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环保条例
㈠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第一章总则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旨在维护和提升生态环境与生活环境,以及防止污染和各类公害,确保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以支持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立法基础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其他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同时结合了自治区的实际情况。
该条例适用于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的所有单位和个人,强调各级政府的责任。自治区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政府需确保本区域环境质量达标,设定并完成任期和年度环保目标,并增加环保资金投入。
在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时,各级政府需兼顾环境与发展,尤其是在资源开发、区域整治和城乡建设改造等活动中,需进行综合考虑,以实现环境友好型发展。政府鼓励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和废物资源化,以促进资源节约和建设节约型社会。
加强环保教育是实施条例的重要环节,各级政府应普及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同时,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全区环保工作的统一监管,其他相关部门也按照各自的职责,对污染防治进行监督。
条例赋予每个单位和个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和防治污染的责任,同时保障他们举报违法环保行为的权利,共同维护环境权益。
(1)广西环保条例扩展阅读
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广西实际,制定该条例。条例于1999年3月2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根据2004年6月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关于修改〈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的决定》修正。
㈡ 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第六章 开发利用
第四十八条 开发利用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范围内的水、土地、森林、溶洞、山岭、洲岛、湿地、滩涂等自然资源,应当符合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第四十九条 建设项目应当符合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不符合规划的,不得批准建设。
漓江干流河道管理范围两侧一百米以内不得新建、扩建建筑物。其中在漓江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应当按照漓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执行,河道管理范围两侧可视范围以内不得新建、扩建建筑物。但农业灌溉设施、生态环境保护设施、航道设施以及新建、扩建港口设施除外。
第五十条 漓江干流和桃花江、小东江、遇龙河等主要支流两岸的建设项目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提交有生态评价和对策内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二)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制定并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三)依法做好生态环境恢复工作。
第五十一条 漓江两岸及风景区内规划的建设项目,其布局、高度、体量、造型、风格、色调应当与周围自然景观和环境相协调。
第五十二条 经批准在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范围内从事修路、水利和电力工程等作业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景物及周围的林木、植物、水体、地貌,不得造成污染和破坏。工程竣工后,应当及时清理施工场地,恢复植被和环境原貌。
第五十三条 因开发建设造成漓江流域生态环境破坏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管部门按照权限责令限期治理;开发建设单位逾期不治理的,由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停止开发建设。
第五十四条 漓江流域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农业资源和农业环境状况,合理安排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业污染,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第五十五条 在漓江干流、主要支流、源头、水库保护范围内的水体,禁止网箱养殖以及可能造成水域污染的其他规模养殖;在漓江流域的其他水体内从事养殖生产的,应当限制规模,保护水域生态环境,防止造成水域污染。
在漓江流域禁止养殖未经批准的外来水生物种。
第五十六条 漓江流域发展旅游业应当以生态环境承载力为前提,旅游景点、线路、项目的确定,应当符合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漓江流域经营餐饮、娱乐、宾馆等服务性企业,应当采用节能、节水、节材和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技术、设备和设施。
漓江干流杨堤至兴坪河段沿岸应当限制并规范开发徒步游线路和项目。
第五十七条 漓江风景名胜区内的船舶、排筏、皮筏艇以及其他水上载人工具,应当符合安全技术规范,并实行总量控制。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引导、监督和服务,维护旅游秩序,保障游客安全。
第五十八条 进入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内的游客,应当爱护旅游环境和旅游设施,遵守旅游秩序和安全、卫生规定,不得随意丢弃废弃物污染环境。
第五十九条 漓江游船等船舶应当采用环保燃料、节能环保型动力、环保餐具,并将废弃物集中回收,进行无害化处理。
游船码头应当建设回收船舶污染物并实施无害化处理的设施;对船舶污染物应当委托有资质的污染物接收单位处理。
第六十条 在漓江沿岸以及风景区进行摄影摄像、教学科研、参观考察、攀岩登山等活动,应当遵守各项管理制度,爱护生态环境,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