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税暂行条例
⑴ 遗产税暂行条例 草案 什么时间实施
早呢,基础硬件还差的很远,思想观念更是还没到位。
一、《遗产税暂行条例》2004年就出台了
(草案)》早已明文规定,遗产税的免征额为20万元,为鼓励用于慈善事业,遗赠人、受赠人或继承人捐赠给各级政府、教育、民政和福利、公益事业的遗产可以不计入应征税遗产总额。《暂行条例》对遗产税的征收方法、范围等也都有明确规定。因为并未实际执行,导致不少人误解,以为遗产税是这两年才出现的新税种。
二、硬件建设还差的很远
“《暂行条例》草案出台快十年了,但一直没施行。最大的难点不是法律法规等软件条件,而是财产实名申报、物权实名登记制度建设及执行等硬件条件。征收遗产税要求国家对公民个人的婚姻家庭、房产、金融资产、公司股权、知识产权、人寿保险、家庭信托、境外财产情况、个人移民情况等都要全国联网。而我国要实现这一操作系统还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设完善,尚需时日。征收遗产税的时机尚未成熟。
三、民众心理准备也远未成熟。
1、国人的遗产税意识,长期没有设立遗产税,谁也不知道遗产税是怎么回事,谁都怕开征遗产税剥夺了自己的财富,天生有抵制情绪。
2、中国尚没有完善的财产登记制度、评估制度和监控手段,查遗产具有相当的难度。
3、中国税务机关缺少执行征收遗产税的法规和经验。
4、征收遗产税多多少少会引发资产外流,这是无法控制的现实。将富人资产留给“富二代”总比外流强。
四、征,是大势所趋;时机,远未到来。
国务院参事、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表示:目前推出遗产税时机并不成熟,还需要过三四十年才可行。他说,我国房产的70年产权政策使得房屋无法传代,这会给征收遗产税带来难题,征收遗产税也不符合当前中国的养老模式。但也有学者认为,征收遗产税可以避免财富过度集中,平衡纳税人心理,鼓励自我创造财富,有利于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
2013年,由北师大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承担的《遗产税制度及其对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启示》课题举行中期成果发布会。研究称,我国已基本具备征收遗产税的条件,并建议将500万元作为遗产税起征点。报告认为,遗产税除了能够调节财产贫富差距、维护市场平等竞争外,还有利于鼓励“富二代”自强自立。
起征点的确定,不能背离征税的目的,遗产税并非一个大众化的税种,应定性为一个小众税种,只向高收入人群征收,绝不能面向工薪阶层等中低收入群体征收。
从国际惯例看,征收遗产税有现实必要性,但征收遗产税对调节社会贫富差距、促进公平而言,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要更好地调节差距,除采取经济措施外,同时还需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如加快推进财产申报制度、进行福利制度方面的改革等等。只有多管齐下,才能既有效避免贫富悬殊,又不压抑发展活力和创新积极性。显然,从目前现实情况看,开征遗产税,我们的准备还比较欠缺。
总之,遗产税的开征是大势所趋,但仅就目前的局面而言,至少在三、五年内缺少开征的依据。而且,即使在三、五年后开征,也会选择适当的起征点和税率,起征点会较高,一般的平民及中产阶层应不会涉及。税率会较低,以便减少抵触情绪,有利于顺利的征收。不应“一刀切”,而应视地域发展水平等而定。
遗产税“一石激起千层浪”,再次生动地表明了税法牵扯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也反映了纳税人意识正在逐步觉醒之中。遗产税难题的破局需要税制设计之“术”,更需要法治思维之“道”。
⑵ 中华人民共和国遗产税暂行条例的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遗产税暂行条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
⑶ 重庆房屋遗产税是多少房屋遗产税如何征收
重庆房屋遗产税是多少?
