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防疫员规章制度
㈠ 如何做好养猪的防疫管理
仅供参考
为了保障养猪场生产的安全,根据《动物防疫法》及有关兽医法规的要求,依据猪场当前实际生产条件,确保养猪生产的顺利进行,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养防并重”的原则,杜绝疫病的发生,确保猪群的健康及良性发展。
在日常养猪防疫管理中,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猪场实行防疫卫生管理的场长负责制,组织拟定本场防疫卫生计划,制定各部门的防疫卫生岗位责任制,明确责权利。
2、把整个猪场分生产区和生活区两部分,生产区主要包括猪舍、技术室、饲料库、污水处理区等。生活区主要包括办公室、食堂、宿舍等。生活区应建在生产区上风方向并保持一定距离。
3、猪场实行全封闭式饲养和管理。所有人员、车辆、物资仅能经由大门和生产区大门出入,不得由其他任何途径出入生产区。
4、非生产区工作人员及车辆严禁进入生产区,确有需要进入生产区者必须经相关批准,并按本场规定程序消毒、更换衣鞋后,由专人陪同在指定区域内活动。
5、生活区大门应设消毒门岗,全场员工及外来人员入场时,均应通过消毒门岗,按照规定的方式实施消毒后方可进入。
6、场区内禁止饲养其他动物,严禁携带其它动物和动物肉类及其副产品入场,猪场工作人员不得在家中饲养或者经营猪及其它动物肉类和动物产品,
7、场内各大、中、小型消毒池由专人管理,责任人应定期进行清扫,更换消毒药液。场内专职消毒员应每日按规定对猪群、猪舍、各类通道及其他须消毒区域轮替使用规定的各种消毒剂实施消毒。工作服要在场内清洗并定期消毒。
8、饲养员应在车间内坚守岗位,不得进入其它生产车间内,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因工作需要须进入生产车间时,应在车间入口处消毒池中消毒后方可进入。
9、饲养员要在场内宿舍居住,不得随便外出;场内技术人员不得到场外出诊;不得去屠宰场、其它猪场或屠宰户、养猪户场(家)逗留。
10、饲养员应每日上、下午各一次清扫猪舍、清洗食槽、水槽,并将收集的粪便、垃圾运送到指定的蓄粪池内,同时应定期疏通猪舍排污道,保证其畅通。粪便、垃圾及污水均需按规定实行无害公处理后方可向外排放。
11、员工休假回场或新招员工要在生活区隔离二天后方可进入生产区工作。
12、生产区内猪群调动应按生产流程规定有序进行。售出猪只应经由装猪台装车。严禁运猪车进场装卸猪只,凡已出场猪只严禁运返场内。
13、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新购进种猪应按规定的时间在隔离猪舍进行隔离观察,必要时还应进行实验室检验,经检疫确认健康后方可进场混群。
14、各生产车间之间不得共用或者互相借用饲养工具,更不允许将其外借和携带出场,不得将场外饲管用具携入场内使用。
15、各猪舍在产前、断奶或空栏后以及必要时按照终末消毒的清扫、冲洗、消毒、干燥、熏蒸(消毒)的程序进行彻底消毒后方可转入猪只。
16、场内应在每年春秋两季必要时进行卫生大扫除,割除杂草、灌木,使场区环境常年保持清洁卫生及环境绿化工作。定期在场内开展杀虫灭鼠工作。
17、疫苗由专人使用疫苗冷藏设备到指定厂家采购,疫苗回场后由专人按规定方法贮藏保管,并应登记所购疫苗的批号和生产日期,采购日期及失效期等。
18、应根据国家和地方防疫机构的规定及本地区疫情,决定各类猪使用疫苗的品种,依据所使用疫苗的免疫特性制定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
19、免疫注射前应逐一检查登记须注苗猪只的栋号、栏号、耳号及健康状况,患病猪及重胎猪应暂缓注射,俟其痊愈或产后再进行补注。
20、免疫注射前应检查并登记所用疫苗的名称、批号,外观质量、有效期等;临近失效期疫苗以及失真空、霉变、有杂质或异物疫苗应予报废,严禁使用。
21、注射疫苗前、后应对注射器进行严格消毒,注射中严格做到一头一针,并应防止漏注、少注等质量事故,确保注射质量。务必做到头头注射,免疫率100%。
22、注射免疫后饲养员应仔细观察猪只反应情况,发生严重反应时应及时报告,技术人员应立即采取相应救治措施。
