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通婚法规
⑴ 少数名族和汉族的婚姻法有什么不同
没有的,我们中国大陆并没有对因为民族不同而对法定婚龄做变通规定,统一适用版婚姻法的权规定:男22周岁,女20周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六条 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晚婚晚育应予鼓励。
⑵ 少数民族和,汉族通婚的法定结婚年龄
法定结婚年龄抄 《婚姻法》第6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晚婚晚育应予鼓励。” 为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现行《婚姻法》规定,民族自治区可以根据本民族实际情况,对法定婚龄作变通规定。 婚姻法规定的婚龄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法律也允许对婚龄作出例外规定。比如考虑我国多民族的特点,婚姻法第五十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结合当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体情况,制定变通规定。”目前,我国一些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机关对婚姻法中的法定婚龄作了变通规定。比如新疆、内蒙古、西藏等自治区和一些自治州、自治县,均以男二十周岁,女十八周岁作为本地区的最低婚龄。但这些变通规定仅适用于少数民族,不适用生活在该地区的汉族。 中国香港法定结婚年龄是16岁。 台湾法定结婚年龄为20岁。父母同意下男18岁,女16岁。
北京隆安律师事务所刘辉律师为您解答,望采纳,谢谢!
⑶ 56个少数民族的婚姻法规定
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聚集区形成了自治区、自治版州、自治县等。民族自治地权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结合当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体情况,制定变通规定。
法律依据:
《婚姻法》第五十条,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结合当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体情况,制定变通规定。自治州、自治县制定的变通规定,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区制定的变通规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⑷ 有没有少数民族规定禁止与汉人通婚的
中国法律没有规定禁止哪个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回族人民因为信仰不同,民族习惯只为和信仰穆斯林的人结婚,这也只是回民传统习惯,并不是法律规定,
⑸ 哪些民族不能与别的民族通婚
现在中央的民族政策里没有不准通婚这一条,相反,历朝历代只要是开明的执政者基本上都是鼓励民族大融合的,而通婚就是很重要的一样手段!
⑹ 中国婚姻法上曾经规定过少数民族女方不能嫁给汉族吗~~
婚姻法规定婚姻自由原则,但是不能违背法律中的禁止性规定,比如重婚、直系版血亲、三代权以内旁系血亲、结婚年龄、禁止性疾病等。民族属性不是禁止性规定,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婚姻要遵从社会习惯性、民族习惯性,政府对有禁忌的民族通婚采用不鼓励、不禁止、不强制的态度。这个在高院的司法解释中有规定的。
⑺ 我国哪些少数民族只允许本民族内部通婚
回民和汉民可以通婚 前题是:你要信教,你要详细伊斯兰教,之后,你要成为穆斯林,并遵守穆斯林的习俗。 伊斯兰教有一条教义,大意是穆斯林(信伊斯兰教的人,伊斯兰信徒)只能与穆斯林相爱结婚。反过来讲,就是穆斯林绝对不能和非穆斯林(卡菲勒)相爱结婚的。而且,在伊斯兰教信仰中,穆斯林是信教的,是高贵的,圣洁的,而卡菲勒,是不信教的,是有待教化的,有点共产党员和普通群众的关系,呵呵。在《古兰经》中有大量的抬高穆斯林,贬低卡菲勒的教义,穆斯林要是放弃伊斯兰教信仰,那是万万不可的。即使在中国,你不信了,也不能明说,则会被群欺而攻之。 在这种宗教背景下,形成了回族(穆斯林)不跟汉族(确切的说是所有不信教的人,只是中国当然汉人多了)结婚的历史传统。 置身于汉族人的汪洋大海,完全不跟汉族人通婚,是不可能的。历史上,朱元璋明朝为了同化色目人(现代回族的前身),禁止其内部通婚,要求其须与汉人通婚。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穆斯林形成了一种片面通婚传统,一是尽量避免与非穆斯林结婚,二是与非穆斯林结婚必须使对方入教信教。