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港口政策法规

港口政策法规

发布时间: 2021-01-05 13:30:07

❶ 试比较一下长三角和珠三角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各自发展前景

杨京英等:2005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研究

www.cnfol.com 2005年12月19日 12:5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杨京英 王强 任小燕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也是经济最富有朝气和活力的地区,对全国经济的贡献也最大,特别是跨入新世纪后,两个三角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比较研究它们的经济发展规模,探讨其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可以为两个三角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为其它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举足轻重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长三角)是指由沪、苏、浙三省市中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区域,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和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台州市。2004年长三角的土地面积为10.96万平方公里,人口为8212.12万人,分别占全国的1.1%和6.3%。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珠三角)指广东省珠江流域的14个市、县、区组成的区域,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7市,以及惠州市区和惠阳、惠东、博罗三县,肇庆市区和高要、四会两市,其土地面积为4.15万平方公里,人口为2451.36万人,分别占全国的0.4%和1.9%。

改革开放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优惠政策使长三角和珠三角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进入新世纪以来,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继续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走势,两个三角洲对全国经济的贡献份额进一步增大。

(一)两个三角洲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30.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全国的3.7倍。

2004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达28775亿元,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达13394亿元。两个三角洲地区生产总值合计达到42169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136876亿元)的30.8%,比2000年的24.9%上升了5.9个百分点。

2004年长三角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5040元,珠三角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4639元。两个三角洲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9546元,是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561元)的3.7倍,而2000年两个三角洲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1545元,是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086元)的3.0倍,两个三角洲人均水平与全国的距离进一步扩大。

2000-2004年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GDP及人均GDP

地区 2000年 2004年
GDP(亿元) 人均GDP(元) GDP(亿元) 人均GDP(元)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合计 22315.8 21545 42169.4 39546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15954.8 19816 28775.4 35040
上海市 4551.2 34547 7450.3 55307
南京市 1021.3 18546 1910.0 33050
苏州市 1540.7 26692 3450.0 57992
无锡市 1200.2 27653 2350.0 52825
常州市 600.7 17635 1100.6 31665
镇江市 452.0 16967 781.2 29235
南通市 736.4 9374 1226.1 15806
扬州市 472.1 10515 788.1 17359
泰州市 405.3 8082 705.2 14014
杭州市 1382.6 22342 2515.0 38858
宁波市 1175.8 21786 2158.0 39173
嘉兴市 538.4 16279 1050.6 31506
湖州市 343.4 13445 590.7 22966
绍兴市 745.0 17237 1313.9 30254
舟山市 114.9 11675 212.0 21855
台州市 675.0 12390 1173.8 21177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7360.8 31912 13394.0 54639
广州市 2375.9 34292 4115.8 56271
深圳市 1665.5 28932 3422.8 59271
珠海市 330.3 26583 546.3 41847
佛山市 957.2 28932 1656.5 47658
江门市 567.5 14921 834.6 21872
东莞市 492.7 32477 1155.3 71997
中山市 312.8 23542 610.1 44005
惠州市区 134.4 36262 305.2 43834
惠阳市 102.1 18519 109.9 27108
惠东县 88.5 13004 125.0 17489
博罗县 81.8 10662 127.0 16677
肇庆市区 85.8 14413 126.7 26468
高要市 110.9 15404 163.4 22471
四会市 55.5 14089 95.5 22434
(二)两个三角洲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拉动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地区。

2000年至2004年,长三角和珠三角GDP增长速度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年平均增长分别为13.2%和13.6%,高于全国8.6%的年平均增长水平,成为全国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2000-2004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GDP增长率(单位:%)

地区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0-2004年年均增长率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① 11.6 11.3 12.6 14.8 15.6 13.2
上海市 10.8 10.2 10.9 11.8 13.6 11.5
南京市 12.3 11.1 12.8 15.0 17.3 13.7
苏州市 12.6 12.3 14.5 18.0 17.6 15.0
无锡市 11.2 11.5 12.8 15.4 17.4 13.6
常州市 11.0 12.0 12.4 14.5 15.5 13.1
镇江市 10.3 11.0 12.3 14.0 14.7 12.4
南通市 10.9 10.1 11.1 13.4 15.6 12.2
扬州市 10.5 8.1 11.1 13.4 14.7 11.5
泰州市 11.0 11.0 11.6 13.4 14.7 12.3
杭州市 12.0 12.2 13.2 15.2 15.0 13.5
宁波市 12.0 12.1 13.2 15.6 15.5 13.7
嘉兴市 12.3 12.3 13.8 16.9 16.5 14.3
湖州市 12.0 11.6 12.3 15.0 15.4 13.2
绍兴市 12.1 11.6 13.8 15.0 15.3 13.6
舟山市 12.0 11.8 12.6 15.5 17.0 13.8
台州市 11.9 11.9 13.9 14.9 13.6 13.2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① 12.8 12.2 12.5 15.5 15.5 13.6
广州市 13.3 12.7 13.2 15.2 15.0 13.9
深圳市 14.2 13.2 15.0 19.2 17.3 15.8
珠海市 11.8 12.1 12.3 17.5 13.8 13.5
佛山市 11.2 11.1 11.8 16.1 16.3 13.3
江门市 11.0 11.0 10.3 11.1 12.2 11.1
东莞市 17.9 18.0 18.5 19.5 19.6 18.7
中山市 11.8 16.1 16.5 18.6 18.7 16.3
惠州市区 17.5 11.7 11.1 18.1 15.5 13.7
惠阳市 9.3 13.7 12.5 25.3 18.7 15.8
惠东县 12.4 10.9 10.0 10.3 13.0 11.3
博罗县 10.4 11.0 10.1 11.5 14.5 11.5
肇庆市区 15.7 4.1 11.9 13.8 11.9 11.4
高要市 10.8 12.0 8.4 10.1 13.5 10.9
四会市 11.9 13.2 13.9 10.9 17.0 13.4
注:①为所属市GDP增长率的简单平均值。

