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地质环境保护条例

地质环境保护条例

发布时间: 2021-01-02 15:48:48

A.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如果你朋友没有那块地的归属权,你朋友属于乱开发的,所以根本就没有赔偿的内理由,当然如容果那块地是你朋友的,那就可以直接去找他赔偿了

告诉你另一种矿山对你朋友的影响,如果你朋友家没有吃自来水,也就是开发地下水,那么矿山开发肯定就会对地下水造成影响,那么就可以找矿山麻烦了,我是矿山的技术顾问,这些问题确实对于矿上来说是一些问题的存在

B.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法规建设的重要性

由于历史上的认识原因,目前尚没有一套系统、可操作性强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法规,尚未建立完整的矿山监管系统,矿山环境监管由多部门实施,已有的监管部门的监管、管理不到位,致使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众多,部分矿山地质环境趋于恶化。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必然会增加企业的矿业成本,企业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有所抵触,只享受开矿带来的收益,而不履行应尽的环保义务。矿山企业面临的地质环境保护压力及动力,完全来自于法律、政府行政监督和社会公众舆论。因此,应修订和完善矿产资源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补充完善相关法律条文或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单项法规条例;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的矿区地质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尽快实行矿山开发地质环境保护的准入制度、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生态环境赔偿办法等;提高进入矿业的门槛,如合理规划布局、规范开采,确定矿山“三率”指标、恢复治理的标准等,从源头上限制技术含量低、开采规模小的乡镇及个体矿山数量;取缔“楼上楼”的不合理矿业布局,最大限度地减少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灾害损失;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强制矿山开发者重视并解决开发对地质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履行其应尽的责任义务,真正做到“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

建议各级人民政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地方性法规,使矿山地质环境监管工作尽快走向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C. 地质环境保护对策

青岛市地貌类型复杂,地质环境问题较多,不同地段影响地质环境质量的问题也不同,为了确定切实合理可行的地质环境保护对策,供有关决策部门参考,根据不同地段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将青岛市划分为3个大区,即重点保护区、治理保护区和重点治理区,进一步划分为7个重点保护亚区、7个治理保护亚区和5个重点治理亚区(图12-11),现分述如下:

一、重点保护区地质环境保护对策

重点保护区为地质环境质量良好区,主要分布于崂山中低山区、大泽山低山区、小珠山、铁镢山低山丘陵区,以及大沽河沿岸局部地段,根据其需重点保护的对象不同划分为7个重点保护亚区。

1.崂山自然生态重点保护亚区(Ⅰ1)

位于崂山中低山区,西北部以沧口-温泉断裂为界。该亚区自然生态环境较好,植被以密林区为主,一般无明显的地质环境问题,地下水质量良好,有少量采矿采石坑和崩塌点。

重点保护对策:关闭采矿采石点、对原有采矿采石坑进行复垦植树、继续加大植树造林力度、预防山林火灾、减少旅游污染等。

2.崂山北麓自然生态重点保护亚区(Ⅰ2)

位于崂山中低山区北侧,呈北东向条带状分布,地貌类型属低山丘陵。该亚区自然生态环境较好,植被以农作物为主,有少量稀疏林区和一般林区,一般无明显的地质环境问题,地下水质量较好,仅个别乡镇及乡村企业驻地附近有地下水污染点。

重点保护对策:加大植树造林力度、严格控制乡村企业排污等。

3.南泉—华山农业生态重点保护亚区(Ⅰ3)

位于南泉—营上—华山—大官庄一带,呈北东向条带状分布,地貌类型属剥蚀堆积准平原。该亚区自然生态环境较好,植被以农作物为主,一般无明显的地质环境问题,地下水质量较好,仅个别地段有地下水污染点和潜在涝洼地。

重点保护对策:严格控制乡村企业排污、严格控制农药化肥施用量等。

图12-11 青岛市地质环境保护对策图

4.大泽山自然生态重点保护亚区(Ⅰ4)

位于大泽山低山区,自然生态环境较好,植被自山区至山前为密林、一般林、稀疏林及农作物,一般无明显的地质环境问题,地下水质量良好,有少量采矿采石坑和崩塌点。

重点保护对策:关闭采矿采石点、对原有采矿采石坑进行复垦植树、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等。

5.小珠山、铁镢山自然生态重点保护亚区(Ⅰ5)

位于小珠山、铁镢山低山丘陵区,自王台—市美—海青一带,自然生态环境较好,植被自山区至山前为密林、一般林、稀疏林及农作物,一般无明显的地质环境问题,地下水质量良好,有少量采矿采石坑和崩塌点。

重点保护对策:关闭采矿采石点、对原有采矿采石坑进行复垦植树、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等。

6.产芝水库外围水资源重点保护亚区(Ⅰ6)

位于莱西市河头店镇—产芝水库一带,地貌类型属丘陵区。该亚区自然生态环境较好,植被以农作物为主,一般无明显的地质环境问题,地下水质量较好,仅个别地段有地下水污染点和少量采矿采石坑及轻微水土流失。

重点保护对策:严格控制乡村企业排污、严格控制农药化肥施用量、关闭采矿采石点、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等。

7.大沽河水源地北王珠—南村段地下水资源重点保护亚区(Ⅰ7)

位于大沽河中下游沿岸、北王珠—南村一带和仁兆一带,地貌类型属冲积平原区。该亚区自然生态环境较好,植被以农作物为主,一般无明显的地质环境问题,地下水质量较好,部分地段水质有轻微污染和农药污染,有少量采砂坑。