1、遗产税的免征额及允许扣除项目的金额标准;由国务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情况适时进行调整;遗产税依照本条例所附的《遗产税五级超额累进税率表》计算征收。
2、执行遗嘱及管理遗产的必要费用按应征税遗产总额的0.5%计算;但高不能超过五千元;被继承人死亡前五年内发生的累计不超过二万元的赠与财产;被继承人拥有权;并与其配偶、子女或父母共同居住、不可分割、价值不超过五十万元的住房。
3、价值超过五十万的;只允许扣除五十万元、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遗产税暂行条例、遗产税的免征额为二十万元;遗产税的计算公式为;应征遗产税税额一应征税遗产净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重庆房屋遗产税如何征收
一、如配偶或子女等法定继承人按法定程序继承住宅房产,不征契税;如果由孙子孙女、外孙子外孙女等非法定继承人通过遗嘱赠与方式获得住宅房产,则要依据该房产市值缴纳契税(总房款的3%)。
二、房屋任何人的房产可以通过赠与或者遗产继承的方式给予他人,任何人通过赠与或者继承得到的房产不收税部分不得超过上一年度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人均居住面积。
三、任何人死亡后的房产可以按遗嘱或者法定继承条件进行继承,继承不超过人均居住面积的部分不收税部分,超过的部分国家征收百分之九十后可以给予继承。
⑷ 房屋做为遗产继承给我,我要付多少遗产税遗
房屋遗产税是多少
房屋遗产继承税也是属于房产税的一种类型,房屋遗产继承税的征税对象是作为遗产继承的房屋。关于房屋遗产继承税的交纳标准和征税的数额都是法律明确规定的。
一、执行遗嘱及管理遗产的直接的必要费用按应征税遗产总额的0·5%计算,但最高不能超过五千元。
二、被继承人死亡前五年内发生的累计不超过二万元的赠与财产。
三、被继承人拥有所有权,并与其配偶、子女或父母共同居住、不可分割、价值不超过五十万元的住房。价值超过五十万的,只允许扣除五十万元。
相关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遗产税暂行条例(草案)》中的规定:
第七条 遗产税的免征额为二十万元。
第九条 遗产税的计算公式为:应征遗产税税额一应征税遗产净额x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第十条 遗产税的免征额及允许扣除项目的金额标准,由国务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情况适时进行调整。
第十一条 遗产税依照本条例所附的《遗产税五级超额累进税率表》计算征收。
房屋遗产税如何征收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规定规定:若房屋所有权人不在了,由第一顺序继承人(配偶、子女、父母)继承;在继承房屋办理过程中不需缴税,在对外出售时需要全额缴纳20%个税及其他税费,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房屋遗产税。
1、公证继承: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规定,若房屋所有权人不在了,由第一顺序继承人(配偶、子女、父母)继承,办理房屋继承公证;
2、缴纳公证费2%:
房屋的所有法定继承人带着身份证明、户口本、房权证、死亡证明等到公证处办理房产继承公证;
公证部门工作人员受理后按规定对当事人提供的材料核实调查,对所有法定继承人逐一问讯笔录,记录在案,委托评估公司评估、出具评估报告;确认无误后,根据上述证言、证据等出具公证书;
领取公证书,缴纳公证费2%;
3、房权变更
继承人带着身份证明、房权证和公证书到房管部门申请继承变更申请,房管部门工作人员受理、审批、出证;
手续费每平方1元,登记费80元,领取房权证;
4、对外售房过户
和买方一起准备好过户材料,按程序测绘、评估,缴纳税费;
5、缴纳个税及其他税
在税务部门契税窗口,申请缴纳契税,契税按评估额1%-3%缴纳,买方缴纳;
在税务部门营业税窗口,申请缴纳(或减免)营业税,按5.6%缴纳(减免),卖方缴纳;
在税务部门营业税窗口,申请缴纳个人所得税,所得税按全额20%缴纳,卖方缴纳;
国家按全额20%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就是所说的房屋遗产税;
6、房管部门缴费
到房管部门受理窗口申请房权证交易过户,房管部门工作人员受理、审批、出证,缴纳交易费、登记费(工本费)、工本印花税5元,领取房权证。
以上就是问题的全部解答。需要注意的是, 房屋遗产继承税既然是法律明确规定的缴税类型,那么相关的房屋遗产继承的权利人就应该按时足额交纳相关税费,保障继承的顺利进行和避免不必要的继承纠纷。
⑸ 我国有遗产税吗相关规定是怎样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遗产税暂行条例(草案)
--------------------------------------------------------------------------------
2004年09月21日 11:52
第一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居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死亡(含宣告死亡)时遗有财产者,应就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境外的全部遗产,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征收遗产税。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居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以及外国公民、无国籍人,死亡(含宣告死亡)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遗有财产,应就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遗产,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征收遗产税。
第二条本条例规定应征收遗产税的遗产包括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全部财产和死亡前五年内发生的赠与财产。
第三条遗产税的纳税义务人依照下列顺序确定:
(一)有遗嘱执行人的,为遗嘱执行人;
(二)无遗嘱执行人的,为继承人及受赠人;
(三)无遗嘱执行人的、继承人及受赠人的,为依法选定的遗产管理人。遗产税的纳税义务为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时,其纳税义务由其法定代理人或监护人履行。
第四条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依法归国家所有的遗产,免纳遗产税。