(三)两个三角洲的产业结构在调整中逐步优化,第三产业发展明显高于全国。

2004年长三角三次产业的结构为4.6:55.9:39.6,珠三角三次产业的结构为3.8:53.8:42.4。

从1990年到2004年,这两个地区的产业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大幅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大幅上升。长三角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幅度最大,从15.8%下降到4.6%,下降了11.2个百分点。长三角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幅度也最大,从27.2%上升到39.6%,上升了12.4个百分点。

2004年这两个地区的第二产业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相同,而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国约低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全国约高出9个百分点,其产业结构优于全国。

长三角、珠三角和全国三次产业构成比较(单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90年 2004年 1990年 2004年 1990年 2004年
长江三角洲 15.8 4.6 57.0 55.9 27.2 39.6
珠江三角洲 14.4 3.8 44.2 53.8 41.4 42.4
全国 27.1 15.2 41.6 52.9 31.3 31.9
(四)两个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国际贸易基地,两地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的60%以上。

2004年,长三角和珠三角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7430.1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64.4%,比2000年的57.9%提高了6.5个百分点。其中,长三角为4012.3亿美元,占全国比重为34.8%;珠三角为3417.8亿美元,占全国比重为29.6%。

2000―2004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与全国进出口贸易额比较(单位:亿美元)

2000年 2004年
进出口总额 出口额 进口额 进出口总额 出口额 进口额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合计 2744.3 1473.5 1270.8 7430.1 3905.2 3524.8
长江三角洲 1235.8 671.0 564.8 4012.3 2083.0 1929.3
珠江三角洲 1508.5 802.5 706.0 3417.8 1822.2 1595.6
全国总计 4742.9 2492.0 2250.9 11545.5 5933.2 5612.3
长三角占全国比重(%) 26.1 26.9 25.1 34.8 35.1 34.4
珠三角占全国比重(%) 31.8 32.2 31.4 29.6 30.7 28.4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占全国的比重(%) 57.9 59.1 56.5 64.4 65.8 62.8
注:2000年珠江三角洲未包括惠州市区、惠阳市、惠东县和博罗县。

(五)两个三角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国比重为25.8%,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4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8155.6亿元,占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5.8%。其中,长三角为13650.7亿元,占全国的19.4%,珠三角为4504.9亿元,占全国的6.4%。

2001-2004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均增长22.8%,比全国年均增长20.9%高出1.9个百分点。

2000-2004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与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单位:亿元)

2000年 2004年 2001-2004年年平均增长率(%)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合计 7973.6 18155.6 22.8
长三角 5677.7 13650.7 24.5
珠三角 2295.9 4504.9 18.4
全国总计 32917.7 70477.4 20.9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占全国的比重(%) 24.2 25.8
长三角占全国的比重(%) 17.2 19.4
珠三角占全国的比重(%) 7.0 6.4
(六)两个三角洲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超过全国的一半。

2004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达到310.0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37.9%,占全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51.1%。其中,长三角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比2000年增长87.4%,占全国的比重由27.5%上升到34.6%;珠三角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比2000年下降11.3%,占全国的比重由27.7%下降到16.5%。

2000-2004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与全国外商直接投资比较(单位:亿美元)

2000年 2004年 2001-2003年年平均增长率(%)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合计 224.8 310.0 8.4
长三角 112.0 209.9 17.0
珠三角 112.8 100.1 -2.9
全国总计 407.2 606.3 10.5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占全国的比重(%) 55.2 51.1
长三角占全国的比重(%) 27.5 34.6
珠三角占全国的比重(%) 27.7 16.5
注:长三角是上海、江苏和浙江合计数,珠三角是广东省合计数。

