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公祭条例
1. 南京城警报为什么在12月13齐鸣有什么意义
2018年12月13日,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南京隆重举行2018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又一年冬日,转眼已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1周年。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凛冽的寒风中,凌厉尖锐的防空警报声再次在南京上空拉响。
家国休戚与共,人类命运共通。这一天,《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正式实施;这一天,来自世界爱好和平的人士,聚首南京,共同推开记忆之门,为的是一起点亮和平之光。
南京城市上空拉响防空警报。
国家公祭“默哀一分钟”写入法规
从2014年开始,每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公祭日当天,南京全城默哀一分钟。今年,“默哀一分钟”被明确写入法规。
11月23日,江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全票通过《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条例》第十二条明确,举行国家公祭仪式鸣放警报时,除了正在执行紧急任务的特种车辆、正在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以外,其他人员就地默哀一分钟,其他机动车、火车、船舶等停驶鸣笛致哀一分钟。该条例于12月13日起正式实施。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表示:“《条例》具有里程碑意义,让国家公祭各项保障工作有法可依。法律支撑下的仪式感,有利于更好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条例》主要起草人之一、江苏省人大代表、江苏三法律师事务所主任孙勇认为,《条例》中的规定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导向意义,发挥了立法的价值引导功能,更能进一步凸显南京“博爱之都”“和平之城”的城市形象。
今天,和平鸽继续放飞,穿越这座古老的城市,飞向高远的天空与未来。81年,南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也在创造新辉煌。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心手相连,创造美好未来的信心和信念无比坚定。
12.13
这段不可抹杀的历史
是所有中国人不容忘却的记忆
祭奠同胞
铭记历史
勿忘国耻
兴我中华
2. 南京大屠杀公祭日那天,下完下半旗之后,干什么
1、6项悼念纪念活动,这其中包括:举行下半旗仪式;南京市部分区同步举行悼念活动;全国抗战主题纪念(博物)馆同步举行悼念活动;海外华侨华人社团同步开展悼念活动;组织“世界和平法会”;举办“烛光祭”活动。
2、另外,《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也从2018年12月13日起施行。这是首部国家公祭地方法规。
3、《条例》明确要求,举行国家公祭仪式鸣放警报时,除了正在执行紧急任务的特种车辆、正在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以外,其他人员就地默哀一分钟,其他机动车、火车、船舶等停驶鸣笛致哀一分钟。
4、为保证悼念活动的庄重感和仪式感,国家公祭设施周边禁止一切公共娱乐活动。
5、《条例》规定,举行悼念活动或参观国家公祭设施时,应真诚缅怀逝者,保持安静肃穆,不得亵渎、损毁国家公祭设施,不得身着、佩戴与国家公祭设施环境、氛围不符的服饰、图标,不得扰乱公共秩序等。
6、除此之外,《条例》也对伤害民族情感的“精日”行为划定了“法律红线”:禁止歪曲、否认南京大屠杀史实等言论;禁止在国家公祭设施等地使用具有日本军国主义象征意义的军服等道具拍照、录制视频等;禁止侵害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幸存者的姓名、肖像等合法权益。
7、同时,《条例》要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国家公祭主题教育纳入南京市中小学地方课程,组织教材编写。
3. 南京大屠杀公祭日所有工地都放假吗,为什么有的工地没有放假呢
根据现行政策,没有强制性放假规定。
2018年11月23日,江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2018年12月13日起,《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正式施行。
《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第十条,市、区人民政府和江北新区管理机构应当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要求,制定工作方案,建立协调工作机制,保障国家公祭活动顺利进行。
市人民政府应当在国家公祭活动前发布通告,明确鸣放警报、临时管制措施、行为规范等相关要求。
《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中并没有放假的规定。
(3)南京公祭条例扩展阅读
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灭绝人性的暴行,是中华民族的深重苦难,是南京城市永久的沉痛记忆。全市人民应当不忘国耻,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国家公祭场所管理区应当保持庄严肃穆、环境整洁,并禁止实施下列行为:
(一)开设娱乐场所;
(二)设置与悼念主题明显不相适应的门牌店招、标识标志、广告等;
(三)擅自摆摊设点,进行销售、游艺、表演、乞讨等;
(四)其他有损国家公祭场所环境与氛围、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
举行悼念活动或者参观国家公祭设施时,应当真诚缅怀逝者,遵守下列规定:
(一)保持安静肃穆,不得嬉闹喧哗;
(二)爱护历史文物,不得亵渎、损毁国家公祭设施;
(三)衣着端庄得体,不得身着、佩戴与国家公祭设施环境、氛围不符的服饰、图标;
(四)服从组织引导,不得扰乱公共秩序;
(五)国家公祭设施的其他管理规定。
4. 国家公祭日不允许干什么
禁止在国家公祭设施、抗战遗址和抗战纪念馆等地使用具有日本军国主义象征版意义的军服权、旗帜、图标或者使用相关道具,拍照、录制视频或者通过网络对上述行为公开传播等。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副研究员胡卓然指出,明确“精日行为”的罚则,对遗址进行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上的保护,这回应了社会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