重点保护对策:严格控制乡村企业排污、严格控制农药化肥施用量、关闭采砂坑等。

二、治理保护区地质环境治理保护对策

治理保护区为地质环境质量中等—较差区,分布于重点保护区和重点治理区的中间地带,主要位于胶莱盆地和山前平原区及部分低山丘陵区。根据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划分为7个治理保护亚区,分别提出治理保护对策。

1.崂山东南部崩塌治理与旅游资源保护亚区(Ⅱ1)

位于崂山东南部中低山区,地质环境质量中等。该亚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表切割深度较大,坡度较陡,在风化作用、水流动力影响下,具有潜在的崩塌等地质环境问题。

治理保护对策:在景点建设时应注意潜在崩塌的危害、继续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减少旅游污染等。

2.大泽山外围矿山地质灾害治理保护亚区(Ⅱ2)

位于平度、莱西北部大泽山外围,呈环带状,地貌类型属低山丘陵区,地质环境质量较差。该亚区分布有石墨、金、花岗石、大理石等多种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形成了较多采矿坑、矿渣堆,为潜在矿山地质灾害易发区,采选矿过程中排放的大量废水使地表水、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治理保护对策:规范采矿采石点、矿区复垦植树造林、严格控制矿山排污及开展尾矿的综合开发利用等。

3.北部平原农业生态治理保护亚区(Ⅱ3)

位于大泽山外围山前冲洪积平原、莱西—姜山—太祉庄—马店—胶州及河套—楼子疃一带剥蚀堆积准平原区,地质环境质量中等。区内植被以农作物为主,冲洪积平原部分地段地下水遭受污染,地下水质量稍差,局部剥蚀堆积准平原区有少量采矿采石坑及高氟区分布。

治理保护对策:严格控制乡村企业排污、严格控制农药化肥施用量、高氟区宜引用客水等。

4.大沽河下游西侧地下水高氟治理保护亚区(Ⅱ4)

位于兰底、郭庄—北王珠一带,地处平度南洼东段、大沽河中下游西侧,地貌类型属冲洪积平原区,地质环境质量中等。该亚区内植被以农作物为主,地下水中含氟量较高,地下水质量较差。

治理保护对策:引用客水资源、严格控制农药化肥施用量等。

5.小珠山、铁镢山外围自然生态治理保护亚区(Ⅱ5)

位于胶南及胶州的小珠山、铁镢山外围和即墨店集—王村丘陵残山及山前冲洪积平原区,地质环境质量中等。该亚区存在少量采矿采石坑,冲洪积平原区部分地段地下水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地下水质量稍差。

治理保护对策:关闭采矿采石点、严格控制乡村企业排污、复垦植树、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等。

6.青岛城郊地下水污染治理保护亚区(Ⅱ6)

位于青岛市城区、高科园及李村—城阳—即墨一线,地貌类型属丘陵残山、剥蚀堆积准平原和山前冲洪积平原,地质环境质量中等。该亚区多为城区建筑所覆盖,地表水、地下水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区外围有少量采矿采石坑。

治理保护对策:严格控制各类企业的排污、将已关闭的采石坑复垦植树、进一步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等。

7.滨海地带地下水资源治理保护亚区(Ⅱ7)

位于各河流的下游沿海地带,从胶南、黄岛、胶州到城阳一带及金口—王村附近,地貌类型属滨海冲积平原,地质环境质量较差。该亚区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为地表水、地下水均有一定程度的污染,距离海水区较近,地下水开采易引起海水入侵。

治理保护对策:严格控制乡村企业排污、严格限制或杜绝地下水开采等。

三、重点治理区地质环境治理对策

重点治理区为地质环境质量差区,主要分布于青岛市西北部的平度市西部、滨海地带海水入侵区。根据其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划分为5个重点治理亚区,并分别提出治理对策。

1.胶州湾北岸滨海地带海(咸)水入侵重点治理亚区(Ⅲ1)

位于胶州湾北岸及大沽河下游地带,地貌类型属滨海平原。该亚区多为原生咸水区和海(咸)水入侵区,近海地带地表多分布有盐田,土壤盐渍化和沼泽化较重。

重点治理对策:合理开采地下水、引用客水资源、进行地下水人工回灌、扩建地下截渗墙等。

2.大沽河中上游孙受—朴木段地下水污染重点治理亚区(Ⅲ2)

位于大沽河中上游孙受—朴木段沿河两岸,地貌类型属冲洪积平原区,地质环境质量较差。该亚区内地下水污染是最重要的地质环境问题,大沽河接受上游莱西市和沿途各乡镇排放的污水,并通过河床渗漏补给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污染较重。

重点治理对策:严格控制莱西市及沿河各乡镇企业的排污、加大治理力度、严格控制农药化肥施用量等。

3.平度南洼地下水高氟、漏斗重点治理亚区(Ⅲ3)

位于北胶莱河东岸,平度市蓼兰、中庄及周围地区,地貌类型为山前冲洪积平原。该亚区地下水含氟量高,地方性氟中毒症明显;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形成平度南洼超采漏斗;部分地段还存在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潜在矿山地质灾害和潜在沙化的等。

重点治理对策:引用客水资源、严格控制企业污水排放、严格控制矿山开采、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等。

4.平度明村—灰埠矿山地质灾害重点治理亚区(Ⅲ4)

