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浙江科普条例

浙江科普条例

发布时间: 2021-01-08 00:06:50

『壹』 浙江省志愿服务条例的具体条例

(2007年11月23日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过 自2008年3月5日起实施) 第一条 为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规范和促进志愿服务活动,保障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的合法权益,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及其志愿服务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志愿服务组织,是指专门从事无偿服务社会和帮助他人,依法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组织及其分支机构、团体会员。
本条例所称志愿者,是指在志愿服务组织登记注册,或者参加志愿服务组织临时招募,以自身知识、技能等自愿、无偿服务社会和帮助他人的个人。
本条例所称志愿服务,是指经志愿服务组织安排,由志愿者实施的无偿服务社会和帮助他人的公益行为。
第四条 省、市、县(市、区)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负责指导和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由同级共青团组织承担。
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对各自分工范围内的工作进行指导。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志愿服务纳入社会发展规划,支持和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必要的保障。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应当鼓励和支持志愿服务活动,宣传志愿精神,维护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的合法权益。
第六条 全社会应当尊重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提倡和鼓励社会各界和广大公民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
第七条 每年三月五日为浙江省志愿者日。 第八条 省、市、县(市、区)志愿者协会,应当依法到民政部门登记注册。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成立志愿服务组织,应当向志愿者协会提出申请,成为志愿者协会的分支机构或者团体会员。
第九条 志愿服务组织履行以下职责:
(一)建立和健全志愿服务组织的章程、制度,制定志愿服务活动的规定、措施;
(二)制定志愿服务工作计划,组织实施志愿服务活动;
(三)负责志愿者的招募、登记、培训、考核、管理、表彰,对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知识和理念教育;
(四)根据志愿者要求,开具志愿服务绩效证明;
(五)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帮助,维护志愿者的合法权益;
(六)依法筹集、使用和管理志愿服务活动资金、物资;
(七)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的宣传、合作与交流活动;
(八)志愿服务组织章程规定的其他职责。
志愿者协会协助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指导和协调本行政区内志愿服务组织的活动。
第十条 志愿服务组织可以单独或者联合招募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招募志愿者,应当以适当方式公告志愿服务计划,并告知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第十一条 志愿服务组织应当实行志愿者注册制度,鼓励志愿者注册参加志愿服务。
第十二条 服务组织应当建立志愿者档案,制定志愿者服务时间累计和绩效评价制度。
第十三条 服务组织应当统一志愿服务标识。志愿服务标识的式样、使用及管理办法由省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规定。
第十四条 服务组织进行重大的志愿服务活动,应当提前十五天将志愿服务计划报同级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备案,并在志愿服务活动结束后十五天内,将志愿服务活动情况报同级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备查。 第十五条 志愿者应当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征得其监护人的同意后,可以参加与其年龄、身心状况相适应的志愿服务活动。
第十六条 志愿者享有以下权利:
(一)获得所参加的志愿服务活动的相关信息;
(二)获得从事志愿服务活动所需的物质和安全保障;
(三)对志愿服务组织的工作提出建议、批评和进行监督;
(四)自身需要他人帮助时,优先获得志愿服务;
(五)退出志愿服务组织;
(六)法律、法规及志愿服务组织章程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十七条 志愿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志愿服务组织的章程和管理规定;
(二)履行志愿服务承诺,参加志愿服务组织安排的志愿服务活动;
(三)参加志愿服务组织安排的教育和培训;
(四)尊重志愿服务对象,保守志愿服务对象的隐私和秘密,不损害志愿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
(五)维护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的形象和声誉,不以志愿者身份从事营利性活动或者其他违背社会公德的活动,不向志愿服务对象收取或者变相收取报酬;
(六)妥善使用和保管志愿服务标识;
(七)法律、法规及志愿服务组织章程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十八条 志愿服务的范围主要包括扶贫济困、帮老助弱、帮孤助残、支教助学、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科普宣传,以及其他社会公益活动。
第十九条 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与志愿服务对象是自愿、平等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志愿服务组织与志愿者、志愿服务对象可以订立志愿服务协议,明确服务的内容、要求以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十条 需要志愿服务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向志愿服务组织提出申请,并告知有关志愿服务事项的完整信息。志愿服务组织应当及时对申请事项进行审查,并给予答复。
志愿服务组织根据志愿服务对象的申请或者实际需要,提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
第二十一条 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对象应当根据服务项目需要,对参加志愿服务的志愿者进行必要的专项服务培训,并提供必要的物质和安全保障,办理相应的人身保险。
第二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行指派志愿服务组织提供服务,不得利用志愿服务组织或者志愿者的名义、标识进行非法活动、营利性活动或者与志愿服务无关的活动。 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等保障。
第二十四条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活动的经费包括下列来源:
(一)政府财政支持;
(二)社会捐赠或者资助;
(三)其他合法收入。
志愿服务经费的筹集、管理和使用应当公开,并接受政府有关部门、捐赠者、资助者和志愿者的监督。
志愿服务经费应当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私分、挪用。
第二十五条 鼓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活动进行捐赠、资助。捐赠、资助的财产使用应当尊重捐赠者、资助者的意愿,符合公益目的。
捐赠者和资助者依法享受税收等方面的优惠。
第二十六条鼓励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在招考公务员或者招聘人员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聘用对志愿服务有贡献的志愿者。
第二十七条教育部门和有关社会团体应当把培养青少年志愿服务意识纳入思想品德教育范围,并将青少年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情况纳入考核评价体系。
大专院校和中学应当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活动,并将其纳入社会实践课或者综合实践活动课。
第二十八条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和新闻媒体应当积极开展志愿服务的公益性宣传。
第二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表现突出的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以及对志愿服务有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三十条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因志愿服务组织过错给志愿者造成损害的,志愿服务组织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因志愿服务对象的过错,或者其他原因给志愿者造成损害的,志愿服务组织应当协助志愿者依法获得赔偿或者补偿。
第三十一条 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对志愿服务对象或者其他相关人员造成损失的,由志愿服务组织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志愿者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志愿服务组织承担民事责任后,可以依法向志愿者追偿。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利用或者变相利用志愿服务组织或者志愿者名义、志愿服务标识进行营利性或者非法活动的,公安、民政、工商等有关部门应当予以制止,并依法追究其责任。
第三十三条 侵占、私分、挪用志愿服务经费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志愿服务组织安排志愿者到省外、境外从事志愿服务活动,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三十五条 本条例自2008年3月5日起施行。