23、根据本地区疫病流行规律,本场猪群保健防病的需要,在必要时使用抗生素、化学抗菌药物及其它药物对猪群实施群体药物预防或治疗。在育肥猪中应严格按照所用药物的宰前停药期用药,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在饲料中使用的药物。
24、对种猪应按生产周期使用规定之药物定期进行驱虫,仔猪应在2月龄,4月龄及必要时使用规定之药物去虫净驱除猪只体内外寄生虫。
㈡ 养猪场防疫员年终工作总结
找什么带写啊,随便在网上找几篇,拼拼凑凑就得了
㈢ 养猪怎么防疫猪瘟疫
1、加强经常性的卫生消毒工作:应改善猪群的饲养管理,搞好经常性的卫生清洁和消毒工作。
2、坚持自繁自养,严格引种检疫制度:猪场应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尽可能不从外地购猪,必须引人少数种猪时,.首先应对产区进行疫情调查,不得在疫区购猪。购回的猪,至少要经一个月以上的隔离并经严格检查、·确认无病后方能合群。
3、猪场应针对本地疫情发生情况,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注射时应做好登记,以便查询。
4、坚持健康检查制度:专业兽医人员要经常对猪群进行健康检查,饲养人员每天都要注意观察猪群的变化。
(3)养猪防疫员规章制度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1、猪生长的较适宜温度是14℃~23℃,其正常生长的温度也应该在8℃以上。为了保证猪的正常生长发育,最好的方法是采用暖棚饲养。寒风冬季,猪舍必须封好门窗,堵好缝隙,防止从圈内的鼠洞、裂缝、缺口等处吹进穿堂风和贼风。
2、空气是一种导热物质,而且越潮湿其导热性越强,圈内猪体的热量散发得越快。一旦猪体发冷,猪就会互相挤压,易被挤伤或挤死,疫病也会乘虚而入。因此猪舍要勤打扫、勤垫草,并注意训练猪定点排粪排尿,保证圈舍干燥。
3、冬季使用微生态制剂所含菌体能够刺激胃肠道蠕动,增加自身产热,利于动物防寒。才外,微生物可以利用饲料中动物体不能利用的营养物质(如低聚糖、纤维素等)产热,也能增加猪体产热,减少寒冷刺激。
㈣ 养猪防疫档案怎么做
我给你点建议,希望对你有用,首先冬天养猪关键是处理温度和通风的关系,往往为了保温,通风不好,细菌繁殖,猪爱得呼吸道疾病,从而抵抗力下降引发其他疾病,同理,通风好了温度又不好,易引发肠道疾病,所以没有啥窍门,你就处理好这两方面关系吧,至于卫生,只要当天的粪便即使收走,猪舍里干净就行了
㈤ 养猪为什么要进行防疫 防疫的内容有哪些
猪病,特别是传染病,是养猪生产的大敌。养猪一般都比较密集、一旦发生传染病,会波及大批猪群甚至全场猪群,引起大批猪死亡。即使不死,也生产缓慢,甚至形成僵猪。另外,猪场在采取检疫、隔离、封锁、消毒等补救措施时,也得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何况很多传染病发生以后,是无药可治的。所以,抓好预防工作,在防疫上投点资,将会换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传染病的发生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猪群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在防疫中,切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即告终止。因此,在猪群防疫中要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净化易感猪群。
(1)传染源:传染源是指患传染病的猪和隐性感染的猪。这些猪的大小便,咳嗽、喷嚏时喷出的泡沫、口涎,血液,生殖器排出的分泌物等,都可能带有大量的病原体,而成为污染外界环境的主要来源。因此,一旦发生传染病,应立即控制传染源。首先要做到及时隔离,将病猪与健康猪群隔离开单独饲养,一切用具、饲料等也应严格分开;二要严格封锁。把疫病严格控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严禁发病的猪、被污染的饲料及粪尿污物传播出去;三要彻底消毒。对病猪所在的圈舍、用具进行消毒,来往的人员也要严格消毒;四是要实施紧急防疫注射,对未发生病状的猪尽快进行疫(菌)苗注射。