位于平度市明村—张舍—灰埠一带,地貌类型属剥蚀堆积准平原,局部有剥蚀残山。该亚区石墨矿比较丰富,并有大理石矿、萤石矿等,由于矿山开采造成该亚区矿坑、矿渣堆密布,植被、山体破坏,并伴有地下水污染,为潜在矿山地质灾害易发区。

重点治理对策:规范采矿点、矿区复垦、严格控制矿山排污及开展尾矿的综合开发利用等。

5.平度灰埠—新河咸水入侵重点治理亚区(Ⅲ5)

位于平度市灰埠—新河及以南沿北胶莱河东岸一带,地貌类型属冲海积平原区。该亚区原有淡水资源就比较贫乏,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咸水入侵,并伴有地下水水质污染。

重点治理对策:合理开采地下水、进行地下水人工回灌等。

D. 地质环境管理

一、地质灾害防治

“十五”期间,认真贯彻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国办函 〔2005〕37号)和《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快速处置程序》(国土资厅发 〔2005〕 88 号),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的要求,加大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力度,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一)地质灾害发生概况

“十五”期间,全区发生地质灾害 457 起,其中,滑坡 345起,占发生灾害总数的75.5%;泥石流76 起,占发生灾害总数的16.6%。因灾死亡54人,其中,滑坡造成45人死亡,占因灾死亡总数的83.3%;泥石流造成5 人死亡,占因灾死亡总数的9.3%。灾害造成经济损失1.53亿元,其中,滑坡经济损失1.11亿元,占因灾造成经济损失的72.57%;泥石流经济损失3991.54 万元,占26.04%。见表5-1及图5-1。

“十五”期间,地质灾害危害最大的地区为伊犁州直属,该地区发生灾害365 起,占发生灾害总数的79.9%;因灾死亡47 人,占因灾死亡总数的87.0%;经济损失1.11 亿元,占因灾造成经济损失的72.3%。见表5-2。

(二)地质灾害防治部署、巡查检查和应急调查工作

针对新疆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点,每年年初采用发出通知或召开电视电话会议的形式,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做到提前部署,并及时编制自治区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转各地执行,指导全区各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汛前和汛期灾情险情巡查,建立和完善了群测群防网络,密切关注当地气象变化,加强对灾害点及隐患点的监测预报工作,提高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十五”期间,共组成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巡查检查工作组15个、应急调查工作组19 个,总计出动135 人次,历时141 天,行程4.98万千米,提交检查工作报告12份、应急调查报告6份。同时,将巡查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当地政府,提高了当地政府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针对发现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和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积极开展应急调查,协助当地政府开展救灾工作,并对下一步需重点防治的区段提出了防灾减灾的具体工作建议,发挥了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主动为政府服务的作用。

表5-1“十五”期间自治区地质灾害发生情况一览表

图5-1“十五”期间自治区地质灾害造成损失情况图

表5-2“十五”期间各地区发生地质灾害一览表

(三)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和勘查工作

通过认真实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最大限度的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有效治理极具危害的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一步遏制和改善全区因人为和自然因素而导致的不断恶化的地质环境状况。

“十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650 万元,先后开展了新源县等33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伊犁地区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与处置,额敏县喇嘛昭煤矿区地面塌陷地质灾害专项勘查及新源县、巩留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地质灾害调查(附表16)。这些基础工作的开展,普及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推动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体系的建立,提高了地质灾害的预警能力,避免了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明显提高了全区防灾减灾水平。

(四)加强部门合作,开展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情况

为推动防灾减灾社会化进程,与自治区交通厅、建设厅、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旅游局、自治区防洪办等部门合作,成立联合检查工作组,明确了部门间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各自的主要职责,对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全面检查,有力地推动了人口集中居住区、交通沿线、旅游风景名胜区、重点建设项目区和大河流域等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通过与自治区气象局合作,确定了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方案、程序等,经过2003年的试运行,于2004年4月5日起正式开展自治区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2004~2005 年汛期共计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362条。

“十五”期间,成功预报地质灾害138 起,避免了4400 余人的可能伤亡和近4200万元的可能经济损失。其中:2002 年,伊犁州成功预报滑坡、泥石流灾害96起,避免了3800余人的可能伤亡和近2764万元的可能经济损失。

(五)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资质管理

“十五”期间,严格了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审批、备案工作制度,保证了我区建设项目用地及时审批和建设项目的用地安全。2001~2005 年完成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评审备案132份,其中,评审81份、备案51份。

为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土资源部第29 号、第30号、第31号令,保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质量,加强了各类资质的资质管理。截至2005年底,全区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级资质单位4 家,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甲级资质单位4家、施工甲级资质单位1家、监理甲级资质单位1家。见表5-3。

表5-3 新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治理、施工、监理甲级资质单位一览表

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一)矿山企业重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情况

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的要求,自2002年9月起,要求新建、改建、扩建矿山在办理采矿许可证时必须提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案,对防治矿山开发所造成的环境地质问题和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隐患进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截至2005年底,共有423家矿山企业按要求编制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案。该制度实施以来,矿山企业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意识逐步增强,新建矿山的采矿权人均能按要求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案,并按方案要求积极采取相关防治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中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逐年加大矿山环境的治理力度,在矿区植树造林,不但绿化了工作区,而且美化了生活环境。伊宁阿希金矿近年来投资100多万元用于矿山污水和尾矿处理设施建设;富蕴县喀拉通克铜镍矿累计投资112万元在废弃的矿区植树,绿化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

