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监察工作条例
Ⅰ 纪委对监察对象立案是依据哪部法律第几条
立案决定书,是指立案审批机关对纪检监察对象的违纪违法问题决定立案调查的正式公文,也是对立案(呈批)报告的正式批复。
一、制作依据
(一)党纪案件立案决定书的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经批准立案的案件,纪检机关应通报同级党委组织部门。
《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调查组要将立案决定通知被调查人所在单位党组织。
《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九条规定,根据《条例》第二十二条的规定,经批准立案的案件,承办纪检室应填写《立案决定书》, 通报同级党委组织部门。
《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三条规定,根据《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将立案决定通知被调查人所在单位党组织,应填写《立案决定书》,送交被调查人所在单位党组织的主要负责人。
(二)政纪案件立案决定书的制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 监察机关决定立案调查的, 应当通知被调查单位的上级主管机关或者被调查人员所在单位,但通知后可能影响调查的,可以暂不通知。《监察机关调查处理政纪案件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决定立案调查的,应当通知被调查单位及其上级机关或者被调查人及其所在单位。但有碍调查或者无法通知的除外。
Ⅱ 监督执纪工作规则中的案件监督管理部门指的是哪个部门
《规则》第二章对监督执纪工作的“领导体制”作出规定。
第六条明确规定,“监督执纪工作实行分级负责制”,并对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基层纪律检查委员会受理和审查的范围进行了划定。
在监督执纪实践中,对于“党的组织关系在地方、干部管理权限在主管部门的党员干部违纪问题”如何处理,是需要进一步厘清的问题。
1994年印发的《中国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规定,一般由地方纪检机关决定立案。“若地方纪检机关认为由部门纪检机关立案更为适宜的,经协商可由部门纪检机关立案;根据规定应由部门纪检机关立案的违纪问题,经协商也可由地方纪检机关立案。”
“这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谁都能管、谁也不管的问题。特别是当地方和主管部门配合不畅的时候,就容易产生监督漏洞。”徐伟认为,“《规则》第七条明确了‘应当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行监督执纪’,就厘清了地方和主管部门在监督执纪中的责任,避免出现‘真空地带’。”
“另一个需要关注的是,《规则》将1994年《条例》规定的‘立案’进一步扩展为‘监督执纪’,这样在实践中就新增了谈话函询、组织调整等方式,体现了对‘四种形态’的把握运用。”王文柱说。
监督执纪是政治性极强的工作,必须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展开。《规则》第九条规定,监督执纪工作要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遇有重要事项,不仅要报告结果,也要报告过程,这样才能有“领”有“导”。
对于派出机关、派驻纪检组、被监督单位之间的关系,《规则》第十一条进行了规定,“派出机关应当加强对派驻纪检组监督执纪工作的领导”,“派驻纪检组依据有关规定和派出机关授权,对被监督单位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开展监督执纪工作”。
“这一条进一步明确了派出机关与派驻纪检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派驻纪检组与被监督单位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并明确了派驻纪检组的工作依据和与派出机关的联系方式,使派驻监督的底气更足、腰杆更硬。”
Ⅲ 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实施细则的第七章
第五十一条本细则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五十二条本细则自1994年5月1日起施行。
附式表略
Ⅳ 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实施细则的文件
中纪发〔制1994〕4号
关于印发《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实施细则》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府、纪委、监察厅(局),中央各部委,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党组(党委)、纪检组(纪委)、监察局,中央纪委各派驻纪检组,监察部各派驻监察局、监察专员办公室,中直机关和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纪工委,军委纪委:?
1988年,中央纪委发布了《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试行)》,经过五年多的实践,根据十四大修改通过的党章,中央纪委对试行条例进行了重要的修改,并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实施细则》,已经中央纪委常委会议审议通过。?
案件检查工作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是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的规则,各级党组织和纪检机关都必须严格遵守。现将这个条例和实施细则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宣传,贯彻执行。??