『贰』 科学普及的科普立法

2002年6月,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
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9年,南京市颁布了《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

『叁』 浙江男子患癌,介入治疗后肿瘤被“饿”死,这种方法适用所有癌症吗

癌细胞不是外来细胞,是我们自身的细胞变异,不按照正常的规律生长的结果。癌细胞会跟正常细胞竞争营养物质,导致机体迅速消瘦。利用“饿”死肿瘤的办法,可以将肿瘤的供氧链切断,导致肿瘤无法生长,而被饿死。

浙江的一位患癌男子,利用介入疗法,将肿瘤“饿”死。这是人类对付癌症的一个新尝试,主要是因为这位病人的血小板偏低,没有办法实施手术,血小板数值偏低再动手术的话,有可能导致大出血,浙江台州的中心医院,给这位患者制定了一套介入治疗的方案。

介入疗法适合哪些癌症?

介入疗法,这种方法适合各种实体肿瘤如肝、肺、食道、胰腺、胃、结肠、直肠、膀胱、盆腔等部位肿瘤的动脉药物灌注治疗。希望以后的医学能够越来越发达,疾病越来越容易治疗。

『肆』 科普是什么意思

科普是指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的、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公众接受的自然科学和专社会科学知识、推广属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科学普及是一种社会教育。

2002年6月,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9年,南京市颁布了《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

(4)浙江科普条例扩展阅读

科普常见特点

一些科学知识作品的常见特征包括:

