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地震预报管理条例以什么为准

地震预报管理条例以什么为准

发布时间: 2025-05-04 13:14:38

1. 全省防震减灾法律知识·地震科普知识竞答题

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知识问答

1.什么是“防震减灾”?我国防震减灾工作方针、基本对策是什么?

答:“防震减灾”是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的简称。防震减灾活动是涉及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可分为地震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震后救灾与重建四个环节。我国防震减灾工作是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防震减灾的基本对策是综合防御。

2.目前我国、福建省已经颁布实施的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主要有哪些?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规定》;《福建省防震减灾条例》、《福建省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规定》。

3.《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何时审定?何时实施?

答:1997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江泽民主席签署第94号令公布,自1998年3月1日起施行。

4.为什么要制定防震减灾法?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为了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防震减灾法共有七章四十八条。主要由总则、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震后救灾与重建、法律责任、附则七部分组成。

5 .防震减灾法中主要确立了哪些基本法律制度?

答:主要确立了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制度、地震监测台网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制度、地震预报统一发布制度、地震安全性评价制度、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制度、地震灾害保险制度、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制定和备案制度、震情和灾情速报和公告制度、地震灾害损失调查评估制度、紧急应急措施制度、紧急征用制度、震后救灾制度、地震灾区重建统筹规划制度和典型地震遗址遗迹保护制度等。

6.《福建省防震减灾条例》何时审定?何时实施?

答:1997年10月25日经福建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35次会议审定通过,1998年1月1日起施行。

7.什么是地震应急?制定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有什么意义?应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地震应急是指应付突发性地震事件而采取的震前应急准备、临震应急防范、震时应急指挥和震后应急救援等应急反应行动。通过制定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政府和社会能够有目的地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工作,保证高效、有序地开展地震应急防御和抢险救灾工作,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或扩大,迅速恢复社会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1)应急机构的组织和职责;(2)应急通信保障;(3)抢险救援人员的组织和资金、物资准备;(4)应急、救助装备的准备;(5)灾害评估准备;(6)应急行动方案。

8.我国对发布地震预报有什么具体规定?

答:地震预报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全国性的地震长期预报和地震中期预报,由国务院发布。”“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地震长期预报、地震中期预报、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新闻媒体刊登或者播发地震预报消息,必须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以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地震预报为准。”“已经发布地震短期预报的地区,如果发现明显临震异常,在紧急情况下,当地市、县人民政府可以发布48小时之内的临震预报,并同时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机构和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报告。”

9.什么是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

答: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是指监测预报体系、震灾预防体系和紧急救援体系。建立健全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是温家宝同志在2000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求。

10.中国第三代地震烈度区划图什么时间出台?它的颁布实施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中国第三代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于1992年5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地震局和建设部联合发文正式公布施行。它的颁布实施对国民经济建设,制订经济建设规划,减轻和防御地震灾害以及对国土利用和工程建设布局等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 新闻媒体刊登或者播发地震预报消息以什么为准必须依照地震预报管理条例

新闻媒体刊登或者播发地震预报消息,必须以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地震预报为准。

3. 地震预报管理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地震预报的管理,规范发布地震预报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地震预报活动,必须遵守本条例。第三条地震预报包括下列类型:
(一)地震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二)地震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
(三)地震短期预报,是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四)临震预报,是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第四条国家鼓励和扶持地震预报的科学技术研究,提高地震预报水平。
对在地震预报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或者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第二章地震预报意见的形成第五条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机构,应当加强地震预测工作。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根据地震观测资料和研究结果提出的地震预测意见,应当向所在地或者所预测地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机构书面报告,也可以直接向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书面报告,不得向社会散布。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国(境)外提出地震预测意见;但是,以长期、中期地震活动趋势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除外。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观察到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时,应当及时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机构报告。第八条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机构应当组织召开地震震情会商会,对各种地震预测意见和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形成地震预报意见。
市、县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机构可以组织召开地震震情会商会,形成地震预报意见,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机构报告。第三章地震预报意见的评审第九条地震预报意见实行评审制度。评审包括下列内容:
(一)地震预报意见的科学性、可能性;
(二)地震预报的发布形式;
(三)地震预报发布后可能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第十条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有关专家,对下列地震预报意见进行评审,并将评审结果报国务院:
(一)全国地震震情会商会形成的地震预报意见;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震情会商会形成的可能发生严重破坏性地震的地震预报意见。第十一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机构应当组织有关专家,对下列地震预报意见进行评审,并将评审结果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报告:
(一)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震情会商会形成的地震预报意见;
(二)市、县地震震情会商会形成的地震预报意见。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机构,对可能发生严重破坏性地震的地震预报意见,应当先报经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评审后,再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第十二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机构,在震情跟踪会商中,根据明显临震异常形成的临震预报意见,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不经评审,直接报本级人民政府,并报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第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报意见及其评审结果。第四章地震预报的发布第十四条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全国性的地震长期预报和地震中期预报,由国务院发布。
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地震长期预报、地震中期预报、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
新闻媒体刊登或者播发地震预报消息,必须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以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地震预报为准。第十五条已经发布地震短期预报的地区,如果发现明显临震异常,在紧急情况下,当地市、县人民政府可以发布48小时之内的临震预报,并同时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机构和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报告。第十六条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在发布预报的时域、地域内有效。预报期内未发生地震的,原发布机关应当做出撤销或者延期的决定,向社会公布,并妥善处理善后事宜。

热点内容
人民警察承担的法律责任有哪些 发布:2025-05-04 15:22:59 浏览:502
上海市劳动法2018医疗期 发布:2025-05-04 15:20:00 浏览:907
代签文件要不要负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04 15:17:38 浏览:598
依法治国人民 发布:2025-05-04 15:17:27 浏览:205
永居条例中国 发布:2025-05-04 15:13:07 浏览:402
司法公正公平 发布:2025-05-04 15:06:29 浏览:395
新劳动法急辞工 发布:2025-05-04 15:06:21 浏览:892
执行裁定书笔误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5-04 15:05:04 浏览:218
法律顾问进社区报道 发布:2025-05-04 14:50:47 浏览:298
公民道德歌深圳 发布:2025-05-04 14:50:29 浏览: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