三是回男大量迎娶汉女随回籍,回女绝少嫁汉男,娶回女之汉男又必须是倒插门入回教。这里不排除例外情况,而且现代社会,尤其中国目前社会环境,例外情况也时有发生。但历史发展到现在,主流还是如此。 这里,大家可以看出,这中间环环相扣,逻辑严谨。主要因为两条教义,一是只能穆斯林之间嫁娶,二是穆斯林不能放弃信教。汉族人一直引以为傲的同化能力,在这里遭到了滑铁卢,这两条教义,像一块磁石,不断地吸纳,影响不但扩大,而自身却无发散损失。按照这种理论和现实发展,即使你目前身边没有接触回族穆斯林的可能性(回族分布很广,但还是有许多地区的人没有生活接触),但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你身边可是多了回族穆斯林的身影,你的生活禁忌也开始多了起来,不能吃猪肉,甚至不能谈猪,谈猪有人色变,或许那个人就是你的姑姑姑丈。 回汉混居地区的青年,普遍发生的爱情悲剧,那就如同《穆斯林的葬礼》中的例子,回族女孩爱上了汉族男青年,或者汉族女孩爱上了回族男孩,或者倒过来。总会受到很多的阻碍和煎熬,结局也多大不好。如果各位到涉及回族的论坛社区转转,到网络搜一下“回族”“通婚”,你会看到多少与你同时代的爱情悲剧在上演! 由于上述的原因,再加上目前的民族政策,汉回通婚的,大多以汉族人妥协入回组建一个回族家庭而告终。他们的子女,也顺理成章的成了一个回回,一个正宗的穆斯林。 不可否认,汉回通婚后的子女,对汉族拥有更多的感情,但他/她已经深深烙上了回族的烙印,回族宗教文化的影响力,远远强于汉族,而且这种在汪洋汉族中独树一帜的个性魅力,也让一部分人引以为傲。 由此,悖论出现了,怪圈出现了。 一个个黄皮肤的回族人,流着汉人的血,信起了伊斯兰教,祖宗不是炎黄了,向西方的波斯阿拉伯翘头遥望,“我那遥远的祖先,.... ” 几十年过去了,新一轮的汉回通婚悲剧又开始上演了,我们中华民族,在慢慢的爱情悲剧中,被伊斯兰教蚕食,终于,无须武力暴力,像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一样,转变成了一个伊斯兰国家,而且不同的是,我们的祖先是波斯人,阿拉伯人。炎黄和汉族,已经进入了历史故纸堆!
⑻ 中国少数名族奇特的婚姻制度
《中国少数民族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研究》共分三章,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为了读者阅读方便,在第一、第二章中,我按照各外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域情况,将其分为东北、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中南、东南地区少数民族,西北地区少数民族,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四节加以介绍,这种划分只是作者的个人观点,不是官方的划分,也并非完全科学的划分。
第一章“中国少数民族特色婚俗研究”:鉴于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光辉灿烂的文化和习俗,尤其是在婚姻家庭习俗方面十分丰富,每一个民族都有各种各样的婚姻习俗,而《中国少数民族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研究》的写作篇幅又是有限的,所以,每一个民族我只是选择其众多婚姻习俗中的几个相对典型的恋爱习俗、定亲习俗、婚礼习俗等加以介绍,而不能全面地介绍每一个民族的所有婚姻家庭习俗。所谓的典型也只是我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并不能完全代表该民族人民自己的看法。
第二章“中国少数民族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历史与变迁研究”:以介绍和论证各个少数民族的婚姻制度和家庭制度为主,兼而介绍了各个少数民族的生育制度和继承制度。重点研究了各个少数民族婚姻家庭制度的历史,也简单介绍了各个少数民族婚姻家庭制度的变迁。在结婚制度中,主要研究各个民族的结婚条件、结婚程序;在家庭关系中,主要研究各个民族的家庭结构、父母子女关系、其他亲属关系;在离婚制度中,主要研究各个民族的离婚观念、离婚条件、离婚程序、离婚的法律后果等等。也是由于《中国少数民族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研究》的写作篇幅的原因,大部分只是作了简要的介绍,不能十分深入地研究,不能不令人遗憾。
