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义务
㈠ 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有哪些
法律分析:
一、劳动者的权利:
1、劳动者拥有平等就业的权利。这意味着所有具有劳动能力公民都有获得职业的机会。
2、劳动者有权选择职业。基于个人意愿,劳动者可以挑选符合自身能力与兴趣的职业。
3、劳动者理应获得劳动报酬。随着劳动制度的改革,劳动报酬已成为劳动合同中的必要条款。
4、劳动者有权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这是对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最直接保护,确保他们在工作中得到安全与健康。
5、劳动者享有休息权。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劳动者有权享有休息。国家也致力于发展休息和休养设施,并规定了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
6、劳动者享有社会保险和福利。疾病和衰老是每个劳动者都可能面临的问题,社会保险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7、劳动者有权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宪法规定,公民有权受教育,这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
8、劳动者有权提出劳动争议处理。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当事人因执行《劳动法》、履行集体合同或劳动合同规定而产生的争议。
9、劳动者还享有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二、劳动者的义务:
1、劳动者需履行诚信义务: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劳动者有责任就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向用人单位如实地说明。
2、劳动者必须遵守法律义务:劳动合同法是规范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行为的法律。作为劳动合同的一方,劳动者也必须遵守法律规定和双方的约定。若劳动者有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应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八条 劳动者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民主管理或者就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
第五十八条 国家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实行特殊劳动保护。未成年工是指年满十六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劳动者。
第七十八条 解决劳动争议,应当根据合法、公正、及时处理的原则,依法维护劳动争议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㈡ 法律规定劳动者应承担的义务有哪些
法律分析:根据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1.完成劳动任务——最基本的义务。2.提高职业技能。3.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4.遵守劳动纪律。5.遵守职业道德。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三条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㈢ 劳动保护法中劳动人员的法定义务是什么
劳动保护法中劳动人员的法定义务是什么?
按《劳动法》第三条规定,劳动者法定义务是: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什么是劳动保护法规?
答:劳动保护法规是指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安全与健康的法律和规程。其中有安全技术的规程与办法;工业卫生的规程与标准;工作时间与休假制度的规定;女工的特殊保护;处理伤亡事故的规程;以及为了监督这些法规实施的组织制度,以保证劳动者在安全的条件下进行劳动。
劳动保护法怎么用?
劳动者权益保护法是一部法律,严禁使用童工,对违反规定招用了童工的单位或个人,由劳动部门责令其将童工送回原居住地,规定劳动者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1) 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遵守法律的原则。
(2)应采用书面形式鉴定劳动合同。
(3)了解劳动合同所必须具备的条款:合同期限、工作内容、性质、工作地点;工资报酬奖金、津贴等标准;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纪律和奖惩规程,劳动合同终止条件;违约责任等。
请问有劳动保护法么?求劳动保护法知识竞赛题目及答案!
你所说的劳动保护法,应该是指:《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关系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法规的,你网络一下就能搜索到的。
劳动保护法中对职工辞职是怎么规定?
劳动者辞职,只需要提前一个月以书面的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就可以解除劳动关系。
一、个人提出离职分三种情况:
1、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合同法》38条的情况,劳动者书面提出解除劳动关系后可以立即走人不需要用人单位的批准,并可以要求支付剩余的工资及经济补偿金(每工作1年支付1个月工资)及办理离职手续等;
2、没有提前30天提出离职,用人单位也不存在《劳动合同法》38条的情况,劳动者直接提交辞职信就走人,这个时候就是违法了,给用人单位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招聘劳动者产生的费用,用人单位可以要求劳动者承担。
3、依据《劳动合同法》37条,劳动者提前30天提出的书面离职,不需要用人单位批准就可以离职。其中,试用期提前3天书面提出;用人单位有义务结清工资办理离职手续。
二、劳动者可以通过快递或挂号信邮寄给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通知(也就是通俗说的辞职信、辞职报告),这样便于保留证据。用人单位不支付劳动者工资或不为劳动者办理离职手续,劳动者可以通过申请劳动仲裁解决;
三、相关法律依据: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 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第三十八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
第四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一)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
(三)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四)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五)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一项规定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六)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终止劳动合同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七条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 *** 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第五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劳动者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用人单位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在办结工作交接时支付。
用人单位对已经解除或者终止的劳动合同的文本,至少保存二年备查。
女职工劳动保护法是什么?