(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十五”期间,国家利用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安排自治区10 个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累计资金2070 万元(附表17)。通过矿山环境治理项目的实施,消除了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使矿山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被压覆矿产资源得以有效利用,保证了矿山正常生产,并增加了可使用土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为规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管理,与自治区财政厅联合下发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成立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管理领导小组,对国家出资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实行招投标方式确定承担单位,并聘请区内外水利、灾害防治等方面的专家对项目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三)矿山地质环境基础调查工作

2004~2005年,为查清全区矿山地质环境状况,实施了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项目,项目经费130万元。通过项目的实施,基本摸清了全疆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矿业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查明了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潜在危害。为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保护矿山地质环境、矿山环境治理、矿山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实施矿山地质环境监督提供了基础资料和决策支持。

(四)编制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情况

按《关于开展省级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 〔2005〕 119号文)和《省级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编制指南》要求,结合自治区实际情况,开展了《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的编制工作。

三、地质遗迹保护

(一)地质公园申报

为了加大新疆地质遗迹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工作力度,2003 年以来,重点抓了奇台硅化木—恐龙、喀纳斯和可可托海三处地质遗迹调查和国家地质公园申报的前期勘察工作。国土资源部先后批准了新疆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新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新疆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

(二)地质遗迹保护

(1)针对区内硅化木被偷盗、破坏严重的问题,2004 年,自治区公安厅、交通厅、技术监督局、工商局、林业局、国土资源厅组成联合调查组,对鄯善县、哈密市、奇台县及乌鲁木齐市硅化木产地和销售市场开展了保护硅化木的专项调研活动,并形成了调研报告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据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自治区保护硅化木工作办公室。

(2)为了查清全区地质遗迹资源家底,2004 年,开展了新疆旅游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调查旅游地质遗迹点167处,其中世界级12处,国家级50处,省级69处,县级36 处,并初步建立了新疆旅游地质遗迹资源分类规划,为提升自治区旅游地质遗迹资源品牌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资料。

(3)2003~2004 年,国家利用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安排了可可托海伟晶岩矿床地质遗迹保护、布尔津县喀纳斯国家地质遗迹保护项目,累计资金350万元,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使十分珍贵的地质遗迹资源得到保护,并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地质遗迹资源,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标准不断提高,建立了完善的保护、监测和运行机制。

四、地质环境监测及调查

(一)地质环境监测

截至2005 年底,全区有乌鲁木齐、吐鲁番、昌吉—石河子、奎屯—乌苏、库尔勒、伊犁和喀什7个地质环境监测站。其中,乌鲁木齐和吐鲁番地质环境监测站直属新疆地质环境监测院管理;昌吉—石河子、奎屯—乌苏、库尔勒和喀什地质环境监测站分别隶属于新疆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水文工程地质队、第七地质队、第三地质队管理。

截至2005年底,新疆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经过优化、调整,共有各类地下水监测点568个,其中水位监测点402个,水质监测点155个,流量监测点11 个,控制性监测路线245 千米,控制监测面积1.31万平方千米。“十五”期间,共完成地下水水位监测1.88万次数,水质监测742 组,水量监测534 组,提交水情通报30份,水情预报45 份,年报30 份,提交5 年阶段性地下水动态监测报告7份。

(二)实现地质环境工作成果数字化

“十五”期间,完成了1∶20万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114个标准图幅和1∶5万重点城市及经济开发区水工环地质综合空间数据库建设4个标准图幅,为地质环境管理积累了丰富的数字化资料,形成了一批准确、可快速提供的可视化成果。

(三)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项目

2003年,启动了“中国-荷兰国际合作的乌鲁木齐河流域地下水信息中心能力建设”项目,此项目属中国地下水信息中心能力建设总项目下设北京、济南、乌鲁木齐3 个示范区子项目之一。其在基础数据数字化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乌鲁木齐地下水模型和地下水信息系统,将为乌鲁木齐市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四)开展了自治区1∶50万环境地质调查工作

2001~2004年,开展了全区1∶50 万环境地质调查工作,概略查明了新疆地质环境条件,重点调查了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初步查明了自然环境遇到和诱发的各种主要地质灾害、特殊不良地质环境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的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做出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提出防治或适应对策建议。

五、矿泉水资源管理

1998年完成的《新疆饮用天然矿泉水资源调查和开发利用经济技术评价》,首次对全区的矿泉水资源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研究,为矿泉水资源的勘查、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截至2005年底,全区经勘查评审鉴定的矿泉水水源地49 处。其中,经国家级技术鉴定的5 处,批准C+B级允许开采量为2523 万立方米/年;待勘查的矿泉水水源地15处,估算资源量为330万立方米/年。自1992年塔什库尔干县先伯巴矿泉水投产以来,1996 年新疆矿泉水生产达到了高峰时期,建厂43 家,年产量2 万多吨,产值4000多万元。由于生产规模小,市场竞争能力差,生产企业经营困难,目前基本上已无矿泉水生产企业,矿泉水勘查开发目前处于低谷状态。

六、地热资源管理

截至2005年底,通过初步调查,区内有地热温泉(井)露头84处,主要集中分布于阿尔泰山南坡、天山西段及西昆仑北坡广大地区,其他地区仅有零星分布。按温度划分:温水(25℃≤t<40℃)22处,温热水28 处(40℃≤t<60℃),热水(60℃≤t<91℃),中温地热资源(91℃≤t<150℃)2 处,高温地热资源(t≥150℃)1处。除乌鲁木齐市水磨沟温泉、博乐塔斯海地区、塔什库尔干县城、温泉县开展过地热勘查外,地热资源的研究程度很低,仍处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完成的区域性热矿水调查的水平,其地热资源储量不清。在地热资源利用上也只限于初级开发,建有11处疗养院或医院,主要用于洗浴和简单的医疗。