(七)地方财政实力增强,人均财政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

2004年长三角和珠三角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达3362.0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12.7%,比2000年的12.4%提高了0.3个百分点。其中,长三角一般预算内收入达2426.3亿元,占全国的9.2%;珠三角一般预算内收入达935.7亿元,占全国的3.5%。

2004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人均财政收入达到3153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2000-2004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与全国财政收入比较

2000年 2004年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合计(亿元) 1658.1 3362.0
长三角(亿元) 1059.2 2426.3
珠三角(亿元) 598.9 935.7
全国总计(亿元) 13395.2 26396.5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占全国的比重(%) 12.4 12.7
长三角占全国的比重(%) 7.9 9.2
珠三角占全国的比重(%) 4.5 3.5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人均财政收入(元) 1601 3153
全国人均财政收入(元) 1057 2031
(八)两个三角洲地区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 倍。

2004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361元,是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6倍。其中,长三角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431元,是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4倍;珠三角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290元,是全国的1.8倍。

2000-2004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与全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较

2000年 2004年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元) 10952 15361
长三角(元) 8809 13431
珠三角(元) 13094 17290
全国(元) 6280 9422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为全国的倍数(倍) 1.7 1.6
长三角为全国的倍数(倍) 1.4 1.4
珠三角为全国的倍数(倍) 2.1 1.8
注:珠三角仅包括以下8个城市: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东莞市、中山市、

惠州市区和肇庆市区。

二、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

(一)从经济规模看,长三角是珠三角的2倍,但两地的GDP差距和人均GDP差距均在缩小。

二十一世纪以来,长三角的GDP一直是珠三角的2倍左右。2000年长三角的GDP总量比珠三角多8594.0亿元,是珠三角的2.17倍;2004年长三角GDP比珠三角多15381.4亿元,是珠三角的2.15倍,差距有所缩小。

2004年长三角的16个城市中,有11个城市的GDP超过1000亿元,比2000年增加5个,占66.8%。珠三角GDP超过1000亿元的城市仅有4个,比2000年增加1个,占28.6%。从城市平均总量来看,2004年长三角16个城市GDP的平均值达到1798.5亿元,比2000年的平均值(997.2亿元)增长80.4%,而珠三角14个县市的GDP平均值为956.7亿元,比2000年(525.8亿元)增长82%。

2000-2004年,珠三角的人均GDP继续高于长三角。2004年,珠三角人均GDP为54639元,比2000年增长71.2%;长三角人均GDP为35040元,比2000年增长76.8%。2000年珠三角人均GDP是长三角的1.61倍,到2004年珠三角是长三角的1.56倍,两个三角洲的人均GDP差距在缩小。2004年两个三角洲地区人均GDP超过50000元的城市共有6个,其中长江三角洲有3个,即上海、苏州和无锡;珠江三角洲有3个,即广州、深圳和东莞,而东莞市是两个三角洲地区唯一的人均GDP超过60000元的城市,达到71997元,超过了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二)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增长速度均在两位数以上,但是发展均衡程度有所不同。

从经济发展速度来看,2004年两个三角洲地区30个城市的增长速度都达到了两位数,只是珠三角地区的GDP增长速度要略高于长三角地区。2000-2004年长三角地区GDP增长率为13.2%,珠三角地区GDP增长率为13.6%,珠三角比长三角高出0.4个百分点。在两个三角洲,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是东莞市,达到19.6%;长三角16城市中经济增长最快的仍然是苏州市,为17.6%。

从发展均衡的角度来看,长三角好于珠三角。2000年长三角16个城市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落差仅为2.1个百分点,而珠三角的14个市、县、区中增长速度的高低落差为8.6个百分点。到2004年,长三角城市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落差比2000年有所扩大,为4个百分点,而珠三角城市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落差有所减小,为7.7个百分点,但珠三角的落差仍大于长三角。

(三)两个三角洲的三次产业结构基本相同,但存在差异。

2004年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继续向高度化方向发展,三次产业结构平均水平为4:55:41,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目前,两个三角洲地区三次产业结构总体上呈"二三一"格局,第二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首要地位,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两个三角洲地区虽然在产业结构上基本相同,但两个三角洲产业结构变化有两个特点:

一是珠三角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高,但长三角第三产业发展快。2004年长三角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39.6%,虽然低于珠三角地区的42.4%,但是长三角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在1990年仅为27.2%,明显低于同年珠三角的41.4%。1990年到2004年长三角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提高了12.4个百分点,远远高于珠三角所提高的1个百分点。

二是长三角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虽高于珠三角,但呈下降趋势,而珠三角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有较大提高。2004年长三角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为55.9%,高于珠三角的53.8%。虽然近十年,长三角第二产业发展速度较快,表现出较强的生产制造能力,但是与1990年相比,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仍下降了1.1个百分点。与此相反,珠三角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正在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新基地,2004年珠三角第二产业占比重为53.8%,比1990年的44.2%提高了9.6个百分点。

(四)长三角地区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进出口贸易首次双双高于珠三角地区。

近年来,长三角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04年长三角进出口贸易首次双双高于珠三角地区。

