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监督条例的题
『壹』 单选题《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的监督执纪有几种形态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的监督执纪有四种形态。
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七条规定,党内监督必须把纪律挺在前面,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约谈函询,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成为违纪处理的大多数;党纪重处分、重大职务调整的成为少数;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成为极少数。
第一种:党内关系要正常化,批评和自我批评要经常开展,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
第二种:党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要成为大多数。
第三种:对严重违纪的重处分、作出重大职务调整应当是少数。
第四种:而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只能是极少数。
(1)党内监督条例的题扩展阅读:
在实践中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做法:
1、紧盯苗头问题,建立谈话机制。
通过拓宽问题线索渠道,我们可以发现和紧盯事涉群众优惠政策落实情况的问题,专项检查、行政执法、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和收集的问题线索,在监督检查、信访举报中发现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等“四风”方面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通过及时谈话提醒,第一时间消除“隐患”。
2、紧盯时间节点,狠抓纪律作风。
应当注意关键节点纠治“四风”,特别是年节假期,此刻“四风”问题会出现隐形变种,会有新情况新动向。应当坚持节前提醒、节中暗访,节后通报,严肃查处顶风违纪行为。
3、紧盯关键少数, 加大审查力度。
紧盯“一把手”这个关键少数,用纪律这把戒尺从严查处违纪违法行为,坚持一把尺子、一个标准执纪到底,以“零容忍”态度确保纪律刚性约束,让惩治极少数成为常态。应当围绕中心工作,强化问责,坚持“一案双查”,既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又追究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
4、紧盯案件审理,注重教育警示。
紧盯处理的每一起案件,及时撰写案情分析报告,审理报告以党纪尺子衡量,用纪律语言描述,不仅列明违纪事实,还应反映其对所犯错误的认识,附上检讨书和违纪事实见面材料。
『贰』 党内监督条例存在什么问题
2003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实施多年来,对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加强党内监督,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形势发展,《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已不能完全适应全面从严治党新的实践需要,如有些规定比较原则,操作性不强,约束力不够。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强党内监督,严格规范权力行使,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对强化党内监督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依规治党,为修订《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提供了重要遵循。中央2013年决定修改《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近年来,各级党委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强化问责机制,积累了不少经验,也需要在修订《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体现出来。这些为修订《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奠定了重要基础,修订工作时机成熟、条件具备。
另外,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五中中央提出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议,这样,六中全会讨论党建问题比较合适。在六中全会讨论修订《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也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全面从严治党符合逻辑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