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养老人法律法规
Ⅰ 儿女养老的法律法规
法律规定赡养父母主要包括:
1、赡养是指子女在物质上和经济上为父母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扶助则是指子女对父母在精神上和生活上的关心、帮助和照料;
2、子女对父母履行赡养扶助义务,是对家庭和社会应尽的责任。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人;
3、子女作为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儿子和女儿都有义务赡养父母,已婚妇女也有赡养其父母的义务和权利;
4、有经济能力的子女,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维持生活的父母,都应予以赡养。
赡养人的义务具体表现为:
1、应当妥善安排老年人的住房,不得强迫老年人迁居条件低劣的房屋。老年人的自有慎晌住房,赡养人有维修的义务;
2、赡养人不得要求老年人承担力不能及的劳动;
3、赡养人不得以放弃继承权或者其他理由,拒绝履行赡养义务。老年人的婚姻自由受法律保护。赡养人不得因老年人的婚姻变化而消除;
4、子女不仅要赡养父母,而且要尊敬父母,关心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各方面给予扶助。当年老、体弱、病残时,更应妥善加以照顾,使他们在感情上得到慰藉,愉快地安度晚年。
综上可知,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不仅是在物质方面,还需要对父母进行精神上的赡养,即时常看望父母、与父母说话聊天等等。
父母对子女有抚养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宽启锋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支付给赡养费的权利。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不仅发生在婚生子女与父母间,而且也发生在非婚生子女与生父母间,养子女与养父母间和继子女与履行了抚养教育义务的继父母之间。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二十六条 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
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扶助和保护的义务。第一千零六十七条 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的,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有要求父母给付抚养费的权利。
成年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缺乏劳动能力或者生活困旁碰难的父母,有要求成年子女给付赡养费的权利。第一千零六十九条 子女应当尊重父母的婚姻权利,不得干涉父母离婚、再婚以及婚后的生活。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不因父母的婚姻关系变化而终止。
Ⅱ 关于孝的法律
两部有关孝亲敬长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国家进行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增强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意识。
全社会应当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助老宣传教育活动,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风尚。
青少年组织、学校和幼儿园应当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敬老、养老、助老的道德教育和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制教铅段败育。
广播、电影、电视、报刊、网络等应当反映老年人的生活,开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宣传,为老年人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一条 为了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发展老龄事业,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助老的美德,根据宪法,制定燃掘本法。
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和敬老、养老、助老成绩显著的组织、家庭或者个人,对参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槐颤贡献的老年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十四条 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Ⅲ 盐城市养老服务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规范养老服务行为,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促进养老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江苏省养老服务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养老服务及其监督管理、发展促进工作,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养老服务,是指在家庭成员承担赡养、扶养义务的基础上,由政府、社会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管理、康复护理、教育培训、精神慰藉以及紧急救援等服务。第三条养老服务应当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统筹发展、保障基本、普惠多样的原则,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第四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养老服务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老龄化程度相适应的经费保障机制,将养老服务事业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养老服务联席会议机制,统筹协调养老服务工作,推动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研究解决养老服务重大事项。第五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养老服务的统筹组织、督促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
发展和改革部门负责养老服务产业规划和发展促进工作。
卫生健康部门负责推进医养结合、老年人健康服务等工作。
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自然资源和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市场监督管理、医疗保障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养老服务相关工作。
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红十字会、科协等人民团体根据职责或者章程,发挥各自优势,参与养老服务相关工作。第六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本辖区内的养老服务工作,指导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以及养老服务机构等开展养老服务。第七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养老服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健全开放、竞争、公平、有序的养老服务市场,引导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
鼓励公民、法人和老年人组织、慈善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等参与或者支持养老服务。第八条支持成立养老服务相关行业协会。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开展业务培训、信息咨询、第三方评估,参与标准制定、质量监督等活动,发挥第三方社会组织的作用,引导和规范养老服务发展。第九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资源互补、信息互通、市场共享、协调发展的原则,开展长三角区域养老合作,促进区域养老服务一体化发展。第十条老年人的子女以及其他依法负有赡养、扶养义务的人员,应当履行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健康关心、精神慰藉等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鼓励家庭成员与老年人共同生活或者就近居住。第十一条全社会应当弘扬中华民族养老、孝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风尚。
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应当广泛开展养老、孝老、敬老的宣传教育活动。第十二条鼓励老年人在自愿和量力的情况下,发挥知识、技能、经验、品德等方面的专长和作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等相关工作。第十三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对在养老服务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组织、家庭、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或者奖励。第二章规划和建设第十四条市、县(市)人民政府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时,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标准分区分级规划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第十五条市、县(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会同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部门,根据老年人口、公共服务资源、养老服务需求状况等因素,编制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合理布局各类养老服务设施,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应当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以及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养老机构、镇(街道)养老服务综合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等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标准。第十六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应当根据国土空间规划和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保障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
新建非营利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可以依法采取划拨方式供应。
新建营利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采取租赁、出让等方式,优先保障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