E. 什么是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要求,采取必要的环境保护措施,减少矿山开采活动对环境回的污染和破坏答,并对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及时进行治理,包括“三废”达标排放、复垦土地和恢复植被,以达到国家或当地要求的环境保护标准的行为。

F. 山东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的第二章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第八条 勘查、开采矿产资源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造成地质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并做好水土保持、植被恢复和土地复垦工作。
第九条 探矿权人应当对遗留的钻孔、探井、探槽、巷道和形成的危岩、危坡进行回填、封闭,或者采取其他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的措施。
第十条 开采矿产资源的,应当提交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作出全面、详细的评估,并制定相应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案。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纳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第十一条 采矿权人应当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监测,并将监测情况定期报送县级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矿区范围跨行政区域的,报共同的上级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
采矿权人应当按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案的要求进行采掘;因采矿造成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应当及时进行治理。
第十二条 采矿权人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年度报告,应当如实反映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情况。
第十三条 采矿权人停办或者关闭矿山前,应当按下列要求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义务:
(一)整治被破坏的土地,使之达到种植、养殖或者其他可供利用的状态;
(二)整修露天采矿的边坡、断面并种草植树,消除安全隐患,使之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三)采取封闭、充填或者人工放顶等措施,使地下井巷采空区达到安全状态;
(四)按规定处理矿山开采废弃物;
(五)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地质环境保护的其他条件。
第十四条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实行保证金制度。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的收取标准,按照不低于治理费用的原则,根据矿区面积、开采方式以及对矿山自然生态环境影响程度等因素确定。按照治理方案,矿山地质环境分阶段治理的,保证金可以分期交纳。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实行财政专户储存,不得挪作他用。采矿权人履行治理义务,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保证金及其利息应当及时退还采矿权人。?具体实施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五条 对历史遗留的已被破坏的矿山地质环境,当地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制定优惠政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资治理。

G. 地质环境管理和保护的内容是什么

地质环境是指与地质作用相关的自然环境,包括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岩体、土体、地下水、矿藏等地质体及活动的总和。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环境管理与监督工作,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地质环境保护工作。
地质环境管理的内容包括组织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古生物化石、地质遗迹、矿业遗迹等重要保护区或保护地,依法管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和评价,监测、监督以防止地下水过量开采和污染,承担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的勘查、评价工作;指导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订并组织实施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地质遗迹保护;地下水、矿泉水和地热资源保护。
地质灾害防治。编制并组织实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年度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并对其监督管理;管理建设项目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组织编写有关标准、规范;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报;负责承担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评估单位的资质管理;进行地质灾害责任鉴定及纠纷调处。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按照“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提取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保证金的管理和使用按照“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款专用”的原则,由企业在地方财政部门指定的银行开设保证金账户,按规定使用资金。制订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方案,开展矿山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治理工作。
地质遗迹保护。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地质遗迹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管理制度,管理在保护区内从事的各项活动;对保护的内容进行监测、维护,防止地质遗迹被破坏和污染。对具有国际、国内和区域性典型意义的地质遗迹,可建成国家级、省级、县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遗迹保护段、地质遗迹保护点或地质公园。
地下水、矿泉水和地热资源保护。地下水具有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双重属性,矿泉水属水汽矿产,地热资源是宝贵的能源矿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具有依法监测、监督以防止地下水过量开采与污染,避免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保护地质环境的职责。

H. 关于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法规的探索

高兴和1高世乐2张君3

(1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河北三河,101149;2大连理工大学,大连,116000;3农行齐齐哈尔市分行,齐齐哈尔,161000)

摘要本文从现行的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直接相关的法律和行政法规出发,探求怎样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法规,怎样改进现有法规才能使其所确立的经济关系适合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指出了现行法规在系统性、可操作性和产权界定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一部系统全面、产权适度明确、严格而富有实效、覆盖资源环境全部内容、条例纵横、实施办法交织的《资源环境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条例》是《资源环境法》下的条例之一。

关键词地质环境法规

应该建立一部专门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法规已是共识。但是建立一部什么样的法规,还需要在已有法规基础上总结实践,理清经济关系,吸收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国外先进成果。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直接相关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20多部法规,如果把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算在内就不易数清。这些法规有若干相同之处,我们从这些相同之处出发,探求怎样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法规,怎样改进现有法规才能使其所确立的经济关系适合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1建立一部协调一致,系统全面覆盖资源环境全部内容的《资源环境法》

已有的法规数量虽多,但是系统性不强,存在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相互衔接不紧凑,相互制约,给执法带来困难。不计地方性法规,从1980年到1996年仅国家和环保部门出台的法规就有286部,每月约有1.5部。一个接一个的法规使人感到麻木,感到法规的份量轻,这个法规的精神还没有消化好,那个法规又来了。太多,反而无益。我们并不简单地否认多,但要系统一致。在这286部法规中属于综合管理的法规有39部,其中,属于办法、管理办法、规定、暂行规定,管理规定的16部,约占40%,而属于通知意见和措施的有23部。法规调节的是环境保护中的经济关系,而经济关系是相对稳定的,经常做新规定,必定像高频波使物体不振动一样,使人们无所适从。