附: 关于修改《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试行)》的说明(略)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一九九四年三月二十五日
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实施细则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1994年3月25日印发)
Ⅳ 《监督执纪工作规则》与《案件检查工作条例》等法规是什么关系
、关于案件线索管理问题 央纪委加强案件线索统管理提明确要求并研究起草关规定各单位应加强案件线索统管理级关规定台前先行试点填写规范案件线索登记表级规定台按关规定执行 二、关于初步核实呈批表问题 根据《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实施细则》(简称《实施细则》)第七条、第九条及《初步核实呈批表》表式《初步核实呈批表》领导批示栏要求管领导签字审批需要加盖所单位印章 初步核实权限纪委般宜由党委批示设立纪检组织应由该纪检组织行使项职能;未设立纪检组织由党委批准 三、关于初步核实情况报告问题 于建议立案处理初步核实情况报告应援引程序面实体面依据程序面依据援引《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简称《案件检查条例》)等规定实体面依据援引《共产党纪律处条例》(简称《纪律处条例》)等规定 初步核实情况报告报领导审批应附关证据材料归档应初核阶段获取证据材料并归档 四、关于立案审批表问题 1、关于司移送党纪立案依据援引《纪律处条例》第33条2、党纪立案决定应集体讨论领导签署审批意见应写明集体讨论情况3、基层单位呈报单位栏应由初核组填写并加盖确定初核组组织单位、部门或基层纪委印章4、于立案否须党委批准按照《案件检查条例》第十七条同情况办理5、纪委党委集体讨论决定立案议记录归入案卷应立案审批表写明何、何议讨论决定情况 五、关于宣布立案决定问题 宣布立案决定立案第谈用笔录或者制作立案告知书宣布均需本签字宣布立案决定机按照《实施细则》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调查组根据案情适机宣布组织告知党纪立案决定书定制格式文本向区纪委案件检查室领用或按照规范式自行印制立案决定书应送达同级党组织组织(事)部门 自办案件立案移送司等部门司、行政羁押调查般应宣布立案决定客观情况确实宣布应写明情况并归入案卷 六、关于《错误事实材料》问题 根据《案件检查条例》第三十三条调查组认定事实所写材料名称仍《错误事实材料》调查应错误事实材料签署意见拒签署意见由调查组错误事实材料注明 七、关于涉案财物暂扣问题 纪检机关暂予扣留证明违纪行物品非所要填写统格式《暂予扣留、封存物品登记表》调查员少于二调查文件、物品保管或持均应登记表签字于扣留封存文件、物品等要指定专妥善保管扣留封存期限超办案期限 八、关于证据材料问题 党员身份由所党组织具证明;职务身份证明材料任命机关文件准违反财经纪律案件审计报告或财政部门具证明材料认定否存违反财经纪律事实重要依据证据材料般应具备于复印证据材料须注明保存单位处 九、关于移送审理手续问题 设审理部门或者审理组织单位应办理案件检查移送审理手续违纪案件移送审理手续应包含领导批示 十、关于查审问题 违纪案件处理必须做查审 十、关于征求关组织意见问题 由级纪检监察组织直接处理案件必须征求关组织意见;由任免机关、基层单位或者本单位处理违纪案件需要征求意见;违纪案件
Ⅵ 案件查处办法处工作纪律
一章
第一条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四十九条的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条例》第三条所称“纪检机关依照党章和本条例行使案件检查权”,是指纪律检查机关在党章和《条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党员和党组织的违纪问题有权进行初步核实、立案和调查。
任何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均不得以违反法律、法规和党章、《条例》的手段,干扰、阻挠纪检机关的办案活动。对妨碍案件检查工作的,应按照《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对妨碍违纪案件查处的党组织和党员党纪处分的规定(试行)》作出处理。
第三条《条例》第四条所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是指:
1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手段、情节、后果和有关人员的责任等应清楚明确;
2认定的每一案件事实都应有经过鉴别属实的充分证据;
3确定错误性质和提出处理建议,均应以事实为依据,以党章、党纪和国家法律、法规为准绳;
4案件检查的各个环节都应符合《条例》和本细则规定的程序,并履行相应的手续;收集的证据和形成的案件材料也应符合规定的要求。
第四条根据《条例》第八条的规定,在案件检查中,纪检机关要切实保障党员和群众提出批评、检举、控告等项权利,保障被调查党员行使申辩、申诉等项权利,保障检举控告人、证人、被调查人和办案人不受打击报复。
Ⅶ 《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与《条例》是啥关系
中共中央1990年7月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第三条规定,本条例适用于党的中央、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和中央各部门在其职责权限范围内制定党内法规的活动。(无省级权限)