1、娱乐性较高,或对观众较为切身

2、强调独特性和较偏激

3、探讨的主题不受专家重视或超出已有学术研究范围

4、基本、简化的科学概念

5、向拥有少量甚至没有科学背景的观众传授科学知识,故内容偏向更透彻地讲解科学基本概念

6、传达综合不同科学领域的新概念,并提出学术上新的应用范畴

7、使用比喻和类推法去解释深奥及或抽像的科学概念

『伍』 全国科普示范县的创建办法

(2009年修订) 第一条 为规范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的创建和管理工作,深入开展创建活动,加强基层科普能力建设,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全民科学素质纲要》),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应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党政机关各职能部门间的协调合作,统一部署,整合资源,形成大联合、大协作的科普工作格局;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繁荣科学文化,创造文明社会环境。主要内容为:
(一)围绕当地党委、政府工作中心,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出发,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科普工作规划,出台地方区域性引导政策文件;健全科普工作协调领导制度。
(二)围绕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的提高,深入开展科普工作;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工作主题开展科普宣传教育;组织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全面实施《全民科学素质纲要》。
(三)积极推进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改善科普工作的环境和条件,增强基层组织的科普服务能力。
(四)推动科普工作的群众化、社会化、制度化,营造良好的科普工作氛围。
(五)充分发挥区域内各科普示范单位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广在科学教育和普及工作中积累的典型经验,扩大优秀科普工作成果的受益面,搭建横向交流的平台,强化示范效应,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第三条 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命名的县级行政区划科普示范单位。所指县(市、区)为国家现阶段划定的各行政县、县级市、市辖区和旗等。
第四条 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的创建工作遵循“自愿申报、逐级创建、积极推进、动态管理、常抓常新”的原则。在各地广泛开展创建科普示范街道(乡镇)、社区(村)和省级科普示范县(市、区)的基础上,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根据实际发展需要,制定本地的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发展规划和计划,依据自愿申报、动态管理的原则提出创建数量,积极鼓励各县(市、区)通过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不断提升科普工作能力,不断创新发展,推进《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在县域的实施。
第五条 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实施动态管理,每5年一个周期。程序包括申报、创建、检查、命名和示范等。 第六条 申报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的单位须是第三条中所规定的行政单位。特殊行政区域参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 申报单位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党政主要领导重视科普工作,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精神文明建设规划。
(二)科普工作具有区域代表性和特色,对周边地区有示范和辐射作用。
(三)有财政科普专项经费投入保障。
(四)有较完善的基础科普设施和较好的科普资源调配能力。
(五)有健全的科普机构和稳定的科普队伍。
(六)申报单位须是省级科普示范县(市、区)。通过近年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的单位,在同等情况下优先考虑。
第八条 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的申报工作起止日期由中国科协发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在规定期限内布置安排具体工作。
第九条 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由各县(市、区)党委或政府正式提出申请,按照申报要求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报送材料。
第十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对申报单位进行审核,依据本地的创建能力和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的发展规划确定本地申报名单并报送中国科协。
第十一条 中国科协对各地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备案,并公布创建单位名单。 第十二条 创建单位依照《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标准》全面开展创建活动,创建期为2年。
第十三条 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检查命名工作由中国科协统一部署,分为三个阶段:创建单位自查,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检查,中国科协复核命名。
第十四条 检查的依据是《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标准》和《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测评指标》。
第十五条 中国科协对通过检查复核的创建单位给予命名,授予“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牌匾,示范期为5年。
第十六条 在示范期内,各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应按照《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标准》深入开展科普工作,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示范第3年,自愿申报下一轮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的创建,申报单位进入下一轮创建期。 第十七条 中国科协负责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的总体规划和指导,包括制定和修订《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手册》,为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给予支持;组织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的监测评估;组织或支持经验交流和培训活动,扩大示范效应。
第十八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是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的直接管理单位,负责制定本地区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的总体规划,做到统筹安排、积极推动、合理布局;负责辖区内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的申报和检查测评;通过各项支持为本地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培育特色典型,推广示范经验;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省级科普示范县(市、区)的创建,为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的创建工作奠定基础。
第十九条 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接受中国科协和省地级科协的业务指导和不定期的监测评估,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县(市、区)科协的作用,加强与各职能部门的协作,联合社会力量,不断创新发展,强化示范效果。
第二十条 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对出现弄虚作假情况的单位,将进行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将取消县(市、区)的申报资格。
第二十一条 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在申请中国科协科普项目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第二十二条 中国科协对创建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予以表彰,并对其典型经验进行宣传。
第二十三条 经中国科协认定,在实施《全民科学素质纲要》中取得突出成绩、具备典型特色示范效应的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可直接获得下一轮“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资格。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中国科协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原《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管理办法(暂行)》自行失效。