从两个三角洲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看,2004年长三角进出口贸易总额达401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7%,是2000年的3.25倍,其中,进口总额达1929.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5%,出口总额达2083.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7%;珠三角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41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1%,其中,进口总额达1595.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6%,出口总额达182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9%。可见,从贸易增长率来看,长三角地区在进出口贸易总额、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三个方面均比珠三角高出近一倍,显示出其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2004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进出口贸易比较(单位:亿美元)

进出口贸易 进口 出口
总额 增长率(%) 总额 增长率(%) 总额 增长率(%)
长三角洲地区 4012.3 40.7 1929.3 43.5 2083.0 40.7
珠三角洲地区 3417.8 22.1 1595.6 22.6 1822.2 21.9
从两个三角洲30个市的进出口贸易看,2004年进出口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的城市为上海、苏州和深圳。从进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看,增长最快的是舟山市,进出口贸易总额年增长率达到62.9%。惠州市区是珠三角进出口贸易增长最快的城市,2004年增长率达到39.9%。

从外贸依存度来看,珠三角地区经济要比长三角地区更加依赖出口,对外贸易在该地区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2004年珠三角地区外贸依存度(出口总额/GDP)为112.6%,远远高于长三角的59.9%。

(五)长三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远远高于珠三角,并且两者差距在逐渐拉大。

2004年长三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13650.7亿元,比2003年增长24.5%;珠三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04.9亿元,比2002年增长18.4%。2004年长三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远远高于珠三角,是珠三角的3.03倍,2000年以来两个地区的差距在逐渐扩大。

2000-2004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较(单位:亿元)

2000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长三角 5677.7 7900.1 10973.7 13650.7
珠三角 2464.3 3088.6 3730.5 4504.9
差距 1:0.43 1:0.39 1:0.34 1:0.33
(六)长三角地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和实际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均高于珠三角地区。

2004年,外商在长三角地区的投资项目数为14310个,珠三角地区为7308个,长三角比珠三角高95.8%;在外商直接投资额方面,长三角地区为209.9亿美元,珠三角地区仅为100.1亿美元,长三角比珠三角高109.7%。这表明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向正从珠三角地区向长三角地区转移。

(七)长三角财政收入是珠三角的2.6倍,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高于珠三角。

2004年长三角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2426.3亿元,比上年增长23%,是珠三角的2.6倍。其中,上海市的财政收入为1119.7亿元,占长三角地区全部财政收入的46.1%,比珠三角地区的全部财政收入还多出184.1亿元。长三角地区财政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地区有6个,分别是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而珠三角地区仅有?/ca>http://..com/question/23537866.html?fr=qrl3

❷ 考二级建造师的条件

理由五:为跳槽

新版资质标准实施,建造师需求增加。想跳槽提升自己,考取一、二级建造师资格证书,会更顺利的在建筑行业内找到理想的工作,实现自己更高的人生目标和价值!

理由六:为竞争

人生充满竞争,弱肉强食,没证书你拿什么跟别人比?不甘心?考个证书,帮你在竞争较量中赢得更多机会。

理由七:为升职

一、二级建造师是建筑类职业资格考试,是上岗从业必备证书,建造师是不仅要有理论水平,也要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较强组织能力的复合型人员。建造师注册受聘后,可以建造师的名义担任大中小型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的项目经理,从事其他施工活动的管理。拿到一、二级建造师,升职之路能够迅速迈向新一个台阶新境界。

理由八:为获取知识

新版资质标准实施,建造师需求增加,很多时候工作中也会用到管理和实务的知识,多学习知识能带给你很多意外的惊喜。

❸ 保护环境的建议 3条

保护环境的建议:

1、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2、人人关心环境质量,人人参与环境保护。

3、爱祖国,护绿化,保清洁,爱家园。

(3)港口政策法规扩展阅读:

保护环境的主要内容:

1、防止污染

防止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化学污染,包括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以及产生的噪声、振动、恶臭和电磁微波辐射。

交通运输活动产生的有害气体、液体、噪声,海上船舶运输排出的污染物,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城镇生活排放的烟尘、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

2、防止破坏

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公路干线、大型港口码头、机场和大型工业项目等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

农垦和围湖造田活动、海上油田、海岸带和沼泽地的开发、森林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新工业区、新城镇的设置和建设等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3、自然保护

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包括对珍稀物种及其生活环境、特殊的自然发展史遗迹、地质现象、地貌景观等提供有效的保护。另外,城乡规划,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树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长和分布、合理配置生产力等,也都属于环境保护的内容。

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动和主要任务之一。我国则把环境保护宣布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保证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执行。

