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普法规
⑴ 六五普法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六五普法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增强全社会的法治观念:
- 提升法律意识:通过普法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加了解法律、尊重法律,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 促进法治精神:普法工作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推动法治精神的普及和深入。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法治环境:
- 保障经济秩序: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法治环境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六五普法有助于维护良好的经济秩序。
- 促进创新发展:在法治框架内,鼓励和保护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的法律预期和制度保障。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需求:
- 提升法律服务质量:通过普法教育,提高法律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法律需求。
- 增强法律维权意识: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律维权意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推动法治政府建设:
- 规范行政行为:六五普法有助于推动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提高政府公信力。
- 加强权力监督:通过普法教育,增强人民群众对政府行为的监督意识,推动法治政府建设的不断深入。
为“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 提供法律保障:六五普法工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通过普法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观念,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⑵ 乡镇部门如何加强和创新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扎实搞好“六五”普法
乡镇部门加强和创新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扎实搞好“六五”普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确立理念创新的科学工作思路:
- 核心要点:思路决定出路,需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形成创新、科学的工作思路,作为指导实际工作的灵魂。
建立多元化宣传教育模式:
- 核心要点:利用新媒体、互联网等现代传播手段,如开设线上法制教育课程,创建法制教育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法制知识和案例分析,增强民众对法制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加强法制教育的实践环节:
- 核心要点:组织法制教育实践活动,如法制宣传周、法制教育讲座、模拟法庭等,让民众在参与中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治意识。
构建法制教育长效激励机制:
- 核心要点:通过举办法制知识竞赛、评选法制宣传优秀个人或集体等方式,激发基层干部和群众参与法制宣传教育的积极性。
推进法制教育与社会服务融合:
- 核心要点:将法制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如在法律援助、矛盾纠纷调解等社会服务中融入法制宣传,使法制教育更加贴近群众生活,提升教育实效。
强化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建设:
- 核心要点:定期对法制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确保法制教育质量。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法制宣传教育,形成政府、社会、群众共同参与的法制宣传教育体系。
通过以上措施,乡镇部门可以形成系统化、专业化的法制宣传教育体系,扎实做好“六五”普法工作。
⑶ “六五”普法中“法律七进”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法律七进指的是法律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寺庙、进企业、进单位工作(简称“法律七进”)。
背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
四川省委在作出推进依法治省,建设法治四川的重大决策部署以来,强调“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并坚持把法制宣传教育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工程,突出抓好“法律七进”。
(3)六五普法规扩展阅读:
工作进展:
在法律进机关工作中,共推荐4000多名律师担任机关法律顾问。组建普法讲师团和法律人才库900多个,开展机关法制培训4400多次,参训28.6万人次。
在法律进学校工作中,推荐基层司法所所长、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为8000多所中小学校担任法制副校长、辅导员。编制发放中小学普法读物130多万册。
在法律进寺庙工作中,组织州县法律服务小分队和“同心律师服务团”,省、州、县三级联动,在藏区寺庙巡回开展入寺宣讲活动200余次。
在法律进乡村、进社区工作中,大力推进乡村、社区普法“六个一”工程建设,设立法制辅导站6000多个、法律援助工作站5200多个,组建法制宣传队伍6000多支,设立法制宣传栏2.63万个,培养“法律明白人”42万人,发放便民法律服务联系卡200万张。
深入开展“法律服务进万村”活动,组建法律服务小分队2800支,开展活动 1.8万次,在街道社区、农(牧)民聚集点开展法治文艺演出9000多次,放映法制电影、播放法制广播1.4万余次。
在法律进企业、进单位工作中,开展法律巡讲、企业管理人员培训2000余场次,开展“法律体检”4000余次,出具法律意见书3200多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