第四条规定,党内法规的名称为党章、准则、条例、规则、规定、办法、细则。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各部门制定并发布的党内法规,称规定、办法、细则。(无规则)
而《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是1994年1月28日中央纪委常务委员会第六十五次会议通过的(1994年5月1日生效施行),个人觉得,还不能算是党内法规,因为《党内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没有给予中央纪委“条例”的法规制定权,《案件检查工作条例》只能算是一个规范性文件。而同日下发的《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实施细则》才从理论上可以算是中央纪委下发的党内法规。
2012年5月,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其中第三条规定,党的中央组织制定的党内法规称为中央党内法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各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就其职权范围内有关事项制定党内法规。(有省级权限)
第四条规定,党内法规的名称为党章、准则、条例、规则、规定、办法、细则。并对不同位阶的党内法规制定原则性要求作了规定。
同时规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各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制定的党内法规,称为规则、规定、办法、细则。从这时开始,中央纪委才有了规则的制定权。
《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出台后,翻开之后所有新制定的党内法规,只有2017年1月8日中央纪委十八届七次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试行)》,才是中央纪委制定的第一部以“规则”命名的党内法规。
因此,《监督执纪工作规则》与《案件检查工作条例》等是党内上位法规与下位文件的关系,是新法规与旧文件的关系。
Ⅷ 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实施细则的第四章
第二十一条《条例》所称“立案机关”,是指决定立案或经批准后决定立案的机关。
第二十二条《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一款所称“调查方案”,其内容应包括:需查清的主要问题,调查步骤、方法,预计完成任务的时间,办案人员的组成和领导关系以及应注意的事项等。
调查方案应经分管纪检室领导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三条《条例》所称“被调查人(被反映人)所在单位党组织”,是指与被调查人(被反映人)在其工作单位担任的党内职务或党外职务相应的一级党组织。
根据《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将立案决定通知被调查人所在单位党组织,应填写《立案决定书》,送交被调查人所在单位党组织的主要负责人。
第二十四条根据《条例》第二十五条的规定,调查开始时,在一般情况下,调查组应会同被调查人所在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与被调查人谈话,宣布立案决定,进行思想教育,并提出应遵守的纪律:
1自觉接受组织的调查,如实说明情况,主动交待问题,认真检查错误,配合组织尽快查清问题;
2不得与同案人或知情人串通情况、订立攻守同盟,不得对抗调查或进行反调查;
3不得对检举控告人、证人及上述人员家属等进行打击报复。
如调查组认为,调查开始时与被调查人谈话和宣布立案决定,会影响案件调查工作的,可根据案情,在适当时机谈话和宣布立案决定。
被调查对象是一级党组织的,调查开始时,调查组应会同其上一级党组织负责人,与被调查党组织的主要负责人谈话。
第二十五条《条例》第二十六条所称“已不适宜担任现任职务”,是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被调查人犯有严重错误,已无法继续履行其职责;
2被调查人犯有严重错误,担任现任职务已严重影响调查工作。
本条所称“妨碍案件调查”,是指被调查人具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1本人或指使他人对办案人、检举控告人、证明人及上述人员的家属进行侮辱、诽谤、诬陷、威胁、围攻、殴打以及其他形式的打击报复;
2本人或指使他人出伪证、不出证,隐匿、篡改、销毁证据,或嫁祸于人;
3利用职权或工作之便,采取欺骗、威胁、贿赂等手段阻止知情人如实反映情况、提供证据,或唆使知情人变证;
4本人或指使他人与同案人或知情人串通情况,订立攻守同盟,对抗调查或进行反调查。
第二十六条根据《条例》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停止被调查人党内职务的,党委或纪检机关在作出停职检查决定后,应制作《停职检查决定书》(附式7)。纪检机关作出的停职检查决定,应将《停职检查决定书》报同级党委、党组备案,并通报同级党委组织部门。
属于停止被调查人党外职务的,纪检机关应制作《停职检查建议书》(附式8),送达有关党外组织。但由党委批准立案的,停职检查建议应在报经党委同意后提出。对纪检机关的建议,有关党外组织如无正当理由应予采纳,并应将结果及时报告或告知纪检机关。
停职检查的期限,不得超过办案期限。
第二十七条《条例》第二十七条所称证据的种类分别指:
1物证:指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物品和物质痕迹。