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

❹ 建造师报考条件

理由一:一、二级建造师就业前景将越来越好
根据数据统计显示:我国建筑业施工企业有10万多个,从业人员3600多万,而这么庞大的队伍中取得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的建造师却只有几十万左右,远远跟不上市场的需求,依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在当下,建造师的就业前景将越来越好,市场价值将越来越高,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更离不开广大建造师人才。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新政策一出,自年初以来,建造师需求的井喷状态可能会暂时冷却,但是它会慢慢的越来越显露出它的价值。因为一、二级建造师的前景还是非常好的。
理由二:新版资质标准实施,建造师需求增加
住房城乡建设部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重新解读了建筑业企业资质中建筑工程项目经理,也就是建造师在其中的作用,并以建造师的数量多少来评定建筑业企业的资质标准。所以建造师的需求量还是非常紧缺的。
理由三:建筑行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建筑行业市场空间巨大
国内基建投资将继续维持高位,内外互补需求旺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预计到“十二五”末,我国城市化率将超过51%。城市化飞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交通建设将成为中国未来几年发展的一大重要任务。中国城市化正处于中期加速发展阶段,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城市化水平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在推进城市交通建设的同时,城市市政建设必将进入新一轮爆发期。城市道路、排水、桥梁等各种公共性设施和事业的建设会需要大量的建设人才。这势必会给中国建筑行业施工、设计、装修、管理等各领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理由四:建造师收入非常可观
工作越来越难找,工作量越来越大,唯有工资政策迟迟不调,只有考点证书来发财,而一、二级建造师有着广阔的发展方向和丰厚的收入回报。一级建造师等值费用建筑工程(2.8-3万/年),机电工程(3万/年),市政公用(4-4.5万/年),公路工程(2.8万/年),铁路工程(2.8-3万),水利水电(2.8-3万/年),港口与航道(4万/年),通信与广电(2.7-3万/年);二级建造师挂靠费用也很可观:建筑(0.63万-0.8万/年),水利水电(1.7万-2万/年),市政(1.2万-1.3万/年),机电(1.1万-1.2万/年),公路(1.3万-1.5万/年)。所以一、二级建造师依然是有很大发展空间的。

理由五:为跳槽
新版资质标准实施,建造师需求增加。想跳槽提升自己,考取一、二级建造师资格证书,会更顺利的在建筑行业内找到理想的工作,实现自己更高的人生目标和价值!
理由六:为竞争
人生充满竞争,弱肉强食,没证书你拿什么跟别人比?不甘心?考个证书,帮你在竞争较量中赢得更多机会。
理由七:为升职
一、二级建造师是建筑类职业资格考试,是上岗从业必备证书,建造师是不仅要有理论水平,也要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较强组织能力的复合型人员。建造师注册受聘后,可以建造师的名义担任大中小型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的项目经理,从事其他施工活动的管理。拿到一、二级建造师,升职之路能够迅速迈向新一个台阶新境界。
理由八:为获取知识
新版资质标准实施,建造师需求增加,很多时候工作中也会用到管理和实务的知识,多学习知识能带给你很多意外的惊喜。