(2)传染途经:一般把病猪的病原体经一定方式侵入其他易感猪所经途径称为传染途径。传染途径可分为直接接触传染和间接接触传染两种。直接接触传染是病猪与健康猪接触而引起,间接接触传染是通过媒介物(如购进带菌毒的病猪,饲喂被病原体污染的饲料、水等)间接地传给健康猪而引起的。切断传染途径最好的办法是扼制病源的扩散,进行定期严格消毒。对疫区进行封锁,对病死猪要深埋或销毁,对病猪污染过的地方进行严格消毒,如圈舍、垫草、用具及饲养员的衣物等。
㈥ 养猪场是怎样防疫的
养猪场是防疫的
1、引种要严格检疫
猪传染病发生的原因很多,但引种不检疫是把外地疫病引到本省、本场的主要原因之一,甚至通过引种把国外一些猪的疫病也引到我国来,这种实例在生产中并不鲜见,不少养殖场或养殖户希望能得到质量好的猪,往往从多个猪场购进母猪,选购种猪时几乎不作严格的检疫,结果把多个猪场的猪病都带进自己的猪场,再加上抗猪病的免疫程序不完善,有的仅免疫猪瘟,有的只给猪免疫注射三联苗(猪瘟、猪肺炎、猪丹毒),这种免疫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猪传染病发生的实际情况和猪病发展的新动向。例如,在有的地区和猪场通过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猪细小病毒的感染率高达50-80%以上,有的猪群里的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阳性率也很高,其它若干病毒性传染病的情况也类似,这样,有的人就误认为“天下乌鸦一般黑”,国内、国外情况也差不多,随波逐流,听之传之,只要购进的母猪不死就算成功,殊不知祸要已被埋下,迟早会发生问题。据此,建议从国外或从外地购进种猪时慎重,要严格检疫,更不能从多个猪场购进种猪。通过检疫搞清楚种猪的情况,即使检出呈阳性反应的猪只也不怕,也可以制定出相应的根除计划,以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和蔓延。
2、制定正确、合理的免疫程序
依据各场的实际情况,要制定相应的免疫计划,不能千篇一律,用三联苗对公、母猪一年进行2次免疫。防止母猪繁殖障碍性疫病,用伪狂犬病疫苗和细小病毒疫苗,对后备公、母猪于配种前30天免疫,头胎、2胎母猪于产后1周免疫,妊娠母猪于产前30天免疫。控制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可用猪萎鼻二联苗,孕猪产前30天免疫,乳猪于1周龄和4周龄各免疫注射1次,公、母猪1年2次。防止猪瘟最好用猪瘟弱毒疫苗,猪病三联苗不如单苗,因免疫期较短,乳猪在3周龄和6周龄用猪瘟弱毒苗各免疫1次,母猪1年2次,母猪在妊娠期间不宜注射猪瘟疫苗。4周龄仔猪注射链球菌疫苗,5周龄注射副伤寒疫苗,妊娠母猪于产前3周用黄白痢苗注射1次。总之,使用疫苗要按疫苗说明执行,不得随意改变剂量和使用方
3、创造安全、舒适的环境
在规模饲养条件下,兽医工作的重点是防病不是治病,要强调猪群的安全不是个体,所采取的一切措施要从群体出发,有益群体。如猪舍与猪舍之间空隙地的绿化,舍内的通风换气,冬季的保温、防湿,夏季的防暑,适宜的光照以及卫生消毒等都是为养猪创造良好的环境。但目前,由于环境控制不力,一些猪场和养殖户的养猪条件差,设施不完善,猪舍简陋,不规范,防疫卫生措施不到位或不健全等,造成一些疫病的持续存在,尤其是在高密度饲养情况下,存在着较多的应激因素,例如气候突变、高湿、酷暑、严寒、断水、断料、仔猪断奶、转群、换料、抓猪打针、投药、惊吓、沙尘、调换饲养人员等均可诱发“环境病”和其它多种疾病。因此,对猪群的健康状况要进行经常性的检查,通过良好的管理和满足全价、平衡的优质饲料,使猪具有很强的抗病力和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发挥出最大的生产潜力。通过环境和抗体水平的检测,也可了解环境卫生状况及免疫接种效果,从而为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和严格的防疫制度提供依据。据此,一定要创造安全、舒适的养猪环境,不断提高猪体的健康水平和生产性能。
