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河道管理条例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2018修订)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河道管理,保障防洪安全,发挥江河湖泊的综合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河道(包括湖泊、人工水道、行洪区、蓄洪区、滞洪区)。
河道内的航道,同时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管理条例》。第三条开发利用江河湖泊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求效益,服从防洪的总体安排,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第四条国务院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是全国河道的主管机关。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是该行政区域的河道主管机关。第五条国家对河道实行按水系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等大江大河的主要河段,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要河段,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的边界河道以及国境边界河道,由国家授权的江河流域管理机构实施管理,或者由上述江河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河道主管机关根据流域统一规划实施管理。其他河道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市、县的河道主管机关实施管理。第六条河道划分等级。河道等级标准由国务院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第七条河道防汛和清障工作实行地方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河道主管机关以及河道监理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加强河道管理,执行供水计划和防洪调度命令,维护水工程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第九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河道堤防安全和参加防汛抢险的义务。第二章河道整治与建设第十条河道的整治与建设,应当服从流域综合规划,符合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通航标准和其他有关技术要求,维护堤防安全,保持河势稳定和行洪、航运通畅。第十一条修建开发水利、防治水害、整治河道的各类工程和跨河、穿河、穿堤、临河的桥梁、码头、道路、渡口、管道、缆线等建筑物及设施,建设单位必须按照河道管理权限,将工程建设方案报送河道主管机关审查同意。未经河道主管机关审查同意的,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
建设项目经批准后,建设单位应当将施工安排告知河道主管机关。第十二条修建桥梁、码头和其他设施,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所确定的河宽进行,不得缩窄行洪通道。
桥梁和栈桥的梁底必须高于设计洪水位,并按照防洪和航运的要求,留有一定的超高。设计洪水位由河道主管机关根据防洪规划确定。
跨越河道的管道、线路的净空高度必须符合防洪和航运的要求。第十三条交通部门进行航道整治,应当符合防洪安全要求,并事先征求河道主管机关对有关设计和计划的意见。
水利部门进行河道整治,涉及航道的,应当兼顾航运的需要,并事先征求交通部门对有关设计和计划的意见。
在国家规定可以流放竹木的河流和重要的渔业水域进行河道、航道整治,建设单位应当兼顾竹木水运和渔业发展的需要,并事先将有关设计和计划送同级林业、渔业主管部门征求意见。第十四条堤防上已修建的涵闸、泵站和埋设的穿堤管道、缆线等建筑物及设施,河道主管机关应当定期检查,对不符合工程安全要求的,限期改建。
在堤防上新建前款所指建筑物及设施,应当服从河道主管机关的安全管理。第十五条确需利用堤顶或者戗台兼做公路的,须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河道主管机关批准。堤身和堤顶公路的管理和维护办法,由河道主管机关商交通部门制定。第十六条城镇建设和发展不得占用河道滩地。城镇规划的临河界限,由河道主管机关会同城镇规划等有关部门确定。沿河城镇在编制和审查城镇规划时,应当事先征求河道主管机关的意见。第十七条河道岸线的利用和建设,应当服从河道整治规划和航道整治规划。计划部门在审批利用河道岸线的建设项目时,应当事先征求河道主管机关的意见。
河道岸线的界限,由河道主管机关会同交通等有关部门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划定。第十八条河道清淤和加固堤防取土以及按照防洪规划进行河道整治需要占用的土地,由当地人民政府调剂解决。
因修建水库、整治河道所增加的可利用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可以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用于移民安置和河道整治工程。第十九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以河道为边界的,在河道两岸外侧各10公里之内,以及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河道,未经有关各方达成协议或者国务院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禁止单方面修建排水、阻水、引水、蓄水工程以及河道整治工程。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如何实施和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详细规定了河道管理的各项事宜,旨在保障防洪安全和综合效益。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制定条例,旨在强化河道管理。
第二条,条例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河道,包括湖泊、人工水道等,航道则同时适用《航道管理条例》。
第三条,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需全面规划,兼顾防洪与综合效益,服从整体防洪安排。
第四至第九条,明确了国务院及各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在河道管理中的职责,强调了各级政府首长在防汛清障工作中的责任。
第二章河道整治与建设
第十条,河道整治需遵循综合规划和防洪标准,确保堤防安全和通航顺畅。
第十二条,建设相关工程设施需经河道主管机关审核并按程序审批,桥梁建设需符合防洪标准,不得影响行洪通道。
第三章河道保护
第二十条,规定了有堤防和无堤防河道的管理范围,强调管理范围内土地利用需符合河道需求。
第二十三条,禁止非授权人员操作河道设施,确保河道管理的正常运行。
第四章河道清障与排污
第三十六条,规定了清障原则和责任,强调对阻水障碍物的处理措施。
第三十四、三十五条,强调了向河道排污的审批程序和污染物管理。
第五章费用与罚则
第四十四条,列举了多项违法行为及其处罚,包括未经许可的建设和破坏行为。
第四十八条,规定了对工作人员的不当行为的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五十条,条例解释权归国务院水利行政主管部门,第五十一条,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村河道管理条例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1988年6月3日国务院第七次常务会议通过,1988年6月10日国务院令第3号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3. 吉林省河道管理条例(2021修订)