第五条下列各项不计入应征税遗产总额:
(一)遗赠人、受赠人或继承人捐赠给各级政府、教育、民政和福利、公益事业的遗产;
(二)经继承人向税务机关登记、继承保存的遗产中种类文物及有关文化、历史、美术方面的图书资料、物品、但继承人将此类文件、图书资料、物品转让时,仍须自动申请补税;
(三)被继承人自己创作,发明或参与创作,民明并归本人所有的著作权、专利权、专有技术;
(四)被继承人投保人寿保险所取得的保险金;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参加的国际公约或与外国政府签定的协议中规定免征遗产税和遗产;
(六)国务院规定不计入应征税遗产总额和其他遗产。
第六条下列各项允许在应征税总额中扣除:
(一)被继承人死亡之前,依法应补缴的各项税款、罚款、滞纳金;
(二)被继承人死亡之前,未偿还的具有确凿证据的各项债务;
(三)被继承人丧葬费用;
(四)执行遗嘱及管理遗产的直接必要费用按应征税遗产总额的0·5%计算,但最高不能超过五千元。
(五)被继承人遗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条所规定的第一顺序继承的,每位继承人可从应纳税遗产总额中扣除二万元;对于代位继承的,可比照第一顺序继承人给予扣除。继承人中有丧失劳动能力且由被继承人生前赡(护)养的,可按当时年龄七十五岁的年数,每年加扣五千元;继承人中有年龄距满十八岁且由被继承人生前抚养的,可按其当时年龄距满十八岁的年数,每年加扣五千元。被继承人遗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条报规定的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的,每位继承人可从应纳税遗产总额中扣除一万元;继承人中有丧失劳动能力且由被继承人生前赡(抚)养的,可按其当时年龄距满七十五的年数,每年加扣三千元;继承人中有年龄未满十八岁、且由被继承人生前抚养的,可按其当时年龄距满十八岁的年数,每年加扣三千元。上述继承人中有放弃继承权或丧失继承权的,不得给予扣除。
(六)被继承人死亡前五年内发生的累计不超过二万元的赠与财产。
(七)被继承认拥有所有权,并与其配偶、子女或父母共同居住、不可分割、价值不超过五十万元的住房。价值超过五十万的,只允许扣除五十万元。
(八)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扣除项目。被继承人为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经常居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或外国公民,地无国籍人,不适用本条(五)至(七)项规定的扣除项目;本条(一)至(四)项规定的扣除项目,也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发生的为限。
第七条遗产税的免征额为二十万元。
第八条遗产税的计税依据为应征税遗产净额。应征税遗产净额是被继承人死亡时的遗产总额,扣除本条例第五条规定的不计入应征税遗产总额的项目并减除本条例第六条规定的允许在应征税遗产总额扣除的金额和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免征额后的余额。
第九条遗产税的计算公式为:应征遗产税税额一应征税遗产净额X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第十条遗产税的免征额及允许扣除项目的金额标准,由国务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情况适时进行调整。
第十一条遗产税依照本条例所附的《遗产税五级超额累进税率表》计算征收。
第十二条遗产税以人民币为计算单位。遗产以外国货币计价的,应当按外汇市场价格折合成人民币计算缴纳遗产税。
第十三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财产与境外的财产,按被继承人死亡时财产的所在地划分。
第十四条本条例所称的财产所在地按下列原则确认:
(一)不动产以及附于不动产的权利,按不动产所在地确认;
(二)车辆、船舶及航空器,按其使用证照发放机关所在地确认;
(三)除著作权以外的知识产权,按其登记机关所在地确认。但著作权按其所有人的经常居住地确认;
(四)债权,以债务人经常居位地或营业所在地为准;
(五)各种股票、公司债券,以其发行机关报所在地为准;
(六)其他具有财产价值的权利,以其行政管辖权所在地或营业所在地为准;
(七)除上述财产以外的动产,以其所有人的经常居位地为准。
第十五条在遗产税税款缴清前,其遗产不得分割、交付遗赠,不得办理转移登记。
第十六条遗产税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财产现什计算征收。遗产在被继承人死亡时有价可依的,按所列价格计算;无价可依或申报明显低于正常价的,按被继承人死亡时的评估价值计算。赠与财产在赠与时有价可依的,按所列价格计算;无孔不入价可依或申报价格明显低于正常价的,按赠与时的评估价值计算。财产价值由政府批准设立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评估结果须经主管税务机关确认。
第十七条境外财产依所在国家或地区法律已缴纳的遗产税,允许在应征遗产税税额中抵扣,且抵扣额不得超过依本条例规定计算中心应征税额。如抵扣额低于依本条例规定计算的应征税额的,应补缴其差额部分的税款。
第十八条遗产税由被继承人户籍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征收。没有户籍的,由被继承人居位地或财产所在地主管部门。
第十九条被继承人死亡时遗有财产的,纳税义务人应于被继承人死亡之日早二个月内,依前条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遗产税纳税申报。
第二十条主管税务机关应于接到遗产税纳税申报表之日起二个月内对遗产情况进行核实,确定应征税遗产净额及计算。
来源:中国经济网
⑹ 《中华人民共和国遗产税暂行条例(草案) 》官方版
税务总局有的。各地税务部门也有。卖是肯定没的卖了。
⑺ 现在中国没有遗产税,但是有暂行条例吧那个条例有法律效力吗如果立法了会以它为准则吗
中国目前没有遗产税,也没有暂行条例,曾经有个《中华人民共和国遗内产税暂行条例容(草案)》,草案就是没有通过的,没有法律效力,以后立法可能会在这个草案基础上进行修改,也可能重新起草,什么时候能通过,具体内容什么的现在都还很难说
⑻ 中华人民共和国遗产税开始实行执行了吗中国目前不是有这方面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遗产税暂行条例(草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遗产税没有实行,只是在个别的直辖市搞试点,并没有全国性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遗产税暂行条例(草案)》只是草案,一个草案要成为法律,必须经过相关的法律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