4、有针对性地进行药物预防
有的疫病尚没有疫苗预防,特别是一些细菌性传染病,用药物预防有良好效果,但必须要针对性强,如许多猪场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猪气喘病,针对此病可用抗生素防治,对妊娠母猪分娩前2周—3周到分娩后3周—4周内,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来预防;猪弓形体病用磺胺类药物有防治作用;猪痢疾用抗生素或在饲料内添加一定量的痢菌净,效果十分明显;尤其在仔猪阶段或环境条件多变时,采用金霉素、土霉素和白地霉素等防病的效果很不错,虽然用抗生素能防治一些细菌性传染病,但会产生耐药性的菌株,这对人们的健康是一个威胁,因此,切切不可乱用抗生素。
㈦ 养猪为什么要进行防疫防疫的内容有哪些
猪病,特别是传染病,是养猪生产的大敌。养猪一般都比较密集、一旦发生传染病,会波及大批猪群甚至全场猪群,引起大批猪死亡。即使不死,也生产缓慢,甚至形成僵猪。另外,猪场在采取检疫、隔离、封锁、消毒等补救措施时,也得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何况很多传染病发生以后,是无药可治的。所以,抓好预防工作,在防疫上投点资,将会换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传染病的发生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猪群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在防疫中,切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即告终止。因此,在猪群防疫中要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净化易感猪群。
(1)针对传染源
将发病或携带病原微生物的猪只及时隔离开并单独饲养,将疫病严格控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严禁将发病的猪、被污染的饲料及粪尿污物传播出去,对病猪或捕杀、或淘汰、或治愈,对病死猪要深埋或销毁,以消灭传染源,这是预防传染病最基本的方法。
(2)针对传播途径
对疫区进行封锁,将一切用具、饲料等严格分开,对病猪污染过的地方进行严格消毒,如圈舍、垫草、用具及饲养员的衣物等,以切断一切传播途径,这是预防传染病的最好办法。
(3)针对易感动物
给动物进行免疫接种使其产生坚强的免疫力,将易感动物变成非易感动物是预防传染病发生最根本的保证。
㈧ 养猪场进仔猪的防疫怎么进行
(1)购猪时要先调查仔猪产地、生猪疫病发生的流行情况,只能从无疫病流行的地区采购仔猪,并同时索要仔猪产地兽医部门的检疫证明。
(2)新购进的仔猪要隔离饲养15天时间,才能与原有的生猪混群饲养。新购进的第1天不喂食,只供自配含白糖5%~8%,食盐0.3%,加上适量的维生素,让其自由饮用,以防止发生应激反应;第2~4天喂给米糠、豆浆等流食;第 5天开始喂给常规饲料。
(3)仔猪经一周适应后,即可实施预防接种。在购进后的第8天进行猪瘟疫苗注射,同时注射猪丹毒、猪肺疫、猪链球菌等菌苗,也可注射三联苗,在注射的前后均用酒精棉球消毒局部,一猪需更换一个针头,用过的针头未经煮沸消毒不许再用。疫苗稀释液最好用生理盐水,稀释后必须在4小时内用完,未用完的应废弃不用。
(4)在新购进仔猪实施免疫引种后的第3天,选用高效、低毒、安全的驱虫药物,如左旋咪唑、丙硫咪唑进行驱虫。方法是将药品研碎拌在少量精料中给仔猪喂服,按仔猪每千克体重口服左旋咪唑片10毫克,或丙硫咪唑片3~5毫克,每 天一次,连服2天。
㈨ 养猪场是怎样防疫的
口蹄疫主要是传播快,它并不是说没得治的,当然防疫消毒工作肯定要到位,而且病猪一定要隔离治疗,多花点时间都不会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