来源,确保新闻要素及情节准确;
你所说的情况有悖于《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不仅可以不接受采访,还可向记者所在单位和机关的宣传部、新闻出版局(署)或记者协会举报。
⑷ 记者采访法律规定
还要看具体情况,如果你是干非法的那么拍摄就不违法,要是你没违法或者不是公众人物那就有可能侵犯你的肖像权和隐私权
⑸ 记者采访及拍照时没有表明身份,就将新闻发布违法吗有什么法律规定
1.记者行为复不违法,记者没有制主动出示记者证的义务
2.如果记者的报道失实,侵犯了你朋友的人各利益等合法权益,可以起诉
3。建议先联系记者本人,如果协商不成向该记者所在报社投诉。投诉无果,只能起诉
注意:打官司永远都是下下策,是最后的救济途径。为了自己身心健康,私下解决最好
⑹ 南方周末记者柴会群屡屡涉及不实新闻报道是不是违法行为,有没有法律法规对其惩处
还记得之前在微博看到过,很有意思,复制过来大家看看,记者混淆视听的能力
(一) 记者:医生,你说感冒会死人吗? 医生津津乐道:有可能的。感冒往往是很多危重病的早期表现,多是由于病毒感染所致。而所感染的病毒有嗜心肌的,也有嗜神经的。确实有可能因为病毒感染导致病毒性心肌炎继而发生死亡的。 新闻第二天见报《造谣者何止度娘?庸医蓄意散布恐慌称:感冒只有死路一条》(八)
记者:医生,你说感冒会死人吗?
医生彻底被逼疯了。
新闻第二天登报《人在做,天在看!医疗圈内黑幕重重,医生不堪良心谴责精神失常》
⑺ 中华人民共和国记者法
没有相关记者的法律法规,但有相关的记者管理条例。
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加强新闻记者队伍建设和加强社会监管,加快新闻记者证管理规范化、法制化建设步伐,新闻出版总署对2005年制定的《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进行了第一次修订,新的《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已经2009年7月10日新闻出版总署第2次署务会议通过并公布,自2009年10月15日起正式施行。
2013年10月初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开展新闻采编人员岗位培训的通知》,决定在2014年全国统一换发新版新闻记者证之前,对全国新闻单位的采编人员开展岗位培训和考核。
(7)记者法规扩展阅读:
记者管控办法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新闻记者证的管理,保障新闻记者的正常采访活动,维护新闻记者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规和国务院决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新闻记者证的申领、核发、使用和管理。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新闻采编活动,须持有新闻出版总署核发的新闻记者证。
第三条 新闻记者证是新闻记者职务身份的有效证明,是境内新闻记者从事新闻采编活动的唯一合法证件,由新闻出版总署依法统一印制并核发。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新闻记者,是指新闻机构编制内或者经正式聘用,专职从事新闻采编岗位工作,并持有新闻记者证的采编人员。
第五条 新闻记者持新闻记者证依法从事新闻采访活动受法律保护。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应为合法的新闻采访活动提供必要的便利和保障。
第六条 新闻记者证由新闻出版总署统一编号,并签印新闻出版总署印章、新闻记者证核发专用章、新闻记者证年度核验标签和本新闻机构(或者主办单位)钢印方为有效。
其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制作、仿制、发放、销售新闻记者证,不得制作、发放、销售专供采访使用的其他证件。
⑻ 法律是否对规定了新闻记者的采访权
法律对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是有所规定的。
1、首先,采访权要受到来自国家公权法律,如回有关国家安全的法答律、保密法律、诉讼法律的限制。比如法定的不公开审理的刑民事案件,就不能对庭审活动进行采访。
2、其次,采访权要受到民事私权法律的限制,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一些权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约束、限制采访权,如名誉权、隐私权和宁居权等。
⑼ 媒体只出示了记者证 我能拒绝他的拍摄和采访吗如果拒绝 要依据那条法律法规呢谢谢!!