❺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的政策法规

(2003年6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2003年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号公布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港口规划与建设第三章港口经营第四章港口安全与监督管理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六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港口管理,维护港口的安全与经营秩序,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港口的建设与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从事港口规划、建设、维护、经营、管理及其相关活动,适用本法。 第三条本法所称港口,是指具有船舶进出、停泊、靠泊,旅客上下,货物装卸、驳运、储存等功能,具有相应的码头设施,由一定范围的水域和陆域组成的区域。港口可以由一个或者多个港区组成。 第四条国务院和有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体现港口的发展和规划要求,并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港口资源。 第五条国家鼓励国内外经济组织和个人依法投资建设、经营港口,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第六条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港口工作。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港口的管理,按照国务院关于港口管理体制的规定确定。依照前款确定的港口管理体制,由港口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管理的港口,由市、县人民政府确定一个部门具体实施对港口的行政管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的港口,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一个部门具体实施对港口的行政管理。依照前款确定的对港口具体实施行政管理的部门,以下统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
第二章港口规划与建设
第七条港口规划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国防建设的需要编制,体现合理利用岸线资源的原则,符合城镇体系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江河流域规划、防洪规划、海洋功能区划、水路运输发展规划和其他运输方式发展规划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有关规划相衔接、协调。编制港口规划应当组织专家论证,并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八条港口规划包括港口布局规划和港口总体规划。港口布局规划,是指港口的分布规划,包括全国港口布局规划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港口布局规划。港口总体规划,是指一个港口在一定时期的具体规划,包括港口的水域和陆域范围、港区划分、吞吐量和到港船型、港口的性质和功能、水域和陆域使用、港口设施建设岸线使用、建设用地配置以及分期建设序列等内容。港口总体规划应当符合港口布局规划。 第九条全国港口布局规划,由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军事机关的意见编制,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实施。省、自治区、直辖市港口布局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全国港口布局规划组织编制,并送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征求意见。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自收到征求意见的材料之日起满三十日未提出修改意见的,该港口布局规划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实施;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认为不符合全国港口布局规划的,应当自收到征求意见的材料之日起三十日内提出修改意见;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修改意见有异议的,报国务院决定。 第十条港口总体规划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征求有关部门和有关军事机关的意见编制。 第十一条地理位置重要、吞吐量较大、对经济发展影响较广的主要港口的总体规划,由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军事机关的意见后,会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实施。主要港口名录由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意见后确定并公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征求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的意见后确定本地区的重要港口。重要港口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征求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意见后批准,公布实施。前两款规定以外的港口的总体规划,由港口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备案。市、县人民政府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编制的属于本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范围的港口的总体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 第十二条港口规划的修改,按照港口规划制定程序办理。 第十三条在港口总体规划区内建设港口设施,使用港口深水岸线的,由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批准;建设港口设施,使用非深水岸线的,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批准。但是,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批准建设的项目使用港口岸线,不再另行办理使用港口岸线的审批手续。港口深水岸线的标准由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四条港口建设应当符合港口规划。不得违反港口规划建设任何港口设施。 第十五条按照国家规定须经有关机关批准的港口建设项目,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并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建设港口工程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港口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和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第十六条港口建设使用土地和水域,应当依照有关土地管理、海域使用管理、河道管理、航道管理、军事设施保护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 第十七条港口的危险货物作业场所、实施卫生除害处理的专用场所,应当符合港口总体规划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消防、检验检疫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其与人口密集区和港口客运设施的距离应当符合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规定;经依法办理有关手续,并经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后,方可建设。 第十八条航标设施以及其他辅助性设施,应当与港口同步建设,并保证按期投入使用。港口内有关行政管理机构办公设施的建设应当符合港口总体规划,建设费用不得向港口经营人摊派。 第十九条港口设施建设项目竣工后,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验收合格,方可投入使用。港口设施的所有权,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确定。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有关人民政府应当保证必要的资金投入,用于港口公用的航道、防波堤、锚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有关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组织建设与港口相配套的航道、铁路、公路、给排水、供电、通信等设施。
第三章港口经营
第二十二条从事港口经营,应当向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书面申请取得港口经营许可,并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实施港口经营许可,应当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港口经营包括码头和其他港口设施的经营,港口旅客运输服务经营,在港区内从事货物的装卸、驳运、仓储的经营和港口拖轮经营等。 第二十三条取得港口经营许可,应当有固定的经营场所,有与经营业务相适应的设施、设备、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并应当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二十四条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本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的书面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依法作出许可或者不予许可的决定。予以许可的,颁发港口经营许可证;不予许可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告知理由。 第二十五条经营港口理货业务,应当按照规定取得许可。实施港口理货业务经营许可,应当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具体办法由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规定。港口理货业务经营人应当公正、准确地办理理货业务;不得兼营本法第二十二条第三款规定的货物装卸经营业务和仓储经营业务。 第二十六条港口经营人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有关法律、法规,遵守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有关港口作业规则的规定,依法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为客户提供公平、良好的服务。从事港口旅客运输服务的经营人,应当采取保证旅客安全的有效措施,向旅客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保持良好的候船环境。港口经营人应当依照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第二十七条港口经营人应当优先安排抢险物资、救灾物资和国防建设急需物资的作业。 第二十八条港口经营人应当在其经营场所公布经营服务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未公布的,不得实施。港口经营性收费依法实行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的,港口经营人应当按照规定执行。 第二十九条国家鼓励和保护港口经营活动的公平竞争。港口经营人不得实施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不得以任何手段强迫他人接受其提供的港口服务。 第三十条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有关行政法规的规定要求港口经营人提供的统计资料,港口经营人应当如实提供。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港口经营人报送的统计资料及时上报,并为港口经营人保守商业秘密。 第三十一条港口经营人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港口经营人摊派或者违法收取费用,不得违法干预港口经营人的经营自主权。
