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造谣治安条例

造谣治安条例

发布时间: 2021-01-04 09:01:55

『壹』 新疆7名造谣者受到治安处罚,他们说了什么被惩罚

“新疆七名造谣者受到治安处罚”这样的事情出现呢,也是让我们所为之疑惑的一点,毕竟对于这样的事情影响真的有那么大吗?其实对于谣言的话呢,很多人们都没有一定的认知,在生活当中很多人对于谣言来说都没有一个很好的重视,认为不就是说错话了吗?但是事实真的有这么简单吗?这七位人士呢,也就因为造谣而受到了合理的处罚

『贰』 扰乱社会治安,使飞机没有运行正常运行造谣飞机上有炸弹,属于刑事责任吗

当然属于刑事责任,因为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公共利益

『叁』 “污蔑司法机关”是个什么罪

虽然《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19条第5款明确规定:“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故意散布谣言或者以其他方法煽动扰乱社会秩序的。”然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19条首先强调,“有下列扰乱公共秩序行为之一,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而且,该规定与第5款是总则与分则的关系,第5款必须置于这样的原则下才具效力。 这里“不够刑事处罚”,适用治安处罚的条款,说明治安处罚与刑法处罚处在一个链条上的两边。即,《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的“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故意散布谣言或者以其他方法煽动扰乱社会秩序的”与“刑法相关罪名”存在着关联性,仅仅因为前者情节轻微,尚不构成犯罪而已,才下放到“治安处罚”。 那么,《刑法》中对“造谣”是如何规定的呢?虽然刑法中因言获罪的条款不少,比如,第249条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第373条煽动军人逃离部队罪,第433条战时造谣惑众罪,等等,但与“造谣门”事情相匹配的,也仅有第246条侮辱罪、诽谤罪。即“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问题是,刑法对侮辱罪、诽谤罪的规定,是设置在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之中,这里的“他人”并不包括法人、团体尤其是政府机关,这是有法理依据的。依据在于,国家机关没有名誉权,既然没有名誉权,就不存在侮辱、诽谤的问题,也就不存在用这一罪名治罪。早在1923年,美国伊利诺斯州法院就驳回芝加哥政府对一媒体的指控时就强调指出:“在这个国家没有法院曾经判决甚至暗示过指控政府的诽谤会在美国的司法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也就是说,无论是污蔑还是造谣,《刑法》针对的对象只能是自然人,而将政府排除在外,那么,治安处罚应该与之遥相呼应,一以贯之。否则,不仅《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与刑法形成脱节,而且有扩大化之嫌。 任何人的所作所为,只要没有与法律条文“严丝合缝”的“对号入座”,即不能被视为违法犯罪——这就是罪刑法定。

『肆』 造谣导致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是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违宪行为还是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处罚属于行政处罚。

『伍』 关于传播谣言的法律规定以及处罚。

造谣属于违法行为,应当依法追究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第二十二条 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5)造谣治安条例扩展阅读

传播谣言的法律责任

如果当事人在主观意识上能判断该消息是谣言或是虚假信息,不管是原创还是转发,都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其中,又分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三种。

1、民事责任:即如果散布谣言侵犯了公民个人的名誉权或侵犯了法人的商誉的,依据我国民法通则规定,要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的责任。

2、行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

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3、刑事责任:如果散布谣言,构成犯罪的,要依据《刑法》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11最新刑法全文)》第二百九十一条,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

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陆』 造谣生事,煽动群众聚集滋事,严重扰乱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是什么违法行为

这种行为是违法的
如果已经严重到伤害他人身体
是会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刑的
最高可判处死刑

『柒』 网络造谣属于什么违法行为

2013年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司法解释于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

该司法解释详细阐释了公民利用网络造谣传谣、恶意诽谤的刑事立案标准,为在司法实践中准确而有力地惩治利用网络实施的相关犯罪提供明确的司法解释依据,给公安机关打击犯罪提供了界定的尺度。

结合司法解释,现就网络造谣传谣可能涉嫌的罪名分述如下:

一、诽谤罪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构成诽谤罪。具体为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新司法解释具体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一)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

(二)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

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

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情节严重”:

(一)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

(二)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

(三)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

(四)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另外,诽谤属于告诉才处理的自诉案件,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关于如何界定“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新出台的司法解释列举如下:

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

(一)引发群体性事件的;

(二)引发公共秩序混乱的;

(三)引发民族、宗教冲突的;

(四)诽谤多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五)损害国家形象,严重危害国家利益的;

(六)造成恶劣国际影响的;

(七)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情形。

此外,一年内多次实施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行为未经处理,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转发次数累计计算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定罪处罚。

二、寻衅滋事罪

《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规定: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

(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

(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

(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

司法解释中具体表述到:利用信息网络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破坏社会秩序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二)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三、敲诈勒索罪

《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新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以在信息网络上发布、删除等方式处理网络信息为由,威胁、要挟他人,索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实施上述行为的,依照上述规定,以敲诈勒索罪定罪处罚。

四、非法经营罪

《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违反国家规定,有下列非法经营行为之一,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未经许可经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专营、专卖物品或者其他限制买卖的物品的;

(二)买卖进出口许可证、进出口原产地证明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的;

(三)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非法经营证券、期货、保险业务的,或者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的;

(四)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

新出台的司法解释规定:违反国家规定,以营利为目的,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删除信息服务,或者明知是虚假信息,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发布信息等服务,扰乱市场秩序,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非法经营行为“情节严重”,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第(四)项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

(一)个人非法经营数额在五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

(二)单位非法经营数额在十五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

实施前款规定的行为,数额达到前款规定的数额五倍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的“情节特别严重”。

除此之外,新司法解释对于利用信息网络犯罪的共同犯罪的界定,以及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犯罪与其他犯罪的数罪问题及其处罚原则作出了明确规定:

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犯罪,为其提供资金、场所、技术支持等帮助的,以共同犯罪论处。

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犯罪,同时又构成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规定的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第二百七十八条规定的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规定的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等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该司法解释所称信息网络,包括以计算机、电视机、固定电话机、移动电话机等电子设备为终端的计算机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固定通信网、移动通信网等信息网络,以及向公众开放的局域网络。

参考资料: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捌』 为什么造谣挑事故意骂人对社会治安造成影响的人都能捞点好处呢

因为国家的风气就这样子。就是风气不好,需要调整!!!

『玖』 造谣治安拘留,会受到什么惩罚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二十五条的规定: 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它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

『拾』 在网络上造谣、传谣,散布虚假信息,应依据哪些具体法律处罚规定

根据《刑法修正案(九)》第三十二条规定,在刑法第二百九十回一条之一中增加一款作为第答二款:“制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热点内容
武汉大学经济法博士参考书目 发布:2025-05-22 03:17:58 浏览:165
一级法官级别 发布:2025-05-22 03:09:01 浏览:32
233注会经济法答案2020 发布:2025-05-22 03:03:22 浏览:728
司法警察前景 发布:2025-05-22 02:57:46 浏览:380
福建省公交处罚条例 发布:2025-05-22 02:50:33 浏览:549
论述合同法主要内容 发布:2025-05-22 02:21:56 浏览:848
初级会计中经济法知识点 发布:2025-05-22 02:21:48 浏览:811
道德与道理的作文 发布:2025-05-22 02:21:47 浏览:761
快递条例正式实施 发布:2025-05-22 02:18:15 浏览: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