吉林省河道管理条例(2021修订)旨在规范吉林省内河道的管理、保护和利用,确保河道的生态安全、行洪安全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中部,管理条例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众多河流。为了加强对吉林省河道的管理,保护河道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吉林省政府对原有的河道进行了修订。新修订的条例明确了河道管理的目标、原则、职责和制度,为河道的保护、治理和利用提供了法律保障。
在河道管理方面,新修订的条例强调了对河道生态环境的保护。规定禁止在河道内倾倒废弃物、排放污染物等损害河道生态环境的行为。同时,要求加强河道岸线的管理,严格控制河道采砂、取土等活动,防止河道岸线的破坏。
在河道治理方面,新修订的条例提出了加强河道治理、提高行洪能力的措施。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对河道的巡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和处理河道险情。同时,鼓励采用生态治河的方法,如植树种草、建设生态护岸等,提高河道的行洪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
在水资源利用方面,新修订的条例注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调配,保障河道生态用水和农业、工业、生活等各方面的用水需求。同时,鼓励采用节水技术、推广节水文化,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总之,吉林省河道管理条例(2021修订)的实施对于保护吉林省河道生态环境、提高行洪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加强河道管理和保护工作,为吉林省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4. 天津市河道管理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本市河道管理,保障防洪安全,发挥河道的综合效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河道管理。
河道内的航道,适用国家和本市有关航道管理的规定。第三条本市对河道实行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第四条市水利部门是本市河道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称市河道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河道管理工作,并负责管理行洪河道和城市供水河道(以下称市管河道)。
区、县水利部门是区、县河道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称区、县河道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市管河道以外的河道(以下称区县管河道)。第五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河道管理工作的领导。
河道防汛和清障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第六条市和区、县河道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河道管理单位、河道管理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本条例的规定,加强河道管理,执行防洪调度命令和供水计划,维护河道工程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第七条市河道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将市管河道委托区、县河道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管理。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河道堤防安全和参加防汛抢险的义务。第九条对维护河道安全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或者河道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二章河道整治与建设第十条河道的整治与建设,应当服从流域和水系综合治理规划,符合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和其他有关技术要求,维护堤防安全,保持河势稳定和行洪畅通。
河道的整治与建设,由河道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涉及航道的,应当征求航道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涉及土地变更的,应当征求土地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第十一条河道的整治与建设,应当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所需资金由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筹集。第十二条在河道管理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修建开发水利、防治水害、整治河道等工程,修建跨河、穿河、穿堤、临河的桥梁、码头、道路、渡口、管道、取水口、排污口、缆线等建筑物和设施,建设单位必须按照河道管理权限,将工程建设方案报河道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方可按照建设程序履行审批手续。
建设项目经批准后,建设单位应当将施工安排告知河道行政主管部门,并与河道行政主管部门签订确保河道功能正常发挥、保障防洪安全的责任书后,方可施工。
建设项目性质、规模、地点需要变更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向原审查同意的河道行政主管部门重新办理审查手续。
不得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影响河道功能正常发挥和防洪安全的项目。
建设项目施工期间,河道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派员到现场监督检查。第十三条工程施工影响提防安全、河道行洪、排灌功能正常发挥的,建设单位应当采取补救措施或者停止施工。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将工程竣工报告、质检报告、竣工图报送河道行政主管部门;工程施工现场必须按照责任书的要求进行清理。
建设单位因施工造成河道堤防及其设施损坏的,应当负责赔偿;未按照责任书要求清理施工现场的,应当交纳清理费用。第十四条修建桥梁、码头和其他设施,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确定的河宽进行,不得缩窄行洪通道。
桥梁和栈桥的梁底高程必须按照防洪和航运的要求确定。
跨越河道的管道、渡槽、线路的净空高度,以及穿越河道的管道和在两堤之间埋设管道的深度,必须符合防洪和航运的要求。第十五条河道管理范围内已修建的闸涵、泵站和埋设的管理、缆线等设施,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定期检查和维护,并服从河道行政主管部门的安全管理;不符合堤防安全要求的,由河道行政主管部门责令设施管理单位限期改建或者采取补救措施。第十六条利用堤顶或者戗台修建公路、铁路的,必须报经市河道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利用堤项、戗台修建的公路、铁路,应当服从堤防安全管理。具体管理办法,由市河道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公路、铁路主管部门制定。第十七条城市、村镇建设和发展不得占用河道管理范围。城市、村镇建设规划的临河界限为河道管理范围的外缘线。城市、村镇建设规划涉及河道管理范围的,应当事先征求河道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本条例施行前占用河道堤防的建筑物,应当逐步迁出。