二是部门和地方竟相出台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门分割,地方独立,使市场竞争受到限制,使资源受到损失。有资料载:“长期以来,有的部门和地方搞指定产品,认定企业、最佳技术,有的不仅有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市搞认定,甚至一个县也搞认定,你要进入我的市场,得先留下买路钱;行业垄断,部门保护,地方封锁,招标往往流于形式,暗箱操作严重;因此,常常出现使用认定产品和指定单位设计的工程,达不到规定的排放标准,也可以检测‘合格’,通过验收,地方封销、部门保护实际上是在保护落后,保护劣质产品”。对这种状态下的结果,这份资料中又写到:“另据某部门对已建成投运的5556套工业废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的调查,由于产品质量差不能正常运行、加上管理不善造成停运、闲置、报废和有效运行率不足等原因,有2/3以上的设施没有发挥效益。有的环境保护设施建成以后,问题不断,一天都没有正常运行过;有的甚至是建成之时,就是报废之日”。

由于相关法规的条文规定的不够精细,具体部门操作起来很困难,因而地方和部门有立法的客观要求。同时,由于通过立法能获得一定的权力,因而有竞相立法的主观愿望。这种主观和客观的驱动使得法规多而缺乏系统性。比如,现在冶金、建材、化工、电子和化工矿山都有了环境保护的具体法规,但是,矿山地质环境却还没有立上法。如果说上述部门立法是必要的,那么矿山地质环境立法也是必要的。

三是把本来相互联系密切的一个整体从行政体制到立法分割开来。自然资源,上至大气层,下至岩石圈,是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的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有许多共同特征。而环境和自然资源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存在那一个属于另一个的问题。比如,不论是自然赋予的还是人工改造的,都是有共同产权的公共物品。这一点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环境保护法》)给环境所下定义恰到好处。虽然有的法规强调综合开发利用,有的法规强调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但是,把森林、草原、矿产、大气等作为个体看待,他们在自然资源这个大系统中的相互关系,法规中就没有体现了。我们更应该强调资源的总体规划、综合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使各类资源互补,形成良性循环。

对于资源和环境管理,虽然行政体制分立,但是,立法可以把资源和环境放在一起。制定一部覆盖资源环境全部内容的《资源环境法》,可以弥补以上三点不足。在这部法规中,应该对资源、环境的综合开发利用、整体规划和保护,对产权界定,对建立在产权基础上的经济关系和管理制度做出既协调一致又全面系统的基本规定。同时,在《资源环境法》下条例纵横,实施办法交织。当然,我们希望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下,权责规定具体明确,奖惩划界数量清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应该是纵横的条例之一。

2规定具体,可操作性强

这些法规的规定过于原则化,具体操作难度大,不够严格。其中的口号、愿望、要求多,而采取的具体有效的措施少。

拿《环境保护法》来说,该法1989年12月26日起实施,此前的《环境保保法》,于1979年9月13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实施,历时已经20多年了。

该法的第四条规定: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我国水体污染总的讲呈恶化趋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工业、城市污水总排放量为584亿立方米,经过集中处理达标的只占23%,其余的大都未经处理或处理尚未达标就排入江河或用于农业灌溉。据调查,全国水资源质量评价的约10万公里河长中,受污染的河长占46.5%,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严重。辽河、黄河、海河、准河等流域内污水与地表水径流比例已达1∶5.9至1∶13.7。海河流域最为严重,受污染的河道达62.3%。……据统计,全国因水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430亿元;全国受污染的农田有1000多万公顷,损失粮食120亿公斤。”

“有关部门曾对全国118个大中城市地下水污染情况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所有被调查城市的地下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64%的城市地下水污染严重,尤其是苏锡常地区,浅层地下水已不能作为饮用水。1997年环保部门对全国20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545个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非常令人不安:180个以地下水作为水源的取水口(占供水量的28%)达不到国家颁布的《地下水质量标准》三类标准,其中31个水源地(占供水量的8.7%)理论上已不能作为饮用水的水源。而来自国土资源部的信息更让人心惊,河北省的地下水污染面积已超过5000km2,同时河北实际利用水量的71.8%正是来自地下水。”(见《中国国土资源报》,2000-03-30)

出现这些情况,我们采取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哪里去了,出现这样的后果谁负责任?在法规当中找不到答案。既然在法规当中找不到答案,那么这种法可执行,也可不执行。虽说不执行就是违法,但违法又怎么样呢?这种状况的存在是对《环境保护法》缺少具体措施的挑战。

该法第六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河流和地下水污染的那么严重,怎么很少有人控告、检举呢?难道是“一切单位和个人”都不知道吗?问题是,检举、控告者遭到打击报复怎么办?为什么要检举控告?不这样做又对“一切单位和个人”怎么样?甚至更为客观的问题不在于法规上规定的法律责任怎么样,而在于实际上“一切单位和个人”会怎么承担与不承担法律责任。类似上面列举的条文俯首可拾。实际上,法规的规定过于原则,具体操作难度大,不够严格,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根源之一。

3产权界定,具体、明确

这些法规对与经济利益主体相关的产权界定不够明确。法规的大多数条文规范的都是直接涉及资源和环境的经济主体的行为,调节的也是这些主体与国家的关系。涉及公众者大体有四方面,一是鼓励进行科学技术研究,二是有保护资源环境的义务,三是有检举控告的权力,四是有成绩者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涉及政府官员者只有相同或相似的一条,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至于怎样使政府官员和公众诚实守法就没有下文了。对此,我们在讨论未来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法规中陈述认识。