《劳动法》第七章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以及国务院《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
国务院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
第一条为了减少和解决女职工在劳动中因生理特点造成的特殊困难,保护女职工健康,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经济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等用人单位及其女职工,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用人单位应当加强女职工劳动保护,采取措施改善女职工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对女职工进行劳动安全卫生知识培训。
第四条用人单位应当遵守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将本单位属于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的岗位书面告知女职工。
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由本规定附录列示。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进行调整。
第五条用人单位不得因女职工怀孕、生育、哺乳降低其工资、予以辞退、与其解除劳动或者聘用合同。
第六条女职工在孕期不能适应原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医疗机构的证明,予以减轻劳动量或者安排其他能够适应的劳动。
对怀孕7个月以上的女职工,用人单位不得延长劳动时间或者安排夜班劳动,并应当在劳动时间内安排一定的休息时间。
怀孕女职工在劳动时间内进行产前检查,所需时间计入劳动时间。
第七条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
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
第八条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女职工产假前工资的标准由用人单位支付。
女职工生育或者流产的医疗费用,按照生育保险规定的项目和标准,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用人单位支付。
第九条对哺乳未满1周岁婴儿的女职工,用人单位不得延长劳动时间或者安排夜班劳动。
用人单位应当在每天的劳动时间内为哺乳期女职工安排1小时哺乳时间;女职工生育多胞胎的,每多哺乳1个婴儿每天增加1小时哺乳时间。
第十条女职工比较多的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女职工的需要,建立女职工卫生室、孕妇休息室、哺乳室等设施,妥善解决女职工在生理卫生、哺乳方面的困难。
第十一条在劳动场所,用人单位应当预防和制止对女职工的性骚扰。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 ***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对用人单位遵守本规定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工会、妇女组织依法对用人单位遵守本规定的情况进行监督。
第十三条用人单位违反本规定第六条第二款、第七条、第九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 ***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按照受侵害女职工每人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标准计算,处以罚款。
用人单位违反本规定附录第一条、第二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 ***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按照受侵害女职工每人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标准计算,处以罚款。用人单位违反本规定附录第三条、第四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 ***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治理,处5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有关作业,或者提请有关人民 *** 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关闭。
第十四条用人单位违反本规定,侵害女职工合法权益的,女职工可以依法投诉、举报、申诉,依法向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申请调解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五条用人单位违反本规定,侵害女职工合法权益,造成女职工损害的,依法给予赔偿;用人单位及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988年7月21日国务院发布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同时废止。
未成年人劳动保护法
:lce.gov./wszw/ZCHG/200504/105.
大学生受劳动保护法保护不?
如果你成为劳动者,当然受劳动法的保护
求未成年人劳动保护法
没有的
未成年不属于法定劳动范围管辖内,只有未成年保护法
劳动保护法的适用范围?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几类不适用的人有:
(1)公务员、执行公务员制度的劳动者;
(2)现役军人;
(3)农村劳动者(乡镇企业职工和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除外);
(4)家庭保姆。
2.劳动合同法的适用范围:
《劳动合同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㈣ 劳动者有哪些义务必须履行
一、完成劳动任务的义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明确规定了劳动者在工作中必须履行完成劳动任务的义务。劳动者一旦进入工作岗位,就必须尽自己所能完成分配的任务。如果不能完成分内的工作,就构成了违规违法行为。
二、提高职业技能的义务
同样在劳动法中,强调劳动者有责任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在发展迅速的时代背景下,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进步,劳动者才能适应并保持在岗位上的竞争力,这也是劳动者必须承担的义务。
三、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的义务
劳动法中还规定了劳动者有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的责任。全球都在提倡安全、卫生的劳动环境,劳动者在执行工作时,必须遵守相关安全卫生规程,以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的义务
劳动法还规定了劳动者应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这意味着劳动者在工作中必须遵循规则和道德准则,以确保自己的行为合法合规。违反劳动纪律或职业道德可能导致违法违规行为,给自己带来不良后果。
㈤ 什么是劳动者的劳动义务
法律分析:劳动者的劳动义务是指劳动者依据法律法规规定必须为一定行为或不得为一定行为的法律义务。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条第二款规定:劳动义务是指劳动者必须履行的责任:1、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2、劳动者必须提高职业技能。3、劳动者必须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4、劳动者必须遵守劳动纪律。5、劳动者必须遵守职业道德。劳动者的这些义务是法律所规定的,是受法律制约的。当劳动者没有履行这些义务时,必须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㈥ 劳动者的义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条第二款的规定,劳动者的义务主要包括完成劳动任务、提升职业技能、遵守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尊重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这些义务是法律赋予劳动者的基本责任,具有法定性和约束性。当劳动者未能履行这些义务时,将会面临法律的制裁。其中,完成劳动生产任务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后至关重要的义务,它是劳动关系的核心,也是劳动者必须强制执行的义务。若劳动者无法完成这一义务,可能导致劳动合同的解除,因为这被视为违约行为。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是紧密相连且不可分割的。劳动者不仅是国家的主人,其主人翁地位是由他们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履行的义务共同构建的。权利与义务是相互依存的,权利的实现依赖于义务的履行,反之亦然。劳动者在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以体现其作为主人翁的角色。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