2书证:指以其记载的内容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文字(包括符号、图画)。
3证人证言:指证人就其所了解的案件事实情况作的陈述。凡是知道案件真实情况的人都可以作为证人。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证人。
4受侵害人的陈述:指受违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员就案件事实情况所作的控告和诉说。
5被调查人的陈述:指被调查党员就案件事实所作的交待、申辩和对同案人员的检举。
6视听材料:指可以重现原始声响或形象的用作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
7现场笔录:指调查人员对案件(非刑事案件)有关的场所进行检查时所作的笔录。
8鉴定结论:指鉴定人运用专门知识或技能对办案人员不能解决的专门事项进行科学鉴定后所作出的结论。
9勘验、检查笔录:指公安、司法人员对与案件有关的场所、物品及其他证据材料进行勘验、检查时所作的笔录。
第二十八条《条例》第二十八条所称“知道案件情况的组织和个人”,包括党组织和党外组织、党员和党外人员。
党员拒绝作证或故意提供虚假情况,情节严重的应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党纪处分;是党外人员的,应建议其主管机关予以追究。
第二十九条根据《条例》第二十八条第四项的规定,对与案件有关的人员和事项进行录音、拍照、摄像,应严格掌握。与被调查人、受侵害人和证人谈话时,如进行录音、拍照、摄像,应事先告知本人。制作的录音带、录像带和照片,应严加保管,不得扩散外传。被调查人、证人等未经调查人员许可,不得对调查人员使用这些手段。
第三十条根据《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五项的规定,对案件所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调查组可以提请有关专门机构或人员作出鉴定结论。鉴定人员应在鉴定结论上签名,并由鉴定单位加盖公章。
用作证据的鉴定结论,应告知被调查人。如被调查人提出申请,或调查组认为必要时,可以补充鉴定或重新鉴定。调查人员使用鉴定结论时,要注意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
第三十一条根据《条例》第二十八条第六项的规定,纪检机关暂予扣留、封存可以证明违纪行为的文件、资料、账册、单据、物品和非法所得时,参加的调查人员不得少于二人,并要填写《暂予扣留、封存物品登记表》(附式9),调查人和文件、物品的保管或持有人均应在登记表上签名。对扣留封存的文件、物品等,要指定专人妥善保管。
扣留封存的期限不得超过办案期限。
第三十二条根据《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七项的规定,查核和暂停支付被调查对象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按照中央纪委、中国人民银行关于纪检机关查询和暂停支付被调查对象存款有关规定办理,并要分别填写《查核银行存款通知书》(附式10)、《暂停支付存款通知书》(附式11)、《解除暂停支付存款通知书》(附式12)。
暂停支付的期限不得超过办案期限。
第三十三条根据《条例》第二十九条的规定,调查取证还要注意做到:
1收集书证时,对可作书证的私人日记、信件等原始材料,应采取动员的方法,不能强行收集。涉及个人隐私的,应为其保密。
2收集证人证言,应个别进行,不得采取开座谈会的形式。证人作证后,应为其保密。
3调查人员与被调查人、证人、受侵害人谈话时,应制作《谈话笔录》(附式13)。
4对与案件(非刑事案件)有关的场所进行检查时,调查人员不得少于二人,并应制作现场笔录,调查人员应在现场笔录上签名。
第三十四条根据《条例》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在没有物证、书证的情况下,仅凭言词证据认定错误事实时,必须有两个以上(含两个)直接证据,才能认定。
在没有直接证据的情况下,运用间接证据认定错误事实时,所有间接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每个证据与案件事实都有客观联系;所取得的证据必须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明体系,并且这个证明体系足以排除其他可能性,才能认定。如不能排除其他可能性,或证据之间、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有矛盾的,不能认定。
第三十五条根据《条例》第三十三条的规定,与被调查人进行核对的错误事实材料,其内容应包括:被调查人的主要错误事实、错误性质及责任。错误事实材料不得泄露立案依据、调查过程、检举人、证明人等内容。错误事实材料,以调查组的名义落款。
错误事实材料与被调查人见面,应由二名以上调查人员进行,必要时可请被调查人所在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参加。
第三十六条调查组在调查过程中,如发现被调查人有新的违纪问题,应一并查清,并及时向派出机关报告;如发现与本案无关的其他重大违纪问题,应即向派出机关报告。
第三十七条对署真实姓名的检举人,调查结束后,调查组应向其口头通报所检举问题的调查结果,并征求意见。对案情需要保密的,应要求检举人不得泄密或扩散。
第三十八条经调查,属于检举失实的案件,由承办纪检室写出《销案呈批报告》(附式14),报请立案机关批准后销案,并向被调查人及其所在单位党组织说明情况。
第三十九条《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的案件调查时限,从批准立案之日算起,至承办纪检室将调查报告报送分管领导审议之日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