按科斯第一定理,在一国或一个独立政权辖区之内(科斯第一定理原无此界定,这一点是笔者加的),如果交易费用为零,不计收入效果,那么,不论产权如何界定,只要产权结构有效(即明确、排他、可转让和可实施)就能不产出负外部性,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而现实中,没有哪一种制度下界定出的产权结构能够完全彻底有效。这并不是说科斯第一定理没有实际意义。按科斯第二定理,在交易费用大于零时,不同的产权体系(非有效的产权结构)会导致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我们可以像用有理数表达2的算术根一样,不断寻求交易费用更低的产权体系。

对于产权定义,各家表述的言词不尽相同,但本质一样:是人们对资源所能行使的权力。这种权力是法规规定的,是强制的,是行为中必须遵守的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我国学者常修泽等认为产权“可以泛指人们排他性地拥有的一切使自己或他人受到损益的权力”[1]。这是道破产权真谛的观点。

在矿山地质环境破坏和污染市场中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主体有四类:国家、政府官员、企业和公众。把市场比作运动场。国家是比赛规则的制定者,国家不但给运动员制定规则,也给裁判员和观众制定规则。政府官员是裁判员,是执法者。裁判员的裁判行为要受到运动员和观众的监督,如果裁判员没有公正执法也要受到强制执行的国家规则的制裁。企业是运动员,也是法规的执行者,同时又是对裁判员裁判行为的监督者。企业依法比赛,依法监督裁判员,如果企业违反比赛规则就要被罚,如果裁判员违反裁判规则,裁判员就要被监督者控告。公众是观众。公众依法观看运动比赛,依法监督裁判员的裁判和运动员的比赛,依法检举控告违规的裁判员和运动员。在这个赛场中,政府官员、企业和公众都在依法自由地进行他们各自的活动。在这个比喻中,国家制定的规则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对裁判员没有约束和监督机制,那么就会滋生腐败,关系网纵横交错,比赛半途而废,观众忿然而去。这样的规则必然使资源配置非优化,严重浪费资源。只有严格的富有实效的法规才能使矿山地质环境破坏和污染市场低成本运作,高效运行,资源优化配置。

政府官员的职责是执法。因此,法规应对执法内容、范围、权限做出明确的规定,从而有职有责,责任清楚,权力明确。企业可以向政府官员求情,还可以向政府官员行贿。如果政府官员因此而弄虚作假不公正执法,那么,他就应该依法受到处罚。但是,能发现政府官员没有秉公执法者,除了上一级政府官员外就是公众,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腐败造成低效率的最终受害者的公众对此最关心、最敏感。因此,法规不但要详细明确地规定出执法者违法时应该怎样处罚,还应该详细规定怎样有效地接受公众监督。

企业面大、量多,分散地存在着。如果每个企业都配一个甚至几个政府官员去执法,那么政府管理的成本就太高了。我们看到美国的做法,每10个大煤矿配一个专职监督检查员,其他矿种约每百个矿山配一个专职监督检查员。当然,美国的政府官员配法并不一定是最佳的资源配置做法,也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国情,但它表明,有一个政府管理成本选择的问题存在。如果把公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监督企业产生地质环境破坏和污染的情况,那么,第一,政府的管理人员可以大为减少;第二,由于公众的监督在时间上连续,在空间上并存,因此对产生地质环境破坏和污染企业的作用力度也比政府官员更大;第三,公众是地质环境破坏和污染使用价值的最终承担者,所以公众有积极性,不需要政府额外支付工资。但是公众的积极性必须得到有效地调动才能产生这样的效果。

公众不知道企业产生矿山地质环境破坏和污染的情况,就谈不上监督。澳大利亚和美国在企业开工之初就听取公众的意见,澳大利亚的西澳州还有五六十人专责处理“顾客服务”事务。公众应该依法在企业生产的全过程具有知情权。一般情况而言,公众的一员是地质环境破坏和污染的受害者之一。经济学家们多用“公有地悲剧”这个寓言来指出人们具有的心理规律:多人同时受害,每个人都不愿意先采取行动,放弃自己的暂时利益而赢得长远更大利益,只等待别人采取行动,自己“搭便车”。这种心理规律作用的结果是大家最终都受害。为了把公众中的每一员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政府应该花小成本,换取大成本的节约。首先,公众的合法举报行为应该受到法规的有效保护。如果举报者不愿向社会公开举报行为,那么政府应该为其举报行为保密,以避免举报信还没寄出几天就返到了被举报者手中,使举报者受打击报复的可能性存在。其次,对于举报有功者,法规规定的奖励办法应是具体的,奖励的方式应按举报者的要求确定,在可能的条件下,不愿公开者应为其保密。再次,法规应该规定应按具体情况减免控告费用的方式鼓励依法控告者,规定应该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另外,法规应该规定两级备案制,即在向所在地的执法机构举报、控告的同时把全部材料由举报人或控告人交给上两级执法机构备案,上两级执法机构给予回执。举报人、控告人不要求这样做者可以例外。法规作出这四方面规定就能实实在在地调动“一切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积极地监督产生矿山地质环境破坏和污染的生产行为,政府官员的队伍就可以大为缩减,像澳大利亚的西澳州一样,专责处理“顾客服务”事务的官员会把企业违法的信息迅速传递给执法官员。法规在上述四个方面的规定适合于公众监督企业的行为,也适合于公众监督政府官员的行为。总之,对于公众对政府官员和企业行为的监督,法规应该赋予公众知情权、举报行为受保护权、举报有功者获奖权,低成本控告权,多级同时举报、控告权。把这“五权”统称为公众的依法监督权。“派出所所长一句轻描淡写的话,就可以使一起案件从重或从轻发落。这种情况在全国并不罕见,但在河南省濮阳市公安局市区分局,上至局长下至一般民警,都失去了这个权力”。原因是“该分局将公安人员的执法活动置于互联网的监督之下。”(《中国青年报》,2002-05-18)可见,公众监督的力量是多么强大。