第四章港口安全与监督管理
第三十二条港口经营人必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有关港口安全作业规则的规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等规章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条件,采取保障安全生产的有效措施,确保安全生产。港口经营人应当依法制定本单位的危险货物事故应急预案、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旅客紧急疏散和救援预案以及预防自然灾害预案,保障组织实施。 第三十三条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制定可能危及社会公共利益的港口危险货物事故应急预案、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旅客紧急疏散和救援预案以及预防自然灾害预案,建立健全港口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体系。 第三十四条船舶进出港口,应当依照有关水上交通安全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海事管理机构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通报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船舶载运危险货物进出港口,应当按照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的规定将危险货物的名称、特性、包装和进出港口的时间报告海事管理机构。海事管理机构接到报告后,应当在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间内作出是否同意的决定,通知报告人,并通报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但是,定船舶、定航线、定货种的船舶可以定期报告。 第三十五条在港口内进行危险货物的装卸、过驳作业,应当按照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的规定将危险货物的名称、特性、包装和作业的时间、地点报告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在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间内作出是否同意的决定,通知报告人,并通报海事管理机构。 第三十六条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对港口安全生产情况实施监督检查,对旅客上下集中、货物装卸量较大或者有特殊用途的码头进行重点巡查;检查中发现安全隐患的,应当责令被检查人立即排除或者限期排除。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港口安全生产实施监督检查。 第三十七条禁止在港口水域内从事养殖、种植活动。不得在港口进行可能危及港口安全的采掘、爆破等活动;因工程建设等确需进行的,必须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并报经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批准;依照有关水上交通安全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须经海事管理机构批准的,还应当报经海事管理机构批准。禁止向港口水域倾倒泥土、砂石以及违反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规定排放超过规定标准的有毒、有害物质。 第三十八条建设桥梁、水底隧道、水电站等可能影响港口水文条件变化的工程项目,负责审批该项目的部门在审批前应当征求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 第三十九条依照有关水上交通安全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进出港口须经引航的船舶,应当向引航机构申请引航。引航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规定。 第四十条遇有旅客滞留、货物积压阻塞港口的情况,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疏港;港口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认为必要时,可以直接采取措施,进行疏港。 第四十一条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组织制定所管理的港口的章程,并向社会公布。港口章程的内容应当包括对港口的地理位置、航道条件、港池水深、机械设施和装卸能力等情况的说明,以及本港口贯彻执行有关港口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有关规定的具体措施。 第四十二条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依据职责对本法执行情况实施监督检查。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人员依法实施监督检查时,有权向被检查单位和有关人员了解有关情况,并可查阅、复制有关资料。监督检查人员对检查中知悉的商业秘密,应当保密。监督检查人员实施监督检查时,应当出示执法证件。 第四十三条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将监督检查的时间、地点、内容、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情况作出书面记录,并由监督检查人员和被检查单位的负责人签字;被检查单位的负责人拒绝签字的,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将情况记录在案,并向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第四十四条被检查单位和有关人员应当接受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不得拒绝检查或者隐匿、谎报有关情况和资料。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作出限期改正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拆除违法建设的设施;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罚款:(一)违反港口规划建设港口、码头或者其他港口设施的;(二)未经依法批准,建设港口设施使用港口岸线的。建设项目的审批部门对违反港口规划的建设项目予以批准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六条未经依法批准,在港口建设危险货物作业场所、实施卫生除害处理的专用场所的,或者建设的危险货物作业场所、实施卫生除害处理的专用场所与人口密集区或者港口客运设施的距离不符合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规定的,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建设或者使用,限期改正,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七条码头或者港口装卸设施、客运设施未经验收合格,擅自投入使用的,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使用,限期改正,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八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经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十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违法所得不足十万元的,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一)未依法取得港口经营许可证,从事港口经营的;(二)未经依法许可,经营港口理货业务的;(三)港口理货业务经营人兼营货物装卸经营业务、仓储经营业务的。有前款第(三)项行为,情节严重的,由有关主管部门吊销港口理货业务经营许可证。 第四十九条港口经营人不优先安排抢险物资、救灾物资、国防建设急需物资的作业的,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吊销港口经营许可证。 第五十条港口经营人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经营活动中实施垄断行为或者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承担法律责任。 第五十一条港口经营人违反本法第三十二条关于安全生产的规定的,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依法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法给予处罚;情节严重的,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吊销港口经营许可证,并对其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二条船舶进出港口,未依照本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的,由海事管理机构依照有关水上交通安全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五十三条未依法向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并经其同意,在港口内进行危险货物的装卸、过驳作业的,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作业,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四条在港口水域内从事养殖、种植活动的,由海事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强制拆除养殖、种植设施,拆除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可以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五条未经依法批准在港口进行可能危及港口安全的采掘、爆破等活动的,向港口水域倾倒泥土、砂石的,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消除因此造成的安全隐患;逾期不消除的,强制消除,因此发生的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依照有关水上交通安全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由海事管理机构处罚的,依照其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六条交通主管部门、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海事管理机构等不依法履行职责,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违法批准建设港口设施使用港口岸线、违法批准建设港口危险货物作业场所或者实施卫生除害处理的专用场所,或者违法批准船舶载运危险货物进出港口、违法批准在港口内进行危险货物的装卸、过驳作业的;(二)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给予港口经营许可或者港口理货业务经营许可的;(三)发现取得经营许可的港口经营人、港口理货业务经营人不再具备法定许可条件而不及时吊销许可证的;(四)不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对违反港口规划建设港口、码头或者其他港口设施的行为,未经依法许可从事港口经营、港口理货业务的行为,不遵守安全生产管理规定的行为,危及港口作业安全的行为,以及其他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不依法予以查处的。 第五十七条行政机关违法干预港口经营人的经营自主权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向港口经营人摊派财物或者违法收取费用的,责令退回;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章附则
第五十八条对航行国际航线的船舶开放的港口,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军事机关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 第五十九条渔业港口的管理工作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前款所称渔业港口,是指专门为渔业生产服务、供渔业船舶停泊、避风、装卸渔获物、补充渔需物资的人工港口或者自然港湾,包括综合性港口中渔业专用的码头、渔业专用的水域和渔船专用的锚地。 第六十条军事港口的建设和管理办法由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规定。 第六十一条本法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❻ 马尔代夫签证怎么办理