新闻记者证与采访权
从事新闻采编工作,需要有身份证明。年3月1日起施行《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全国新闻机构使用统一样式的记者证,证件名称为“新闻记者证”。符合持证的条件是什么?“管理办法”第十一条规定:(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2)具备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和经国务院有关部门认定的新闻采编从业资格;(3)在新闻机构编制内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的人员,或者经新闻机构正式聘用,从事新闻采编工作且连续聘用时间已达一年以上的非编制内人员。第十三条还规定,新闻采编人员从事采访工作必须持有新闻记者证,并应在新闻采访中主动向采访对象出示。新闻记者从事新闻采访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综上所述,“新闻记者证”可以表述为:它是我国新闻机构的新闻采编人员从事新闻采访活动使用的有效工作身份证件,由新闻出版总署统一印制并核发。这意味着,“记者证”是从事新闻工作的一个合法凭证。此外,《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对“记者证”的确认,也是新闻职业化的一个表现。由此可见,新闻出版总署统一核发记者证,等于赋予了持证的新闻记者以相应的权利———“新闻采访权”。从这个角度说,不管是三年前因无“证”到沈阳采访而被扣留的央视记者,还是今年年初被打致死的兰成长,尽管其各自的遭遇深受同情,毕竟还有一点有苦难言的味道。
新闻采访权的涵义,学界比较主流的有三种:“信息搜集说”、“自主调查研究说”与“知情权与表达自由说”。学者杰文津认为:“以上三种观点的后两种,在内容和逻辑上都有其不可忽略的弊漏:‘自主调查研究说’虽然指出了新闻记者能够对某一个事件有一定自己调查的自由,但却是完全站在‘新闻党性’原则的立场上来表述。‘知情权与表达自由说’能够结合西方先进的权利保护思想,以系统论来理解采访、编辑、报道的内在联系是非常有益的思路。但是笔者认为,采访权本身有其概念范畴,该说容易导致这一范畴的随意扩大。基于此,笔者认为应当采信‘信息搜集说’一论作为对采访权内涵的贴切解释。”②因此,我们不妨将新闻采访权的涵义理解为:新闻采访权是指新闻工作者采集新闻素材、获取新闻信息的权利。
新闻采访权是不是持证记者的专利?
新闻采访权是否持证记者的专利?如果对这个问题做出肯定的回答,上述两起事件的结果,也就有了某种必然性。但这样一来,无异于剥夺了聘用记者、实习记者以及特约记者的新闻采访权。
这些类型的“记者”能不能申办新闻记者证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可以查阅的明文规定只有《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其第十一条规定:“
经新闻机构正式聘用从事新闻采编工作且连续聘用时间已达一年以上的非编制内人员可以申办记者证。”第十二条:“新闻机构以外的工作人员,包括为新闻单位提供稿件或节目的通讯员、特约撰稿人、特约记者,专职或兼职为新闻机构采编新闻稿件的其他人员不发新闻记者证。”
依照这些规定,那么那些进入媒体从事新闻采编不足一年,或者虽然工作满一年,却尚未具有相应资格的新闻从业人员拥有新闻采访权吗?
事实上,即便是中央级媒体,其聘用的采编人员中,也未必全部拥有记者证。作为弥补措施,新闻单位大多采用本单位印制的工作证或采访证件。如兰成长随身携带的“新闻工作证”上,盖有记者站的钢印,就可以证明其身份。
新闻媒体每年都要接纳新闻或其他专业学生前来实习,媒体也不可能给实习生申办统一的新闻记者证,只能办理标识有“实习记者”字样的证件,以方便他们进行新闻采访活动。此外,根据采访需要,不少媒体还不定期临时聘请特约记者。假如被采访单位都以聘用记者(实习记者、特约记者)没有记者证为由,拒绝采访,甚至动粗,新闻单位该如何应对呢?
在新闻实践中,不管是新闻单位的正式聘用人员还是实习记者、特约记者,都承担着新闻工作赋予他们的职务责任。对他们而言,新闻记者证或新闻单位出具的有关证件、介绍信,意味着什么?中国人民大学的马少华副教授给出的回答是:“前者表达的是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后者表达的是新闻单位为此承担的责任,新闻单位对他们的信任,并由此为他们向被采访者争取信任。”③依照目前的新闻体制,“聘用记者”、“特约记者”以及“实习记者”,新闻单位无法为其申办正式的记者证,但只要有新闻单位颁发的相关证件或证明,理应也有新闻采访的权利。当然,这种“采访权”常是临时的,有效时间较短。它是新闻单位采访权利的一种延伸,新闻单位相应地承担这些非正式记者采访活动所带来的法律后果。
新闻媒体承担着向公众传递信息、使公众了解事实真相的特殊职责,从宪法中公民言论自由权利延伸出的新闻自由,实际上肯定了新闻工作者正常采访的权利。这里的“新闻工作者”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拥有“记者证”的记者,也应该包括那些聘用、特约和实习记者。可见新闻采访权并非持证记者的专利,上述两起事件中,没有“记者证”就没有新闻采访权的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新闻采访权固然是记者展开工作的首要权利,就兰成长被暴打致死事件而言,假设兰成长不以记者的身份,而是以一个普通公民的身份,并且不存在任何讹诈嫌疑的话,能不能到那家煤矿采访呢?
普通公民就某一事件或问题,向有关部门或单位了解情况,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知情权”,它离不开知情诉求者主动的了解、调查。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知情权也可说是一种采访权。近年来,不少市民在街头用摄像机摄录许多现场新闻,提供给新闻单位;个人用博客在网上采集信息,传播信息,也都不失为一种采访的权利。但是这种了解、调查与现场摄制,和专业的“新闻采访权”有区别,也是没有疑义的。
兰成长倘以普通公民的身份当然也可以去那家煤矿了解情况,但其实际效果如何,恐怕难以与记者的采访相提并论。社会之所以需要专业的记者来承担这项工作,其原因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