可以看到,上述产权可以实施,具有很强的排他性(规定的越具体、明确,排他性越强),但都不可转让(文中未提及的一些产权可以转让)。我们说把产权界定得具体、明确,是指在各种条件约束下尽可能具体、明确。这样界定出的产权,我们称为适度明确的产权。

参考文献

[1]常修泽.产权交易——理论与运作.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5.

I. 地质环境保护

唐山市环境地质问题的日益突出,严重地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开展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防治的研究,提出合理可行的防治措施,对保护地质环境、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人民的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唐山地区的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较多,不同的地质问题或地质灾害有不同的形成条件和防治对策。总的思路应是“防治并举,治用结合: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的十六字方针,同时还应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

1.开源节流

应对工业废水进一步处理后重复利用,做到工业废水、污水达标排放,既可以节约用水,又可以保护地质环境。改变以往传统的农业灌溉模式,摒弃大水漫灌,采用地下管道走水、喷灌、井灌等新技术、新方法灌溉,推广节水型农业、绿色农业。对居民生活用水,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增强人们的节水意识。

2.保护地下水源,防治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该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当地人们的身心健康。工业的飞速发展,“三废”的排放量日益增多,特别是废水的排放直接对浅层地下水构成威胁;农药、化肥的施用更加重了地下水的污染程度。因此,我们必须做到:

(1)改进生产工艺,减少“三废”的排放量。应通过技术改造,实行“三废”的资源化、无害化,最终实现达标排放。

(2)合理进行工业布局,确保地下水水质的卫生防护。

(3)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农药,严禁用污水灌溉。

(4)从点源出发,以点带面,对现有污染源进行综合治理,必要时可采取一定的行政措施。

3.合理开采地下水,防止漏斗进一步扩大

由于地下水的无限度开采,导致多处地方出现地下水水位下降漏斗,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城镇地区,如唐山市区、唐海县城区等。漏斗的出现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如含水层的疏干、岩溶塌陷、地面沉降等。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1)对城区要做到:合理开采、重复利用、节约用水、开辟新的水源。

(2)联合调度地表水与地下水,适当缓解地下水的用水量。

(3)严格控制机井的数量,实行节水灌溉,禁止大水漫灌。

4.防止岩溶塌陷的再次发生

岩溶塌陷是唐山市的主要地质灾害问题之一。致塌因素中水占主导地位。资料显示:倘若在中心区岩溶水日采量12万~14万m3中,减少5万~6万m3,岩溶水位将可大幅度回升,侵蚀作用随之减弱,对防止塌陷起有利的作用;但是如果水量不减反增,将会导致相反的结果。所以,为预防岩溶塌陷的再次发生,我们应减少易发生岩溶塌陷区的用水量,利用其他渠道引水、采水。

5.注意矿山环境地质问题

煤矿的开采可直接导致大量的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表现明显且危害较大的是采空塌陷。“采煤不休,塌陷不止”。本研究区煤矿较多,如开滦煤矿是我国的重要产煤基地之一。在不能停止采矿的条件下,我们对环境要有预规划。如采空塌陷等积水区,可考虑规划为水上公园景区或复地造田;对煤矸石等可做建筑材料或进行回填等。如何有效地综合治理、变害为利是一个新的课题。

6.建议

(1)充分发挥和行使各级政府的行政职能,制订环境宏观整治规划,加强宏观调控和重要经济区带的环境整治,加强环境影响评价论证,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加强各种地质灾害的监测,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实现人工调控。

(2)加强地震、地矿、环保、水利等部门的横向联合与部门协作,形成上下结合、内外结合的网络,进行共同治理与管理。

(3)充分应用现代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加强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特别是岩溶塌陷的科学研究和防治工作。

(4)坚持经济与生态同步发展、“利用、保护、改造”三统一原则,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既要考虑城市工业用水,又要考虑农业及林业用水;既要考虑引用地表水源,又要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

(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全社会的节水和环保意识,限制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杜绝水资源浪费。

热点内容
以下属于法律效力的范围的是 发布:2025-05-18 04:24:18 浏览:767
执行法律知识包括什么 发布:2025-05-18 04:21:33 浏览:135
山东计划生育条例罚款 发布:2025-05-18 04:14:57 浏览:877
法律服务采购河南 发布:2025-05-18 04:10:37 浏览:956
富宁县律师 发布:2025-05-18 03:56:57 浏览:608
人身侮辱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18 03:56:52 浏览:714
教育局贯彻劳动合同法情况汇报 发布:2025-05-18 03:35:02 浏览:844
法律硕士对英语的要求 发布:2025-05-18 03:34:22 浏览:916
公司合伙人之间的法律协议有效吗 发布:2025-05-18 03:34:22 浏览:208
抵押司法拍卖 发布:2025-05-18 03:25:11 浏览: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