『陆』 科普栏目的名称有那些

栏目名称:《科普信息》、《实用技术》、《科技前沿》、《教子锦囊》、《环境保护》、《科学素质》、《节能减排》、《科学奥秘》、《科普精英》、《致富有方》、《科幻作文》、《优育优教》、《环保警讯》、《防艾知识》、《科技论坛》。

1、《科普信息》

科普知识(Science knowledge)是一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种种科学现象和理论的知识文字。用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

2、《实用技术》

实用技术,是指具有实用性、侧重于实用性的应用技术。

3、《科技前沿》

《中国科学技术前沿(中国工程院版)(第12卷)》由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主编。内容涉及机械与运载,信息与电子工程,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能源与矿业工程,土林、水与建筑工程,环境与轻纺工程,农业、医药卫生及管理工程等。

4、《环境保护》

利用电离辐射处理环境污染物以达到消除或减少对环境危害的技术。辐射技术是利用射线与物质间的相互作用电离和激发产生的活化原子与活化分子,使之与物质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及生物学变化,采用此技术可对常规处理方法难以去除的某些污染物进行处理。

5、《节能减排》

国务院关于发布《节约能源管理暂行条例》的通知在1986.01.12由国务院颁布。




『柒』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中明确规定把科普作为()的重要内容

选C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第十四条 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把科普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捌』 浙江省消防条例的第四章

宣传教育
第三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并组织实施年度消防宣传教育计划,提高公民的消防安全意识和素质。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指导、帮助村(居)民委员会开展群众性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普及家庭防火知识。
第三十七条 公安机关及其消防机构应当加强消防法律、法规、规章及消防安全技术、知识的宣传教育;协调有关部门指导、监督社会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加强互联网公共消防服务平台建设,开展网络消防宣传教育和在线消防咨询。
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应当将消防知识编入中小学教材和职业培训教材,督促学校、各类培训机构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住房和城乡建设、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旅游等部门应当结合本系统、本行业特点,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工作,并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相关岗位培训及考核内容
。 科学技术、司法行政等部门应当将消防知识和消防法律、法规纳入科普、普法教育内容。 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应当开设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栏目,开展公益性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提示性宣传、火灾安全警示教育和自救互救知识普及活动。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和妇女联合会等团体应当结合各自工作对象的特点,组织开展消防宣传教育。
第三十八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本单位人员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工作。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当每半年至少组织开展一次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定期对师生开展消防安全、用火用电知识和火场自救互救、逃生常识的教育,每学年至少组织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
第三十九条 每年11月为全省消防安全宣传月,11月9日为全省消防日。在消防安全宣传月、消防日,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集中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玖』 法律规定的科普经费是多少依据

我国立法机关鼓励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的科学内技术普容及法草案规定,各级政府应当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水平;同时草案还有关于国家依法对科普事业实行税收优惠的规定。

热点内容
刑法七十五条 发布:2025-07-29 00:35:02 浏览:679
身份证复印件在合同中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7-29 00:34:50 浏览:428
非洲加蓬劳动法对超时规定 发布:2025-07-29 00:30:28 浏览:177
何为企业道德 发布:2025-07-29 00:20:03 浏览:574
法官男头像 发布:2025-07-29 00:09:05 浏览:594
劳动法专项培训的认定 发布:2025-07-29 00:07:18 浏览:3
不交个税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发布:2025-07-28 23:56:08 浏览:920
行政与诉讼法性考任务5 发布:2025-07-28 23:51:48 浏览:715
网贷欠了5万要负什么法律责任 发布:2025-07-28 23:50:25 浏览:861
舒城县人民法院电话 发布:2025-07-28 23:46:53 浏览: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