中国公民到马尔代夫旅游无需提前办理签证。

只要保证护照有效期距离回程日期回在半年以上就可以获得30天的落答地签证。

需要填写的入境卡、出境卡、以及申报表在飞往马尔代夫的飞机上空乘人员会发放。

马尔代夫是一个常年都相对比较适合旅游的国家,全球顶级的海岛度假圣地。马尔代夫的蓝天、海洋、沙滩都是最为著名,被誉为“印度洋的珍珠”。

马尔代夫最大的特色就是一岛一酒店,酒店与海景融为一体,让你时刻沉浸在美景之中。,哪怕只是惊鸿一瞥,她都会令你难以忘记。

当你乘坐的飞机冲出云层,耀眼的白沙岛和绿宝石般的礁湖就会一下子呈现在你眼前。等不及飞机降落,你就会坚信,这里就是天堂。

❼ 一级建造师到底有多难!

一级建造师难度主要体现在:学过的内容记不住、备考资料太多,应试内容不准、太忙,没时间备考、内容太多,所以记不住。

1、学过的内容记不住

能参加一级建造师考试的行业从业人员,往往有丰富的现场实践经验,但缺乏对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学习与梳理,且应试能力欠佳。同时作为需要兼顾工作和生活的社会人,即使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来,也很难长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2、备考资料太多,应试内容不准

一级建造师科目为三科公共课加一科实务课,共四本教材。各类培训机构甚至考试确认(审核)均推出各种复习、辅导资料,让广大考生无从着手。有些资料甚至是直接抄袭,无质量保证,考生们费时费力做题,应试效果却不佳。

3、太忙,没时间备考

时常要出差跑工地现场,是建筑行业在职人员的普遍情况。

4、内容太多,所以记不住

其实记忆有很多种方法,如果说学过又忘了,说明你还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注意事项:

一级建造师备考技巧:

1、高频考点、错题多记忆

在练习过程中,一定要整理错题,对于把握不准的试题考点,同样整理出来,标记好。很多考生嫌麻烦,认为只要在试卷中标出来,以后复习的时候直接看就行,其实大家在整理的过程中,就已经对错题相对应知识点进行了又一遍的巩固记忆,这样才能通过真题或每日一练进行提高。

2、正确选择真题之外练习题

有的考生可能以为做的题越多越好,可事实并不尽然。《法规》这门课程中几乎全部都是法律条文,这些条文的用语都是很严谨的,改变了其中的一个字,其含义就可能会改变。所以,按照《法规》这本书来编制习题集,可以编出来成千上万道。如果考生盲目做题,就会陷入题海不能自拔。

❽ 地理万能答题模式

  • 原因(自然、人为)

  • 条件(有利、不利)

  • 影响(正面、负面)

  • 意义(专两端、中间)

  • 区位(自然、社会、属经济)

  • 效益(经济、社会、环境)

  • 措施(生物、工程、技术)

  • 气候特征(气温、降水、季节组合)

  • 气温特征(季节变化、最冷月均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小)

  • 降水特征(降水总量、雨季长短、季节变化)

  • 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地势起伏)

  • 位置特征(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邻位置)

  • 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生物)

【分析某地的地形特征】
地形特征包括:

①地形类型及其分布:如地形以平原或以山地、丘陵或以高原为主等;
②地势高低起伏:如地势西高东低等;

例如:

简述云贵高原地形特征?
喀斯特地形广布,地形崎岖,多山间坝子;
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

❾ 请问关于“港口工程类项目建议书的编制内容“是国家发改委下文规范的吗告诉我一下是哪个政策法规和文号

我这里有一些格式,规范,你要不要?要的话就联系我吧

热点内容
劳动法上特殊岗位津贴 发布:2025-05-24 11:34:40 浏览:992
公司道德讲堂 发布:2025-05-24 11:32:16 浏览:344
深圳劳动法节假日 发布:2025-05-24 11:26:55 浏览:939
淮安经济开发区人民法院 发布:2025-05-24 11:26:07 浏览:7
2016安徽省劳动法实施细则 发布:2025-05-24 11:25:58 浏览:559
201年刑事诉讼法司考真题 发布:2025-05-24 11:21:53 浏览:312
买东西开收据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5-24 11:10:54 浏览:673
欠条用哪条法律效力 发布:2025-05-24 11:10:16 浏览:733
刑法三百零九条 发布:2025-05-24 11:04:17 浏览:551
立法的原理 发布:2025-05-24 11:04:05 浏览: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