第三章“中国少数民族婚姻家庭制度的现状研究”: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根据作者和课题组成员在各个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收集的资料以及各民族大学生的调查问卷一媒体资料等进行写作的,由于时间和经费的原因,作者并没有对所有的少数民族地区都进行婚姻家庭现状的田野调查,所以,这一部分的研究内容也不能做到是对每一个民族的婚姻家庭制度的现状的完全准确的研究。我主要介绍了各个少数民族结婚制度的现状、夫妻关系的现状、亲子关系的现状、离婚制度的现状、生育制度的现状、继承制度的现状。由于受各个少数民族婚姻家庭制度历史传统的影响,以及各个民族自治地区依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相继颁布实施了一些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变通规定,从而使得各个少数民族的婚姻家庭制度的现状也各有特点,值得我们去研究。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作者简介 雷明光,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北京市君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北京大学妇女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北京市律师协会婚姻家庭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台湾东吴大学法学院客座教授。研究领域:知识产权法、婚姻家庭法、继承法。参与编写了《商法》、《妇女权益的法律保障》、《婚姻法释义与实证研究》. 《新婚姻法解释与适用》、《新婚姻法指南》、《中国婚姻法》等十余部著作。在《新华文摘》、《法学杂志》、《河北法学》、《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贵州民族学院学报》、《中国妇女》等刊物上发表几十篇论文。多次担任中央电视台第二套《经济与法》、第四套《法律讲堂》、第七套《法律编辑部》、教育三台《法制播报》,以及北京电视台第三频道《法制进行时》、《北京青年报》法律圆桌等栏目的主讲人或案件评论专家。
⑼ 少数民族的婚姻法
为尊重少数民族的婚姻习俗,我国婚姻法历来都许可民族自治地方根据本民族版的具权体情况制定变通规定。《婚姻法》第50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结合当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体情况,制定变通规定。”这是国家的民族政策在婚姻立法上的具体表现,也是在民族自治地方贯彻执行婚姻法的必要措施。1980年婚姻法公布后,各民族自治地方相继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的基本原则,结合当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体情况,制定了执行婚姻法的补充规定或变通条例。 我国的少数民族,特别是农村、牧区的少数民族,历来多有早婚的习惯。解放后早婚的现象依然普遍。所以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的执行婚姻法的变通规定多将降低法定婚龄作为主要内容,变通后男子结婚不得早于20周岁、女子结婚不得早于18周岁。
⑽ 少数民族之间或与汉族通婚,其后代的民族如何确定
按照我国《中国公民民族成份登记管理办法》规定:不同民族的居民结婚所生子女,或收养其他民族的幼儿(经公证部门公证确认收养关系的),其民族成份在满十八周岁以前由父母或养父母商定,满十八周岁者由本人决定,年满二十周岁者不再更改民族成份。
根据《中国公民民族成份登记管理办法》规定:
第六条 公安部门在办理新增人口户口登记时,应根据新增人口父母的民族成份,确认其民族成份。如新增人口的父母民族成份不同,应根据其父母共同签署的民族成份填报申请书予以确认并登记。
如:蒙古族与汉族通婚所生子女民族身份可以确定为蒙古族或者汉族。 现在汉族和少数民族通婚,所生子女确定为少数民族身份的居多,因为国家对少数民族在升学、就业、提干等方面有照顾政策。
(10)民族通婚法规扩展阅读:
《中国公民民族成份管理办法》规定下列公民未满十八周岁,其法定监护人可以在下列情况下申请变更其民族成份一次:
(一)公民未满十八周岁,其父母婚姻关系发生变化其民族成份与有抚养权的一方不同的;
(二)公民未满十八周岁,其民族成份与养父(母)或继父(母)民族成份不同的。
公民年满十八周岁,其本人可以在年满十八周岁后的两年内自愿选择其父或其母的民族成份一次。
第八条 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变更民族成份,应由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提出申请;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申请变更民族成份,应由其本人提出申请。
第九条 申请变更未满十八周岁公民的民族成份,需提交以下证明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